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舍衛國時,有一位奇特的比丘,他每天必定會到離城很遠的墳場上,到墳場的途中,必須穿過一片田地,由於這比丘來往墳場間實在太頻繁了,把田地硬是走出一條道路來,這塊田地的主人,眼見如此,就老大不高興,生氣的說:「這是什麼道士,也不好好修道,整天來回穿梭,田地都被他踩成通路了,我倒要問問他到底是作什麼來著!」
田主於是質問比丘,為何這般往返不停,比丘回答說:「我有一件諍訟,來此地求個證人。」
這田主由於宿緣鉤連,應蒙得度,就不由自主地暗隨著道人,也來到墳場。在墳場上,但見屍骸狼藉滿地,有的膿血滿地,有的正被島群啄食,肉骨零亂散落,也有被啄食一半的,也有的生了蛆蟲正在那萬頭攢動,一陣陣的穢臭熏得令人作嘔,而這邊烏鴉、狐狸、狗、鷲鳥卻穿巡食噉,戀戀不捨。
比丘知道田主人看得發楞了,就招手叫他過來,對他說:「你知道嗎?這些鳥雀狐狗,就是我的證人。」
「為什麼狐狗鳥雀是你的證人?牠們能證明什麼?況上你是出家人,又和誰諍訟來著?」
比丘說:「我是為著我的心哪!我這心啊!毛病可夕著,我經常來看這屍骸,見他膿脹污血惡露不淨,我回到精舍,就觀察我自身,從頭到腳,和那死屍活著時,原本無異,有一天我這肉身也將和死屍一般無二,可是我這心,卻奔馳萬端,追逐虛幻不實的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我實在很想了解識和心的變化根源所在啊!」
「我常常起這個念頭,心啊!心啊!不要讓我流著到地獄惡鬼的苦報當中,我恆常希望我的身、口、意業,廣行善法,持修淨業,可是我又是這麼一個具縛凡夫,這心賊常不順我的本願,因此之故,我每天都來這曠野墳場,告訴這臭皮囊,種種惡露不淨……」
田主一聽道人的教導,眼淚不禁流下,哽咽難言,由於這田地主人,在迦葉佛時,十千歲中常修不淨觀,經常觀察自身三十六種不淨,舉凡髮、毛、爪、齒、血、肉、骨、膜、涎、唾、尿、垢……一一觀察身體的不淨穢垢,由於過去曾經這樣下工夫,如今一聽比丘懇切的言辭,善種觸發,宿習的重修觀照,一剎那間回映本心,便在這曠野荒塚之處,證得了須陀洹道。
經上說:「心淨則土淨」但是妄想執著不除,心何由淨;又常說「老實念佛」但是如果對世間的一切染緣,攀緣不息,又如何能老實呢?因此如何分分降伏煩惱、滌蕩情執,調柔心器,是一切樂願老實念佛人的課題!(明倫月刊255期)
從前有一位長者子,叫曇摩留支,他向佛恭敬地一問訊,佛說:「曇摩留支,別來太久而今乃得相見。」
從前有一位王子,對於宿命的事很好奇,很想知道,於是便請問佛陀,佛說:「你何必要知道呢!知道了只是徒增擔憂而已!」
從前舍衛城中有一位須達長者,他有一個老婢名叫毗低羅,因為能勤儉持家,所以長者命令她掌管一切財產。當長者供養佛和僧一切生活所需時,她覺得比丘需求的東西太多,由於她生性慳貪,所以討厭佛法和那些僧人,就發怒語說:「長者愚笨糊塗,中了沙門的法術,這些人貪求無厭,那有什麼德行?」又發惡願:希望能永遠不聞佛法,不聽到僧人的名字。
千載一會
旁邊佛陀的弟子們,聽到此話不太尋常,便向佛請問,佛說:
「在往昔阿僧祇劫,那時有佛,號曰定光,我那時是一位梵志,名叫超述。
一天定光佛正要入城,與我在中途相遇,我見佛來,立即解開髻髮,舖在泥地上,讓佛足踩過,佛即刻為我授記說:「你如此勇猛發心,過後阿僧祇劫,當得成佛。」
而一旁曇摩留支的前身,不知緣由橫起瞋心,說:「此人怎可踩在他的髮上,簡直與畜生無異。」
由於惡口謗佛,在此以後的阿僧祇劫中,常墮在畜生道中,受苦無邊。後來在大海中,成了一條摩竭大魚,身長七千由旬。這時有五百商人乘船人海採寶,正遇著此大魚,大魚把口一張,眼見船隻就要葬身魚腹了。這五百人人人恐慌,商主說:「當今之世,有佛名釋迦牟尼,聽說他能救苦解難,我們趕快齊聲稱念洪名,或者可免此難!」
於是大家齊聲念:「南無釋迦牟尼佛!」
魚聽聞佛名,本識猶且不昧,即使思惟:「釋迦文佛已經出世了,我的身體,為何還在魚類之中呢?」即刻掉頭沈回水中,五百商人因而保住生命,安穩而歸。
不久大魚就撲身沙灘上,不飲不食,經過二七日,命終後生在長者家,作他們的孩子,名叫曇摩留支,現在曇摩留支來此和我相凡,所以我說:「好久不見啊!」
曇摩留支聽聞得這段本事,不覺向海邊走來,果然見到他的故屍 ── 好大的魚骨,暴露在沙灘上,皮肉已經敗將盡,骨頭也零落參差,他對著魚屍思惟:
「這是我的故屍!」他把花散在魚身上,在故屍旁,反覆思維,用覺眼觀塵世,照身心,忽然證得了道果。
曇摩留支以宿生的善緣,能在和佛千載一會的際遇中,握住了德道的機緣,而我們呢?
昔隋朝有位智舜法師,他專修觀念法門。每當妄念忽起無法遏止的時候,就刺大腿警惕自己,常常刺到血跡斑爛,又常抱著大石頭巡禮繞塔,時時單提正念,從沒有一絲一毫的放鬆,大腿上刺的地方,斑痕傷痂累累,有的剝落了,有的才結好,看上去有如錦鳥一般。生死迥脫!畢竟非尋常事,無始以來的無明妄想,多生多劫蓋覆的垢障,要解粘去縛,又談何容易,如不痛下工夫,求得淨念成片,則與無上玄妙接引法門擦肩而過又將奈何!
(明倫月刊252期)
宿 命
王子請之再三,一心要有通達宿命的能力。佛陀慈憫,便為授戒並以威德加持,於是王子有了宿命神通,了知過去未來。
第一件事,他馬上知道自己活到十五歲時,將會死亡,死生亦大矣,他日日夜夜為此愁憂著,但是無可如何,到十五歲果真就死了。
王家的規矩,埋葬時,在墳旁同時也種植了柏樹。這柏樹日漸長大,根深深鑽入地底,正好貫穿了王子遺體的中心,王子的神識於是就依託在柏樹上。在柏樹上時,他就擔心,有羊來吃葉子時,他將被羊吃掉。果真羊來吃葉子,他便隨著葉子進入了羊腹,而依附在羊屎中。種菜的檢取了來,用羊屎來澆韭菜,於是王子的神魂就依託在韭葉間。
一天皇后想要吃韭菜,下令採辦,管理的人,拿著刀要來剪韭菜,王子此刻又擔心了:萬一來傷了我可怎麼辦?結果他果真混在韭葉間被送入了王宮。
皇宮餐桌之上,上了韭菜;皇后吃了,王子的神魂也隨著進入皇后腹中,做了皇后之子,臨到足月,下生為人,為王太子,太子年年長大,仍識宿命,於是便到佛陀那兒,對佛陀說:「我已不要宿命的能力,因為這只有讓我層層擔憂,重重煩愁而已,現在願把宿命的能力歸還給您!」
佛說:「當時就勸你不必知道,你偏想要,如今可後悔了罷!」
說到宿命,人人莫不好奇,從血型、星座、手相、面相、撲克牌、電腦……,現代人對命運的極欲探究,並不亞於佛在世時的這位王子。
但是果真有宿命嗎?如果算命算出不好的命,或是命裏有難關,又當如何呢!明朝有位袁了凡先生,他就碰到一位算命高手孔先生,把他的大半生料得無一不準,經過多年來的驗證,他深深覺得,一切自有宿命,不必強求。等到後來有幸遇到雲谷禪師,開示他擴充德行,力行善事,為積陰德,改造命運的方法,促他力行功過格。這樣過了一年,禮部科考,孔先生算他該得第三,結果卻得了第一,本來考不中舉人,果也中了,而後了凡先生始信心改命改之理,更加力行善,果然由命中無子子而有子,由享壽五十三而延專為七十四……,他的後半生就此改變了,這正是 雪公在重印袁了凡四訓序中說的:「福惟自招,不拘乎宿命,天定可回之;禍能消滅,不任乎因果,異熟可轉之。心造心轉,擊鈴解鈴,宿命因果,操之惟在我也」欲了解命運,改造命運者,宜三復斯言!(明倫月刊248期)
邪見障道
這種惡言語傳遍舍衛城,末利夫人聽到了,說:「須達長者正像人人愛見的好蓮花,怎麼會有這樣的毒蛇來保護他呢?」就叫須達長者的妻子來,對他說:「你家老婢惡口毀謗佛僧,怎麼不把他趕走呢?」須達長者妻子跪著對末利夫人說:「像央掘魔(曾殺害九百九十九人,且想殺親生母)這樣的壞人佛尚且能調伏,何況老婢?希望能得佛的度化。」末利夫人很歡喜地說:「那我明天就請佛,你命令老婢來。」
第二天吃飯時,長者派老婢拿金子去幫助國王供養。末利夫人看了說:「這種邪見的人,佛如果能度他,我必定得大利益。」當時佛從正門進去,難陀、阿難陪在佛的左右,羅【目侯】羅在佛後邊。老婢看到佛來怕得毛髮豎立,說:「這個壞人怎麼跟在後面來呢?」於是立刻退走,想從旁邊狗洞出,狗洞卻馬上關起來,其他的門也都關了,只有正門開著。
老婢就掩著臉,又用扇子遮住,不想見佛;佛在她面前,運用神通力,讓扇子變得像明鏡那樣,沒有一點障礙;四方上下都有佛;連手上十指也變化成佛,遍滿十方世界。當時城中有些女屠夫、婆羅門女,及其他行業的人,及末利夫人宮中五百個不信佛的宮女,都見到老婢面前無量無邊佛,而破除邪見,發菩提心。只有老婢邪見重,沒有生信心,但因為見到佛而除去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她很快走回家,對須達長者妻子說:「我今天遇到大怨家,看到瞿曇在王宮門前大作魔術,身體像金山一樣,眼睛比青蓮還大,放大光明。」就進入木籠裏,用百張厚皮蓋在木籠上,又用白毛巾包頭,躺在黑暗的地方。
佛想回祇洹精舍,末利請佛度化這邪見女,佛說:「這老婢罪障深重,和佛無緣,卻和羅喉羅有大因緣。」佛回精舍後,就派羅喉羅到須達家。他變作轉輪聖王,一千二百五十比丘化為王子,到須達家,把那老婢當玉女一樣尊重,又用如意珠照她的臉,她看自己像玉女一樣,更加歡喜,說:「那些沙門高談闊論,自認有德性,其實沒有真本領,聖王出世真有大利益,讓我這老婢像玉女一樣。」就向聖王禮拜。大臣又為宣說聖王十善,老婢很歡喜,認為聖王所說那是好的言語,向王禮拜,後悔自責。羅喉羅等這才恢復本來面目,老婢說:「佛法清淨,不捨離眾生,像我這樣的惡人還肯度化。」就受五戒,成須陀洹果。又到佛前懺悔,求佛出家,得阿羅漢果。
末利夫人等請問因緣。佛說:「過去一寶蓋燈王佛的像法時期,有一位雜寶華光王的王子快見,出家修行,很驕傲,和尚為他談甚深般若波羅密經的空理,王子錯解義理。和尚滅度後,王子說:「我的老師沒有智慧,只讚空理,但願我來生不見到他;我的阿闍梨智慧辯才,但願生生和他做好朋友。」說完,教他的弟子都行邪見,雖然持戒精嚴,但是因毀謗佛法,命終墮阿鼻地獄,八十億劫中受無量苦。出地獄後作貧賤人,五百生中又盲又聾又愚癡;又一千二百生中常作人家婢女。當時和尚就是現在的我,阿闍梨是現在的羅喉羅,王子比丘是現在的老婢,而當時的弟子就是現在的邪見女等發菩提心的人。」
老婢從前因身為王子而驕傲,所以產生邪見,錯解佛理,以致墮落地獄受無量苦,轉為人身又盲聾愚癡,作人家婢女,「邪見害道」真是既大又久,我們學佛可不謹慎嗎?想來只有平時多聞聖言量,多親近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才不致誤入歧途,輪迴六道長久受苦吧!
(明倫月刊 90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