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施毯沐恩

舍衛國有一位大長者家,生了一位妙相莊嚴的女孩,她一生下便有細軟的白毯包裹著全身。她的父母覺的非常驚異,就請來一位相士,,到家中察看,相士說:「這女孩兒是有大福德的人啊!」於是就替她命名為「白淨」。
    白淨女漸漸長大了,奇的是所披的細軟白毯也隨著身體變長變大。她的相貌端莊魁梧,品德又出眾,令名四播,因此遠近的豪貴公子都爭相託人來求婚。
    作父母的想道:女兒年歲已漸長大,當要為她擇婿,並且要及早預備裝奩,以免臨時匆促,趕作不及。於是就招來金鈿工,為女兒製作瓔珞以及其他的飾物。
    白淨女見了這些舉動,便問父親:「鍛這些金銀,是要作什麼用途?」
    她父親說:「因妳已漸成長,嫁期也漸近了,所以趕事先為你製好環珮釵釧等等飾物。」
    白淨女急忙向父母陳述自己的志願:「我只願出家,不願出嫁!」
    當時舍衛國清信的男女出家求道的風氣,盛極一時,白淨女的父母也不以為怪,且因為疼愛女兒,也不頗拂逆她的志向,便也應允了。就將到門求婚的,一概謝絕。又特地請來成衣匠,裁作五衣(受戒人的法衣,只用三衣,以求簡約,此外更有覆肩衣、浴用衣,是為五衣。並且不用青黃赤白黑五種豔色,而是把兩種以上的顏色,合成一種不漂亮、不美觀的壞色一是青壞色,二是黑壞色,三是木闌壞色。此是法門製定合法的衣色。)白淨女勸阻父母說:「我所穿著的衣服,廣身具足,寒冷俱適,並不須要更製新衣。現在既然裁縫已到家中,就請改作父母親要用的衣物吧!」
    隔天白淨女由父母伴隨,到釋迦如來的面前,白淨五體投地,求作佛弟子,經如來許可後,她身上所披的白毯,自然化為法衣,於是成為比丘尼,精進修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道。
    阿難尊者於是向如來合掌啟請:「白淨比丘尼,宿生是修何種殊勝功德,生於長者家,出生時有妙毯隨身,而出家不久,就捷成羅漢道?」
    如來答言:在過去久遠時侯,有佛出世,名毗婆尸,和諸弟子,廣度一切。有國王和臣民,盛設供養,舉行勝會,恭請佛陀宣說妙法。有一位比丘,在外面勸化,勸大眾赴會,聽講法要,而地方的善信也都熱烈響應,盛行布施,期種來福。
    此地有位貧苦的婦人,名叫檀尼伽,可以說是窮極無奈,生計極端的困頓,夫婦二人,只餘一件毯子遮身,丈夫外出覓食,裹著毯子出去了,婦人便裸坐破屋內枯草上;婦人若外出覓食,則丈夫便只得露身坐在草席上。
    一天,勸化的比丘,走到這家,便向婦人勸化:佛世難遇,應當前去聽法。又廣說慳貪及布施的因果報應,不論貧富貴賤,都要發心布施。
    婦人說;「您且稍停」。於是急忙進入破屋內,對她丈夫說;「外面有一位沙門,勸我要去瞻仰佛陀,聽講法要,並且為我廣說布施、慳貪因果報應的故事。現在我知道你我就是前輩子不布施,所以今生一窮至此,現在應當把握時機,為後世種福啊!」
    「我們家窮困到這地涉,雖然有善心,又有什麼東西來布施呢?」
    「前世不布施,今生受這樣大的困窘,現今又不種善因,後來如何得善果呢?無論如何現在一定要讓我行布施。」婦人說。
    她丈夫私下暗想:這婦人或者蓄有少許私產,就讓她去布施吧!」就答道:「要布施便去布施,我並不阻攔你!」
    婦人於是說道:「我想用這條毯子來布施。」「我和你窮得現在只剩下這一條毯子,輪流遮身,來覓食維生,如果拿來布施,那我們豈不是要坐著等死了嗎?
    婦人說:「有生就是死,施或不施早晚也都有死的時候,倒不如布施以後死了,往後還有轉因緣果報的希望,如果今天不肯布施,那死後更是難堪!」她丈夫聽了這番話,貪愛的執著立即消除,便歡歡喜喜的回答:「死是本來就會死的,好!趕快布施,趕快布施!」
    婦人於是出外向比丘說:「大德,你可從破牆跨上我的屋子,您到屋子的時候,我便布施!」
    比丘回說:「果真有誠心,應當當面布施,好為你禱﹂。
    婦人說:「因家無長物,只剩一毯,布施了毯子,此穢惡身形,不敢裸露﹂於是急速入內,隱身門後,脫去身上的毯子,以門掩身,然後拿毯子布施給勸化的比丘,比丘接受了毯子,為他們祝禱了一番,然後離去。
    勸化的比丘回到毗婆尸佛前,呈上這分布施,佛伸出手來親自接受了。這毯子非常的污穢,在尋常人的眼光看來,實在難以入目。法會中有國王、王后以及諸大臣、大長者,都在座聽講,看到這一件污穢的衣物,心中都以為佛手不應接受這樣的東西。眾人心上的計較,佛都一一知曉,便向大眾說道:「我看這清淨布施的大會上,論心誠意摯,還要以布施這毯子為第一。」佛並且在眾人面前,說明這布施者生活艱苦的情況,以及踴躍輸誠的盛情。
    王后首先受了感動,立即脫下所穿著裝飾著滿滿瓔珞珠寶的寶衣,要送給那婦人,國王也非常歡喜,除下自已的衣服,要送與那婦人的丈夫,並且立刻派人送去,同時請他夫婦二人也來赴會。
    既來了之後,毗婆尸佛,廣為大眾演說微妙法:凡是無心或以至誠心所布施的微小善因,往後都能收穫無量的善果,就如同穀類播地,幾次收成,幾次播種,循環生發,不久便能聚米成山。一時,會中大眾聞法開解,皆得度脫。
    如來又對阿難尊者說:「那時的貧婦檀尼伽,就是今天的白淨比丘尼,她因昔日以清淨心毯作布施的功德,九十劫所投生的地方,常常有妙衣隨身,一切幸福,無稍缺憾,隨意所至,自在享受。因曾在毗婆尸佛處,親聞深妙法音,已入解脫之門,所以今生得遇見我,能速證羅漢道上!」 (明倫月刊198期)


人藥王子

如來在無量劫前,行菩薩道時,救世的悲心恆長,因見閻浮世界的人,心病嚴重,如同大疫,遍一切處,論起心病的數目、及染患的程度,實在千萬倍於身病。而如果要在無邊眾生的方寸心田,拔除病根,播種善因,那除非先讓他們發起景仰的心,否則難以成辦。而一切眾生,我見熾然,莫不愛惜身命,如能廣行方便,治療他們的身病,使他們心機回轉,便可以伺機值中善因。作了這樣的思惟,隨即發廣大宏願說:「塵世眾生,多患疾苦,我願以此身,作他們的藥王,不論那一種病痛,都能著手回春,並且我願住世千年之久,不間斷地度化有情。」這樣發願後,便要投生到閻浮提世界中來。此時有摩希斯那王,很有賢德,管領八萬四千大城,國政治理得井井有條,威德遠播。王后更是賢淑仁慧,愛民善政,對國王多所勸進,於是菩薩就投生到摩希斯那王家來。
    王后自懷孕以來,就善於替人治病,並且不必用藥,只要手一碰觸,病就好了。王宮內,任誰患了病,不管是什麼疑難的險症、死症,即便是令天下名醫束手,百藥無效的重病,只要王后輕按一下,應手病除。十月之後,王后生下一位妙相兒,這小兒一下生就能言語,他告訴眾人說:「我沒什麼特長,只是善於治病,誰有病,都可來找我。」
    王子一下生,閻浮提的鬼神,都暗中傳播消息,示夢大眾說:「當今國王所生的,是位大醫王。平常醫師得用藥治病,而這位王子治病卻不需用藥,他可說是「人藥」,因為,病人只要輕碰他一下,啞巴能開口,聾的變能聽,瞎的看得見,跛的能夠走……」。
這番傳言,大家言之確鑿,輾轉傳入宮中,王宮中人,於是把王子當作「人藥」,他們試看把病人陸續引到王子跟前,不論是被王子手或腳碰到,都一樣有效,都能立刻轉危為安
,轉苦為樂。王子的令名,因而遠播,病人不論遠近,到門求治的門庭若巿。
    人藥王子入世以來,為人治病,經歷了千歲,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大願既已圓滿,立即就蛻化了。
   「哀哉生死夢,痼疾誰能醫」,我們不只有大小病痛,還有個「生死」痼疾,這才是最可怕的大病哪!而「佛法聽得許多,煩惱可曾少斷」?如今彌陀聖號即是我們的「人藥王子」,還是藉著慚愧種子,往西方求去吧! (明倫月刊211期)


妄語生災

>世尊在祇園市化的時候,尊者舍利弗,晝夜六時,用天眼觀照,凡機緣成熟,可以得度,即往度之。
    當時有商人,來往各國買賈,大家結伴同行,共有五百人之多。其中有一人,帶著一隻狗,令狗中夜負責守衛。在半途上,眾商人都睡看了,狗便偷取食物。眾人覺醒了,你一棍我一棍,都來打狗,由於瞋恨心盛的緣故,打得這狗折了腿,又把它丟棄在荒郊曠野。
    時舍利弗,以天眼觀照,知道此狗,足傷倒地,苦痛萬分,饑困將死。尊者飛去,以食物布施,狗兒因此得苟延餘命。
    於是尊者舍利弗,便為這狗,說微妙法,狗聞法已,即便命終,投生於舍衛城中,婆羅門家。一天,舍利弗獨行乞食,有位婆羅門見了,便問:「尊者獨行,沒有沙彌跟從嗎?」
    「我沒有沙彌,聽說您有孩子,是否肯捨給我?」
    「我有一子,名喚均提,但他還是小小孩,不堪任命差遣,等他長大,便捨於你。」婆羅門說。
    舍利弗答應了。等到孩子七歲時,便來求取。婆羅門即刻令均提出家為沙彌。舍利佛帶著均提,來到祇園,為他說法,均提心開意解,馬上證得了羅漢道。
    均提沙彌,得道之後,以自己的智慧力,觀照過去生,了知自己前世,是一隻餓狗,曾經蒙和尚的恩典,如今得了人身,且獲道果,又是受了師恩,得脫諸苦,今當盡此身命,供給所需,永作沙彌。
    均提比丘,以何因緣,有此遭遇?原來他在此之前的五百生中,都受失言的業報,投生作狗。
    在迦葉佛時,他是位年少的比丘,和眾比丘,住在一塊兒,他自以為音聲清雅,善能讚唄,每唱讚唄,以自娛樂。有一位比丘高年耆老,發音滯鈍,唱不好讚唄。此年少此七;因此妄生輕蔑心,訶罵說:「你這長老,聲如狗吠!」
    這老比丘已證得羅漢果,他問少年說:「你可認誠我?」
    少年說:「我早就認識你,你是迦葉佛前的上座比丘!」
    老比丘說:「我雖不能讚唄,但我已經了脫生死苦事,已斷後有。」
    少年聽了,深生惶恐,而自慚愧懺悔。但是罪業已成,因此五百生中,受此妄語業報。又由於曾已出家,植善因故,今日始能得度。修行以淨化心靈為首要,而人我見存乃行者大障礙,有了這個作崇,便我高他低,人善我愚,鑽弄計較,不如我的,便譏笑他,高於我的,更要嫉妒他,是工夫了不得力,雖身棲於樹下修道,卻走心游意於五欲六塵,口談空理,行在有中,其奈「道」何! (明倫月刊20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