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佛說有七種布施,不用一分錢,可得大福報

一者,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及一切人,不以惡眼看人。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名第一大福報。

二,和顏悅色施:於父母師長及一切人,不以凶眉惡色。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妙色相,未來成佛,得金色身,是名第二大福報。

三,佳言施:於父母師長及一切人,出柔輕語,無粗惡語。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妙辯才,所出之言,人皆歡喜,信受奉行。未來成佛,得四辯才,是名第三大副報。

四,身施:於父母師長及一切修道之人,起迎禮拜,於一切人處,常懷恭敬謙遜。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端正身,長大身,人見人敬身。未來成佛,如大榕樹,無有能見頂者,是名第四大福報。

五,心施:雖以上述四種方法行供養,而心不和善,不名為施。善心和善,和善功深,是名心施。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明淨心,不癡狂心。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心,是名心施第五大福報。

六,床座施:若見父母師長及一切人,為捕床座請其安坐,乃至以自己所用安樂坐位,請之安坐。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常得尊貴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是名第六大福報。

七,房捨施:於父母師長及一切人,請於自己所有房捨之中,得行來坐臥,予以歡喜安樂。是人往後,捨身受身,得自然宮殿捨宅。未來成佛,於一切時得寶蓮花座,是名第七大福報。

以上七施,全由心作,均不損財,皆得大福報。


當佛陀遇上道祖

中國人是多信仰民族,自黃河流域文明開始,便建立了多元化的信仰,信奉天、 地、祖先和不同的神明。時至今日的香港社會,宗教文化依然興盛,東西方宗 教百花齊放,常見的有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道教,被稱為「香 港六大宗教」;其他如印度教、天德勝教、猶太教等等宗教,也存在於香港社區。農 曆新年將至,家家戶戶忙着辦年貨添新衣之際,亦不忘酬神謝祖先,這些活動多數屬 於佛教或道教。兩個宗教同時又與民間傳統融合,一般市民往往不太懂得如何去區 分。本文訪問了兩位宗教領袖,藉此讓市民對佛教和道教有概括的認識。

中國人自古有祭祀的傳統,現時在廣東地區依然見 不少民居安放了神位,多拜觀音、祖先和土地公 等;平日早晚上香外,節日時會供奉祭品和化寶燒衣; 有時出遠門前會上香求平安順利;神枱上還會供奉鮮 花、水果。在善信心目中,拜祭最重要是誠心誠意,不 了解、不在意這傳統是何種教派。有些市民進入寺院或 道觀,也只是跟隨民間習俗,沒和宗教掛上關係。

源起

宗教與民間習俗、傳統的界線漸趨模糊,如在道教 圓玄學院、黃大仙祠也供奉了佛祖和孔子像。實際上, 佛、道兩教的源起是不一樣的。佛教約於公元前六世紀 發源於古印度,由釋迦牟尼創立,距今已有2600多年 歷史了。約在公元一世紀時,再經西域傳入中國。根據 佛教的傳播路線,現時佛教分為三大分支,分別是漢傳 佛教(又稱為「大乘佛教」或「北傳佛教」)、藏傳佛 教(也稱為密宗佛教)和南傳佛教(常被稱為「小乘佛 教」)。相對於外來的佛教,道教則是中國本土發源的 宗教。現存的史料和道教經典對道教的起源有不同的說 法,有認為道家思想早在上古軒轅黃帝時已出現,所以 黃帝被稱為道家的始祖;其中《魏書》認為道教起源於 春秋時期的老子,發源時期與佛教相近,故老子又被稱 為「道祖」。由道家思想成為一派宗教,則要至東漢時 期,由張道陵創建起來,張道陵便被稱為「教祖」。

核心教義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表示, 佛教從印度來到中國的早期,因與中國文化的儒家思想 和道家思想互相借鑒、融合,才會發展得如此迅速,但 各自的核心思想還是不同的。 佛教有不同的宗派,但佛教徒修行的目標都是成 「佛」。「佛」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是「覺者」的意 思,即是覺悟的人。修行成佛的方法中,有七覺支、 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法。佛教徒以修習戒、定、慧 (戒:道德品行;定:內心平靜;慧:培育智慧)為基 本,從中理解苦空、無常、緣起法等核心教義。近代太 虛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所追求的是「人生改善, 後世增勝,了生脫死,法界圓明」。 道教是從老子道家思想衍生而來的,道教吸納了 道家思想,並從道家思想中完善了道教。信眾的修行目 標是「長生成仙」,這個「長生」,並非我們一般人所 說的「肉身不死」。道教徒知道人的肉身會毀壞,因此 稱之為「假」,但他們相信先天的「本我」是永遠不滅 的,所以稱之為「真」。他們的修行稱為「修真」,秉 持「慈、儉、讓」作為修持的方法。 道教是篤信神明的信仰,香港道教聯合會梁德華道 長指出,在太上道祖和老子之外,在大中華地區可謂各 處有神明,祂們來自不同時代、背景、地域。例如有忠 義勇武的關聖帝君、受沿海民眾崇拜的龍母、天后等。 梁道長說︰「道教的神明眾多,信眾只須信服自己心中 的神便可,其理念都是大同,離不開對慈、儉、讓的追求。」

觀音
觀音是佛教和道教均敬拜的菩薩。佛教的觀 音菩薩,道教稱為「慈航真人」。寬運法師說: 「『觀音』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最重要的民間信仰, 所謂『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其救苦救難、 廣施無懼的大慈大悲形象,早已深入民心。」 觀音菩薩是「慈悲」的表徵,「慈悲」精神 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之一。所謂「慈能予樂,悲能拔 苦」,「慈悲」簡單來說,就是「拔苦與樂」,就 是對一切有情,無條件的、無分別的關愛與憐憫。 寬運法師指出:「『慈悲』可分為生緣、法緣和無 緣三種,由關愛與自己有關係的人開始,是『生 緣』慈悲;進而對十法界眾生平等關愛,是『法 緣』慈悲;最高境界是『無緣』慈悲,就是不求回 報,不分人我、不分親疏地,關愛、憐憫一切眾 生。因此,我常常說,小愛的昇華就是大愛;大愛 的昇華就是慈;慈悲的昇華就是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在道教的經典中被稱為「慈航道人」, 亦為「慈航真人」或「慈航仙姑真人」,也稱「慈航大 士」。相傳是一位名叫「妙善」的公主,在香山修道成 仙。道教從慈航道人的慈悲引申出以身作則、一起共善 的概念。梁道長說︰「學習菩薩濟世的理念,將神明對 世人的慈悲精神,通過日常生活,以慈、儉、讓三個範 疇,由自己做起,再影響別人。」 「慈」有攜同一起向善之意思,梁道長說︰「慈 是本心,寬恕、愛護、成就別人。神明的慈悲是對俗世 的凡人,導以向善。悲,當人的行為有偏差時,仍然能 循循善誘,耐心地將行為、思想導向正途。」同時不忘 做到珍惜所有人事物的「儉」,以及保持謙卑心境的「讓」,包容和尊重他人。


拜祭

每逢大時大節,民間的祭祀活動此起彼落, 寬運法師指,這些可稱為「祖先信仰」或「功利信 仰」,「中國人喜歡『求神拜佛』,這種『保佑』 的文化,千百年來仍舊流傳。菩薩、神明及祖先靈 位的供奉,在慎終追遠之餘,亦祈求望子成龍、望 女成鳳、求財求事業、一本萬利等等;反正誰能保 佑於我,我就對之信奉禮拜。例如警察局內供奉關 帝,漁民拜天后、龍母等,這些都是傳統的『保佑 信仰』或『功利信仰』。」 寬運法師希望眾生能從祈求中,進一步認識佛 教正信的教義,從而開始學佛。法師說;「正如佛 經云,『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大家既然都 想得到好處,那麼就教大家由求好處開始,這是第 道教不時舉行大型的道場法事,統稱為「道教科儀」。 一步。只要真心誠意,慢慢就會踏上學佛修行的道路。 若有朝一日能真正覺悟,最終達至成佛的境界,一切的 問題與疑惑,自然就沒有了。」 對神明祭拜也是道教的傳統,梁道長指在拜神許 願時,同樣伴隨着義務與責任,並不是「拜得神多,自 有神庇佑」,「大家敬畏神明,會許下好多願,神明會 一一接受,願意為他們加庇,但眾生要向神明交待、負 責任,去承諾實踐你的許願。」在神明的扶持下,眾生 得到信心,不會因環境、貧富、尊卑而改變實踐願望的 心境,從中可見道教的承負因果(註)的概念。 註︰道教的「承負」因果,源自《太平經》,有道德的善惡報報應之含義。

點燈


藉着燃點燈光來喚醒內心的智慧光明,祈求 不被貪、瞋、癡(貪欲、瞋恚與愚痴)所蒙蔽。善 信到寺院或道觀點燈是其中一項新年祈福活動。在 佛教的十供養中,燈是其一。寬運法師指眾生需要 光明,點燃燈芯和誦經之時,要明白外求的都是煩 惱,內在都被貪、瞋、癡所蒙蔽。點燈為了提示我 們,喚醒內心的智慧光明,「光明有幾種,一般的 燈光只能照到明處,而佛菩薩是智慧光明,不單照 到明處,還會照到暗處。」就如宋朝茶陵郁禪師的 《悟道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 盡塵光生,照破山河萬朵」。(註) 道教同樣有點燈祈福的儀式,例如在元神殿內 燃點自己的「本命星燈」,祈求平安幸福。「燈」 代表光明,神明星燈常明,即代表星神常駐,神 光普照。梁道長說︰「光明代表生氣、欣欣向榮, 黑暗是代表不好的事情。神明是我們的希望,祂用 神力化為光來照耀,使人在神光下得到福庇,正如 太陽一樣。在點燈那刻,要有『點燈是將天地的陽 氣,通過燃點發光發亮,將黑暗驅除』之意識。」

鳴鐘 佛教寺院之大鐘, 源自印度, 古稱「犍椎」 (ghanta),用以報時、集眾,為重要的法器。 《增一阿含經》中有鳴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 止息」的記載。這說明,佛教以鳴鐘表法,能幫助 惡道眾生,聽聞佛法,解除苦難。唐代《百丈清 規》中指出:「曉擊破長夜,警睡眠。暮鳴覺昏 衢,疏冥時。」可見敲鐘的意義是,振聾發聵,警 醒昏沉迷昧,召喚人們精進,去除染污。偈云: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鳴鐘又有 消除罪障的意義。 香港市民喜歡於除夕前往道觀、寺院,希望敲 響「新年頭鐘」,在除夕夜和新年交匯的子時,撞 鐘、敲鐘,辭舊迎新,祈求合家平安、身體健康、 煩惱消除。唐代《要修科儀戒律鈔》提到:「齋堂 之前,經臺之上,皆懸金鐘、玉磬。」其用意除了 可以警醒修行者外,另有「感動群靈」的作用,使得神人之間能夠感應。


燒衣上香
相信不少市民都見過寺觀外擠滿為神明奉上新 一年頭香的景象。梁道長認為,市民要先明白上香 的本意,「『香』是傳達祈求的媒介,心假香傳, 燃點清香時誠心許願,讓願望隨着裊裊輕煙上傳至 天庭。」以道教來說,頭香是為了向神明問安、許 下祈願,這和向長輩、父母拜年一樣。梁道長直言 頭香是每位信眾都獨有自我的心香,只要在新一年 第一次的上香便是視為頭香,不用特地去爭搶。 在燃香許願之外,坊間亦流行化寶燒衣,近 年盛行的拜太歲,善信們備寶衣、寶燭、供品等, 向太歲祈求福庇去災、運程興旺,梁道長指這等同 於帶着禮物登門拜訪的禮數,在虔誠中帶着敬獻之 心。 佛教的「上香」又稱為「香供養」,是用來 表達對諸佛菩薩的恭敬和虔誠的。不過,寬運法師認為,最高境界的「香供養」並非在乎外在有型 的「香」,而是內在的「心香」,所謂「心香一 瓣」。不過,法師也認同,有時儀典中須借助「中間物」作媒介來表達。法師建議善信在參與儀典之外, 應將環境保護也列作考慮,一炷清香作媒介代表便可以 了。 至於化寶燒衣給祖先,寬運法師認為是民間傳統, 有慎終追遠的意義;作為一種象徵性無妨,但不要過分 執着。「佛教認為,化寶只是表達心意,令在生的人感 覺圓滿,而往生者在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 鬼、畜生,稱為「六道」)中的去向,全靠自身的功德 和福德,也就是全憑個人的業力決定。親人在生時,要 珍惜當下,去惡修善。累積福德資糧,將來就能投生到 好的國度,不用子孫化寶『寄』東西去。」

放生
佛教和道教均有放生的儀軌,佛教認為眾生平等,皆 可成佛。放生能「長養」人的慈悲心。道教亦主張慈愛一 切,不傷物命,在「慈心於物」的精神下,主張關心動植 物。《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說:「子欲學吾道,慎 勿懷殺想。一切諸眾生,貪生悉懼死。我命即他命,慎勿 輕於彼……」《道藏》〈水鏡錄〉中也收錄了〈放生文〉 和「殺生七戒」,用極其感人的語言,勸人放生戒殺。 寬運法師十分強調必須要「科學放生」,要有「護 生」的概念,所謂「下緣戒殺,中緣茹素,上緣放生,上 上緣護生」,即要主動保護眾生,不破壞眾生生存的環境 和條件。法師說:「放生只是一種儀式,表法而已。我們 要從中明白一切眾生平等,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道理。 牠們都有機會成為未來佛,所以放了牠們,諸佛就會歡喜,因為這是對生命的尊重。」

結語:人間宗教 體現日常
經歷悠長歲月的演進,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早已融入 於人們的生活。梁道長呼籲,道教修行者應以身作則, 以無為、不爭、尊重和包容的心來對待人、事和物。他 說:「不爭不是指消極的算了,是要積極地以不爭的方 法做好這件事。他主張遇到好事時,將自己擺在第二 層,但遇到壞境況時,要勇於擔當,從第二層擺回第一 層。」 梁道長認為,道教徒着重宗教的祭祀、對神明的 供奉之外,也要注重宗教文化。他認為應將道教經句結 合傳統中華道德,以信仰體系向社會推廣教化,例如宣 揚以慈、儉、讓的思想,作為處事待人等個人修行的基 礎,做到「明道而立德」。 佛法一直在人間,就如從小被教導「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等,正是佛教「淨業三福」中的「世福」, 原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實踐修行。寬運法師指每 個人的根性和理解能力不同,修行可先從自身及親人着 手;「世福」也包括「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些都 是世間普通人能做到的基礎;之後再慢慢逐步提升層 次,「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亦即是「戒 福」;最後是實踐,就是「行福」,即行大乘菩薩道, 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經典」等,一步步 地向往生極樂的理想進發。 寬運法師和梁德華道長不約而同地提到,各式各樣 的敬拜儀式都是表象,重點是要明白和傳承儀式背後的 意義,才不會讓儀式隨着歲月,而淪為不知其所以然的 民間傳統。對佛陀、神明的信仰,是一種邁向真善美的 引導,修行者不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又怎可以稱修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