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人有善願 天必從之

從前有個森林,被野火燒了起來。這時林中有隻雉鳥,牠用盡全身的力量,飛入水中,再以身上羽毛所沾的水,飛灑在樹林的野火上。這樣往返的灑水救火,雖然很疲乏,但也不以為辛苦。
    這時天帝釋來問雉鳥說:「你在作什麼呢?」
    雉鳥回答:「我悲憫眾生,在救這個樹林。這樹林蔭育了很多的生靈。在這裏居處,十分清涼快樂。我及很多種類的眾生和我們的宗親們全都依仰著這個樹林。我還有點身力,為什麼不救呢?」
    天帝再問道:「你這樣精勤,能夠維持多久呢?」
    雉鳥回答:「到死為止。」
    天帝說:「誰為你作證?」
    雉鳥馬上立誓說:「我心至誠,信不虛者,願火即自滅。」
    這時淨居天知道雉鳥的誓願,誠信不假,馬上為之滅火,令樹林永保茂盛,不為火所燒。
    所以經上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明倫月刊118 119期)


調身人

過去,有一個梵志,他天生聰穎,事無大小只要看過一遍就學會了,真是聰慧無比!因此他立誓:「天下技術,我定要周知,若一藝不通,就不算明達。」
    他便按著志願遊學各處尋訪名師,不久,人間各種技藝,舉凡六藝雜術天文地理醫術,甚至博奕、樂技、裁縫、廚膳等等無不精通。他心裏思慮著:大丈夫能做到這樣,誰能及得上?現在,我就游行各國,定要揚名四海,將來記載在史籍上,使這事蹟留芳百世。
    有一次,他經過一個國家,信步走入市街,在那裏他看見一個人坐在地上作角弓、兩手飛快的調治筋角,十分靈巧,買的人個個爭先。梵志心想:從前所學,原以為已經完備,不料今天偶然看見這項技能,卻是從前沒有學過,若和他鬥技,勢必就不如人了,應當從他學習才是,因此就隨弓師作弟子。在他盡心學習之中,一個月內,所作的弓巧妙、迅速更勝過弓師,於是他布施財物,辭別而去。
    他又繼續行程,途中必須渡過大江,這時他站在岸上,看見江心有一位船夫,他駕御船隻速度如飛,迴旋、上、下輕巧無比,梵志不禁欽佩的望著,他思量著:我所學技藝雖多,卻不曾學駕船,這雖是賤術,但是我仍應學習,希望能萬技具備。因此,他就隨船師求為弟子,恭恭敬敬的盡力勞動,差不多一個月的光景,他對於水性的順逆全部熟悉,駕船已是迴旋、上、下隨心所欲,又更勝過船師了,他再次布施財物,辭別而去。天下技術之多﹐並不是幾個月就能學盡的,這一次,梵志途經一國,看見這國國王的宮殿富麗堂皇,真是他畢生所未見過的,不禁讚歎說:「是誰造的宮殿啊!巧妙到這樣的地步!」他接著又想:我從出遊以來,還不曾學過這種技術,萬一和他競賽,必定不能勝了,須再將這技能學好,使我眾技完備,無人能敵。他便訪求建殿的工匠拜為師父,由於他絕頂聰明,不消一個月的工夫,工匠所用的規矩、方圓都已通曉,雕文刻鏤更是盡得訣竅,其精美甚至又超過了殿匠。這時候,他滿懷歡喜,盡將財物布施,再度辭別而去。
    從此,世上能見到的技能,他幾乎都精通了,於是他周遊天下,走遍十六個大國家,各處和人較量技術,竟是沒有人能勝過他,可以說是獨步當時,漸漸地也沒有人來和他較技了,在梵志的心中,就產生驕傲的心理,他想:「普天之下,難道還有人能勝過我嗎!」
    佛在祗園精舍遙見這個人,知道他可以化度,便以威神之力,化作一位沙門,手中拄著杖、持著缽,迎著梵志走來。梵志從來不知有佛法,更沒有見過沙門,心裏很覺奇怪,因此,他就問:「百王之國中,我從未見過你這樣的服制和器物到底你是何人,形服與常人不同。」沙門回答:「我是調身人」梵志又問:「什麼叫調身?」沙門便針對他過去學習的回答說:「弓匠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而有智慧的人方知調身。譬如巨石,風不能使它吹動,智者更不因毀譽而役心。又譬如深淵之水澄淨清明,智者聞道,便得心淨而歡喜。」
    沙門說完,便升於空中,還復佛身,三十二相好,八十種莊嚴,一時之間,光明照耀天地,梵志此時,心中已經信服,佛又回到梵志前面告訴他說:「這是調身的力量才能辦到的。」梵志便五體投地,向佛頂禮,說:「請問要調身該怎麼做呢?」佛就為梵恭演說甚深微妙,令人了脫生死的佛法﹐更告訴他:「弓、船、木匠與六藝技術,都是外表浮華的虛譽,放恣身、意,不知止息,便是六道輪迴生死之路。」
    梵志聽了,才醒悟自己以往追求的並不究竟根本,忘卻人生的生死大事﹐反去博取虛華的名利,那豈是智者的作為。從此,他對佛的教誨深深的記在心上,志心追求深妙的佛法以求了脫生死。 (明倫月刊138期)


焦芽敗種

一粒優良的種子﹐只要埋在有陽光、水分、土壤的地方,一定會生長出新的生命來。一粒燒焦的種子,儘管你把它埋在有水、有土、有陽光的地方,也永遠不會長出幼苗。
    從前有一個農夫,他本來一年到頭辛勤的種植稻穀,賴以為生;有一次,他忽然改種芝麻,由於他有種穀子的經驗,因此,芝麻仍然種得很好,也有非常滿意的收穫。有一天,他將芝麻炒熟了,順手將炒熟的芝麻,送到嘴裡嚐嚐,想不到竟有香味由牙縫中散透出來,又香又脆,實在好吃。忽然他有了新的幻想,他說:「在泥土裡播下什麼種子,將來就會長出什麼樣的果子來,炒好的芝麻,其香無比,如果拿它來做種子,將來結出來的芝麻,一定比平常種的芝麻要高貴許多,那時侯,我就可以高價出售,還怕沒有人來買嗎?」
    於是他將全部的芝麻種都炒熟了種植下去,並且天天勤懇的除草、灑水、施肥,等待看芝麻幼苗出土,可是過了很久,田裡長出了野草,仍不見芝麻出芽的消息,心中便起了疑竇,趕快去請教鄰人,鄰人聽了幾乎笑彎了腰,問他說:「死了的母雞還會下蛋嗎?」他說:「不會」。「既然死了的母雞不會下蛋,炒熟了的種子,又怎能生芽呢?」這個充滿奇想的農夫,這才恍然大悟,目瞪口呆。 (明倫月刊147期)


駱甕俱失

從前有一個鄉下人,他養了一隻駱駝﹐這隻駱駝力大無比,常為主人馭運大豆到很遠的地方去賣。而且一走就是好幾天,既不必吃東西,也不必喝水。鄉下人一直讚不絕口,說一隻駱駝的力量好比幾個年輕力壯的大漢在為他做事一樣。他的鄰居已都羨慕他有這隻勤勞的駱駝,說他是一個有福之人。鄉下人也笑著說:「的確,駱駝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好的忠僕。」
    「這麼說,你應該善待牠才對呀!你平常用些什麼東西餵牠吃呢?」鄰人關心的問。
    「我除了用青草餵牠之外,還用大米、大豆、穀子等來餵牠吃。」
    當鄰人走後,這個鄉下人越發覺得駱駝實在人偉大了﹐怎麼能只吃地上的青草呢?而且高貴的大米穀子也不能放在地上給駱駝吃呀!於是他想起了那只祖傳的寶物,那是一只「小口大肚」的甕,他想如果用這只尊貴的甕盛穀子結這隻偉大的駱駝食用,不是更相稱媽了於是他便興高采烈的把穀子盛放在甕中,讓駱駝的頭伸入甕中取食。結果,問題就出在這裡了。當駱駝的頭伸入甕中取食穀子時,頭就再也伸不回來了。
    鄉下人一看,心焦如焚,不知所措。正在那兒不知怎麼辦才好時?忽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興沖仲的去拿了一把鋒利的刀,一刀斬下了駱駝的頭,再將甕打破,取出了駱駝的頭。然而,他也愛的駱駝坦因而一命嗚呼了。連他那只寶貴的甕也破碎了。
    我們人常常做出愚癡的行為,而不自覺,只有等到果報出現時,才來後悔那就已經人晚了。修佛法的人,志求三乘菩提之道,就必須護持淨戒,可是為了五欲之樂,毀破了淨戒,以致淨戒的體與三乘道果兩種都失,只剩下罪孽與墮落,這是何等可悲啊!
(明倫月刊150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