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16


佛教何以式微

世尊住世的時候,佛教如水乳交融,純是一味,並沒有派別之分。佛陀圓寂百餘年後,弟子們便起紛爭,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上座部是保守主義,保守派多是長老大德比丘,但是進步的非常緩慢;而大眾部則屬創新派,多是少壯英年比丘,卻發展的非常迅速。這正因為時代經常變遷,人們所處的境遇也時有不同,大家都能適應環境,應病與藥。如果仍舊墨守成規,一成不變,不問社會如何演變,一味我行我素,則佛教必為時代所淘汰。

  佛教自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三國時代發揚光大,到了隋唐時代,是最鼎盛的時期,自宋以後,佛教雖然漸衰,仍能屹立不倒,因為中國佛教除了三武一宗滅佛之外,歷朝君王莫不崇奉與保護,修寺敬僧與弘法利生,亦多由朝廷負責,出家人的一切衣食住行,全部不必操心。

  但自西元一九壹一年以來,軍閥爭權,各自為政,力圖擴張自己勢力,要消滅對方,於是導致內戰。由於內戰不止,國家力量日益耗散,而日本早有野心,正好有機可乘,趁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發動盧溝橋事變。日本大舉進攻北京與天津等地,舉國形勢日趨嚴峻,這時我國內部始合作起來,共同抗日。當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抗戰勝利之後,內部又復分裂,中國始終未有統一起來。

  自一九壹一年,當時的執政人物,終日東征西戰,那有時間顧及佛教?「無娘的孩子」處處要靠自己。以前「依賴父母」成了習慣,現在全部要靠自己,措手不及,佛教人士更分道揚鑣,各行其是,有如一盤散沙,無法收拾,其中更有龍蛇混雜,良莠不齊,百孔千瘡,於是佛教便一落千丈了。

  釋迦佛若然生在現在的中國,他的作風與制度、戒律與思想、禮儀與服裝等都一定不同。如律制中比丘半月浴過戒,及不得立大小便戒等,在中國就無法實行,服裝方面也與印度有異。釋迦佛平素說法都是應機施教,因勢利導,並非拘泥不知變通的。他既能應甚麼根器而說甚麼法,可見必能入鄉隨俗與和光同塵,他絕對不會標新立異,又不會固守成見。律中有說︰「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即是此意。

  儒釋道三教既在中國一向有國王崇敬與擁護,故二千多年來,大家公認我國有三大宗教,自一九四九年後,道教與儒家在國外也告式微,唯佛教在世界上依然光芒萬丈,與印度教、基督教、回教,並稱世界四大宗教。須知回教有阿拉伯政府保護;基督教有英美與羅馬政府認許;小乘佛教在錫蘭、泰國等地有政府護持;大乘佛教在日本韓國也有政府協助,我們中國佛教經歷過去數十年的衰落,當時正值國情混亂,政府對宗教亦無暇照顧,細細想來,我們四眾弟子,應該覺悟,為佛教而努力,通力合作,自強不息,為佛教找個安身立命之處!

  筆者以為,在這個科學發達與物質文明的時代,要想發揚佛教,續佛慧命,首要多創辦些有益於社會的事業,諸如學校與安老院,弱智兒童所與醫院等慈善機構。一是對社會有裨益,政府民間對我佛教必有好感;二是藉此直接吸收很多在家佛教徒入教工作,間接吸引外來非佛教徒對佛教產生興趣。否則,非但不能吸引非佛教徒進入佛門,就是佛教信徒也得往外教機構工作,經過長期潛移默化,結果信了外教。還有,佛教家庭的父母,總想兒女和自己一樣信奉佛教,費盡心機替孩子選擇佛教學校就讀,不料佛教學校額滿見遺,祇好跑到外教學校去讀新舊約,這是多麼可悲可嘆的事!我們一部分佛教徒對這種社會慈善事業,不僅沒有竭力推行,相反,見到有人不辭辛勞努力去辦,卻要竭力反對,佛教怎能發揚光大?

  我們不但對學校醫院等要努力去辦,就是社會任何一切正當有益的活動事項,均應悉力以赴,因為要度那一類的眾生,就得參加那一類的場所。經云︰「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我們中國比丘除受小乘戒外,仍要受大乘菩薩戒,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之方法不出修六度行四攝,其實六度四攝詞句有異,其義理沒有多大差別。如六度與四攝兩者布施相同,六度中之持戒,戒有止持與作持,小乘人的止持,其義即不許作,作則犯戒;大乘人的作持,其義是一定要作,不作就犯了戒。但大乘人有積極意義的作持,恰恰就是小乘人的止持的進一步,因此不能以小乘人的止持,非議大乘人的作持,因為大乘戒與小乘戒,一向稱為不共學戒。菩薩行四攝法一定要持戒與行忍辱,勇猛精進,具足定力及有善巧方便的智慧,由此可知,四攝與六度是同體異名的。

  四攝法中首先要行布施。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財法施利益眾生。所謂︰「先以欲鵾牽,後令入佛智。」其次是愛語攝。菩薩隨順眾生根性,經常以軟語安慰眾生。三是利行攝。凡菩薩生起身口意三業,都要令眾生得到利益。四是同事攝,菩薩要和光同塵,眾生作甚麼工作,菩薩也隨其所作,令他得益,心生歡喜。菩薩發菩提心,必定以此四種方針攝化眾生。

  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教徒一定要投入社會,積極人生,努力事業,做好典範,廣度眾生,超出三界,離苦得樂。


佛教的命運和前途

今天的佛教弟子,出家與在家,有兩個任務需要負起來。一是自利,必須萬緣放下,專心一意,精嚴戒律,苦修一番。二是利他,必須要想出種種新方針,怎樣才能令世人接受佛教獨一無二的真理。經云︰「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這是我佛弟子們,應該關心和承擔的。

  讀過佛教史的人,都知道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黃金時代,「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就是形容當時和尚尊嚴可以與奉聖旨到民間的官尊嚴相比。其因素何在?當時的僧侶才學傑出、道德高超為主要因素外,性情和平、志向堅定、專心矢志去惡修善的佛教僧侶,堪稱人天模範。所以每當法師講法之時,不遠千里來聽法者,車水馬龍,座無虛席,儀式莊嚴,布置隆重,使人一見生敬。當時聽經的人所以多者,因為他們習慣節約,生活安定,每日工作之餘,沒有其他的不良吸引,唯有在精神上追求安慰。今則不然,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欲望無窮,有一想二,有三想四,於一日中享受和破費,幾欲與一個月開支相等,因此造成入不敷出,生活艱難,惶惶終日。由此可知,古人在精神上愈追求就愈快樂,今人在物質上愈追求就愈痛苦,所以近來服毒、投海、跳樓、上吊,各種自殺無日無之。祇因物質有限,欲望沒有止境。經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因此身為佛門弟子,如果在這個人欲橫流的時代,欲以佛法普度此時此地的眾生,而一成不變,仍舊採用古人講大座的方式化導,恐怕不容易接引這般終日沈醉在財色酒肉的苦惱眾生。我們一定需要另想辦法,採取新方針,推廣佛教深入民間,使上智下愚的人們都能夠得到佛教的法水潤澤,逐漸達到究竟彼岸,才是隨機應變的最好措施。

  佛教本身力量相當強大,祇因各自為政,力量渙散。假使我們能夠志同道合,團結一致,其力非但能建設一座佛教醫院,十間二十間也不成問題。所謂︰「團結就是力量。」如果我們再不想辦法去挽救,一旦被時代所淘汰,恐怕難有立足之地。欲使佛教繁榮和興盛,首要領導有方,力量集中,友誼合作,努力圖存,茲略舉數端如下︰

  一是對內,我們首先應該多辦僧伽教育,致力培養人才。須知佛教盛衰與否,全賴僧才掌握命運。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僧才興即佛教盛,僧才衰即佛教落,由此看來,佛教僧才水平高低,非常重要。

  其次需要分工合作,應該有修行組和弘法組。修行組中設有專門念佛和參禪之處,願意修淨土,即往念佛堂,願意參禪,即往選佛場。弘法組中更設有研講、文教、經懺等。研講組負責講經說法和討論佛法。文教組負責出版及翻譯經書、雜誌及刊物等。經懺組負責應酬施主超度亡靈,祈福延壽。

  餘外我們更要注意,佛教不單祇顧內容,更要重視外表,如果我們出入往返僅顧內容,而不顧外表,難免使人輕蔑和譏笑。有許多修苦行者,卻認為佛教人士應該注重實際,不需要重視外表,祇要看破和放下就能得到自由解脫,外表是假面具,是作戲,根本無用。所以他們衣服襤褸不堪,出入舉動狀似濟顛。一次在一個國際機場中,曾見有佛門同道背荷長衫,足踏拖鞋,手提雨傘毛氈出現,大搖大擺,惹人側目。這種裝扮,令人不敢恭維,有失人天師表和佛門弟子的風範。此外並有許多同道出街不穿長衫者,短褂出現,雖然經我再三勸解,也是徒勞無功。須知長衫乃今日佛門制服、禮服,穿長衫正是代表僧人的身分,世人稱我為和尚、出家人、師父、大師或法師等,正是因為我人威儀十足而備受尊重,而穿長衫或大袍正好是我等出家人應有代表性的外觀。如果我們廢棄長衫,短褂出現,光頭赤足,與俗人無異。試看陸軍、水兵、警察、童軍、教師、學生、醫生、護士、站長、售票員、神甫、修女等,使人一見即能知道其身分,當然也是全憑制服作他們的標誌。由此可見,我們佛教人士對於制服的重要,也不能例外。因為僧人是佛教的代表,如果一人有所忽略,可能影響整個佛教團體之尊嚴,所以每人的責任相當重大。

二是對外,我們需要多辦社會福利工作。因為現在時代不同古時,環境也有變遷,如果我們一味墨守,關門閉戶,隱逸潛修,當然也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卻與社會人士脫節,距離愈遠,不免形成彼此之間的許多隔閡,由隔閡而被誤會,惹來佛教人士是逃避現實,是寄生蟲,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與世無益等等的諷刺,使人祇有厭惡和遠離,不可能接受佛教的化導,入於正途。

  因此我們對外必須廣興福利和文化教育,由出世而入世,捨山林生活,深入民間。例如設立學校、醫院、安老院、孤兒院、託兒所、醫務所、救濟團體等等。與世人多接近,利用這種善巧方便教化眾生。如果在此時此地,捨此新方式而不用,祇有坐失良機,任佛法荒廢。

  幸而在此末法時期仍有傳弘大乘的高僧,堅定扶持積弱的佛教。保賢大師即是其一,此公學問與道德,乃是出類拔萃,令人敬佩讚歎不已。老人雖然年近古稀,而思想新穎,不落俗套,與青年弟子相處,談笑風生,並無老態,彼此融和,老少打成一片。老人可以和光同塵,善用大乘菩薩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權巧方便教化眾生,能以菩薩法,行菩薩道,實是菩薩化身。其弟子百餘人,每周日晚聚會一堂,風雨不改,排演話劇、歌唱、朗誦、座談、討論佛法等,使這班青年度過一個愉快和有意義的晚上。藉此機會,薰陶習染,日漸踏入佛教門徑,積年累月,慈悲喜捨之念自然產生,不致個人散漫,流浪不良場所,誤入歧途,墮落迷惘。公於屢年寒暑假中,必假大會堂,舉行大型佛教話劇,兼及古代孝子賢孫善惡因果等故事。內容多采多姿,表演異常生動,使場中數千觀眾,無不盡情投入,喜極忘我,真能做到寓佛法於娛樂之旨,使人因此斷惡修善,功德實在不可思議,一入八識田中,永為道種,生生世世不能磨滅,一旦善根成熟,自然出世,證得佛果。何況其中許多上根利智的人,觸境生心,已經發了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由此可見,表面上是做戲,演話劇,觀其實際乃是登壇現身說法,十方同聚會,各各學無為,功德寧有限量?

  最後祈望我佛教人士最好團結一致,共同合作,將自私心理完全撇開,每日不論心想與言談,應以佛教命運和前途為前提。我們需要用甚麼方法,才能推動佛教發揚光大,使人人可以離苦得樂,這是我們佛門弟子,應該時刻關注和履行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