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親弟難陀,身長一丈五尺二寸,具三十相好,他的妻子非常美艷,令難陀不喜樂出家。佛陀用善巧方便度化他,因而證得阿羅漢果。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佛到難陀的住所乞食。難陀向佛作禮後,取過缽盛滿了飯奉給佛。但是佛沒有接缽,難陀只好捧著缽跟隨著佛同到精舍。佛強迫難陀剃頭,而難陀一直希望返回家中,佛就是不聽許。等到某天,佛出去了,難陀就走另一條路回家。不料,佛竟從難陀所走的這條路迎面而來。難陀見了,趕緊躲到一棵大樹後面。佛以神通將樹舉在空中,難陀無處可躲,再被帶回精舍。
回精舍後,佛以神通帶難陀到忉利天上,參觀所有的天宮,難陀看到某天宮,有許多天女,但卻沒有天子,難陀就問:
「何以只有此天宮,獨缺天子呢?」
「因為難陀出家,命終後當輪迴生在此天宮中。」天女回答。
難陀便想馬上住下。天女告訴他說:
「我等是天人,你現在還是人身,必須回到人間,等壽盡後,再轉生到天宮來。」
看完了天宮,佛陀再以神通帶難陀到地獄觀看。在地獄中,難陀看到許多大鐵鍋的刑具,全部都在煮人。唯獨看到一個鐵鍋中,水是沸了,但是內中無人。難陀就問為什麼?
獄卒回答說:
「難陀因為出家有功德,人間壽盡後,應當生往天宮。而在天上福享盡後,命終就會墮在這地獄裏。因為這個原故,我現在就將鐵鍋燒熱起來等待著。」
難陀聽得心驚肉跳,很是害怕留在地獄,因而說道:
「南無佛陀啊!願佛慈悲擁護,帶我回到精舍。
佛言道:
「難陀!你精勤的持戒,修你生天宮的福吧!」
難陀回答說:「啊!不用生天,只願我萬別墮落到這地獄裏。」
於是佛就說法給難陀聽,二十一天中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人、天二道還是三界火宅,天道福盡後尚得受輪迴煎苦,是不就竟的凡果。修行人當取法乎上,為除盡煩惱,超出三界,而勤修出世無漏功德。 (明倫月刊133期)
在從前,一般的叢林寺院裏,庫房的牆上,往往可以看到懸掛著一付聯對,曰:「楊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萬年。」這是關係著兩則膾炙人口,且感人肺腑的佛家公案。下面就來介紹「楊歧燈盞」的故事吧了!
有一天如來持缽到梵志館(梵志是婆羅門教中,還未出家的居士),停步化齋,以便分衛。(分食於一切辦道之士,以盡護道心)。佛身光明,普照十方。這時梵志婦人正在煮飯,忽見光明身,安穩歡樂,暗想此種光明殊勝,不像是日月的光。回頭見佛身端正妙好,人間天上,無與倫比,緊跟佛身後的比丘眾,也個個身著法服,威儀嚴淨。梵志婦人見了,心生歡喜,想要用鮮飯供佛,轉念又考慮到,自己的丈夫不信佛法,若見行布施,一定不高興。由此又深自懺悔,是宿業深重,才會受此女身,被人禁制,不能自主。於是急中生智,壓取滿滿的一杓飯汁,拿來供佛。其實佛的福德威力,缽中自然就有百味的飲食。佛接受了供養,以金口宣講一首偈子說:「若施白象百,明珠瓔珞飾,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
孔子說:「貧而無怨難」,大抵貧窮的人,財物周持困難,因此多怨天尤人。佛法說貧窮的人,多由於前生少布施,因此今生就要受貧窮的苦報。前生造的業已成,今生須受苦果,碎皮這苦果是否定妥受完才了呢?有沒有特寰的餘地呢?以下讓我們來讀一則故事,就明瞭怎樣轉變逆境。
楊歧燈盞
相傳北宋時侯,住在袁州(今江西省宜春縣治)附近楊歧山的方會禪師,當初曾徵得母親的贊同,依石霜圓會禪師出家修行。因為俗家無人,所以出了家的方會禪師,還得負起奉養俗家母親的責任。於是,方會禪師白天除了替常住做事之外,只得利用夜晚編製草鞋,把變賣的錢給母親買米。可是,其母最初怕他耽誤常住的事情,不肯接受,且責備他說:「你既然出了家,就應當全身奉獻,替常住做事,現在你私自編製草鞋,難道不怕侵用了常住的時間?」
師回答說:「我只利用晚上大家都在睡覺的時候,是犧牲自己睡眠的時間,並無侵佔常住的時間。」
母又說:「既在晚上,那還不是會侵用到常住的燈嗎?」
師答道:「用的是我私置的油燈。」原來,禪師的寮房準備了兩盞燈,一盞是常住的公燈,一盞是自置的私燈,;平常辦常住事時用公燈,若是辦私事時就換用私燈。
母又問:「那麼,你自己的油燈掛在那裏,是上面呢?還是下面?」
曰:「自己的燈在上,常住的燈在下。」這時候,其母方釋然接受。原來,油燈點燃後,就免不了會滴油,若是常住的燈掛上面,油滴入私燈,就會侵損到常住。
學佛成就,必先注重持戒。佛陀制戒律,既明後報;祖師制清規,並演現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最是可怕,所以要說:「打醬的錢不可以打醋,買磚的錢不能買瓦。」楊歧方會禪師,公私分明,點滴不苟;守戒既是如此精嚴,難怪後來悟境如彼高明,而成為禪家五宗七派之一的大祖師。一盞油燈,足以照耀千古! (明倫月刊174期)
新佛心生
梵志聽了,心中懷疑,向佛請問說:「一杓飯汁,能值得多少?怎麼有這樣大的功德,誰肯相信?」
這時如來出廣長舌相告訴梵志說:「我從無量劫以至於今天,常行至誠的六度,讓一切眾生得大安穩,而後才得這廣長舌的相好,難道這是妄語得來的嗎?你經常往返舍衛城,在途中,有沒有注意到那裏有棵大榕樹,遮蔭過往的人群?」
「有啊!我常常看到。」
佛又問:「那你知道,這榕樹的種子,原本有多大?」「我知道,就像芥子一樣大啊!」
「種子只有芥子這樣大小,卻能生成高大參天的大榕樹,土地有這樣的功能,能讓種子生長、茁壯,何況是如來無上至真正覺、無量福慧的功德田,自然勝過一切!有智慧的人,以飲食恭敬供奉如來,所獲得的,福祚難以計量。」
佛又說:「布施一杓飯汁,其人壽終之後,轉女成男,生於天上。是天道中的尊貴者,再下生人間,仍處尊貴,能契解佛法的深妙,經過三十劫後得證佛果,佛號心明如來。」
梵志誠心悅服,頂禮自責,希望能洗罪愆。
佛說:「善哉!如能自見過錯,深自懺悔,罪業就能消滅。」梵志又進而祈請:「求佛慈哀攝受,令我得入佛門。」佛於是收為沙門,梵志歡喜踴躍,漏盡意解。
在過去佛滅度後,由阿難尊者口述佛法,眾弟子結集經典,當阿難尊者,一登講壇,口宣妙法,忽然現出佛的三十二相好,舉座震撼。原來宣念佛法,便得佛之相好莊嚴,同樣的,心香一瓣,可以周瀰法界,行者朝暮課誦禮拜,乃至供奉香、燭、茶水、花果,是否能感應受福,不也在方寸之間嗎?。 (明倫月刊191期)
賣 逆 境
在阿槃提國,有一位長者,家財萬貫,可是卻有一個卑賤的婢女,衣著破爛不堪,很少有一頓飽餐,而且時常被鞭打,求死不得。
有一天,她拿了一個瓶子,到河邊取水。想到自己淒涼的身世,不禁悲從中來,放聲大哭。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恰好經過,聽到他的哭聲,憐憫他不幸的遭遇,慈悲地告訴他:
「你如果厭惡貧窮,為什麼不賣掉它呢?」
「誰會買貧窮呢?」婢女說。
「貧窮確實可以賣。」迦旃延尊者說。
「要怎樣賣呢?」老婢女問道。
「你想要賣貧窮,應當相信我的話,你先洗淨瓶子,再裝水布施給貧僧。」迦旃延說。
「瓶子是主人的東西,怎麼可以布施呢?」婢女說。
「瓶子雖然不是你的,但是瓶子裡的水,你難道沒有份嗎?」迦旃延說。
老婢女一聽,不但會意,而且立即悟開了。於是她裝了一瓶水布施給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為她授持三歸五戒,又教她念佛。
當天晚上,老婢女就在主人的臥室往生了。第二天早上,主人見到她已去逝,非常生氣,把她的屍首投棄在森林裡。不久她的神識生到忉利天宮,遠遠地看見自己的遺體,於是便和天宮的眷屬,從空中撒下天花,覆蓋在上面。
既然知道布施可以賣貧,就知道禮佛可以賣賤,放生可以賣短命,參學可以賣愚痴,有智慧的人,一聽聞便應當覺悟,世間的逆境怎麼不可以賣呢?(明倫月刊 272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