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佛教所說的“空”作何解釋

社會上,許多人都會說幾句諸如“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經上的術語,甚而有些人拿這些術語,當作嘲諷佛教的口頭禪。但是你若問他什麼是四大,什麼是色,什麼是空,恐怕多數人答不上來。

在某一教的宣傳品上,也常有些:“空,空,空。空,空,空。人生到頭一場空”一類的句子,玩味他們所說的空,約是指空無所有而言。因此就難怪有些人說,人生幾十年,還不是一場空夢,何不看開一些,吃點兒,喝點兒,落得個眼前受用!”這話一傳再傳,人云亦云,結果使社會上產生了多少個落得眼前受用的“達觀人士”!也增加了多少個覺得人生是“空無所有”的悲觀分子!不錯、佛教是講空的,但佛教的空,決不是空無所有。佛法上說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何以見得?我們且看佛經所說。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相當於物質、受想行識則屬於精神。五蘊何以皆空?簡單說來,所謂五蘊,也是因緣所生,而非實有。色從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識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皆無實體,故曰皆空。

宇宙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由因緣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無此物,既滅之後亦無此物。即在其生後滅前,也不過是因緣和合下一時所有的幻相,本無自性可言。比如以桌上的一冊書而言,書是眾緣和合——集著作者、出版者、制紙者、印刷者等若干人力物力而成。有一天,這冊書破損散佚,或火焚成灰,水溺成漿,就叫緣盡而滅。在其生後滅前期間,亦不過是一時“假有”。何以說是假有呢?因為所謂書,無非是個印有字跡的紙本,若沒有了紙和裝訂線,還有書的實體可言嗎?

進一步說,紙和線亦無實體,若除去了紙和線中的植物纖維,何嘗還有紙和線的實體,由此看來,所謂書、紙、線,甚至於纖維者,無非都是假名而已。《大智度論》上有關於假名的比喻說:“諸法性空但名字,因緣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州郡城邑名之為國,巷裡市陌處館宮殿名之為都……離此因緣名字則無有法,今除河土地因緣名字更無國名,除廬車道陌因緣名字宛無都名……”。

因此看來,所謂國者都者,亦系假名,何有實體?《中論》有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偈指出了佛法對萬物的假、空、中三觀。所謂國、所謂都、所謂書、所謂紙,都是假名,稱為假觀。國、都、書、紙,皆以因緣和合而生,本無自性,故皆曰空,這是空觀。但國、都、書、紙,性雖然空,相卻是有,我們不妨稱它為國、都、書、紙。這是“中觀”。

領會了佛法上的假、空、中三觀的意義,就可知道佛法上說的空,不是沒有,而是叫我們不要執著!若破除我執和法執,自然就可以達到轉迷成悟、離苦得樂的境界。

不肯去觀音院的由來

傳唐鹹通年間,有為名叫慧鍔的日本和尚來到中國,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朝拜了許多古刹。這天,他風塵僕僕,健步登上了我國第一佛叫勝地五臺山。五臺山是個好地方,靈岩、古松、澗水、百花,寺院隱現于深山密林之間,十分幽靜。慧鍔和五臺山的方丈一起念經講法,參禪下棋,成了莫逆之交。

有一天,慧鍔在大殿後院,見到有尊檀香木雕成的觀音佛像。那佛像神態安詳,鬢髮眉毛均極細膩,栩栩如生。慧鍔站在觀音佛像前,看了又看,贊了又贊,連方丈 來叫他吃飯都沒聽見。方丈見狀,便問道:“法師認為這尊觀音佛像雕得如何?”

慧鍔連連稱讚道:“好,好!我這麼大歲數了,還是第一次見道哩!這佛像刻功細巧,把觀音大士的神態都雕了出來。真是一尊活的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啊!”

方丈見他喜愛,便笑眯眯地說道:“如若法師歡喜,就送你供奉吧!”

慧鍔聽了,慌忙合十頂禮。他接過觀音佛像,喜不自勝,打算回日本去建寺供養,讓日本眾生都來朝拜。

慧鍔離開五臺山,又遊九華山,最後從五臺山下來,從靈江口揚帆回國。

這天,船到普陀山洋面,突然刮起了大風,刮得船東倒西歪,直打轉轉。慧鍔沒法,只好把船駛進普陀山的一個山嶴裡,拋錨落帆,等大風平息後再走。

第二天,風息了,浪平了,惠鍔揚帆啟航,可是船剛駛出山嶴,洋面上突然升起了一團灰白色的煙霧。煙霧越升越高,像頂帳簾,正好掛在船頭前面,擋住了去路。 惠鍔驚奇地站在船上,抬頭望望,頭頂是一片藍天;左右看看,煙霧兩邊都是清晰明亮的大海,惠鍔只好調轉船頭,繞著煙霧朝前駛。可是帆船駛向左邊,煙霧飄到 左邊;帆船駛向右邊,煙霧也飄到右邊。船在海上繞來繞去,最後還是回到了普陀山的洋面上,惠鍔想想沒有辦法,只好再次把船駛進山嶴裡,拋錨落帆,等煙霧消散了再走。

第三天早晨,紅彤彤的太陽從海面上升起,光芒四射,霞光萬道,惠鍔走進船艙,抬頭一看,但見彩雲中間,有幢巍峨絢麗的彩色牌樓,仙女往還,珠光寶色,耀人 眼目。他心中喜悅,合十頂禮,馬上揚帆啟航。奇怪的是,船一出山嶴,天上的奇景就突然消失了,烏雲遮住了太陽,海風掀起了巨浪。惠鍔發了急,想想在這裡已 經耽擱了好幾天,老是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才能把觀音請回日本啊?這點風,這點浪,算得了什麼!開船,趕快開船!

惠鍔請船家把船駛出山嶴,頂風破浪朝前駛去。風更猛了,浪更大了,但是惠鍔心不慌,意不亂,穩穩地合十站在船頭,湧經念佛。風浪雖然慢慢平靜了下來,可是 沒等駛出多遠,帆船突然停出了,好象生了根一樣,進退不得。他低頭一看,只見海上飄來一朵朵鐵蓮花,帆船被團團圍在中間。惠鍔大驚,心想,一次一次開船, 都是風浪阻擋,今天又有鐵蓮鎖舟,難道是觀音大士不願去日本麼?他回到船艙裡,跪在觀音佛像面前祈告說:“如若日本眾生無緣見佛,我一定遵照大士所指方 向,另建寺院,供養我佛。”

話音未落,忽聽得“轟隆”一聲,從海底鑽出一頭鐵牛。鐵牛一邊往前遊,一邊大口大口地吞嚼鐵蓮。一會兒功夫,洋面上就出現了一條航道,正好能夠通過一條帆 船。帆船跟著鐵牛後面,沿著這條航道前進。不久,又是“轟隆”一聲響,鐵牛沉入海底,滿洋的鐵蓮也無影無蹤了。惠鍔定神一看,原來帆船又回到了普陀山的一個山嶴裡。

雲散了,天晴了,太陽高高掛在天空。這時,有個漁民從山上走下來,對惠鍔說:“這幾天的事情,我都親眼看到了。你走不成了。還是請法師到我家裡住幾天再走 吧!”

惠鍔見他這樣熱情,便答應了。他手捧著觀音佛像,跟著漁民爬上普陀山,放眼一看。但見金光閃閃的沙灘上,海潮時退時漲;鬱鬱蔥蔥的山峰周圍,是一片茫茫無 際的海洋。晨觀日出,夜聽潮聲,與五臺山相比,真是另有一派風光。他心想,既然觀音菩薩不願去日本,就在這裡造座寺院,讓觀音菩薩定居在普陀山吧!周圍的漁民聽說要建寺院,都來相助,沒多久,就造成了一座小庵堂。

庵堂造好了,佛像供上了,惠鍔朝暮參拜。從此,這尊檀香木雕成的觀音佛像就留在普陀山了。那座小庵堂,就叫不肯去觀音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