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由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因此世間得以運轉不息;人類則因為身、口、意三業造作各種善惡行為,所以生死輪回不已。佛法將此主宰輪回的動力,稱之為“業”。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業”有驅使造作的力量,故稱“業力”。
由身口意所造的業,分為善業、惡業、無記。能招感三界五趣的總報者,稱為“引業”,而令此總報體的種種差別得到圓滿決定的,稱為“滿業”,“業”表現在外、並能示予他人者,稱為“表業”,持續潛隱於內的業果力量,而無法表示於外、令他了知者,稱為“無表業”。
各人所造的善、惡諸業,往後必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當招感果報的受果、受時俱定,稱為“定業”;反之,受果、受時俱不定,暫不受報,稱為“不定業”。
因此,因果報應不能只看一時,因為業依照受報時間分有:現生造業,現生受報的“順現受業”;現生造業,次生受報的“順次受業”;現生造業,二生或多生後受報的“順後受業”。
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主要的原因有二:一、因的力量有遲早,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 桃種須待三四年後才能結果;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如諸緣具足,則成熟自然早些。否則助緣不夠,力道不足,自然業果的成熟亦慢。
不過,儘管果報有遲速,可以肯定的是“因果不會消滅”。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因果業報,如影隨形。眾生除非不造業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一旦遇緣,必起現行,而且“善惡不相抵銷”,已種惡因,必受其報,不能以做些好事來抵 銷應得的惡報。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緣,可使惡報由重轉輕;或善緣增多,善力加強,令善果速疾成熟,使惡緣逐漸減弱。譬如一杯鹽水,表示惡因,若多加以善 因的淡水,則可沖淡惡果的鹹味,轉為甘美。因此,多行善因,多聚善緣,極為重要。
業是行為或造作的意思,它是意志力的反映,這個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股力量,推動我們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輾轉相生,就形成一迴圈式的業力推動圈。因此,業有如念珠的線,維繫著眾生的生命,永無休止地在六道輪回不已。
在佛經中,佛陀曾將業力比喻“如種”、“如習”。譬如植物開花結果,花雖然凋謝枯萎,但保留下來的種子一旦遇緣,仍會發芽、抽枝、開花、結果。眾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又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裡仍留有香水味道。
從上面的譬喻可以知道人的禍、福、窮、通,都是自身的業力所感,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造什麼因,就得到什麼結果,善 惡果報須由自己承擔,並非有神明、上帝能夠賞賜禍福,也不是閻羅鬼王可以任意司掌賞罰。我們要能夠確實地體認:業是自己創造,不由神力;業是機會均等,絕 無特殊;業是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如此則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這句話,出於《阿彌陀經》,在《遺教經》中也說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屬於修定的法門之一,又稱念佛三昧,或稱般舟三 昧,或稱一行三昧。在晉譯《華嚴經》卷四十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種念佛三昧;而《阿彌陀經》則說若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能得一心 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心是對散心說的。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號,一方面心中還有種種妄想,那是散心念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沒有雜亂妄想,只有佛號的相續,念念之間,只有佛號,不念而自念,這便與《楞嚴經》所說,“淨念相繼”的功夫吻合。
根據明末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所示,一心可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所謂“事一心”也就是心無雜念、心口相應,念念是佛號。自己知道在念佛,而 且有佛號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稱全心念佛。由於專心念佛,即能達成禪宗所謂“功夫成片”的層次了。再深一層說,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覺受現 前。
所謂“理一心”即是與理相應,親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彌陀即是自性,西方不離方寸,那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境界現前。“事一心”屬於禪觀、禪定的層次;“理一心”則是禪悟的層次,這都是禪淨雙修的結果。以淨土的念佛為入門,達成三昧及了悟解脫的目的。
通常所說的一心不亂,應該是指專心一意的意思。于念佛時,心系佛號、口持其名、耳聞其聲、心無二用,即為一心,則臨命終時,即能往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