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附薦「冤親債主」

演慈法師 解答


問 法會中,信眾附薦給「冤親債主」,對現實中的「冤親債主」有甚麼幫助?如果我的冤親債主是健在的人,如何超度?

答 所謂「冤親」是指與自己有關係的人,包括眷屬、家人、朋友、同事、鄰里等一切有接觸、有關係的人。「冤」指關係不好的,「親」則指關係好者;「債主」指有所虧欠者,這虧欠不一定是經濟上的,感情、交往或工作上的執拗都會形成不同程度的虧欠。
人際關係是錯綜複雜的,由好轉壞或壞轉好都是常有的事。佛教相信生命有輪迴,所以很多人要超度歷劫多生的冤親債主。有些人覺得生活不順利是因為冤親債主作祟,所以要超度他們;有些人則人云亦云,但求心安而做,當然這對解冤釋結也有幫助。然而,佛教對超薦冤親債主有着更積極的深意,「超」是超越、突破,「薦」是推薦保舉,超薦冤親主用意是希望大家關係能夠有所超越、突破,好的令其更好,不好的可以重修改善,另又可藉超度佛事與眾生廣結善緣。


「對生活中遇到的冤親債主有甚麼幫助呢?」這問題問得好,很多人寫附薦時把重點放在過去世的冤親債主層面,雖然那肯定是有助益的,但更重要的是對當下起作用,提醒自己當下與人化解冤結,不要將怨恨持續到明天,甚至下一生。生命有多生多世,但今生的相處交往豈不更實在嗎?與其結怨,待來生超度,不如當下把握因緣,不論親疏都建立良好關係。能用此心態來超薦冤親債主,就不只是寫一個牌位,而是真正以行為配合,長養慈悲心,廣結善緣,讓好關係持續,不好的要改善。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結」,小過節快些解決,遇上關係不好者,用真心誠意來改善,自能減少敵意。


「想超度健在的冤親債主」,這心念也是對的。超度是一份祝福迴向,超度現時健在的冤親債主是一個心願,希望透過種種方法令彼此解除冤結,令彼此改善或修補關係,這是超度冤親債主的真意。如果關係很難修補,可多誦經或做種種功德迴向、祝福他,希望彼此能增長智慧,滅除仇恨、怨懟,冥冥中與他多結善緣。不計較誰對誰錯,抱持慈悲心與人解冤釋結,時常誦經迴向冤親債主,持之以恆,冰山也消融。


不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文:法忍法師 法性講堂住持


學佛的我們,不要自以為看明白佛法的義理就足夠。我們當中又有多少人從明白佛法,繼而感受到佛陀說法度生背後的用意及其中的苦心呢?本文試以《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一些段落來說明,希望大家不要小看一些導入的序言,可能當中會蘊含着佛陀度生的重大心意!

《地藏菩薩本願經》顧名思義是以地藏菩薩在因地時「本願」,亦可以說是他行菩薩的初心,作為全經的主軸。那麼,既然是說明「本願」,佛陀為何一開首就要提出地藏菩薩是位「資深」的菩薩道行者,並且成就十地菩薩以來,已經很久很久呢!當然,在未一一說明之前,筆者希望大家先了解佛陀說法的一個原則—佛陀所說之法,無論是故事、比喻、教導,都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說話。如果那句話並不足以利益眾生,佛陀是不會虛妄地說出來的!

久遠之十地果位

《地藏菩薩本願經》的開首部分。佛陀數次說明,地藏菩薩成就十地菩薩以來,已經久遠劫數。首先,佛陀主動地問文殊菩薩:「你知道嗎?今天在忉利天法會的所有佛、菩薩、天龍鬼神等有多少位嗎?」文殊菩薩表示不知道。佛陀便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接着,佛陀以一個很微細的比喻,來說明地藏菩薩成就十地果位以來恆沙劫數:「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千倍多於上喻。」

這裏就是說,譬如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物品,例如草木、叢林、山石、微塵、稻麻、竹葦等等。每一物都代表是一條恆河,當中每粒恆河沙,就代表一個世界。每個世界內的每一樣草木物品等又代表一劫。當中所有物品、微塵等都化為劫。而地藏菩薩成就十道以來,千倍多於以上所比喻的劫數。

上文已提及佛陀說法句句都有為利益眾生,絕不會有一字半句是無意義的話。那麼,佛陀為何要用一個看似這麼誇張的「劫數比喻」,來說明地藏菩薩成就十地以來恆沙劫數呢?不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一般人只知地藏菩薩有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就如《地藏經》中的描述:地藏菩薩因地的其中一生是一位婆羅門女,因為她母親曾在地獄受苦,幸得佛法之幫助才能得脫地獄之苦。因此婆羅門女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又有一世,地藏菩薩是一位長者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相好莊嚴,便問那位佛陀:要做怎樣的修行,才可以像那位佛這麼莊嚴?當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便告訴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因此,長者子便發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就是因為地藏菩薩在以上兩次生命之中大願,大家都誤以為地藏菩薩「只是」發了「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其實,一如上文所說,許多佛弟子雖然看得明佛經,但卻讀不懂當中的深意,亦未感受到地藏菩薩的慈悲。一般人只知地藏菩薩有着「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單是要「地獄空」都已是大願,更何況地藏菩薩不只想將地獄的眾生救出來,而是要令一切眾生成佛,他才會成佛!令一切眾生成佛後,才成佛!在一切智成就佛的時代,地藏菩薩還在因地未出家時,是一個小國的國王。他與鄰國的國王是朋友,並同行十善,饒益眾生。他眼看鄰國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便和鄰國國王一一發願,度化這些行惡的眾生。鄰國國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但地藏菩薩則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成佛),我終未願成佛。」這裏可見,原來地藏菩薩的大願,真的不只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而且要令眾生都成佛,他才最後成佛!同樣,地藏菩薩未成菩薩道前的一生,是一位名叫「光目」的女生。光目女媽媽行惡而下地獄,光目女有感而發,要修行佛道自利利他。她在佛前發願,誓願救拔日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的罪苦眾生,令這些受苦的眾生脫離地獄及三惡道之外,更願「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成佛)」!

總結
從本文的論述可見,佛陀在《地藏經》一開首便要說出,地藏菩薩成就十地以來恆沙劫數,是因為地藏的「本願」根本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故此,他亦有「大悲闡提」之稱號!「闡提」解作極難成佛的意思,而地藏菩薩之所以「極難成佛」是因為「大悲」,要令罪苦眾生也成佛,他自己才成佛,並
不是因為作惡而不能成佛!因此,佛陀要說明地藏菩薩是位「年耆」、「資深」的菩薩行者,當中的用意在於說明地藏菩薩度生的勤苦和永不退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