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宣化上人:不可以躺著看經

我們若聽經,一定要坐得正當一點;不要這麼樣坐著,不要這麼樣子,也不要這樣子,也不要這樣子(上人做各種姿勢)。這聽經,必須要畢恭畢敬,就像對著佛似的,佛來親口對我們說法呢!佛到這個地方,來給我們做見證;我們信佛,就應該恭敬佛,不應該對著佛還這麼很懶惰的。聽經不可以睡覺的,不可以 躺那個地方;你就看經,也不可以躺著看的。

我以前不講過?你躺那兒看經,來生會變蛇的。為什麼呢?那個蛇盡躺著走路,總在那地方躺著,它站不起來的。你看佛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坐到那個地方;或者書放到桌子上,恭恭敬敬地看。你有一分恭敬的心,就增加你一分的智慧;你有十分的恭敬心,就增加你十分的智慧;你若是有百千萬分的恭敬心,那 增加你百千萬分的智慧,增加你的善根。對佛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金剛經》上不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那經典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有佛 的。你若是生出一種恭敬心,他就有感應;你沒有恭敬心,他就沒有感應。

好像我有一個皈依弟子,他也沒有見過我,他對著我那一本書的相片,就天天念南無度輪法師;念到七十多天,他就看見那個相片公然就有個人走 出來,就給他摩頂,他從此以後病就好了。這是什麼呢?這也叫感應道交,他有一種真誠的心,感應得那一張死相片都變成一個活人了!這就是由他有恭敬心的關係。所以我們人看經--你不是說你不開智慧?啊!我看了好多經,沒開智慧!我學好多佛法,也還這麼蠢呢!記憶力也不好,念《楞嚴咒》,念一遍也記不住,念兩遍忘得更快了!我沒念的時候,還記得幾句;念了一遍完了,都忘了!什麼道理呢?就因為你沒有恭敬心。

你躺那地方,就看經、念咒,將來一定都會變蛇的。為什麼?說:喔!這佛法怎麼還害人的呢?佛法是叫人生善根,增長福慧的,怎麼還令人去墮蛇身呢?因為你對佛法不恭敬。你第一的,要生一種信心;第二,要有一種恭敬心。我們現在聽經,以前我不管,以後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要端然正坐,要坐好一點;也不要講話,也不要東張西望地。要畢恭畢敬地這麼聽經,就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兒給我講經,阿難也在旁邊,同我坐到一起;不但阿難,諸大菩薩、阿羅漢都在 這兒,我就像在靈山的法會一樣的。你有這種心,那你就不愁不開悟了! 
法事

作者:衍慈法師
  一位導遊剛從大陸名山寺院,帶團返港,很有興趣地問我,有關佛教“法事”問題。現借此因緣與大家分享法事。
  一、什麼是法事?
  法事又名佛事,是寺院重要行事之一,我們走進寺院客堂,見到掛著的木牌寫上懺摩、布薩(誦戒)、說法、普佛、水陸、蒙山施食、供齋等等事宜,這 是告白大眾今日的法事。寺院不單是僧人修道,又是為弘法利生使命的地方,雖然接引眾生有很多方法,而八萬四千法門,皆不離語言,重要是應機施教,令眾生悟 入佛之知見,所謂:“以俗勾牽,令入佛智”。在所舉辦的法事當中,有自我懺悔的方式,如懺摩、布薩,也有對大眾宣說佛法,如升座、演座、方便座說法、開示 等。舉普佛來說,普者,即對三世一切諸佛普遍恭敬,普遍禮請,普遍供養的意思,普佛分有:延生普佛、祈安普佛、度亡普佛。延生普佛,主要用於生者,福上培 福,如生日壽慶、喜慶、心願、以及增福延壽等等。祈安普佛,如身體不調,消除業障,解除黆結等。度亡普佛,超薦先亡,冥壽、陰超陽泰,使亡者得以超升,生 者康泰。度亡法事,還有水陸、焰口、蒙山、三時繫念、盂蘭盆會等。水陸法會:在中國佛教中,法事最隆重,分設有多個壇,內壇、外壇、諸經壇等,著重對水上 陸地亡者的普濟,以顯密諸文,可令十方群靈即聞佛乘,脫離生死,得生蓮邦。焰口法會:普施法食外,最重要是為他們說法、皈依、授戒,令亡靈具足正見,不再 造罪受苦,以祈早脫苦海,往生極樂。蒙山施食:與焰口基本相同,起源於宋朝不動法師,居四川蒙山,集焰口,水陸諸密部成文,以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二咒 為主,令餓鬼得超生善道,現在叢林每日定為晚課。三時繫念:元朝中峰禪師著,主要目的是從繫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超薦亡靈往生西方。盂蘭盆會:是藉供佛齋 僧的功德,來解救餓鬼之苦,並報答七世父母恩德的佛事,一般寺院均於農曆七月十五舉行。還有念經、拜懺、供佛、施僧等。拜懺:懺法種類繁多,有大悲懺,藥 師懺,地藏懺,梁皇寶懺,三昧水懺等等,都是佛教活動的種種佛事儀式。法事的種類很多,此未能一一介紹。
  二、有些人到寺院作法事,不知其本意,將佛菩薩作為追求神靈庇佑,只為自利,這樣作法事有何功德?
  凡作任何一種法事,知見要正確,佛是覺悟者,有大慈悲心,救拔眾生出離苦海,我們要用虔誠心,對佛恭敬。印光大師說:一份誠心一份功德。《地藏 經》云:“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 …。”可知虔誠恭敬作法事的重要性。法事之前要整衣早到,不要穿短褲,背心,不整齊或奇麗的衣服。法事進行中,守護三業,身體坐立端正,不要走來走去,不 要為師父倒水、撥扇、令人動念。口不閑語、不高聲。思想集中、專注佛號或經文。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如法作法事,承斯善利,上求佛道,而普利十方法界一切眾 生,如是功德則不可稱量。

 


佛陀的眼睛為什麼往下垂?(證嚴法師)

佛陀的眼睛為什麼往下垂?追求幸福是人類的共性,但人們對於“福”的認識和態度,卻有著高下之分天淵之別。現代商品社會以鼓動人們的消費需求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商家挖空心思用各種手段招徠顧客,誘發人們的購物欲望,藉以刺激市場的繁榮。如果人們的消費觀念基於正當的物質要求與精神要求,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過分地刺激消費,就會縱容奢糜之風,造成巨大的浪費。

此種奢靡享樂如果是不惜耗損地球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那就是禍及人類遺害子孫的更大的罪過了。愚人只知道祈福和享福,智者才懂得惜福和造福。惜福,自古以來始終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

我在靜思精舍上了三堂生動的“惜福課”,那是我與證嚴法師三次同桌用齋的寶貴收益。最近,中央電視臺播映的連續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四皇子(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在用餐時不僅吃素,還在吃光飯菜之後用白開水涮淨碗碟裡的汁,全部喝下不浪費一滴油水。青年觀眾會以為這樣描寫一位皇帝未免有些誇張,殊不知虔誠的佛教徒都是這樣做的。劇中多次說他篤信佛教,再沒有比這一筆更有說服力的了。佛陀的眼睛為什麼往下垂?(證嚴法師)

    看到此處,我一下子又回憶起來了當初和證嚴法師共進齋飯時的同一細節:餐桌上放著一把潔淨的茶壺,卻沒有備茶杯,用餐時大家也沒有動那壺。我正在猜測茶壺的用途,只見第一個吃完的慈師父拿過壺來倒出一些白開水,用水把碟涮淨倒入碗中,再把碗裡的水晃了晃將油水涮淨後一飲而盡。證嚴法師和他所有的弟子都是這樣做的。這種珍惜食物,杜絕浪費的動作像一個定格鏡頭,永遠銘刻在我心中。從那以後,我自己和家人極少浪費盤中餐,到飯館有應酬也把剩下的飯菜帶回家去。事情雖小,但問題不止於飯菜,而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已經享受到的幸福。

我們離開花蓮後,輾轉台中到東海大學作文學講演。回到臺北以後,聽說證嚴法師來到臺北對隨眾作開示,我為有緣份再見到他心裡非常高興。我們一行趕到了佛教慈濟會臺北分會,有幸又一次聆聽了證嚴法師的講演。證嚴法師娓娓動聽的話語,至今猶在耳畔。

“佛陀的眼睛總是往下垂的,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他柔聲問到,然後作出解答:

“佛陀垂目,是慈眼視眾生,體察世間悲苦。另一層意思是:佛陀的眼睛總是往下垂,不會往上看,物質環境往下比,修養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聽了這一席話,我才懂得了佛門弟子見了人垂首斂目的原因了,原來他們這也是隨時隨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記起了證嚴法師多次強調“佛陀要我們懂得惜福”的教誨。在《靜思語》中,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闡述“享福,惜福,造福”的關係,勸告世人不可放縱貪欲,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佛陀的眼睛為什麼往下垂?(證嚴法師)

“世間物質原只是一種潮流,太平年代金銀玉石是寶,而戰亂時期米糧布衣是寶。世間所謂‘有價’的東西,完全是在於人心裡的潮流及虛榮心的作祟。”

“道心即是理性。欲念如果擴張下去,就會埋沒理性;而理性如果能發揚起來,就可以制止欲心。”

“去貪就簡,可使心靈得到無比的寧靜與解脫。”

我想,不應該把這些充滿人生智慧的箴言警句看作是佈道勸善。無節制的放縱物欲並未給現代人帶來幸福,反而帶來了孤獨.空虛.煩惱.冷漠等“現代人綜合症”。無論是從保護地球環境的需要,還是改善人的精神生活,返樸歸真,去貪就簡,古老的佛學思想都是醫治人們心理疾患的一劑良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