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祇樹給孤獨園

;從前舍衛國有一個有財、有勢、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名叫須達多。他時常周濟窮苦的人。所以人們都叫他給孤獨長者。
那個時候,舍衛國的國王,有一位太子,名叫祇陀。他有一個花園,叫逝多園,裏頭有很多的樹木,是城中最好的園林。
    給孤獨長者,想向祇陀太子買下花園,然後,在花園裏為佛建立精舍,請佛來舍衛城說法度眾。太子假意不肯出讓花園,說要用金子舖滿了整個花園的地,纔肯賈。給孤獨長者聽
了,就拿出自已家裹所有的金子,舖在花園的地上。太子看他如此誠心,就把這個花園送給他了。
    後來就以他們兩個人的名字做了這個花園的名字。叫做祇樹給孤獨園。釋迦牟尼佛就是在這個花園裏說阿彌陀經。 (明倫月刊107期)


金剛種子

從前世尊在世時,有一老翁來到佛所,想求佛出家修道。佛正好到他處。而諸大弟子,都有宿命通。他們見這老人久遠以來,未種善根,雖然出家,也難得利益。所以都不接受他的出家。老人知道自己業障深重,非常悲傷的離去。後來被佛看見,帶他回到佛所,准許出家。經過沒多久,這老人就證得了羅漢果。
    諸大弟子,都感到很驚疑,他們問佛為什麼?
    佛說:「你們所得的宿命通,只能知道八萬劫以內的事。老翁於八萬劫以外,曾身為樵夫,他入山採柴,在路上遇見了猛虎。樵夫非常驚怕,就逃避到樹上,老虎也追蹤而至,用牠的牙齒猛力噬齧樹幹。樹被噬斷到一半時,樵夫在樹上非常著急而無可奈何,不自覺奪口而稱『南無佛』。老人就以這稱名功德的善根種子,所以能於今出家,圓成聖果。」
    佛世老人,念一聲佛,就成了後來得度證果的因緣。由此可見念佛是成佛的金剛種子,永劫不壞。淨土行者,果能一心稱念,必定往生,圓證佛果。 (明倫月刊123.124期)


一念回心

;從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眾多的弟子中,每個人修行所得皆不相同。例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其中阿那律是天眼第一,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即使微細、幽深之處也無不悉見。阿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就問佛說:「阿那律這個人,宿昔到底有何因緣,以致今天能成就這樣殊勝的天眼通?」
    佛告訴阿難說:「過去九十一劫以前,在毗婆ㄕ佛入涅槃之後,當時有個人,是一名劫賊,他進入佛塔,想要盜取塔內之物。那時,他見到供在佛前燃燒的燈幾乎要滅了,這賊人隨即用身上所帶的箭將燈柱扶正,使回復明亮。
    這時候,他看到佛像的威嚴光力,心中起了恐懼,當下就生出好的念頭,想著:別人都能夠捨財物來供養以求福報,我怎麼反而做盜取的事!」既起這樣的悔悟,他沒有盜取任何東西便離開了。
    就憑著他扶正供佛燈柱的福德因緣,自此以後九十一劫皆生善處,漸漸捨離了惡行,福德日日增長。因為有這過去的因緣,阿那律現在能遇到我而出家修道證得阿羅漢果,在眾人中得天眼通最為第一。況是有人能以至誠心,燃燈供養於佛前,所獲得的福德更難以稱量。
(明倫月刊129期) <


水多不飲

常常聽人有意無意的說:「我是凡夫,怎麼有資格學聖人呢?聖人的境界太高遠了,我想都不敢想,那還敢學習?」存這種想法的人,就像在學校讀書的學生,遇到艱深難懂的課題,就存「逃避」的心埋,害怕不會,進而拒絕學習。
    佛陀勸入學佛,曾舉個譬喻說:從前有一位出外遠行的人,他一整天爬山涉水,又加上艷陽高照,因而口渴不已,想找些水來解渴。他在炎熱的烈日下,舉目四望,看不到一個水源,正在口渴難當,昏昏欲睡之時,突然發現了一條河流﹐那河水悠悠地向前流,澄碧清涼、清澈無比,他坐在河堤旁,卻驚訝的呆望著流動的河水,一點也沒有喝它的意思,過路的人,見他怪異,便好奇的問他:「為什麼口渴見水,又不喝了呢?」這個出外遠行的人說:「你不明白嗎?河水那麼多,我怎麼能完全把它喝光呢?既然喝不光這條河的水,我又怎敢隨便喝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們常感到世間苦不堪言,一但遇到解脫之道,又裹足不前。即使是已聞佛法之人,雖然極希望自己修習聖道法門,但是在真正行持上,又覺得佛法崇高深廣,自己怎麼學得了呢?結果就像故事中的旅人,雖口渴難當,見水多反而不飲,這不是太愚昧了嗎? (明倫月刊14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