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7日 星期六

香光念佛──五會新聲念佛法音殊勝 源遠流長


文: 僧徹法師

一.說香光念佛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莊嚴」是指佛菩薩光明智慧的德性。「香光」是比喻,因香和光有薰染和顯發的作用,一心念佛,能薰染顯發佛的光明智慧。

修行人念佛憶佛,能獲如來藏功德,顯發自身德性,所以說香光莊嚴。

近代觀本法師(1868-1945)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依唐法照大師(747-821)的「五會念佛」,別創「五會新聲念佛譜」,組織「五會香光念佛團」,指導及帶領東蓮覺苑佛學社學生錄製留聲唱片,於港澳兩地大力推廣念佛法門。影響所及,其中「七音念佛」至今仍為港台兩地的道場普遍採用。

二.淨土宗與五會念佛

淨土宗念佛法門

淨土宗,簡稱淨宗,是以 「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目標的宗派。因東晉慧遠大師 (334-416)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又稱蓮宗。唐代善導大師(613-681), 主張彌陀淨土為報土,只要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彌陀淨土,因而樹立一宗的教法,淨土宗得以進一步弘揚。

淨土宗不強調艱苦的修行和複雜的理論,一以念佛為主。在眾多念佛法門中,又以「持名念佛」最為普遍。所謂「三根普被, 利鈍全收」,因而深入民間,影響最大。所謂「憶佛念佛」,是指念佛要「口念心持」,不但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還要繫念思惟如來清淨的體性。淨念相繼,心不顛倒,自能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相應,顯現香光莊嚴的境界。

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中,「南無」是恭敬詞,有禮敬、信受、皈依的意思;「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曾發願要救度所有眾生;「阿彌陀」 即無量光、無量壽,是智慧福德無量的意思。眾生煩惱欲重,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藉著佛的智慧福德,悲願加持,才能斷除貪嗔痴三毒,長養及穩定善心,得現生安穩自在;至臨命終時,乘佛大願,得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

五會念佛源流

「五會念佛」是一種和聲協律的念佛法門,為唐代法照大師所創,又叫「五會真聲」。

相傳法照大師於南嶽彌陀臺修九十日般舟念佛三昧時,於定中到西方極樂淨土,聞佛、菩薩眾、水鳥、樹林皆唱「五會念佛」。大師出定後,遂依《無量壽經》「清風時發,(寶樹)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定五會念佛之法。由於大師的弘揚,一時長安至山西五會念佛音聲不斷。唐代宗更奉為國師,請入禁中教宮人念佛。

據觀本法師的考證,「五會念佛」的源頭實肇始於曇鸞大師(476-542)和善導大師(613- 681)。法師在《香光閣隨筆》 第三集〈五會念佛師承記〉指出:

然(五會念佛)其動機,不始於法照四祖,而始於善導二祖。蓮宗寶鑑,稱善導至長安,聞循滻水聲,曰可教念佛。遂立五會教,廣行勸化,三年後滿長安城皆念佛云。⋯⋯

又不止於善導,而實始於曇鸞大師。鸞師彌陀讚偈曰:清風時時吹寶樹,出五音聲宮商和,微妙雅曲自然成,故我頂禮清淨薰。是則和聲念佛之法,其來源亦甚遠也。

由此可知,「五會念佛」的念佛法門,來源甚遠。

五會念佛特色

「五會念佛」是指眾人會集一處,以五種不同速度和節奏的音聲,由慢而快的和聲念佛。法照大師在《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以下簡稱《法事儀讚》)有這樣的說明:

五者會是數,會者集會,彼五種音聲,從緩至急,唯念佛法僧,更無雜念。⋯⋯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會, 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五會,四字轉急念阿彌陀佛。

至於「五會念佛」的特色及作用,法照大師又有偈讚云:

第一會時除亂意,

第二高聲遍有緣,

第三響揚能哀雅,

第四和鳴真可憐,

第五震動天魔散,

能令念者入深禪。

總的而言,五會的內容、節奏及作用。(參見表一)

(表一)

三.觀本法師與五會新聲念佛

少年早慧中舉辦學

觀本法師,俗家姓張,名壽波,號玉濤,廣東中山人。穎悟異常,在鄉里中有神童之譽。二十四歲鄉試中舉。於澳門創設原生學堂,以教學認真,藏書豐富稱著。

參與維新 修學日本

中日甲午之戰,中國敗北,割地賠款,法師義憤填胸,參加維新。維新失敗,東渡日本,入橫濱大學就讀,畢業後回國經商。1904 年再赴東京帝國大學攻政治經濟學,回國後於漢口商會任職。1912年到大阪一化學工廠研究工業及學製草帽。學成回國,於上海開設草帽工廠。後因時局多變,工廠被毀,有感世事無常,發心學佛。

皈依受戒 專修淨業


1914年奉粵漢鐵路局委派,駐滬辦事。期間於上海玉佛寺皈依冶開長老,法名觀本。1915年舉家遷居澳門。1916年受持五戒後,到中山縣出任香山恭都學校校長,讀經不懈。1919年受菩薩戒,不久辭去教職,專修淨業,更捨澳門住宅,改為無量壽功德林,為女眾共修道場。又於香港創設念佛社,與社友同修淨土法門。

志心出家 普廣念佛

1930年生母棄養,遂於澳門依朝林老和尚祝髮出家,法號明一。時年六十三歲。1933年於福州鼓山湧泉寺依虛雲老和尚受具足戒。圓戒後獲委任湧泉寺監院。翌年因朝林老和尚圓寂,回澳門繼任功德林法席,在功德林設佛學院,自任主講,同時兼任當時位於香港堅道的香港佛學會主講及五會念佛教授。

峰火連天 奔走弘法

日本侵華,法師奔走廣州與香港之間,以募集經費,支援南華寺。期間於沙田普靈洞講經。日軍投降,廣東省佛教會迎返廣州,駐錫菩提精舍。中國佛教會聘為指導,統整廣東佛教。

壽緣已盡 安詳捨報

1945年年初,於菩提精舍示寂,世壽七十八,僧臘十八,戒臘十六夏。著有 《人生與極樂》、《五會新聲念佛譜》、《香光閣隨筆》 等。

別創五會新聲念佛

法照大師的五會念佛,因年代湮遠,且經唐武宗「會昌法難」,失傳已久。觀本法師專修淨土法門,於日本偶讀敦煌遺卷,知有五會念佛之法,追本尋源,「瀝十餘年之心血,經不計次數改良,受不計次數之阻力」,結果別創「五會新聲念佛」(附表二載有五會新聲念佛分會特色),於1931年出版《五會新聲念佛譜》。

(表二)

「五會新聲念佛譜」最初只有「學校式樂譜」和「時式字譜」。續後幾經修訂,又新增了「五線譜」。三個念佛譜的作用如下:

1.學校式樂譜(簡譜)

依學校音樂科簡譜寫成,便利佛教學堂教學之用,讓教師可以風琴伴奏,學生以念佛代唱歌。

2.時式字譜(工尺譜)

於佛號旁寫上工尺字,方便 當時熟習工尺譜的社會大眾,使一見能讀,普及家庭老少。

《五會新聲念佛譜》書影

3.五線譜

參照天主教堂樂譜制成,便於會堂演奏合唱,普及中外。

念佛法普說──分四料簡

為了利益大眾熏修,使念佛時「振刷精神」,心念集中,進而證得念佛三昧。觀本法師把 「五會念佛法門」歸納成四個要點:「念佛按譜」、「觀蓮制心」、 「標指看月」和「阿字還源」(詳見《香光閣隨筆》第四集〈五會念佛考略〉[下稱〈考略〉)。 這四個要點,又即念佛的四個階段。前二者是實修的基礎方法,而後二者是實修的證悟境界。

為接引初學念佛者,法師於教授五會新聲念佛時,有〈念佛法普說〉。法師普說五會,集中教授「念佛按譜」、「觀蓮制心」之方法。

法師鼓勵大眾共修,持名念佛,先齊聲協律,再整肅威儀, 最後達至身心誠敬,念念一心,一心不亂。〈考略〉內有這樣的說明:

今將五會佛,變化成新聲,

列作中西譜,通俗為課程。

約法定三章,句法分四六,

第一聲莊嚴,協律為正鵠。

第二相莊嚴,威儀先整肅。

第三內莊嚴,身心貴誠篤。

法照大師的「五會念佛」,第一至四會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只有第五會是「阿彌陀佛」四字。法師考據《淨土三經》的經文內容及參考古德的說 法,並根據自己的經驗,在〈考略〉內有這樣的結論:

惟念四字,出自本經,⋯⋯是修淨業者,尤當以專念四字佛,為持誦之正軌矣。吾今於五會念佛,於實驗上,更覺四字洪名,宜多持之必要,一者六字緩念,聲長耗氣,⋯⋯若改四字,轉成綿密,雖久念不費力⋯⋯。

幾經研究改良,法師除將第三及第四會改念四字佛號外,節奏也由引聲緩念、非緩非急念、次第漸急念、快板分班輪流念,到長引四字佛號一聲收板,旨在要利便大眾共修,達至聲情身心各方面均能相應的果效。

觀蓮制心 與念佛記數

為求念佛攝心,一心不亂,觀本法師創「觀蓮制心」法,教蓮友念佛記數,以別於一般的數息或數珠的念佛方法。

法師請得書畫名家鮑少游 (1892-1985) 於 1929 年繪畫〈八葉蓮萼觀想圖〉,並大量印製,派予蓮友作念佛記數之用。圖中蓮花八瓣,加蓮蕊和蓮莖成十瓣,十瓣為一朵。念佛記數,可點記在觀想圖上,每支香作小結。記數方法如下:

第一會,六字兩音。

兩句一轉 ( 一瓣 ),十轉一蓮。

第二會,六字七音。

七句一轉 ( 一瓣 ),十轉一蓮。

第三會,四字七音。


七句一轉 ( 一瓣 ),十轉一蓮。

第四會,四字二十音。

二十句一轉 ( 一瓣 ),十轉一蓮。

蓮友按每一支香、每會念佛號的多少,各自記下蓮瓣數目。合四會念佛號數目及起止兩句,然後總計念佛數目。以準確者為勝。

法師在〈念佛法普說〉曾說:

觀到熟,念到純,能守意,能合群,能養性,能反聞。

打佛七,總要勤,歡喜地,破魔軍,到一心,成正因。

法師認為依循這種念佛方法,可讓訓練蓮友的專注,久而久之,就可以捐除雜念,達到薰修的效益。

四.五會念佛香光團與五會念佛留聲機片

五會念佛香光團

觀本法師畢生致力普廣五會念佛法門,先後於廣州、澳門,以及香港各處,親自教授五會念佛,組織及成立念佛社團。竺摩法師(1913-2002) 於《 香光閣隨筆》的序中,提到觀本法師在香港教授五會念佛的情況:

「設立念佛社於灣仔,提倡五會念佛,東蓮覺苑等佛團社友,皆曾熟習之。時民國廿八年,予避兵香江,每經山光道上,即遠聞東苑師生七音念佛之聲,悠揚自然,沁入肺腑,其感人之深,流傳之廣,功德不可思議矣。」

為鼓勵大眾切實修行五會念佛法門,法師成立「五會念佛香光團」,並於 1938年製訂〈五會念佛香光團簡章〉,條列宗旨、組織、團員資格、守則及福利等,詳見《香光閣隨筆》。

其中清楚說明團員除要敦品勵行外,須具備以下五種資格:

1.熟習五會音聲,能隨班念佛,且節拍聲線諧合。

2.能以心算代數珠,觀八葉華,準備而有把握。

3.出班繞佛經行,步伐整齊,與節拍相應不亂。

4.入壇出壇,威儀有序,禮拜唱誦,熟習齊一。

5.念佛考試合格,已皈依三寶者為正團員,未皈依者為准團員。

五會念佛留聲機片

觀本法師進一步普廣弘揚五會念佛,決意灌錄佛號,製作留聲機唱片,以垂永久。於是挑選並指導寶覺佛學社學生十二人,灌錄唱片。「自發明五會念佛一 法,曾於民國二十九年採製入留聲機片,以期普及民間,以助念者之需求,當時選擇諧協之歌喉,熟練拍子之齊一,復向英美訂製,籌金價匯律之本錢,竭蹶張羅,方始成集;又值世界風雲,交通阻塞,提心吊膽,卒製成五百套,每套三片,共一千五百片。」(《香光閣隨筆》第四集〈五會念佛考略〉)

在法師的擘劃下,留聲唱片最終於1940年面世。於是五會念佛之法,深入人心,影響深遠。當時修五會念佛的,澳門的有無量壽功德林,香港的有香港佛學社、般若精舍及東蓮覺苑,廣州的有陶輪學社等。後來法師的入室弟子莫正熹(1899-1986)又將五會念佛之法帶到台灣。上世紀八十年代,台灣法振法師曾請教莫正熹五會念佛之法,並得到當時圓光佛學院院長如悟法師大力支持及推動,由佛學院學僧合念,製成錄音帶。其中有依當年原版,也有新撰補入的。

五、東蓮覺苑與香光念佛

觀本老法師以宗教的熱誠及學者的態度,以考證及研究的精神,苦心孤詣,竭力追本尋源, 繼承傳統,又適切時代的需要,創念佛譜,再發為文字,錄制音 聲,廣傳「五會念佛」的法門。法師胸懷遠志,令人仰止敬服。五會法音殊勝,且源遠流長。為賡續老法師以清淨梵唱普度眾生的悲願,並普廣念佛法門,以香光莊嚴人心世界,東蓮覺苑於是規模「五會新聲念佛」,重新灌錄光碟,又於 2016年與進念.二十面體合作,以多媒體舞台形式,向大眾介紹「五會新聲念佛」。系列活動以「香光念佛」命名,既取意《圓通章》的「香光莊嚴」,更為揖敬觀本老法師大德清芬,藉此祝福香江大眾身心自在,和樂吉祥。

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文: 星雲大師

龍樹為大乘空宗的代表者,最早闡揚大乘佛教,貫通當時小乘各部派經典,悟入宇宙萬法生滅奧理,發揚佛陀緣起之說,並且對「空」、「中道」加以闡述,拓展為大乘行者修行的指標,同時也對盛行於當時的外道學說及小乘佛教思想加以破斥及批判。龍樹著作豐富,世所罕見,有「千部論師」的美譽,除後世中觀學系根據《中論》宣揚中觀思想,奉龍樹為中觀祖師外,其他各宗學說源於龍樹思想者亦多,故尊其為「八宗共祖」。

資質穎異 隱遯歸佛

龍樹生於佛滅八八〇年後(西元四世紀)南印度毘達婆國一婆羅門家庭。由於天賦異稟,龍樹幼時初聽婆羅門梵志念誦長達四萬偈,每偈三十二字的「四吠陀」,即通達句義。年歲稍長,對於各國天文、地理、星緯、圖讖、醫藥、巫術等,無不嫻熟。龍樹過人的才華,弱冠之年已馳名各國。當時龍樹有知心好友三人都是一時俊秀,四人年少輕狂,憑恃聰明才智,前往巫術家取得隱身藥水,有恃無恐地往來美女雲集的王宮,侵凌宮中佳麗。起初無人敢聲張,直到百日後,懷有身孕的嬪妃才不得已向國王請罪,事件因而爆發。國王召集群臣商討,大臣獻計,在地上鋪沙,倘為巫術,則足跡自現,可派兵消滅,若為鬼魅之流,雖無跡可循,亦可用法術驅除。

龍樹四人雖有隱身術,在衛士的埋伏下,四人的行跡立刻顯現沙地上。伺機行動的將官及數百名士兵,緊閉所有通道、大門,國王一聲令下,空中一時刀光劍影,朋友三人先後慘遭亂刀斬斃,龍樹憑其機智,斂身屏氣於國王身後,得以僥倖保命。驚嚇過度的龍樹,從此了悟「愛欲」為眾禍之根,敗德危身皆由此起,因而當下立誓,歸投佛門,剃髮出家。

覺醒的龍樹離開故鄉,到山上一處佛塔出家受戒,他發奮用功,九十日內誦盡塔中經藏,其後追隨一位年老上座比丘學習大乘經典《摩訶衍》。此後每遇外道異學的問難,均能輕易摧伏,受挫的外道亦個個自願禮拜龍樹為師,時日一久,儼然成為新興教團,於是龍樹漸起憍慢貢高之心,以為佛法不過如此,因而自稱「一切智人」。

龍天護法見龍樹未證道果先起慢心,於是前來斥責,龍樹理屈之餘,反省佛法雖然微妙,說理卻未臻完全,於是決定將佛法不足之處加以推演,另創學派,以此教育後學,饒益眾生。

當時,南印度龍族大德大龍菩薩聽說龍樹才俊志高,可惜乏人指導,因此輾轉引他前來龍族宮殿,讓他遍讀各種經典。龍宮豐富的藏經,使渴仰佛法的龍樹一償夙願,過去對佛法的疑問也一一得到解答,不久悟入無生法忍。悟後的龍樹明白若不躬自實踐,說法利人,即使遍覽所有經藏,亦無法入佛陀心要,於是告別大龍菩薩,邁入弘法之路。

法幟大張 方便度化

龍樹離開龍宮隨緣行化,來到外道盛行的南印度,開始樹大法幢,摧伏外道,重新闡明《摩訶衍》,作《優波提舍》十萬偈、《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中論》五百偈及《無畏論》十萬偈,聲名漸漸遠播,國王亦轉而護持佛教。當時一位精通咒術的婆羅門極度排斥佛教,對於弘揚佛法的龍樹更是憤恨不已,於是進宮向國王陳言,龍樹不過是以咒法、邪說愚弄百姓,唯有自己能以數十年施咒的能力,輕易拆穿龍樹假面具。國王雖然明白龍樹為一位明智的聖者,但為了一挫婆羅門的執拗,並讓全國百姓判斷所信是否為正信,因此給予二人一次比試的機會。

比試開始,婆羅門化現千葉蓮華端坐其中,不斷辱罵坐在地上的龍樹為「坐地畜牲」,龍樹即時化現為六牙白象,以長鼻捲起蓮華猛力擲地,粉碎婆羅門的傲慢貢高。驚慌失措的婆羅門跪地求饒,過去不可一世的態度消失無蹤,令國王更加深切了解自己曾經篤信頌揚的婆羅門教竟然如此脆弱,而佛教真理不以玄異惑人,真正落實於生活中,轉苦為樂,自此更加大力護持佛教,舉國皆崇信佛法。

解經造論 八宗共祖

自從在龍宮得到大乘思想的精髓,龍樹一心致力於闡揚大乘教法,他的理念源自於佛陀的「緣起」思想,而發展出「空」及「中道」的哲理:「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龍樹思想被稱為「中觀哲學」,《中論》一書集其一生重要思想,開卷偈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這首有名的〈八不偈文〉,旨在張顯佛陀的根本思想——「性空緣起」,此亦為中觀學者觀察萬物的方法。

西元四世紀頃,中觀學說傳到西域一帶。五世紀初,鳩摩羅什以有系統的方式,將龍樹的著作一一翻譯介紹,流傳中國內地,對中國佛教宗派的開展,如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有著重要的影響。

龍樹窮畢生精力於宣揚中觀學說,他造論著述,完成的著作有千部之多,故有「千部論主」的美稱。

西元四、五世紀,小乘思想雖然逐漸沒落,但宣揚大乘教法仍屬觸犯傳統的特異行為,而龍樹肩負使命,與外在困境搏鬥,廣傳大乘思想,成為往後大乘佛教的基礎。後人又從其思想中分出各種學說,建立各宗各派,因而龍樹在弘揚大乘教法的國家中,一致被尊為「八宗共祖」。

殊勝功德 千載一時

龍樹一生充滿傳奇,各種美談流傳各地,關於他的入寂,也有一個特別的傳說。

龍樹所處年代,部派佛教與婆羅門教盛行,因此龍樹終其一生宣揚大乘教法,無疑是一項極大的冒險。龍樹晚年居住在印度東南方的吉祥山,後繼弟子迦那提婆不僅承繼他的中觀思想,並且發揚光大,龍樹再也無所牽掛,早將生死置之度外。

一位小乘行者平日便對龍樹的大乘教法深表不滿,認為這是背離根本佛教的邪說,心中常懷忿恨,但心胸寬廣的龍樹並不以為意。自知時至的龍樹在一個偶然因緣中,問這位痛恨自己的小乘比丘:「你總認為我所弘揚的教法並非佛陀本懷,雖然幾番辯論你都屈居下風,仍然難改你的偏見,倘我再多茍活幾年與你對辯,你意下如何?」小乘比丘答:「你是一位慈悲、偉大的仁者,但是所弘揚的大乘佛法卻背離佛陀思想,因此實在不歡喜你留住人間。」談話結束後,龍樹入室靜坐,終日不出戶限,弟子們深感不安,破門而入,才發現龍樹早已禪化而去。

龍樹畢生活躍於南方,圓寂百年後,南印度人為他建立寺廟,視同佛陀供奉,以緬懷一代大師畢生對佛教的貢獻。

龍樹深入佛陀本懷,匯聚大小乘,樹立廣博圓融的大乘教學體系,以「緣起」思想開創「中觀學說」,成為大乘佛教的先驅。「中觀」影響所及,俱舍、成實、三論、法相、華嚴、天台、真言等各宗皆採納其說而自成宗派,對於中國大乘佛教影響甚鉅,後來並且廣傳到日、韓,乃至今日的歐美。

龍樹所著論典浩瀚廣博,將佛法深奧難解或論理未明之處,清晰地加以闡明申述,為後輩世世代代的佛教學者提供深入經藏的一條捷徑,成為大乘佛教的先導。

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

一、被佛陀「點名出生」

龍樹(梵文:Nāgārjuna),可譯為龍猛或龍勝,據《龍樹菩薩傳》末所說:「其母樹下生之」「以龍成其道,故以龍配字」,所以「號曰龍樹」。

龍樹菩薩降臨於娑婆世界,那是相當有「排面」,是被佛陀「點過名」的——《三論玄義》中記載,佛陀在回答「世尊滅度後,是法何人持」時說偈:「於我滅度後,南天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初住歡喜地,為人說大乘,能破有無見,往生安養國。」

更有《摩訶摩耶經》卷下說:「正法於此,便就滅盡。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竟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然正法炬。」

龍樹菩薩住世的年代,有很多說法,近世多數學者推定,大致在公元150~250年。

二、自帶「主角光環」

帶著任務來到娑婆世界的龍樹菩薩,從嬰兒時期就自帶「主角光環」。

據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龍樹菩薩傳》所講,龍樹菩薩「天聰奇悟,事不再告」。還在媽媽懷裡吃奶的時候,聽見婆羅門誦四韋陀典(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四部聖典),他就能背誦全文並領會了。等到二十歲左右,就通曉術數、天文、地理、圖緯、秘讖,簡直就是南天竺國第一「學霸」!

有首歌裡唱「無敵是多麼寂寞」,但龍樹菩薩不寂寞,他還有三個絕頂聰明、想法一致的好朋友。他們覺得天下已經沒有知識可學了,那不如就一起「騁情極欲」吧!於是,他們搞到了隱身術,開始出入王宮,侵凌宮中美人。一百多天後,後宮中有人懷孕了,國王知道以後大怒,有臣子猜到這可能是隱身術,就建議國王將細土置於諸門中,讓衛兵埋伏在門後,看到腳印就手揮刀劍,望空亂砍。

士兵遵循國王的指令,果然看到了腳印,揮刀一陣亂砍,四人中三個人當場都被亂刀砍死了,只有龍樹菩薩憑著「主角光環」活了下來——他斂身屏氣躲在了國王的身後,躲過了一劫。

也正是經歷了此事,我們的男主角悟到「欲為苦本」,厭欲心起,發願出家,開始新的「開掛」人生。

三、出家後,一不小心接著幹「壞事」

「若我得脫,當詣沙門求出家法。」從王宮中脫身而出,他真就剃度出家了。接著繼續開啟學霸模式,只用了九十天就把三藏十二部經全都讀遍並且通曉奧義了!再想找別的經讀都很難。之後他周遊列國求經,可經書沒找到,倒是收穫了一大批狂熱「粉絲」。

龍樹菩薩所到之處,把所有的遇到的外道論師沙門,全都辯得服服帖帖,拜他為師,簡直就是場「天竺巡迴收徒會」。可能是因為太無敵了,久而久之,我們的男主角憍慢心又生起來了:佛經中沒有講完的,我可以推演出來呀。

想著想著就偏了,另立新宗了!

四、沒錯,《華嚴經》就是他從龍宮誦出來的

龍宮裡有個大龍護法菩薩,一看這情況:嚯,這傢伙,制新戒,穿新衣,自己在水晶房裡一坐,搞得還有模有樣的。這麼絕頂聰明的一個人,走偏了可太可惜了!

於是,大龍菩薩就把龍樹菩薩接到了龍宮,開七寶藏,發七寶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上妙法授之龍樹」,讓他好好開開眼界。

見著這些寶藏經典,龍樹菩薩在龍宮中如飢似渴地讀了九十天,通練甚多,用心深入,獲得了大利益。

大龍菩薩明知故問:「全讀完了嗎?」

龍樹菩薩回答:「汝諸函中經甚多,無量不可盡也。我所讀者,已十倍閻浮提。」意思是,這裡的佛經多到無量不可盡,我現在讀過的經典已經超出閻浮提的十倍了。

大龍菩薩回他:「我這還只是一個經藏,我很多地方還有呢!」

龍樹菩薩這下可老實了:原來是我眼界太小了!佛法是無窮無盡的,我就學了那麼一點點,還能超過佛?真是癡心妄想哦。

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證得了無生法忍,覺得應該要回到南閻浮提來弘揚大乘了,大龍菩薩又把他送了回來。《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他從龍宮裡面誦出來的。

《華嚴經》在龍宮裡面有三本:大本、中本和小本。大本有十三千大千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龍樹菩薩看大本和中本《華嚴經》都不是閻浮提眾生心力能持的,所以就誦出了小本。小本也有十萬偈、四十八品。中國所翻譯來的一個譯本有三十九品,共八十一卷,這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恢宏了!

五、龍樹菩薩廣弘大乘淨土法門

重新回歸正道的龍樹菩薩,大力弘法,廣造論著。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第一位偉大論師,降服外道、南天竺國王,弘法事業安排得明明白白。他開創的中觀學說,令小乘學者折服,被大乘學者奉為圭臬。

他的學說論著由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到中國來,大乘的思想得以弘揚光大,影響深遠。因此,中國的八大宗乘,都一直尊奉龍樹菩薩為祖師,「八宗共祖」的稱號就是這麼來的。印度佛教史上更讚譽他為「第二釋迦」。

後來有一個小乘法師,總是嫉妒龍樹菩薩。有一天,龍樹菩薩就問他:「如果我久住於世,你會開心嗎?」

小乘法師回答:「那是實在不願意啊!」

龍樹菩薩就回到房間,幾日都沒有出來,後來他的弟子破窗而入,發現龍樹菩薩就像蟬蛻了殼,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入楞伽經》中也有授記,龍樹菩薩是證得歡喜地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法,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龍樹菩薩一生論著中最主要的是《中論》、《大智度論》和《十住毗婆沙論》。其中《大智度論》和《十住毗婆沙論》與淨土宗有著甚深的淵源。

《大智度論》裡闡述了念佛三昧的功德利益:「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餘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癡,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種種罪。復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眾生。是諸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滅諸罪者。」

《十住毗婆沙論》其中更有一個《易行品》,將靠自力修行、斷惑證真判為難行道,將仰靠佛力、念佛得阿鞞跋致判為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我們末法時代眾生的這點根機,就別想徒步當「驢友」了,還是趕緊念佛「搭大船」吧!

曇鸞大師與龍樹菩薩特別有緣,感通龍樹菩薩的精神,並以此為立論依據,註釋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據《淨土論》記載,曇鸞大師虔誠禮奉龍樹菩薩為本尊,臨終前得龍樹菩薩夢示往生時辰。他夢到一位梵僧來到房中,並對他說:「我是龍樹,因為與你有相同的志向,所以特來一見。」隨後說了一個偈子:「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也。未束之粟,不可倉中求也。白駒過隙,不可暫時留也。已去叵反,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可回。」 曇鸞大師知道這是自己往生的時機成熟了,就召來弟子,在弟子高聲念佛中,安然往生。

你看呀,這麼酷的龍樹菩薩,都在西方極樂世界等著我們啦,我們還不趕緊著,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找他們去呀!

南無八宗共祖龍樹菩薩摩訶薩!

成就綠度母果位

索達吉堪布

貝瑪降措活佛(19351997),新龍縣所登寺主持,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為金剛上師。1997年藏曆九月,因病住進康定醫院。藏曆十月九日,貝瑪 降措活佛一反往常病態,精神飽滿,晚上在微笑中入睡。

十月十日淩晨五點,同住一室的侍者看到活佛從床上坐起,雙手結大圓滿心性休息手印,口誦三聲「拍得」,便示圓寂。

三天后,包在身上的布已非常寬鬆,七天后火化時,發現遺體已縮成一肘高。火化時,傳出奇妙香味,此時,三千多參加的信眾的疾病都有不同程度好轉。

三天后,撿出一堆黃色物體,大小如手指的八個晶狀物,其一呈明顯綠度母像,遺骨雪白。此由所登寺益西降措口述。

又尼泊爾一位娼妓,一生靠賣淫謀生,後來皈依密宗上師,精進誦咒一億遍,最後成就光身,其身變成度母,如雄鷹騰空,不舍肉身而直接飛往觀音刹土,此為當時 許多人所親見。

此文由密宗學人索達吉撰寫,願增吉祥。密宗虹身成就略記

一九九八年六月 四川色達喇榮 五明佛學院



極力推薦——勸修綠度母法門(對世間的事業,佛法修行加持力極大)

度母乃是引度三界眾生,及聲聞、圓覺之羅漢,得究竟佛陀解脫果位之菩薩果位之菩薩,具足別解脫,密乘,菩薩三戒之清淨戒體,不住於涅盤亦不住於輪回,以達究竟果位,能度三界一切之苦.就勝義而言,度母無量劫前即己成佛,法身即是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之本源,亦即般若波羅密多.報身為金剛瑜珈母,亦是五方佛母. 化身乃三世諸佛菩薩事業之化現。
  俗義而言,在久遠劫之前,無量光世間之國,那時候有一位名叫耶喜達娃的公主,崇信敬禮佛法僧三寶,她向劄那佛發了廣大的誓願並升起菩 提心,從現在的世界一直到世界毀壞、虛空界毀壞,都要以女性的化身來作種種利益眾生的事,廣修六度,行菩薩道,消除眾生之煩惱障,引入佛法正道,以最快的速度救度眾生,免除所有的災厄及恐懼.十方三世諸佛感佩其行持,賜名度母,取義救度無量眾生,急切有力.諸佛並加持未來眾生,凡能意念 度母名號者,必得諸佛大加持力,能從種種的災難恐懼中解脫,免除三有的痛苦,因度母之願力,當世間越濁劣,則其救度之力越快速,摧滅魔軍之力越強.此因未法眾生修行不夠精進,發心不夠懇切,本尊感應較慢,惟有度母感應最快,因度母的智慧眼,觀察世間快如閃電.亦有傳說,度母乃是由三界怙主大悲觀音眼淚化成之蓮花中出生.度母禮贊文及儀軌乃由毗廬遮那佛以梵文傳下,後譯為藏文,非由凡人所造.過去劫中,眾生福報多,爭端少,觀音曾傳下多種度母修持之廣、中、簡軌及密續,當今爭變劫時,爭端災難多,觀音仍然傳出不少度母儀軌,能除八難十六災,滿眾生一切願求及究竟成佛。
  度母是集諸佛菩薩事業、功德之本尊,加持力異常的大及迅速,在西藏及尼泊爾地區,累世以來有許多的大修行者均修習度母法得到共與不共的成就。
  對度母作贊誦,以敬信心早晚誦21度母禮贊七遍,可離六道之苦,解脫一生中所有災難及病痛,去除修道之障礙及煩惱毒怨敵墮地獄等等之苦,壽命財產、眷屬、僕役俱皆增長.修持者若具備信心、恭敬心及利益眾生的純正發心,可去除修道之障礙及煩惱毒,得千萬福之灌頂,亦特別可去除世間毒物,功德無量無邊,於 究竟上可迅速成佛。
  在密乘中有許多本尊法具備息、增、懷、誅之事業,能除障滿願,但度母法為其中最殊勝的。必須請有證量之上師,供品齊全如法如數修持,才能生效。久病無藥醫治者,受四大不調之苦者,或為利益他人皆可修誦度母法,受者可得完全等同之功德.于21度母禮贊文的功德利益說明中有記載,若每日念誦七遍,求子、求 徒眾、求財富...等皆易得之。
  密續中雲:龍樹菩薩以修度母而成就,爾後傳阿底峽尊者,將其帶內西藏。尊者生前未傳,臨終前傳格西敦巴,自此之後在西藏灌頂、口傳、修法、傳承清淨不斷至今。

龍樹菩薩曾敘述度母法功德:
. 回遮害人惡咒

.度母如龍王頂上滿願寶,祈願皆可順遂

3 .
解脫被壓迫之眾生

.回遮天龍八部之毒咒

.解除地方上之邪惡徵兆

.修法者得世出世間成就

.利益他人的最好方法   


阿底峽尊者也說此法功德:

.出行遠遊者,能避一切災難,遠遊之目的皆可達成

.可止息一切戰爭、傳染病、瘟病

.以毫不懷疑之心誦念此法可免除一切煩惱,祈願皆可順遂

.具足息、增、懷、誅四種事業

息:消弭一切傷害,除外、內、密之障礙

增:財富、壽命、福報、子息增長

懷:增加權勢地位

誅:可破除一切怨敵

  當今之世,修此法之成效最為迅速,加持力大勝過一切法.乃滿願及除障最深奧的法門,能阻止惡咒、自殺、瘋癲、爭鬥、惡兆、甍魘、疾病、傳染病及牲畜之病等一切損傷,破除年、月、日、時之不祥.
  若想滿足心中願望,消除心中恐懼,無有比度母更殊勝之法門,21度母的外、內、密供養法,尤能去除一切外、內、密之障礙.若能足數圓滿此法,更可增長世間生利及事業,亦可淨除破損三戒之業障.過去在印度及西藏修此法得到祥瑞徵兆之例子甚多,至今仍廣為流傳。

吉美林巴大 師
所起出的伏藏儀軌文中也清楚記載了,當我們觀修綠度母時,會有什麼樣殊勝的功德與利益:
第一:可以增長智慧

第二:滋生福德。

第三:增長壽命.

第四:獲得權位、權勢。


第五:驅除魔障。

第六:戰勝疆場(于打仗時)。

第七:避免爭端,當別人和我們爭吵時,能斷除爭論。

第八:獲得種種世間的力量,如:錢財、勢力、名聲等。

第九:清除貧困,使我們能夠得到財寶、財物、錢財

第十:能斷除惡業等等。

有非常多殊勝的功德與利益,還不止以上所敘述的內容,這些並不是我自己隨口而說的,乃是于吉美林巴 持明所起出的伏藏中所確實記載的利益。因為有這麼多殊勝功德的緣故,所以我們心中一定要對這個法生起不二的信心,在修持時觀想綠度母在面前,並於自己心中生起對綠度母的信心,專注地持誦心咒,一定會有所成就的,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綠度母法——普傳儀軌

此傳程依軌,又眾多的上師開許可以修持。不需要受灌頂就可以修持。除“21度母禮贊需要上師的傳程,普傳儀軌是可以不需要傳程就可以修的。大家修度母法 的時間,觀想綠度母在前方虛空之中,放光明照耀,你與一切冤親債主。你的父母,親人,朋友。一切有情眾生皆受到度母的加持驅除事業上的障礙,成就出世間與世間的一切所求善事業!對我們今生事業得到成就,得到財富健康,婚姻美滿都很得到感應與改變的!
修持中最好能不停的觀想,把自己的心安住在綠度母的法像上。前期觀想綠度母可能很不清楚,你可以拿著綠度母的佛像,邊看看,在閉上眼觀想。反復的觀想一定能熟練!
最後當大家發心念完度母心咒,要發心把你所做的功德全回向給一切冤親債主,法界有情。願一切眾生皆能發菩提心,往生淨土。這樣大家做的功德才能如同大海無邊無量,所造福德也無邊無量。歡喜各位師兄能修行此殊盛的法門!
如何念誦度母咒,與綠度母的法相在下有連接

)皈依發菩提心

諸佛正法聖賢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願我所修諸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


)度母贊

五智冠非天。坐下現妙蓮

眾苦悉能救。度母我頂 禮

)誦綠度母咒

ōng liè 都dūliè 都dūliè 莎suōhā

點擊下面可以連接如何念度母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xegFtqkUyQ

)回向

願我所修諸功德。速證度母妙果位

一切眾生盡無餘。悉皆成就此佛地

杜思納

杜思納,唐朝京兆城南人,任官潞州銅鍉縣縣尉,考滿之後,已經七十歲了。由於年老氣衰,染上重病,身體日漸虛弱,當時名醫都說 難治,雖藥物治療多時,未見起色。

  這時,他的好友權瓘被派任為漢州司功,前來向他道別,思納神色黯然,語氣悽涼地告訴權瓘說:「我身患重病,此次分離,很有可能成為永別。佛法中有部金剛經,可以消除多生的業障,我想發願讀誦,如果能夠痊癒的話,你我就還能再見面。」

  思納從此發心念誦金剛經,沒過多久,病況漸漸好轉,更加誠懇惕勵,每當他持誦之時,都可看到佛像放出光明,增加他無比的信心。

  後來權瓘返回京師,思納已經痊癒,彼此都讚歎金剛經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

  醫藥只能治病不能醫命,倘能發至誠恭敬之心,受持讀誦金剛經,現世中滅無量罪行,消除多生的業障,增長無上福慧,獲最勝福田;若能更加念佛迴向,決定往生西方,未來必證菩提。

十八 聞經病癒

   遊珣貞,唐朝廣平人。久視年間,任桂府戶曹參軍。其女患病多年,身體日漸消瘦,這時珣貞正好考滿返回洪州,其女病況益加沈重, 雖經服藥多時,仍未見起色,就對他說:「女兒記得某年曾經讀金剛經,如今臨死之前,很想在佛堂再讀一遍,若能如此,則死而無憾。」

   珣貞夫婦聽完此話,內心非常哀傷,不禁痛哭流淚,在佛堂裏找出金剛經,然因其女身體虛弱,眼睛無法睜開,口也不能讀誦,珣貞夫婦於是一起為她讀了數 遍。

   一會兒,她的眼睛逐漸睜開,手指著經卷,好像是索取閱讀的樣子,珣貞夫婦見狀,就將經卷放在她手上。這時候,她仍然讀不出聲,只是眼睛看著經卷,似乎是在默念。

   不久,佛堂中忽然放出光明,經卷也放射光芒,所有在佛堂裏的人,見到這種瑞相,無不齊聲讚歎,大家也同時看到她的臉上冒汗,一會兒便汗流浹背,想要睡覺。經過一夜的休息,醒來後告訴家人說:「我全身的痛苦,已經完全消失了。」不到十天,身體完全復原。從此以後,他們全家都勤誦金剛經。  

  世界上有很多疾病,醫藥是無能為力的,這都是多生以來殺生食肉之罪業所感。以佛法來說,凡是遇到疾病,除了延請醫生治療之外,更應廣行善事,戒殺、放生、誦經、禮懺,才能消除業障,如果病情嚴重,無法治癒,更應專心念佛,求願往生,切勿殺生拜神,徒增業障。  

 許添誠  集

道心不可退
 

 明朝時,海鹽漁戶張元和他的弟弟張貞,有一天夜歸,船航行到了青松塘,看到水面上有奇異的光芒,於是潛入水中撈起一個石匣,打 開之後,原來是一本金字所書金剛經。  

 當天晚上,張元夢到金甲神對他說:「你前生是長水法師,講壇作務,由於道心不堅固,所以退墮至此,但是宿因未泯,特別賜你大法,應當精進持誦。」張元回答說不識字,金甲神叫他把嘴張開,拿一粒丸藥投入他的口中。  

 次日,張元醒來後,讀誦金剛經,好像是久讀熟識。張元將這個情形告訴昭慶寺的傳如和尚,傳如勉勵他迴向西方。過了三年,張元告訴親友說:「蓮臺已經出現了。」就端坐而化,這是萬曆丁醜七月間的事。

  二十 乘此福力也可往生
  

房翥,唐朝人,生平崇信佛法,每天念佛,持誦金剛經。   

有一天,房翥突然暴死,到了陰間,冥王告訴他說:「您持誦金剛經,並且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您乘此福力,也可往生。」   

房翥說:「我曾發願持誦金剛經一萬遍,現在還沒誦完。」  

 冥王說:「誦經滿願固然是好,但早點往生淨土更好。」冥王看他非常堅決,就派遣冥吏送他還陽。
 
 二十一 誦經可消互用佛物之罪
  

法藏,唐朝鄜州寶室寺的和尚,戒行高遠淳厚,普行慈悲。他曾在隋朝開皇十三年,於洛交縣葦川城造寺一座,佛殿講堂數座,僧房二 十餘間,所造一丈六尺高的佛像倍極莊嚴,觀世音菩薩的聖像也非常精妙,書寫佛經達八百餘卷。   

唐朝武德二年,法藏染患重病,昏迷不省人事,忽然看到金剛神手持一卷佛經,對他說:「你一生造寺寫經的功德雖大,但互用三寶之物,獲罪無量。我現在授你一卷金剛經,如果能夠書寫讀誦,廣為流通,互用之罪就能消滅,身上的疾病也能痊癒了。」   

法藏於是發願,決定書寫金剛經施送。他自知病重,遂交代弟子將他的衣缽變賣,並書寫金剛經百卷,施送一切道俗讀誦,說罷就去世了。   

到了冥府,冥王問他說:「你一生曾作甚麼功德?」   

法藏回答說:「曾修造塔寺佛像、書寫金剛經百卷施與道俗讀誦,兼寫其他經典八百餘卷。」   

冥王聞言,合掌稱讚說:「師父您的功德極大,不可思議。」   

冥王命令左右取來功德簿,親自詳查,與法藏所述相符,說:「師父您的功德圓滿,故放你返陽,盼您多勸大眾讀誦金剛經,廣修一切功德。」   

法藏九十九歲那年的正月十五日,他延請大眾誦妙法蓮華經及金剛經各七卷,陞座端坐而作偈:「今年九十九,看看無所有,更莫問如何,憑空打筋斗。」然後與大眾告別,俄而化去。這時,全寺緇素都看到阿彌陀佛接引法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蓮華開花
 

 朱氏,宋朝霅川人,持誦佛號三十年,兼持金剛經。開卷時,每次都說有眾多聖人駕臨察看,故不敢高坐。有一天忽斷食,之後每天只 喝幾杯水,過了四十天,夢見三位和尚,手持蓮華說:「我為你種的蓮華,今日開花了,所以來迎接你。」醒來之後,朱氏就不停地念佛,端坐而化。   

十五 觀佛三昧   

唐時,明朝湖州人,跟蓮池大師受持念佛法門。他的眷屬也都能背誦金剛經及普門品,白天各自受持,到了晚上,全家人則聚集於佛前 禮誦。唐時更修成觀佛三昧,常常見到佛現瑞相,臨終時正念而逝。   

十六 念佛坐逝   

慧安尼師,宋朝明州人,在小溪楊氏庵修行,專修西方,持誦金剛經,不論寒暑都精勤不懈,常看到燭光中現出佛像。有一天身體不 適,凝神端坐,告誡大家不要喧嘩,過了一會兒說:「佛來了!」叫大家一起念佛,不久就坐逝了。時年九十六。   

十七 跏趺坐化   

沈炳,字敬孚,清朝長州人,二十歲時得了氣喘病,三十歲時病情更重,五十歲越發厲害,就開始念佛並吃長齋。他的朋友楊廣文勸他 持誦金剛經,於是每天念三遍,病情漸漸轉好。   

到了乾隆四十六年歲末,身體稍感不適,在月底時,早上起來,盥洗沐浴後,就面向西方,結跏趺坐念佛。當時妻子在他身邊,就揮手叫她離開,過了一會兒,便寂然坐化了。   

十八 佛現大身   

王仰泉,清朝杭州人,平日以屠羊為業。有一天生病,看到群羊向他索命,於是就改行,並從此長齋持誦金剛經,滿千遍後,又開始拜 法華經。八十一歲的那一年,忽然看到冥吏來追,他抗聲說:「我等待佛來才去。」到了第五天他果然看到佛現大身,垂手接引,欣然而逝。

不再孤獨

文:傳燈法師

午後的病房顯得格外寧靜。我們輕步走過一張又一張病床,留意到田嫂看似在休息,但雙眼留著一條細細的縫隙,眼皮不停地顫動。下意識告訴我,她並沒有睡。

田嫂平時一天忙到晚,住院期間百無聊賴,許多陳年往事,尤其不愉快的記憶都湧上心頭。最令她心煩的是結婚十年的兒子跟太太離婚了。原以為三代同堂樂也融融,現在不但孫子要托人照顧,兒子每天早出晚歸打一份「牛工」,卻也掙不到幾個錢孝養母親。

「我一生最怕孤獨,最希望一家人熱熱鬧鬧、開開心心過活,萬萬沒想到兒子會離婚,真是氣死我了。」田嫂生了三個女兒,最後才追到一個兒子,對他寄以厚望。

她說:「我自己沒有文化,就是靠一雙手養活整個家。我三歲就死了爸爸,媽媽帶著我和姐姐。在我十二歲那年姐姐因病走了,剩下我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走後,幸好我有丈夫、有孩子。後來孩子各自成家搬出去住,我跟丈夫就靠種田維生。三年前丈夫死了,我又落得孤伶伶一人。我不喜歡孤獨,我每天拼命用工作來麻醉自己,不去想不開心的事。」說著,她眼眶裏泛起了淚光。

「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需要很多磨合,並不是在一起就一定會幸福、快樂。」我說。「或許分開更輕鬆呢。」

「是啊,你說的對。」田嫂像領悟了甚麼似的,「我兒子曾跟太太吵架後離家出走,真把我們嚇死了!」

田嫂突然掙扎著坐起來,一陣喘咳。她撥開頭上的布帽,露出一頭稀疏的華髮,僅剩的幾根髮絲弱不禁風地貼著頭皮,好像隨時都會掉落。田嫂還說十隻手指像握著電掣般麻痺,雙腳乏力,口舌乾澀,吃甚麼都是苦的──這都是化療的部分副作用。
我安撫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讓他們自己作主吧!重要是他沒有學壞,雖然打一份『牛工』,但起碼是靠自己能力掙錢!」

三十年前田嫂被診斷患上乳癌,經治療後病情平穩下來。近年她獨力照顧比自己大近二十歲的丈夫,因過度疲勞令病復發。最近兒子離婚,她激一激後病情再受重挫。

「你現在的病有甚麼治療嗎?」我把焦點轉到病情。

「先前打了三針,還剩五針,不知甚麼時候可以完成?」她好
無奈。「這次是因肺積水入院,幾乎無法呼吸,好辛苦。」

「當時你害怕嗎?」我問。 「怕啊!我不想入院,但實在忍無可忍才叫女兒叫白車。」

「如果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況,怎麼辦?」我順勢問。

田嫂想了想,說,「我會努力好起來。我希望早日出院,自己種點菜吃,外面的菜總有一股怪味。」 「我們祝福你早日康復,可以回家種菜。但如果身體真的不聽話了,器官功能衰退了,怎麼辦?你有想過嗎?」我嘗試再問。

田嫂像似聽不懂我的話,愣在那裏。

談死的話題並非容易啟齒,死後的世界像個無底黑洞,前路怎麼走?會遇到甚麼?沒有人知道。可我深信,我的話像一顆沉沉的石子,掉進了田嫂的心湖,盪起了波波漣漪。

「你有信仰嗎?」 「我丈夫供奉觀音幾十年了。」

「哇!你真有福,觀音菩薩很厲害的,千處祈求千處應,你有甚麼心事或心願都可以跟菩薩說。」

田嫂的眼睛亮起來,認真地問,「不會煩到她嗎?」

「不會,她是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兒子的事你不用煩了,請菩薩指引吧,如果他真有福份,就讓他認識一個好女子,給你一個好媳婦。」

「有那麼容易嗎?他現在已經三十多了。」她有點狐疑。

「你試試看!只要有緣分,天涯海角,早晚還是會遇上的。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不管你在哪裏

,祂都會聽見。」
「千處祈求……千處應……」田嫂口中念著,想令自己記住。本來有一堆煩惱不知從何解決,現在找到了方法,她心裡踏實許多。

跟田嫂的首次見面只是個開始。臨行前,我們送上衍陽師父的隨聲聽,但願她時時心繫觀音菩薩,有日淨化內心的煩惱,開啟本具的財富,不再孤獨。

善用這一生

一般人把因緣果報看成逆境際遇、冤家尋仇、多病纏身等,每每有障礙便喊「業障重」,或責問蒼天「為何是我」。《慈悲地藏菩薩寶懺》中說:「假如百千劫,善惡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善惡業指的固然是過去、現在以至未來,由意志推動而成的身、語、意行為。微細的心念習氣持續地、像播種一般烙印在八識田裏,同時影響著我們下一個行為,除非我們有正知正見、正念正定,否則何以改命?

一次,有個女孩走到我面前說:「師父,謝謝你的一通電話,把我從死角拉出來。」

不記得她為何有抑鬱了,只知道她怕見人,整日躲在家裏甚麼都不想做,經常想死。我跟她在電話中談的不外是人家傷害你,你不該放棄自己;人生那麼難得,人家三言兩語就把你打垮,太傻!你長年累月花時間在追悔過去,對於傷害你的人記恨記仇,死咬不放,不如踏實地活好今日,計劃明天。

相同的勸諫家人朋友不知說過多少遍,她就是聽不進去。我想她是苦到底了,想找出路。

但始終有人站不起來,錯過了重生的機會。

「師父,我想死,連呼吸也覺得累。」婷婷的情緒再次泛起波濤。

女兒生日將近,她想透過網購給她添件新衣,問丈夫借信用卡被拒。她覺得身心俱疲,家人不理睬她,人生沒有方向,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尋死念頭。

本來一家人和樂融融,兩夫妻有工作,一對子女也生性。有一次,弟弟在她不知情之下,以她為擔保人向銀行貸款,終於追數的人找上門,還鬧到公司,結果兩夫妻都被公司解僱,供了一半的房子也被充公。抑鬱病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親朋好友沒有放棄她,特別請中醫開方親自把藥送上門,但她喝一段時間後便不肯再喝。她央求約見師父,但每次都因某種原因而耍約。鼓勵她參加一些課,她出席一次後就因為這個或那個理由而缺席。大家勸她不動,就不再勉強。

她也拿自己沒辦法。每次複診,醫生說全藥庫適合她的藥都用過了,沒有其他法子,她還是要醫生開藥,每天服三四十粒藥。身體肥胖浮腫,她又想藉著減食來瘦身。她自愧沒有做好妻子、母親、女兒的責任,我鼓勵她每天去街市買菜做飯,她試過,但一到下午就全身無力,無法下床。家裏亂七八糟,衣物、碗筷堆積如山,自己經常幾天不沖涼。她很苦惱,但無力作出改變。

十多年來,她的情緒起起落落,很想好,渴望有人關心,可惜缺乏信心和動力,沒有安全感,找不到人生方向和生存意義。漸漸,家人不願搭理她,兒子不跟她說話三年了,丈夫要照顧一家的生計,也顧不了那麼多。還好女兒懂她,在她需要時會送上一個擁抱,但她擔心女兒長大後會嫌棄她。

有一天,婷婷媽媽來電說她昏迷送院,不久便往生了。院方認為她有自殺之嫌,向家人了解她入院前的點滴。

從婷婷身上,我看到了業緣的強力,無論她自己或親友怎樣努力想把她拉起來,她就是無法跳出那莫名的深淵,究竟是方法不對,還是力量不足,抑或她自己根本不想?她帶著大半生的怨鬱走,能夠安穩嗎?她的離開,對家人來說是解脫嗎?在關懷她的工作上,還可以做得更深入嗎?

每個人帶著累世的業緣來到這個世界,經過一番造作以後再往開展另一期生命,無論經歷的是逆境順境,都該好好活著。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一日一課》這樣寫道──

我們常常懷疑:「我死時會是甚麼樣子呢?」答案是:我們現在有甚麼心態,是甚麼樣的人,如不加以改變,死時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必須利用這一世的時間,在還有能力的時候,努力淨化心流,從而淨化基本存有和性格。

峨眉金頂有四大奇觀,據說這兩種常人難見,可遇不可求,那得要看你是否與普賢菩薩有緣

峨眉山徒然屹立於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面對成都平原,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去過峨眉山的人,必然會登上過峨眉金頂。金頂為峨眉主峰,海拔三千多米高,山間植被豐茂,古樹參天,沿路上山,茂林修竹,偶見流泉飛瀑,時有靈猴出沒,登山越高,雲霧繚繞,如入仙境。

峨眉金頂有四大奇觀,即日出、雲海、佛光、聖燈也。日出與雲海乃自然景象,只要找對時間,便能容易看見,可是佛光與聖燈,常人難見,可遇不可求,那得要看你是否與佛有緣。

峨眉佛光聽說是在一千九百多年前首次發現。當遊人站於峨眉金頂,背向太陽而立,前下方彌漫著雲霧之時,便能有緣看到外紅內紫的五彩光環,神奇的是,光環中間竟會出現自己的身影,而且人動影隨,人去環空。這就是四川峨眉的佛光奇觀。

至於峨眉聖燈,更是千載難逢,聽說沒有多少遊人見過,只有深居於山間之民才能偶爾遇上。山上有這樣一個傳說,每當月隱之夜,黑沉沉的山間會突然湧現許多奇怪光點,時白時青,時藍時綠,時大時小,時聚時散,忽明忽暗,忽東忽西,或近或遠,或高或低,古人將這些靈光看成是仙佛提燈穿行於天地之間。而山民更加相信,這是普賢菩薩化現之光,只要誠心向菩薩禱告,心誠則靈,便能看到聖燈。

普賢菩薩(Samantabhadra)是大乘佛教的大菩薩,中國佛教把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道場,據說在東晉時期已經開始。普賢菩薩的法像一般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劍,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白象是普賢菩薩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而普賢菩薩則是大乘菩薩行的大願大行的代表,象徵著大乘佛教的精神。

根據佛經記載,普賢在久遠劫前就已經成佛了,因為願力緣故,所以現菩薩身以度化眾生。一切修行都離不開發願,普賢菩薩為十大願的願王,作為佛弟子,普賢十願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華嚴經》中云:「不發大願,魔所攝持;……捨菩薩行,魔所攝持;不化眾生,魔所攝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


【佛法大海】大行普賢菩薩

很多人總是說而不做,或開空頭支票,令人不敢與他合作共事。如果你也犯了這樣的毛病,該向普賢菩薩學習,他從發下利益眾生的大願開始,便徹徹底底的付出,成為一位實踐者。

早在久遠劫前,普賢菩薩就已發願救度眾生,當時是寶藏如來佛住世的刪提嵐世界,此世界有位國王名叫「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其中第八個兒子叫泯圖。泯圖跟隨寶藏佛學習,並發願要在和娑婆世界一樣的十千不淨國土中修菩薩行,教化無量眾生,令他們身心清淨,未來也要成為幫助他人的種子,播散在各處。

依此願心,寶藏佛便將「泯圖」改號為「普賢」,意為願行普及一切、具足賢德,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成佛,佛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當時的無諍念國王就是阿彌陀佛的過去生,一千個兒子中,除了普賢外,還包括觀音、地藏、和文殊菩薩,他們都曾經是兄弟。

常聽人說,修行做善事等老了退休後再說吧!但是,生命無常,誰能保證明天如何,唯有把握當下。普賢警眾偈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我們每過一天,壽命就減一天,好比魚賴以為生的水又少了一些,有什麼快樂可言?因此奉勸大家,趕快精進用功,就如要救燒到頭頂上的火一般,千萬不要自恃盛年,放逸度日。

有了這份警惕,就能體會普賢菩薩為何積極實踐行願。普賢菩薩力行十種廣大願行: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或許你認為自己能力有限,怎能廣行善事?當然,多數人都是平凡小人物,那麼就在有限能力內,盡力而為吧,就像賣菜阿嬤陳樹菊,用五元、十元賺來的錢,捐蓋一座圖書館,她的精神感動更多人發心行善,這也是功德無量呀!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