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高僧大德開示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高僧大德開示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6


佛教的人生觀2

 第六種人是倫理道德的人生觀。儒家有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以此行持,小者可以修身齊家,大者可以治國平天下。朱子說︰「父子有情,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在道德學術方面有所成就,就可以維持自己的地位,苟能保存人格,他們就以為人生問題都解決了。

  第七種人是無為任化的人生觀。道家以為,無為變化,人生來無始,死無終,在此無始無終之中,方生方滅,方滅方生,種種變化,靜觀萬物,任其變化,不加思維。一切無為,故能無不為。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要人經常以觀其妙,這樣,人生的問題就算解決了。

  第八種人是佛教的人生觀。佛教對於以上七種人生觀的看法,並不太滿意。佛教認為生命是屬於有形相的東西,心念是屬於妄想分別,二者都有生滅。用生滅法去修,是無法得到無生之理。《楞嚴經》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由於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人既有生,必有痛苦。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佛教說人生有很多痛苦,簡而言之,有八種苦︰一、生苦。人生下來就要受苦,如小孩一落地便哭,因其肌膚柔嫩,接觸外界冷風,猶如刀刺之苦。二、老苦。從少至壯,由壯至老,年齡漸老,髮白面皺,耳聾眼花,牙齒脫落,行步龍鍾,對於人生,已無樂趣。三、病苦。四大不調,疾病交煎,憂切悲哀,輾轉呻吟。四、死苦。或因疾病壽終而死,或遇水火風災橫死。所謂︰「一日無常到,方知夢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五、愛別離苦。自己所愛的人和財物,不得共處,生離死別,終歸於空。六、怨憎會苦。自己所怨憎的人,本不願見面,偏偏遇上,而常共處。七、求不得苦。世間一切人與物,心中所愛樂的,用盡心計,求之不得。八、五陰熾盛苦。即色受想行識,不論在肉體和精神上都有苦楚,熾盛是熱惱,如火焚燒之苦。

  以上八種苦惱,乃由於前世造了惡因,今生一定要受惡果。古德說︰「善惡到頭終有報,祇爭來早與來遲。」欲想不受苦果,首要不作惡因。究竟甚麼是苦的根源?就是渴愛、欲望、貪婪、愛著。苟能徹底滅除渴愛的苦因,放棄它、摒除它、遠離它、止息它,將一切的欲望消滅了。正念起,妄念除,那就永遠不會再受八種痛苦了。欲想斷除八種痛苦的因,必定要以至誠懇切的心徹底訓練淨化自己,始能獲得自由和解脫。

  佛入滅時,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去世後,我等依何而住?」佛答阿難︰「我去世後,汝等應依四念處住。」由此可知,四念處於修道方面,佔著很重要的地位。四念處是︰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因為眾生於色受想行識的五陰中,經常生起四種顛倒,以不淨的色身為淨,以痛苦的感受為樂,以遷流不息的意念和行動為常,以對境生起之善惡心為我。有此四種顛倒妄想,就會產生一連串的憂悲苦惱和災難困擾,我佛就為糾正人的不正知見,所以說出四念處的方法,要人審諦觀察,身是不清淨,受是不快樂,心是不常住,法中並非有我。世人果能消除這四種顛倒妄想,一切憂悲苦惱,便不會產生,且可獲得常樂我淨,真正的快樂。


福慧與人生

人生在世間,最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便是衣食住行,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壽夭窮通,賢愚好醜,都要依止這四樣事,方能生活。因此,凡人每每經年累月早出晚歸,勞身苦思,東奔西走,無非為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一旦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安度平淡的生活,但又得隴望蜀,不以為足,更求洋樓汽車,錦衣美食。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由此可見,欲無止境,若求之不得,乃苦上加苦。有人想要達到目的,甚至偷盜搶劫,欺世騙人,祭神拜鬼,求籤問卜,看相算命,結果仍舊不能從心所欲而東成西就,因此神喪氣沮,愁容滿面,終日不是怪責自己命途多舛,便是怨天尤人。

  其實,乃因人沒有自知之明,不了解人的力量勝天地鬼神,是超群絕倫,真正可以挽回惡劣命運的,乃是自己本身。因其捨本逐末,走向邪途,猶如砂非飯本,欲成佳饌,縱經塵劫,也不得成。古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由此可知,人之吉凶禍福,壽夭窮通,全在個人把持與操縱,並非如《論語》中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漫無標準。

  人生於世,既要衣食住行,就得依靠天時地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始能獲得華屋厚蓄,飽食足衣。《周書》有云︰「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士不出則三寶絕,商不出則財匱少。」雖然道理如是講,事實上很奇怪,有人生來,不動一毛之勞,便獲美服厚味,富貴逼人;有人終日奔馳,風塵勞苦,竟難禦寒餬口,溫床暖被;如果將此對比「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大同格言,似是不能自圓其說。

  因為我們觸目共見,不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誰人不是處於兢兢業業,各盡其力,以謀生計?但是有人金玉滿堂,花天酒地,有人捉襟見肘,無棲身處。由此可見,並非全靠自食其力,都能獲得心滿意足,安居樂業。有云︰「巧者有餘,拙者不足。」但是不能保證巧者決定有餘,拙者必然不足。例如子牙與管仲,均有掀天揭地之才,因少年不得志,飽受困乏之苦。再舉劉禪與晉惠帝,均是笨拙不堪之才,但其能繼承父王為國君主,吃是珍饈百味,住是堂皇宮殿,穿是千金之裘,坐擁宮娥采女,三宮六苑,七十二妃。由此便知,雖然自己能夠操縱一切的善惡命運,但是命運也能支配人的災祥禍福。

  世有人不信命運之說,每舉荀子《天論篇》來抗拒此理,以為荀子是明周孔之教,他既不信天賜地與及神鬼作祟之說,足證一切命運,全是謬論,其實他們祇知其一,不知其二。荀子也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此義豈不是說,不怨天,不尤人,吉凶禍福,全在個人掌持?又說︰「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使之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使之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使之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此義難道不是說,敬勝怠者必吉,義勝欲者必從?「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此義難道不是說,怠勝敬者定滅,欲勝義者定凶?由此段文足證,荀子雖不信有鬼神之說,可是對於善惡報應,命運氣數,全由自作自受,絕信無疑。佛經云︰「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由此可見,古聖先賢,同如此見解,不過後人,各執管見,定要分河飲水吧了。

  然而自作自受之定律,並非粗心浮氣之人,可以窺視於萬一,因為每人所作的善惡業因,有千差萬別,所感的善惡業果,也有萬差千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業果不同,各如其心。有人前生作業,今生受報,有人今生作業,來生受報,也有今生作業,後生受報。須知,前生又有前生,來世又有來世,既有無窮無盡的前生與來世,當然就有無窮無盡的因果與報應。


福慧與人生2

因此,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化戾氣為祥和,就應植福修善,廣積陰德。假使遇見別人貧病交加,或大險臨頭,縱然無力挽救彼之困苦,也要生起同情心、憐愍心、施捨心、救護心,因心生善,福慧日增。世人不明此理,以為既無捨財,又未利人,何來福慧?須知我佛有言,人人本具無量性功德,有修則顯,無修則隱,現在假彼生善,即是自性福顯。若再利用資財救彼生命,彼此皆獲收益,如果有心無力,雖然對彼無補,仍能單自得福,猶如以燈燃燈,自燈燃著之後,與彼燈並無損減。若人能將自性本具之福德智慧,修之又修,顯之又顯,積年累月,行圓果滿,功德法財,自能全部昭彰。此時可以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為黃金,取之不竭,用之無盡。猶如佛陀從無量劫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捨身飼虎,割肉餵鷹,始有今日的百福俱集,萬德莊嚴,從性顯現,表露無遺。

  若心能夠培德植福,身體自會端正強健,趨吉避凶,轉禍為福,衣食住行也隨之而來。心時修善,乃屬道德,若有道德,必有福氣,若有福氣,必行好運。可是僅有鴻福,未有如海智慧作開路先鋒,仍會墮坑落塹,誤入歧途,不是吝嗇不捨,便是奢侈淫逸,不分皂白,輕重倒置,有此作為,均是惡行,仍不受人敬重。因此有福之後,必定還要有智慧,始能尊嚴端正,為人上人。人須福慧兩足,堪稱為尊,智能分析善惡好醜,是非邪正,故要追求智慧,立為根基。此為人生在世,立身處事,必須具備之宗旨。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牌位超度與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否相符

問:寫牌位超度祖先與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否相符?應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慧律法師答:對於把祖先集中起來,寫牌位送到某個地方去超度,站在慎終追遠、站在儒家孝敬的角度,也不算是壞事。我們中國人講求孝道,這個算是有點孝心,也不方便說是不對,或者說是批評,這樣說不過去。

而佛教的根本精神不在這個地方,法會的超度,重點在度活人。十方三世一切佛所講的經典,是為活人講的。超度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超越煩惱,度盡煩惱,度盡無明。所有的經典就是要度活人的貪、嗔、癡,把活人的煩惱度到清涼地;把活人的吝嗇度到。

懂得佈施;把活人的嗔恨心度到慈悲;把活人散亂的心度到禪定;把活人的愚癡度到有智慧的地方……

什麼叫做眾生?集眾多的煩惱而生叫做眾生。度眾生,度眾生,是度你心靈上的眾生,度煩惱的心變成清涼的心;度犯戒的心變成持戒清淨的心;度愚癡的心變成智慧的心……是度你內心裡面的眾生,不是度那些死亡的人。

不過,現在很多的法會都有寫上亡靈的名字,在座諸位,佛教要讓人家說:世、出世間法都受用。因此,佛教的法會度活人是真的,度死人、度亡靈是附加價值(附帶的佛教的一種威德力),佛教的重點是度活人,可是佛教的威德力是無限的,包括亡靈、亡者我們也讓他受用,所以人家對佛教就越來越有信心。

但是,如果我們搞錯方向了,百分之九十九都放在度亡靈,而我們內在裡面百分之九十九的煩惱都沒有度,每天都往這個地方跑,這叫捨本逐末,根本(解脫)沒有抓到。

佛法的設立是為了活人的解脫、自在;為了轉煩惱成菩提;為了轉凡成聖。佛法不是每天為死人而忙碌,是為活人現在的解脫打算;為未來的法身慧命打算。對於亡者,我們盡心盡力的給他回向,可是,針對我們現在活著的人,佛教才能產生意義。

如果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是為死人而設立的,那麼,釋迦牟尼佛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就失去意義了。釋迦牟尼佛講給五比丘聽,請問:五比丘是活人還是死人?是活人;請問:佛在世的時候,講給一千兩百五十個阿羅漢聽,這一千兩百五十個阿羅漢是活人還是死人?是活人;請問:佛陀為在家居士設八關齋戒,這八關齋戒是為活人設的還是為死人設的?是為活人設的。

所以,佛法是為活人而設的,度眾生,是度你內在裡面集煩惱而生的那個眾生,不是每天在度亡靈。亡靈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死者為大,死者為先。我們對亡靈也是要尊敬,也是要給他做功德回向,但是,不能忘了你現在這顆心是煩惱、是無明;是分別、是執著,重要的是度這顆心,重點在這裡。佛教如果沒有抓到重點,就會取其枝末變成我們的重點,叫做本末倒置,顛倒了。

慧律法師: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


文/慧律法師
  空是什麼?就是緣起無自性。這個不太好懂,第一次聽到,這個很深——緣起無自性。沒關係師父慢慢地給你解釋,你聽得懂,用現在的例子——
  譬如說:我們今天的體育館,據說有一、兩萬人,幾萬人不知道,要籌備,主辦單位很辛苦地籌備、開會,現在因緣具足了,從去年就講講到今年,因緣都具足了,大家都來了,來了。請問諸位:能不能一直繼續保持一直演講?會不會有散?等一下十點就解散,就算不解散,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過。什麼叫做緣起無自性?緣起就是世間都是條件所構成的,沒有永恆性、沒有長久性。你抓,抓不到一種真正地快樂,你抓不到一種真正你能夠掌握的東西,你擁有金錢沒有用的,你擁有權利沒有用的,那個有一天要放手的,要放手的。你就是做到全世界的美國總統他還是要下臺的。難道他要做到什麼時候?做N年已經夠多了,還是要下臺。
  我們今天的法會也是這樣,雖然現在很多人、幾萬人,可是我們把它分析是短暫的。好,再來迴光返照,分析這個色身,醫學家講我們的細胞七年(更換一遍),從出生到七歲,所有父母所遺留下來的全部都更換,包括你的頭髮;簡單講我們這個色身,沒有一分一秒停得住,慢慢觀察我們的血管,這個是肉,這裡面是骨頭,骨頭裡面骨髓,死了以後放一把火燒了,再把它磨成粉末狀,用一台電風扇一吹,呼!沒了,沒有了!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因為都是因緣生的,都是因緣滅的,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的,包括你最愛的老婆、包括你最愛的丈夫,總有一天,在未來的時間,在某一個時間跟空間的交會點上,它一定要disappear消失在這個世間,一定要消失在這個世間。簡單講:我們愈執著就愈痛苦,人並沒有一個真正的人,因為他只是細胞的結合體,體育館沒有一個真正體育館,它只是材料構成的。山沒有說所謂的山,只是土跟石頭加一點樹木,多一點叫做高山,矮一點叫做丘陵,低一點叫做海平面。
  從人的色身緣起,生生滅滅變化,再擴大這朵花生生滅滅,今天不壞一個月壞,一個月不壞一年壞,再來擴大桌子,再來擴大體育館,再來擴大新加坡,再來擴大整個地球,再來擴大整個宇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四方上下叫做空間,古往今來叫做時間。為什麼會六道輪回?因為我們受時間跟空間的控制,不能夠超越,不能夠解脫,所以我們是凡夫,六道輪回生死的凡夫。
  修行才是今天最重要的功課,而不是賺錢,當然錢也要賺,否則我們怎麼生活,對不對?我們也要賺。不過我昨天聽到那個導遊說要移民,如果要移民到新加坡要三千萬的台幣,我一聽頭都發燒了,要三千萬!要來新加坡住,拿這裡的公民三千萬,會嚇死人的!三千萬可以吃多少的霜淇淋?三千萬,嚇死人了,怎麼那麼多,到新加坡來這麼嚴格,這麼嚴格?
  好了,為什麼我們會有六道輪回?因為受時間跟空間的控制,所以我們有六道輪回,我們不能自主,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心沒有辦法控制,我們一直執著打牌,要不然就吃雞腿、要不然就划船、要不就賭博、要不然就拼命賺錢,我們每天都忙於這個跟生死沒有關係的事情,忙得團團轉,差別就是有錢跟沒錢,但是到最後就是統統平等,一律進入太平間,統統平等,對不對?如果說我們做調查,新加坡在座諸位幾萬人不管,你不會死的,請舉手?好,既然我們都知道我們有一天會死亡,那麼,我現在反問你:你為什麼對現在發生的事情這麼痛苦、這麼在意,我們能不能放下一點點,能不能快樂一點點?多快樂,充滿智慧,告訴自己放下,放下世間的假相,你就擁有永恆的生命。命。命。
  佛陀告訴我們:放下了有限,你就擁有無限。再講一遍:放下有限,有限就是凡所有的相都是暫時的——這一尊佛像,暫時的。對不對?你喜歡什麼?跳舞,麥可傑可遜最會跳了。對不對?人都一直在錯覺裡面打轉,人都在因緣生、因緣滅裡面的錯誤的思想觀念執著、分別而沒有辦法擺脫,沒有辦法,永遠forever(沒有辦法),一直到死還是執著的。執著到什麼時候?不是執著到死,就是你已經斷氣了,眼睛都不閉上,那個執著之嚴重的。我以前去跟人家助念過,加持過亡者,她唯一的兒子還沒有回來,真的!她死了以後眼睛就是閉不上來,她的兒子從臺北這樣子趕下來,叫一聲:媽媽,我回來了。她的眼睛閉起來。
  人類的執著,一直到斷氣,眼睛都沒辦法閉起來,那種內在痛苦,可是她又要面對死亡的無奈,她不知道有極樂世界,她也不知道要念佛,她不曉得要參禪,她也不曉得要修無常觀、修四念處,或修白骨觀、修不淨觀,或者是好好地拜佛、好好地念佛,他沒有碰到佛法,他認為他是很了不起的,為什麼?他現在擁有一點點地位,擁有一點點金錢,他就知足。他認為世間就是這樣子,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他認為每一個人都這樣子。每一個人不是追求名就是追求利,要不然就是追求丈夫、女朋友、結婚、生兒育女,每一個都這樣子,所以他執著,理所當然我的人生就這樣,一直到死亡,一直到死亡。
  我們現在反問:釋迦牟尼佛他發現在唯識學裡面——《瑜伽師地論》、《唯識學》裡面談的,有第八意識,俗稱靈魂,有靈魂。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人死了以後靈性還是存在。我們現在反問回來:假設人死亡以後這個肉體消失,我們的靈性沒有消失,那我們怎麼辦?我們這個靈魂跑去哪裡?我們怎麼辦?我們帶著一顆無奈的心離開這個世間,我們帶著一顆放不下執著的心離開這個世間,因為執著兒子、執著兒女、執著地位,很心不甘、情不願地交出生命,那我們怎麼辦?我們還有靈魂。所以我們今天來學佛就是要找出一條解脫之道。
  諸位!如果你把佛法當做是一種臨命終的安慰和寄託,錯了,你大錯特錯,佛教絕對不是講對死亡、臨命終的一種依靠和寄託,佛教是講現在,現在!你現在得到了智慧,你現在就解脫,而不必要等到死亡。你今天聽經聞法聽了很法喜,內在擁有了智慧,瞭解因緣生、因緣滅,瞭解一切法不可得,執著也不可得,放下還是不可得,與其你執著過日子,每天痛苦地昐望,不如放下、徹底的放下,但是不要忘記你的責任跟義務。不要忘記我們的責任跟義務。為什麼?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工作。有的人來告訴師父說:師父!我如果像你這樣子,我有孩子把他放下跟你出家,這樣行嗎?我說:你弄錯了,這樣不叫做放下,這樣叫做放棄,差很多的。
  放下是擁有但是同時超越,你不要辭職,你不必辭去工作,你擁有什麼?洋房、汽車、大樓都沒有關係,你官做得多大都沒有關係,但是我們的內心裡面要告訴自己:我今天所擁有的沒有辦法永恆,沒有辦法永久的存在,要自己告訴自己都是短暫的。
  所以學佛是放下不是放棄;放下跟放棄是差很多,差很多。
  因此我們所擁有的一樣存在,但是我們內心裡面不要去貪著世間的假相,因為總有一天要消失,總有一天我們要離開這個世間。
  所以空是什麼意思?叫做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
  什麼叫一切法無我呢?這是杯子,沒有真正杯子的相,這是短暫的,杯子一掉破了,緣滅了。對不對?這個桌子也是存在,把它放一把火燒了,桌子不存在了。內心裡面你雖然擁有,所以什麼是佛法?既現實又同時超越,這個就是正法,因為我們有智慧。我們修行佛道,要修行到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有的人講一絲不掛很難聽,錯了!這個是佛教禪宗的名詞,是被後來的人誤用了,被後來的人誤用了以為不穿衣服叫做一絲不掛,不是這樣子。就是內心沒有一點煩惱、內心沒有一點罣礙叫做一塵不染、一絲不掛,這是禪宗的名詞。
  空就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無我,你有真正認為一個我,就是錯誤。沒有一個真正的我,你回去照相看看:你是誰?你如果回去照鏡子,你問問看:你是誰?你不知道你是誰的,你講不出所以然的,裡面只是胃、大腸、小腸,對不對?糞便、腦細胞、骨骼,骨骼就是由鈣質構成的,雙手,雙手裡面是什麼?血管、肉、肌肉,就是這樣子。人是什麼?你是誰?我是誰?Who am I?Who are you?你不知道,你講不出所以然。你說:我?你每天照鏡子:“我!”鼻子是你嗎?說:我!胸部是你嗎?把它挖出來,鼻子是你嗎?把它挖出來。那是我,耳朵是你,指來指去指不出一個我出來。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不計較也不比較,人生就很快樂,要比的話比不完,對不對?譬如說我們要比較哪一個比較有錢,怎麼比呢?對不對?這樣比起來很累、很辛苦,記住!享受自己內在生命的智慧,不要與人比較。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釣魚的可怕果報——道證法師出家前的親身經歷!

我當內科住院醫師的時候。有一天,在醫院爬樓梯看見一位氣質很高雅的中年女人,但是她整個人失魂落魄的,走路搖搖晃晃,好像隨時會昏倒的樣子。我就過去扶她,請問她說:“你是不是不舒服呢?我扶你回去,你住哪一間呀?”她忽然紅了眼眶告訴我,她的孩子患了血癌,住在四樓。我便和她一起上去,到病房去看她的孩子,那是一位剛剛當兵回來,本來是一表人材,英俊瀟灑的男孩子,身高大約一百八十公分,體重將近九十公斤,從小都很健康。他當兵以後,就在建設公司服務,收入很高,女朋友也和他很要好,真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候。

那一天,他因為正好和院長做生意,所以到我們醫院來,剛好他覺得人有些發燒,既然到醫院,又有熟人在,就順便抽個血,檢查看看,檢驗出來以後,檢驗的人員嚇了一跳,竟然是急性發作非常嚴重的血癌。從此,他就住進醫院,過著痛苦的生活。他的正常血球降得很低,一直都需要輸血,全高雄的捐血中心,血用完了,還得調台南捐血中心的來用。他發燒,燒到用溫度計量裡面的水銀全滿,超過刻度。他的頭髮掉光了,瘦得變形,一下子好像老了四十歲,好像六七十歲的老人。有一次,他做化學治療,整個嘴都破皮了,牙齒全排都搖動欲掉的樣子,他痛得連喝水都沒有辦法,口腔內爛掉的肉會發出臭味,連他自己都受不了。他雖然不是我的病人,但是,我很敬重他的母親,有時就去看他,幫他洗洗口腔。當水流入口時,因為傷口太多了,真是痛得他全身發抖,他的媽媽在旁邊看了,一直低頭掉眼淚,我看著他嘴裡的爛肉一塊塊掉出來,發抖成那個樣子,也要掉下眼淚。有一次,在輸血當中,他發冷又發熱,全身發抖地在痛苦不堪中。他自己把針拔掉了,頓時,血花四濺,他幾乎想沖下去,跳樓自殺,但是卻連沖出去的力氣都沒有。

他告訴我:“郭醫生,我看見很多魚都來討命,好像千軍萬馬從我身上壓過來,好可怕。”他邊說邊哭。一直發抖。他是一位基督徒,本來沒有什麼輪回討命的觀念。那時候,他的一位胖胖的、長得很忠厚的朋友來看他,看他這麼痛苦,那位朋友難過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就跑到病房外面歎息,好像要哭的樣子。這時候,這位患者,他很困難地張開嘴,告訴我說:“我那位胖朋友,以前我都笑他是傻瓜,因為他都去放生,我就嘲笑他,說他有魚不會吃,放什麼生?你去放生,我就來釣。真的,他每次放生,我就跟著去釣魚。

人家放生,我常常就跟在後頭釣魚,把魚釣回去以後,放在桶子裡面,然後又重複地拿著釣竿,反復再釣一次,看那些笨魚又上鉤,就覺得很得意。現在,郭醫生,我的嘴巴像被魚鉤鉤到的魚嘴一樣,通通都破了。我牙齒全都搖晃,一隻只要掉下來,那位胖朋友,他還來看我,我才知道他一點不傻,我自己才是個傻瓜。

那個時候,他的言語很困難,可以說,講每個字都是疼痛的。我看著一個原本強壯的好漢,這樣哀傷地哭訴說:“現在即使打死我,我也不再釣魚了。嘴巴破掉,原來是這麼痛苦,我怎麼會這麼狠心呢?”我聽到這裡,只有含淚安慰他說:“你真心懺悔了就好。假如我是那些魚兒,看到你這麼真心地懺悔,我一定會原諒你的。

你不要難過,魚都會原諒你的。基督教和佛教,都教人要真心懺悔,懺悔的功德很大。耶穌是博愛的,佛也是很慈悲,不論你是什麼教徒,他都會願意説明你的。”我永遠記得這件事,每次當有機會,到公園水池,有人垂釣的地方,我就忍不住,合掌去請求釣魚的人們,一個個去告訴他們,這位病人在痛苦中的懺悔。但願大家不要重蹈這血淚的覆轍。

每次說起來,就想哭。雖然有的人不理會我,不相信冷眼地看著我,但大多數人還是願意把釣竿收起來,我真的很感激,向他們合掌行禮。因為,我們醫生遇到這樣的病患,眼睜睜地看著他痛苦,心中也很痛苦。因為許多情況,是醫療很難以拯救的,再有錢的人,也沒有辦法請人家代替受苦。明體; mso-font-kerning: 0pt;">所以,很多人不懂。其實動物也是生命,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神識,它都有渴求生命的欲望,我們傷害他們,他們就會來報復我們,這就是因果,很簡單的,行為的反作用力而已。我們用勁打別人,自己的手也會很疼。而且我們每做一件事,都有天地鬼神在做記錄,呵呵,這個問題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迷信,但這是真實的道理,只要細心體會,就能感覺出來。做善一定得福,做惡,看似眼前沒有惡報,但眼前的福報也頃刻間失去了。多行善,多幫助別人,戒殺放生,做一個慈悲的人,你會發現,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好。真的是真善美慧”的人生,精彩!

濟群法師:素食的真正目的

素食的目的,是為了説明我們戒除殺心和嗔心。佛教有一部《十善業道經》,其中講到戒殺的十大利益:“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于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于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噩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首先,一個沒有殺心的人,任何人都不會害怕你,這是對眾生普遍給予無畏施;第二,有利於慈悲心的生起,因為不忍,所以不殺,內心常懷柔軟;第三,可以永遠消除內在的仇恨心理,所謂仁者無敵,當世間再沒有人與你為敵,又需要去恨誰、惱誰呢;第四,使我們身體健康,遠離病痛,因為除四大不調之外,很多疾病都和我們傷害眾生而感得的惡業有關;第五,因為你沒有使眾生早早夭折,所以能感得長壽的果報;第六,不論走到哪裡,都有很多護法在保護你;第七,因為不傷害眾生,所以也不用擔心被傷害,不會被噩夢纏繞;第八,不結冤仇,即使以往結下的冤仇也會因此化解;第九,不必擔心將來墮落惡道;第十,命終之後,可以因這一善業得生天道。

在這十大利益中,包括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科技的發達、商業的繁榮,為我們帶來了一種貌似豐富、實則混亂的生活。

這種生活不僅使我們的身心混亂不堪,也使生態環境受到毀滅性的破壞。我們今天講環保,不是種幾棵樹或是做一場宣傳就能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生活方式就與環保背道而馳。如果不改變這種現狀,所謂的環保,只能是亡羊補牢式的被動追趕,根本無法遏制環境的繼續惡化。

為什麼修行要從持戒開始?就是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健康而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使我們擁有寧靜平和的心態,然後就能進一步修定發慧。修行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會有健康的身心,才不會對環境構成太大破壞。

素食,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中國,民眾對素食有種種的誤解和偏見,總以為吃素會導致營養不良,或以為吃素是生活窘迫的無奈選擇,等等,這些觀念嚴重阻礙了素食的推廣。其實,近代的種種研究表明,不論從人體的生理結構,還是蔬果的營養成分來說,素食是遠比肉食更適合人類的,更有益身心健康。相關資料網上很多,不再一一細說。

而從環保的角度來說,素食也是拯救環境危機的不二選擇。諸多研究表明,養殖業的大規模發展,正是導致氣候變暖的最大元兇。造成全球溫室效應的氣體排放,有兩成來自養殖業,超過世界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量。同時,養殖業還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資源。查閱一下相關資料,相信大家都會感到震驚。如果不加以改變,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破壞地球,就是在讓世界末日提前到來。

所以說,素食不僅有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於全球的環境保護,是一種文明、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事實上,這種生活方式正在成為更多有識之士的理性選擇。就是這位老師造就了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安南先生永遠銘記老師的教導,總是以與眾不同的眼光看人生、看世界,為人類和平和社會進步作出傑出貢獻!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不是不吃就可以了生死


作者:廣欽老和尚

 

 ※日期:一九八0年六月十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九歲  

 傍晚,課誦結束後,傳某師與傳某師,就日中一食這問題,再請示師父。  

 老和尚說:“修行不是在忍饑渴,一天吃一餐,不但體內虛火會上升,身體會虧損,且忍久了,還會淪為餓鬼道的一份子。來這裡的美國法師,他們並不是沒有吃,你看他們,中午不是都吃得很多嗎?三餐的份量並一餐吃,胃腸不是過饑,就是過脹,反而把胃腸撐大,不如正正常常的,三餐只為療饑,只要不吃得過多,恰恰飽,不去貪著它就可以。現在剛死去的傳能師,本來身體很好,就是勉強忍饑,打一個星期的餓七,才把身體弄壞,且難再調複。”老和尚接著說:“行日中一食,或過午不食,那是順著身體的自然情況,在飽足清淨的情況下,自然不需多食,而捨下一些多餘的飲食,並不是勉強去行的。像你們現在,還是一身的無明習氣在妄動,所吃的,恐怕都還不夠體內的消耗,還談什麼日中一食?不變成餓鬼就好了。”  

 傳某師問:“那麼,我們應如何了生死?”  

 老和尚說:“了生死哪有那麼簡單,不吃飯就可以了生死,那大家都不吃好了,了生死,必須祛無明習氣,要忍辱,忍辱第一道,這是最重要的,不是不吃就可以了生死。”

為何稱出家人為師父?

常律法師

在家人一向稱呼出家人為師父,為何不稱師父為老師?其義為何?因師父教導你一輩子佛法的道理,解脫人生各種苦惱,乃至你臨命終的那一刻,師父還要去教導你們如何放下萬緣、專心念佛,引導你們往生後,走向光明的佛世界,累世不再墮落輪迴生死之苦。

師父又像父親一樣,關心教導眾生一輩子的精神層面的事情,乃至命終時還要超度眾生亡靈往生善道,免墮惡道受苦,這種工作只有天下的父母親才能做到,學校的老師只教導大眾到畢業為止,不可能教導我們一輩子,所以師父的職責就像老師又如父親一樣,亦師亦父,故稱師父。

人命終時,欲往生十方佛世界,必須要有師父的引導、開示、誦經超度,一般人難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往生佛世界,因凡人往生當起恐怖與顛倒想,大都無法掌控欲往生何處,需賴師父引導超度,父母親友師長都無法度你往生諸佛世界,萬世出離六道輪迴之苦海,唯有依靠出家師父才有德力度化你往生善道,萬劫免墮輪迴。

故凡人從皈依三寶,由始至命終,都得依止師父教導與度化,師父當比父母親更能照顧你的精神,而且更貼切、更直接、更長久,故稱出家人為「師父」! 現代的出家人學歷背景都很高,有醫生、法官、檢察官、教授發心出家過去,大家咸認師父是專門為死人誦經的刻板印象,現在出家人的素質層次大大提升,過去數十年前,因大環境的因素,多數出家人書讀的不高,但現在出家人迥然不同,多數擁有博士、碩士、大學學歷,職業背景有教授、老師,醫生、檢察官、法官、大企業家董事長皆發心出家,師父的出家弟子當中亦有當醫生者,寧願放棄每月數十萬高薪跟隨我出家弘法利生,出家人教育素質要高,如此才能對佛經有一番深解。 出家人就如同一個老師一樣,他要教導你學問,基本上本身學識定要豐富,看經文方能理解佛義,為眾生解文釋義,因為佛經深奧,中文程度不高深者很難能理解,現在出家人學歷、層次、教育背景都很高,這是好現象,可以帶動佛法興盛,教導眾生了悟佛理,實為大眾之福報,值得慶幸。

廣欽老和尚:越是在修行的人,罪業越是會現形

日期:一九八零年二月七日 地點:承天禪寺 年齡:八十九歲

 

    傍晚,某某法師與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請示老和尚,在大殿外,一行人頂禮老和尚後,某某法師對老和尚說:“出家以來,我一直深受種種人事上的刺激打擊,與精神上的種種挫折磨難,不知是我沒有修行,還是業障特別重?”

 

    老和尚說:“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無始來的罪業越是會現形,幻成種種境界來折磨你,使你受苦,像身體的疾病或精神上的打擊磨難,這些磨難會刺激你,使你體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離,你必須跳越過這些障礙,越過人身的種種劫難,才能得到清淨安樂,成就淨業。”

 

    接著老和尚對那些信徒開示說:“世俗人得富貴的,是過去生中佈施的功德來的,今生享受福報,若沒有無常的磨難,種種的挫折來刺激,便會沉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再以福佈施,種來世人天的因,等福消壽盡,便會墮落,反而是福中藏禍。錢是無生命的東西,人則是萬物之靈。所以,我們要會利用錢,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要會佈施,腦中才會清爽息念,才會消業障。否則,整天為錢煩惱,一直絞業障,這就是被錢利用了。”

2023年9月26日 星期二

既然有護法神,為何還會著魔

問:“有人學佛很認真,甚至於還講經說法,勸別人看破放下,還都講得不錯,真的是福慧雙修,照理說,應該都是有護法龍天保護著,為什麼還會著魔?這個事有方法避免嗎?”

   答:你說的這個情形,自古以來就有,實在講是相當不容易的。天臺大師講,天臺大師是智者大師,他寫的那幾個字我看過:“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 行,國之寶也。”這兩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能說,自己本身做不到,占多數,著魔都是屬於這一類的人,他有魔障。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連悟達國師都遭 魔障;在《楞嚴經》裡面開頭就看到,阿難尊者遭魔障。想想原因在哪裡?“能說不能行”。“能說又能行”,決定不會著魔。護法神只是從外面保護,你裡頭有心 魔,心魔會勾結外面的魔,內外勾結,護法神也沒辦法。這個事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透徹,《楞嚴》裡面講五十種陰魔,內外我們要辨別清楚。念佛人有一個 好處,至心念佛,一心稱念,一心就是至心,決定不會著魔。

   一般學佛的同修,著魔我們也見過很多。著魔最主要的原因,喜歡感應、喜歡神通。我遇到過很多,我就問他:“是不是對於感應、神通很喜歡?”他說:“是 的。”這是著魔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真正學佛的人不求感應、不求神通,念佛的人老實念,參禪的人老實參,魔就不得其便,這個道理要懂。

   (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53

  問:常常聽到念佛人著魔,頗覺生疑,佛何以不加庇他?(陳淑媛)

  答:魔由自心生,此定是念不如法,或是心不能淨所致。有此兩因,自於佛隔,何能加庇。然能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消滅,不能為害。此後功夫,因是反更進一層,所謂不受魔難,不成佛也。

    (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問:靜坐念佛的時候,忽然聽到聲音,心裡受到驚嚇,非常害怕。長期下去,是不是容易著魔?怎樣才能消除這個魔障?

  答: 《楞嚴經》上世尊教導我們,魔境現前,完全不要去理會,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或者集中在讀經上,不要理會它,魔就不能得其便。如果魔來嚇你,你就害 怕,他收到效果了。他來嚇你,你不怕,他就沒有辦法,他就只好走了。看到有效果,他就惹你,找你麻煩了。所以不必畏懼,我們一心念佛就好,這個魔境自然就 不見了。往年我在美國三藩市,有一位同修他遇到這個魔障,那是一般人都沒有辦法承受的。這個魔他現前,不是看不見的,看得見,樣子非常醜陋,氣味非常難 聞,晚上半夜十二點他就出現,愈靠愈近。他看到這個魔來了,他就大聲念阿彌陀佛,佛號一句頂著一句不間斷,那個魔距離他大概三尺這麼遠的距離,大聲念。不 念,他就靠近。念到天亮,那個魔就走了。過兩天,他又來了。他住的房子是鬼屋,這個魔告訴他,前世是他的冤親債主,是要來討命的。他每天念佛,別人勸他搬 家,他不搬,他說:“好事情,不是他,我就不能用功念佛了。他天天來找我,我這個佛號一句接一句,一點都不敢鬆懈,他幫我大忙。”他不怕他,一句佛號頂住 他,這個同修的確是非常勇敢,很值得讚歎。聽說以後他出家了。菩提道上,冤親債主變現的魔障是決定不能避免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念頭要正,心地善良,決定沒 有害人之心,決定沒有惡劣的行為。對於這一些魔障,不但能減少,或者在一生當中,再不會遇到了。

    (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01

  問:一居士被附體,他一直以為佛菩薩附身,會不會?對於這一類居士,若是魔等附身,我等應遠離還是予以指正?他最初較相信師父,師父若予以指正,他決定按照師父的話去行。

  答:佛菩薩附身,這個事情很少。附身的時候決定也是說法,也是度眾生,完了之後決定離開,不會再來。要是常常附身,那就不是佛菩薩,決定是魔。

  問:他第一次聽他講的時候,他教他《彌陀經》、教他大勢至菩薩的偈子,就是在功課本上面。所以他一直認為是大勢至菩薩附體。

  答: 也不一定是。鬼神,你跟他有緣,他學佛他也會幫助你。這些事情《楞嚴經》上說得很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這個就好;如果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這就著魔了, 佛來也是著魔。大乘經裡面佛告訴我們,無佛亦無魔,佛跟魔是從什麼地方區別?著相就是魔,離相就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執著,魔也是佛;你要是執著,佛也是 魔。你懂這個意思嗎?

  問:他在念佛佛號念不起來的時候,他會聽到空中有種音樂伴奏念佛的聲音。這個伴奏不是阿彌陀佛的佛號,而是提醒他,自己佛號聲提起來的一種音樂伴奏。

  答: 剛才說的這個原則一定要記住,不管什麼境界現前,一概不理會,是好境界。佛在《楞嚴經》講,如果稍稍執著了,都是魔境界。魔境界是什麼?讓你生煩惱、生疑 惑,讓你起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魔。你境界現前,妄想、分別、執著不生,你已經成佛了。你還分別這個、分別那個,執著這個、執著那個,把你的清淨心全部毀 掉了。我們念佛,念佛目的在哪裡?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把這兩句全毀掉了,這個道理要懂!

   為什麼佛菩薩不常常現前?常常現前,你一定生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常常照顧我,不常常照顧你們”,你不就起分別、起執著了嗎?所以佛菩薩不來是大慈 大悲!你喜歡感應、喜歡神通,魔就得其便,魔就常常來示現,常常來跟你開開玩笑,常常來把你的清淨心擾亂,就這麼一回事情。這是事實真相,瞭解事實真相 了,不管是佛也好,是魔也好,就照《楞嚴經》上所講的話,一概不知不理會,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心,都是好境界,不能保持清淨心就不是好境界。

  (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80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明賢法師:佛教的世界起源論

文/明賢法師 
  瞭解完這番“大道理”,大家會知道:《地藏經》所說的世界成、住、壞、空的過程,便是這個世界的緣起,是應該樹立的緣起觀。《起世經》中詳述了世界起源觀,只要依此來確立一個大致的緣起觀就可以,無需特別深化。
  首先是世界已經被毀滅過一遍,然後又初成。《地藏經》中敘述星球與星球之間互相生滅的過程很簡短,但《起世經》將地球的形成過程說得很清楚。
  確切地說,它不是一個圓的星球,而是上下突出的平面。上面聳立著須彌山,須彌山外是香水海,香水海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金山被香水海隔開,七重金山的山高從內到外依次遞減。
  第七重金山外是咸水海,海中有四大部洲,東邊是勝神洲,西邊是牛貨洲,北邊是俱盧洲,南邊是閻浮提洲,又有三千中洲、無數小洲,散在咸水海中, 這些大、中、小洲便是一切眾生的所在之處。咸水海之外是鐵圍山,是世界的週邊,鐵圍山之外是太虛空,太虛空內另有《地藏經》中所說的“他方世界”。鐵圍山 的下面全都是地獄,是一個弧形的。
  須彌山的半山腰有日月宮殿,照耀著人間。宮殿之外有七重牆壁、七重欄楯、七重多羅行樹,都由七寶組成。
  日宮殿由天金構成。“天金”是火之精華,清淨光明。日宮殿位於空中,有五種風(持風、住風、隨順轉、波羅訶迦、將行)吹著日宮殿使之不下墜,並不斷前行。日宮殿具足千光,五百光發自日宮殿側部,五百光發自日宮殿下部,千光照著四大部洲。
  日宮殿每六個月轉換一次移動方向,前六月向北移動,後六月向南移動,日宮殿南北移動的路線稱為“日道”。當日宮殿向北移動到北極時,日光直射須 彌山上各洲大陸,大陸溫度升高,就形成了夏天,接著日宮殿轉而向南移動。當日宮殿向南移動到南極時,日光直射大洋,斜照須彌山上各洲大陸,大陸溫度降低, 就形成了冬天,之後日宮殿又向北移動。日宮殿如此沿著日道向南向北移動,周而復始。日宮殿南北移動的一個週期是十二個月。
  須彌山王並不隨著日宮殿而移動,是旋轉而動,須彌山所在的位置不變。須彌山王所面向日宮殿的方向形成白天,背向日宮殿的方向形成黑夜。由於日道越往北越高,越往北越早被日宮殿的光照射,因此夏天時晝長夜短。反之冬天時晝短夜長。春、秋兩季時晝夜持平。
  當日宮殿直射到南閻浮提洲時,西牛貨洲正值日出,而東勝神洲正值日落,北俱盧洲則是夜半;日宮殿直射西牛貨洲時,南閻浮提洲正值日出,北俱盧洲 正值日落,東勝神洲則是夜半;當日宮殿直射北俱盧洲時,西牛貨洲正值日落,而東勝神洲正值日出,南閻浮提洲則是夜半;當日宮殿直射東勝神洲時,南閻浮提洲 正值日落,北俱盧洲正值日出,西牛貨洲則是夜半。
  南閻浮提洲人所認為的西方,在西牛貨洲人看來則是東方;西牛貨洲人所認為的西方,在北俱盧洲人看來則是東方;北俱盧洲人所認為的西方,在東勝神洲人看來則是東方;東勝神洲人所認為的西方,在南閻浮提人看來則是東方。東西如此而來,南北也是如此而來。
  月宮殿由玻璃構成,玻璃是水之精華,清淨光明。月宮殿也位於空中,由五種風吹著不墜,並不斷移動。像日宮殿那樣,月宮殿也發出千種光,五百種光 發自月宮殿側部,五百種光發自月宮殿底部。月宮殿的移動路線與日宮殿不同,一方面隨日道南北而行,另一方面圍繞須彌山東西而行,因此移動方向是東南、西北 兩個方向。
  每天月宮殿圍繞須彌山向東移動的跨度是12度多一點,29天圍繞須彌山轉一圈,29天繞須彌山所行的度數是365度。一個月由29天或30天構 成,30日是加上了一天閏日,以使年曆計時補齊天數。由於須彌山旋轉較快,月宮殿移動速度較慢,在人看來好像月是向西而行的,其實是向東而行。
  在每月初一時,月宮殿離日宮殿最近,月宮殿之光被日宮殿之光遮蓋,因此初一時看不到月亮。初一之後,月宮殿背日宮殿而行,距離日宮殿逐漸變遠, 月宮殿所發的光顯得越來越明亮。到第十五日時,日宮殿在須彌山之西,月宮殿在須彌山之東,月宮殿所發的光不受日宮殿之光的影響,此時月宮殿在眾生看起來最 為明亮圓滿。十五日之後,月宮殿朝著日宮殿的方向而行,距離日宮殿越來越近,所發出的光越來越不明顯。到三十日時,與日宮殿並行,所發出的光完全被日宮殿 之光遮蓋。在南北方向上,月宮殿所行方向與日宮殿所行方向是相反的。
  日宮殿南北移動一個週期,是365日。月宮殿南北移動一個週期,是12個月,每月按30天計算,是360天,12個月中6個月按29天、另6個 月按30天計算,則是354天,比日宮殿移動週期少11天,三年就少33天,33天中30天集成一個閏月,還餘3天。再過三年,再閏一個月,加上前面3 天,共餘6天。再過2年,所差的日子是22天加上6天,28天作為一個閏月。
  世間的寒暑晝夜就是由此而來。
  大陸上的江河是山嶽被日光照射所蒸發的水氣彙聚而成。到了夏日,山嶽被蒸發的水氣變多,因此江河流水較急。到了冬天,山嶽被蒸發的水氣變少,江河流水變緩。
  由此可見,眾生所在的世界不是自然而有,而是眾生的共業所招致的。各個世界雖然千差萬別,但本質都是地水火風。山嶽主要出於地大,月主要出於水大,日主要出於火大,空氣主要出於風大。因此,世界的本質是地水火風,即使經過因緣和合,變化結果的本質仍然是地水火風。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達真堪布:修曼茶羅為什麼可以積累福報

問:眾生所得的福報是通過前世布施供養得來的,為什麼修曼茶羅就可以得到這些福德呢?

達真堪布答:修曼茶是積累福德資糧最好的方法。供修曼茶羅有具體的操作方法,但主要是心裡觀想。三身佛(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的剎土裡的諸佛菩薩、善神護法都是所供養的對境,一切清靜美好、珍貴稀有的東西都是所供養的供品。

供養,要對佛菩薩的生起恭敬之心,培養自己的信心,同時對治貪心和吝啬心,修施捨心。平時我們看到一些喜愛的東西,不能產生貪欲心,應該首先供養給佛菩薩,這樣直接就對治了貪心。對世間出世間所有的東西,無論是清靜的還是不清靜的,無論是有漏的還是無漏的,都不能產生貪欲心,不能有吝啬心,應該有施捨心。

為什麼要供養諸佛菩薩呢?就是要憶念他們的功德。包括平時在家裡供香、供花、供水都是這樣。為什麼要憶念諸佛菩薩的功德?就是為了培養自己的信心。憶念一次佛菩薩的功德,就能增長一個信心。不憶念佛菩薩的功德,信心永遠生不起來,永遠增長不起來。

做供養、做布施就是修施捨心,這個功德非常大。以前佛在世時,有一天到城裡花園,一個施主給佛供養了一個很大的芒果,附近有一個婆羅門的孩子看到了,就過來向佛要這個芒果。佛當時沒有直接給他,讓他說一遍“我不要”,然後再給他。阿難在佛身邊,不明白為什麼,就問佛:您不是不想給,但為什麼要他說一遍“我不要”?佛說:這個人貪心特別重,好多世當都中說“我要”,沒有說過“我不要”。今天我要讓他說一句“我不要”,讓他種下善根,將來這個善根會成熟,他就會得到解脫。

你看,這樣被強迫說一遍“我不要”都有這麼大的利益,能種下這麼大的善根,那我們能從內心發出的施捨心話,這個功德和利益不可思議,無法衡量。也許我們當時感覺不到,但是這個善根是種在我們的相繼當中的,種在阿賴耶識當中的,它將來一定會發芽結果。所以大家要修施捨心。

供養也好,布施也好,處處都可以做,處處都可以修施捨心。自己心到位的話,真實供養和意幻供養是沒有區別的。如果心發不出來,你為了擺架子,為了要面子,拿好多好多錢、多好多好東西來做布施、做供養,但你沒有發出施捨心,這也不是真正的布施、供養。

供養和布施都是要發捨心,要捨掉!包括要捨架子、面子,這都是布施。你在家裡也好,在單位也好,不要總是擺著自己的架子,不要總是在乎這個面子。放下架子,放下面子,這也是布施。

恭敬處理抄經本

演慈法師 解答

問: 法師,聽說抄經前要潔淨雙手,抄經後要迥向,那麼抄經時應注意些甚麼呢?

答: 抄經要注意的事項,一般抄經本都會詳細列明,只要依照列明去做就可以了。古代印刷術不普遍,佛教經文須以手抄流傳,經本數量少而難得。若世間多流通手抄經本,就利益多一些大眾。現代印刷經本既方便又精美,抄經的目的已 非為流通之用,而是作修持之用。抄經如同誦了一部經,同樣可以「修定」、「修慧」,令心靈淨化。一般人非書法家,故手抄的經本不會保存流通。

問: 我擔心往寺院焚化手抄經文會不敬,應如何「如法」處理手抄的經文呢?

答: 抄經後,用心誦讀一遍;迴向後以恭敬心將抄經的紙張用潔淨的化寶筒焚化。目的是不欲手抄經文被輕漫處理或胡亂棄置,焚化只是處理上的方便而已。這是無辦法中較可行的方便處理法。惡意焚化經本是不如法的犯戒行為。若不想手抄經本隨垃圾丟棄(也不可作一般廢物或垃圾般處理),可以恭敬心於「潔淨處」焚化,這是較為妥善之方便方法。心態不同,因果也不同。如果對抄經後的處理感困惑,或可以誦經代替抄經作修持。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超度亡故的親友,需要超度多久才夠?


普巴紮西上師開示

問:頂禮上師!我母親一年前因癌症去世,在她患病期間,我也做了供僧等一些善事,想請上師開示,我還能為我的母親做一點什麼?如果現在再為她誦經持咒是否還有效果?

答:我想,作為子女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母親從小直到臨終之前做過多少善事,曾經修了多少法,平常懈怠和起煩惱的時間有多長,從這裡也能知道自己還能為她做多少善事。

經論當中說:“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知道她生前做過多少惡業或者善業,也能大致清楚她會有怎樣的來世。就如同我們要知道農民一年的收穫有多少,就要看他的田地有多大,平時是否在艱辛地耕耘勞動,就能知道他收成會有多少。

當然,作為子女能發心為父母誦經持咒是非常好的,平時可以多念誦一些觀音心咒或者不動佛心咒等等,如果值遇超度法會,就盡可能去做一些也非常好。

在高原地方的老年人內心不狂亂,而且他們自己既不經營公司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經濟來源,每次收入可能就是一元兩元,但是一旦有大型法會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金錢,哪怕只有一毛兩毛也會拿出來用於超度去世的親人,寫下他們的名字,而永遠不會忘失為他們做超度。我想,這也是佛教最可愛的地方,它不是商場,決定不會與你討價還價。

當然,這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來行持,但盡可能多做一些這方面的善法,而不要以為做過一次,後面就萬事大吉了。如果做一次善法就能改變一切的話,那我們平時艱苦修行還有什麼意義呢?細緻想想,雖然我們的修行時間不長,但是從初次進入佛門直到今天,我們付出的代價可一點都不少,為了超度親人花一點錢又算得了什麼呢?

所以,平時要盡可能去行持這樣的善法,只要去行持,時間永遠都不會嫌晚。我的上師85歲的時候還在為母親做超度。而上師的母親在上師20歲的時候就離開人世了,也就是說,六十多年來,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一直都在為她的母親做超度。

往昔我們在高原超度時候,只要能記起來的,每年超度法會都會為他們做超度,如果年代太久以至於實在想不起來的,也會稱呼為祖祖輩輩,並且盡力為他們做超度,所以時間永遠都不嫌晚。

注:一般超度是很難一次超度成功的,因為一般人福報不夠,罪業卻多得不得了,比如殺生、墮胎等等,而且如地藏經利益存亡品開示的: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

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也就是人死了以後即便你有因緣和福報讓眷屬幫你修福、做功德,但是亡者只能獲得七分之一的功德,其他的六分功德是生者自己獲得的,亡者所獲極少,這也是一位師兄問到我抄經為何要抄七遍?供燈為何要供七盞?咒語為何要念七遍?

因為你抄經抄了七遍、每天供燈七盞乃至你做的任何功德你回向給你的冤親債主、宗親眷屬,他們才能得到完整抄一部經及完整供一盞燈的功德,這樣對他們才有切實的利益,越多越好,最好都是七的倍數,量變才能達到質變。

另外七還有一個意思你每抄一部經、念一句咒、供一盞燈是加持六道其中一道的眾生,最後再總的為六道眾生一起再抄一部經、念一句咒、供一盞燈加持回向一切六道眾生,有這個意思在裡面,學佛的人切記勿忘菩提心來行持一切善法,這個表意恐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但又非常的重要。

否則他們過得不好自然會來干擾你的生活,讓你種種不順,而你做得多,這些功德聞健自修,分分己獲,也就是趁著你還活著,你所做的功德都分分己獲,不用等死了,眼巴巴盼著親人為你做功德,這樣主動權都掌握在別人手裡了.

你看看我們現在多供燈,以後你死後就會有人為你供燈超度你,你就會遇到這樣的善因緣,在藏地死比生要重要得多,因為這是決定你來生去處的最重要時候,希望大家切勿小視,為了利益自他一切眾生,請大家不要省錢、省時間,因為很多人學佛也是為了更順利、為了更好、更快改變命運,大家每天少抽一包煙、少吃一包零食、少買一件衣服,這些做功德的錢就出來了,自己看看自己平時累積的善業是否足夠保住人身、是否足夠解脫了?

連阿秋喇嘛都要每天為其母做超度(他的母親能生阿秋喇嘛必累積過無量的善根),藏人其實有時候一生人造的惡業還不及我們漢地的人一天所造的惡業,我們自己想想吧,自己因為貪嗔癡所造作的惡業有多少,所累積的善業又有多少,自己都衡量一下吧.

文:普巴紮西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是假?為了求法,我們可以「去到幾盡」?
文: 演然

為了求法,可以「去到幾盡」?

「二祖斷臂」這個禪宗故事大家必然聽過。

菩提達摩乃禪宗始祖,原為南天竺國王子,其後拋棄榮華富貴,出家悟道,並成為印度第二十八祖。公元六世紀初來到中國,並於嵩山一帶遊化,傳授佛法。二祖慧可乃洛陽人,自幼聰穎好學,博覽群書,其後出家為僧,更名「神光」,從此遍學大小乘的佛學教義,後來聽說達摩大師佛法精湛,遂前往求見,欲拜為師,達摩卻於洞內面壁坐禪,置之不理。慧可立於洞外,合十以待。

當年慧可四十歲,求法之心堅定不移。筆者多年前曾為少林寺寫了一個劇本,其中一幕如下:

臺上的神光仍合十侍立其後,狀甚恭敬。

畫面又出現天亮,這時大雪暴降,哀風蕭蕭,一切景物蓋在茫茫白雪下。

神光侍立愈加恭敬,絲紋不動。

風聲吁吁,寒風凜冽,配合著以下畫外音﹕

達摩: 神光,你徹夜立在雪中,大雪過膝,為求甚麼?

神光: 惟願達摩大師慈悲,開示像甘露一樣的法門,藉以廣度眾生。

達摩: 諸佛無上的妙道,要經歷無數劫的精勤修持,經過許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德行的修行,哪裏就憑你這樣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輕忽驕慢的心情,便欲求得真正的道果,恐怕你白用了心思﹗

神光: 神光求道至誠,懇請師父傳法。

達摩: 要我給你傳法,除非天降紅雪﹗

音樂節奏加快,越見激昂。

神光解意,他意識到這裏聖僧指點他禪悟的訣奧,便毫不猶豫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先舞耍了一套「獨臂刀」。

音樂變得急速,氣氛越來越緊張。

最後,只聽見「哢嚓」一聲,神光竟揮刀向左臂砍去﹗

特寫神光強忍痛苦咬著牙關的表情。

音樂已推至高潮。

只見一條長長的鮮紅色的衣袖,從神光的左臂中伸展出來﹗代表著頓時鮮血飛濺,染紅了地下的積雪和神光的衣衫。

畫面所見,這虔誠的刀聲驚動佛祖如來,佛祖隨手脫下袈裟,拋向東土。霎時整個少林紅光籠罩,彩霞四射,鵝毛似的大雪片被映得彤紅,紛揚而來﹗

這是慧可「立雪斷臂」的片段。達摩面壁苦修,長達九年,慧可精心照料,形影不離,最後斷臂明志,表示求道至誠,終於感動達摩,傳授衣缽,從此接替達摩,光大禪宗。

最近看鍾玲教授解說「禪宗二祖慧可的驚人故事和他的禪法」,一時又想起這故事來。鍾教授提出一個論點,頗值得大家思考:到底慧可有沒有斷臂?如有,為甚麼自斷其臂?如何斷?斬斷手臂的哪個部分?她說: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有哪一個人把自己的手臂給斬了,我們都會認為這個人是精神病人,患了很嚴重的精神病。

她舉一個例子,畫家梵谷是在精神極度不正常的狀態下才會割下自己的耳朵的。那麼,慧可當時的精神狀態如何?他是瘋了嗎?此外,鍾教授又提到,中國人自古以來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十分保護身體,例如《孝經》所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可以想像,慧可斷臂求法是違反了當時中土儒家的孝道傳統。難道這種觀念對身處五世紀南北朝的慧可沒有半點影響?

另一個說法是,慧可根本沒有自斷其臂,而是給盜匪傷害,以至連手臂也給斬斷了。這個說法來自唐朝太宗、高宗期間撰成的《續高僧傳》,距慧可圓寂不到八十年,當中有所記載:「遭賊砍臂。以法御心,不覺痛苦。火燒砍處,血斷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告人。」

慧可用他所修的佛法來保護自己,因為他有入定的功夫,能夠控制自己的眼耳鼻舌心意,神通自在,不被肉身拖累,所以也不會覺得痛苦。用火來燒被砍的地方,是為了止血,所以血就不流了。然後用布把傷口裹住。最重要的是,慧可斷臂後仍繼續行腳,繼續托缽乞食,就像以前一樣,不動聲色,不告訴任何人自己曾受如此創傷。這表示慧可的修心境界已是相當的高了。

到底慧可有沒有自砍其手呢?如有的話,何來的勇氣讓他狠下決心?這完全不是一般人能夠隨便做到的事情,大家不妨試問一下自己,為了求法,我們可以「去到幾盡」?今期篇幅所限,稍待下回再與讀者諸君作深入探討。不管慧可的斷臂是出於求法心切,抑或為賊所害,慧可終究是一名獨臂僧,這事蹟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無論如何,從某個角度來看,禪宗初祖達摩來自天竺,慧可是禪宗本土化第一位祖師,他的故事已成公案,為法忘形,為法忘身,千百年來激勵著許多後學,成為了我們求道的榜樣。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八折誦經

星 雲

有一個兒子,因為父親去世,所以就去寺裡請佛光禪師為他的父親誦經超度,禪師於是為他籌備香花水果之類的供品,並為亡者誦經。

 這位孝子顧慮誦經費用,不停地問佛光禪師誦一卷《阿彌陀經》要多少錢?佛光禪師看不慣這位孝子慳吝不舍的態度,就不客氣地答道:“誦一卷《阿彌陀經》需要十兩銀子。”

 孝子不以為然,就討價還價說:“禪師,十兩銀子太貴了吧!能不能打八折,八兩如何?”

 禪師點頭道:“好吧!”

 誦經佛事如法地進行當中,孝子聽到禪師念念有詞道:“十方諸佛菩薩、請將今天誦經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亡者,讓他能往生東方世界。”

 這位孝子聽了就向禪師抗議道:“不對呀!禪師,我只聽說過人故世以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聽說往生到東方世界呀!”

 禪師說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十兩銀子,你堅持要八折計算,只好東方世界去啦!”

 孝子不得已地說道:“我再加二兩好了,你還是讓我父親往生西方世界吧!”

 這時在棺木中的亡者,忍不住大聲的罵兒子道:“你這個不肖子,為了省二兩銀子,害你的老子一下子到東方,一下子到西方,讓我東奔西跑,跑的好辛苦啊!”

(評語):佛法不是商品,不應該以商業行為討價還價。佛經上說:“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同樣十塊錢(事)的施捨,同為受者(田)的價值不同,根據發意(心)大小結果就千差萬別了。佛法無價,不能以金錢多少來決定功德的大小,只有依發心的真妄、大小,才能分出功德的勝劣!

摘自《星雲禪話》

嘎瑪仁波切:藏傳佛教五大派別

蓮花生大士
  不少人都會有疑問,佛教為什麼那麼多派別?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金剛乘佛教。各教派裡還會有很多分支,內地有八大宗:天臺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律宗、密宗等等,這些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不同需求應運而生。         
  密法,從來不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密法傳入中原,比傳入藏區早很多,唐朝時期,內地修學密法盛行,已經有部分傳到了日本,現代人稱之為“唐密”,而唐朝時,藏傳佛教還在萌芽中。密法,不是藏族人創造的,是佛陀親自傳授給兒子羅睺羅(被稱為“密行第一”),至今也已傳承了2500多年。          
  藏傳佛教主要有寧瑪派、薩迦派、格魯派、噶舉派、噶當派、覺囊派等。         
  甯瑪派,唐太宗時期,吐蕃開始信仰佛教,後由藏王赤松德贊迎請蓮花生大師入藏,將密法傳入藏地,是整個藏傳佛教的基礎。“甯瑪”為古、舊之意。因出家人戴紅色帽子,被稱為紅教。寧瑪派有出家和在家兩種修行制度,出家眾嚴守出家戒律;瑜伽士屬在家居士,從小像出家眾一樣修行,並不剃度出家,稱為“密咒師”,可參加寺廟部分宗教活動。這兩種制度的修行人均被尊稱為“喇嘛”。大圓滿法,是寧瑪派獨有的尋求解脫及成佛的伏藏法門。寧瑪派教義的九乘次弟涵蓋所有小乘、大乘佛法。修行體系以九乘次第(顯教三部、金剛乘外三密、金剛乘內三密)為主,大圓滿法為最究竟的法門。         
  薩迦派,藏語意為灰土。該派創始於1073年,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在元朝政府的護持下,薩迦五祖八思巴,被封為“帝師”,建立西藏地方薩迦政權,為藏傳佛教“政教合一”統治之始。八思巴還奉忽必烈之命創制“蒙古新字”,流通蒙古全境。薩迦派主修“道果法”為薩迦派不共之法門。        
   噶舉派,於11世紀發展起來,始創者為瑪爾巴羅紮大師(瑪爾巴譯師),經密勒日巴大瑜伽士的繼承,廣傳至今。“噶舉”有語旨相傳之意,因瑪爾巴大師為瑜伽士,身披瑜伽士的白色袈裟,故稱“白教”。噶舉派有四大八小支,共十二個派系。明朝永樂皇帝邀請五世噶瑪巴進京,成為弟子後封噶瑪巴為“大寶法王”,噶瑪噶舉為噶舉派四大支派中其中一支,自此噶瑪噶舉得到發展。噶舉派主修大手印法,並有顯密之分,分別為修心和修身法門。        
   格魯派,藏語意為善律,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亦稱為行善派。誕生于青海塔爾寺的高僧——宗喀巴大師重新整頓寺院,嚴明戒律,在十四世紀創立格魯派,由於此派僧人所著袈裟和僧帽均為黃色,故稱之為黃教。宗喀巴的傳承弟子中以五世達賴和班禪大師最為有名,1652年35歲的五世達賴在清順治皇帝接連四次邀請之後,清朝官員三千眾隨行進京弘法,並于返藏前獲順治帝冊封;1647年班禪四世被順治授與“金剛上師”;1713年康熙皇帝敕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格魯派在修行上採取“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兼重,強調先顯後密的修習次第和顯密兼修的方法。       
    噶當派,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奠基人是古格時期從印度迎請過來的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 15世紀時格魯派興起,噶當派逐漸併入格魯派。噶當派主張先顯後密,主修阿底峽尊者所傳“三士道”。         
  覺囊派,主張以“他空見”解釋時輪。覺囊寺是西元13世紀時建立的,創建人袞邦•吐吉尊追是藏傳佛教偉大人物八思巴的弟子,後來獨成一派,因為傳教中心在覺囊,所以被稱為覺囊派。 覺囊派的教義與藏傳佛教其他派的一些主張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覺囊派屬於顯密兼修,以時輪六支瑜伽為主。        
   很多人一聽藏區有紅教、白教、黃教、花教,覺得非常複雜。其實在藏區,原本沒有這種稱呼,是內地人辨認叫起來方 便,才如此流傳開來。不同的派別,皆因眾生根器不同,需求差異,實則殊路同歸,百川歸海,並沒有太大差別,但在念誦梵唄、修行的重點及細節上,有所不同。 在最終修行的果位上,顯與密完全沒有差別,完全一樣。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顯與密均強調出離心、菩提心等修法,但密法具有完整而系統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 修持方法,引領行者迅速趨入核心與重點,破除所有的執著,從而即生成就。無論修持禪宗、淨土宗、還是密法,大家都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都是經由修學佛 陀的教法,最終抵達彼岸,都是同一個派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為了自利利他的佛教傳承體系。

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慧律法師:善惡就在一念間 修行從心開始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訪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說:“你有沒有在修行啊?”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晚上也拜一個鐘頭,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念佛好幾百聲。”

 

廣欽老和尚為了破他的執著,就告訴他:“你在跟佛祖算帳啊!”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執著的角度來實行。

 

就像我自必須瞭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它吃得遠比人類更清淨,那麼,它也在修行嗎?

 

修行,是在修我們的心。但錯誤的方法,不當的精進,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種執著。我們任何一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是這個心,要造業下地獄也是這個心,苦、樂、善、惡、主觀、客觀、煩惱、菩提、有為、無為皆是這個心。如果我們慈悲喜舍,就是佛菩薩;相反的,造業、執著,就成了畜牲種、地獄客。所以,學佛要進步,就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心,也可以是個模糊、不確定的名詞。加一個善就是善心;加一個惡就是噁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煩惱,又成了煩惱心。另外,在楞嚴經中,心所指的是如來藏;在唯識裡是八識;在我們世間是指靈魂;以心理學的看法即成潛意識。

 

心,加上不同的名詞,就成不同的心。

 

我們也常聽到人們如此說:“善、惡在一念間。”依佛法的究竟義來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與事相上而已;一定要開發自己本性內在的般若智慧,遠離分別執著,也才談得上“修行”。

適時低頭,成就另一片天 —— 《增一阿含經》中的相處之道

文:持然法師

有一次乘搭地鐵,隔鄰坐了一位大嬸,在用整節車廂都能聽到的音量在聊電話。不知不覺,腦海中隨著她的聲音,開始勾勒一幅畫面。她的職業應該是廚房幫工,因為不滿同事的態度,每天都衝突不斷。長期處在負面情緒底下,累積了種種的不滿,向電話另一端及車廂內的我們,想要藉由語言述說自己的遭遇,吐出心中的悶氣。回過神來,我又想到,到底佛陀是如何看待職場的人事紛爭?


根據《增一阿含經》〈地主品〉的記載,佛陀有一次與阿難一同外出托缽。在他們欲踏入一條巷子前,看到巷口的另一端,提婆達多也正要進入巷子,佛陀就自然的轉身準備繞道而去。在旁的阿難見了不能理解,為何佛陀需要避開提婆達多?難道是害怕了他? 阿難接著提議佛陀,可以將提婆達多驅逐出僧團,那就不會經常碰面了。佛陀回答阿難說:「我並不是害怕,只是不欲與作惡的人見面。我也未曾想要將提婆達多驅逐出僧團,他自己所做的一切惡行為,自己會承受惡果報。我與他所造的因不同,所得的果報自然不同,最終的目的地也不同,我與他已經不在同一個地方了,驅逐他只是多此一舉。」

阿難接著詢問說:「不驅逐提婆達多的話,難免有時會狹路相逢,該如何對待這樣的惡人呢?」佛回答說:「面對這種愚痴造惡的人,不應該與他見面,更不要與他一起共事,如果沒有辦法避而不見,需要一起共事,那也不要與他一起談論是非。與愚痴的人一起談論是非,只會增加造業的機會而已。惡知識會令你違背正見,日日增長邪見;與善知識相處,卻能增益正見等諸多善法。」

相信大多數人在職場中,常會有感而發:「不是怨家不聚頭」,職場中是最容易碰到沒有默契或不如你意的人事物。哪天真的碰上了,不必擔心也不必逃避,如上經典所說的,造的因不同,受的果也異,待時節因緣成熟,想要再相見也難。

唐朝布袋和尚有一首詩說到:「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後退原來是向前。」農夫彎腰插秧,除了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同時也見到倒影中的藍天。守護好自己的六根,不為外境染著才是修行。眼見農夫步步在後退,同時也意味著步步邁向成功。

人的一生難免會遇上挫折也會碰到難題,往往我們只看到他人的短處,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一旦碰到與自己持不同意見,抱不一樣看法時,就會據理力爭。退讓不表示消極,後退不代表畏懼,適時的低頭,為的是成就另一片天。希望我們都能如農夫般,彎腰低頭,照見自己同時也能看見另一片天。

聖嚴法師:誦經是為了什麼

 佛經是佛所說的信佛、學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無邊,所以佛經的數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們這裡,最適用和最通行的,則有華嚴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說阿彌陀經,心經等。


  誦經的起源,出於印度釋迦佛的時代,因當時的佛經,既沒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寫本,都是靠著以口傳口地口口相傳,所以,要聽佛的弟子們代佛說法,往往是聽他們將所曾聽過而已熟記的佛經背誦出來,自己要想熟記某一部佛經,也得下功夫把它背誦出來,到後來,誦經便成了學習佛法和宣傳佛法的基本工作。但是,佛教徒為何要把某一部經,誦到爛熟之後,還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誦呢?這有兩層理由。第一是把佛經當作一面鑒察我們心行標準的鏡子:凡夫難保自己不犯錯,有時犯了錯,尚不能知錯改錯,但當面對佛像,口誦佛經之時,就同聽到佛在親口說法來教誡我們一樣,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策勵修行;已經犯的過錯,趕快改正,尚未犯的過錯,決心不犯,


  已經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這像一位愛美的女士,閨房中有了鏡子,出門時也要隨身攜帶鏡子,早晨照過鏡子,偶一動作之後又要再照鏡子,今天照了鏡子,明天、後天、大後天,乃至明年後年,還是要照鏡子,那無非是為要保持或增加她面容的整潔美麗而已。第二是將誦經當作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佛法的主要對象是人,除人之外,六道眾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數的傍生或畜生(動物),也能信受佛法。


  所以,雖在無人之處,或在無人聽懂所誦的經義之處,只要有人誦經,就有異類的天、神、鬼、畜,來聽我們誦經。天、神、鬼三類的眾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們誦經之時,只要專誠,即能感應它們來聽經。若你為你亡故的親友做佛事誦經,你的誠意初動,你那親友的亡靈,就已得到了消息,必定會如期前往聽經;亡靈的靈性特別高,縱然在生之時從未聽過一句佛法,死後聽經,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


圓因法師: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

文/圓因法師


  佛教的出家人是良師益友,是修行者,也是弘法者,依佛法修行,依佛法度人,修養心性,修養道德,依佛法救人,而不是神的使者,更不是靈媒,領天命等,也不是依咒力、術力、鬼力迷人。


  佛法講真理,講修養道德,修心性,一般人皆喜歡講神通,講靈驗,感通,感應,若依咒力、術力、神力來救世度人,咒力、術力和道德力、修行力,何者可靠?鬼力、神力和佛力、菩薩力,何者可靠?何者正何者邪?何者真假?必須有智慧的人,才能夠有所選擇,“佛度有緣人”。


  俗語說:“賣酒說酒香,賣花說花紅。”信仰什麼教,即說什麼教好,乃是必然的事,可是我們何不拿來比較一下,衡量何者是真,有真理才有正確的目標,有正確的目標,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否則一旦走上魔道,自己還不知道,豈不是天大的冤柱。


  奇怪的是,正言正語真理,每每人不愛聽,邪言邪語、謠言欺騙的話,卻有人偏愛聽信。俗說: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正有正理,邪有邪理,歪人有歪理,你說你對,我說我對,依什麼為標準?若是信佛者,當然依佛經所說為標準,各教依各教的經典。妖魔鬼怪,偏偏拿各教的經語改一改,參雜些邪言邪語,讓人正邪難分,所說都是一些謠言亂語,恐嚇之語,所以沒有智慧的人,正邪難以分別,就此步入邪道,實堪憐憫。


  世間萬事,必須依理智辨別正邪,盲目的信仰,都會走火入魔,而自己還不知道。最好的方法,首先應該探討和研究,比較看看,千萬不可誤入邪教,吃虧的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來源:南普陀寺)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法華經》

讀經你「走心」了嗎?看古人誦持《法華經》感應

誦經你走心了嗎?

文/聖玄

《妙法蓮華經》在中國佛教有超出群倫的「經王」地位,「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藥王菩薩本事品》)古來關於《妙法蓮華經》的持驗記不可勝數,在這些異彩紛呈的故事裡,都有個共同的特點——走心。

這些故事裡最有名的,是天台宗的慧思大師與智者大師。

天台宗二祖南嶽慧思大師,從小持戒,頂禮《妙法蓮華經》,因為天氣久雨蒸濕,身患浮腫,但是大師不為所動,一心修行《妙法蓮華經》,夢普賢乘六牙白象,來摩頂而去。這部《妙法蓮華經》,曾經不能理解的深義,自然就能解悟明了,普賢菩薩所摩之處,隱隱隆起,如同一個肉髻。

他的弟子是「東土小釋迦」天台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去親近慧思大師時,慧思大師對他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釋迦牟尼佛住世之時,我們一同在靈鷲山聽佛說《妙法蓮華經》,宿世因緣牽引,如今你又來與我相見了!)智者大師誦《妙法蓮華經》時,得法華三昧,見到「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不可思議,向師父彙報這種境界,慧思大師非常讚歎:「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萬,不能窮汝辨矣。」(若不是你,誰也不能證悟這般境界,若非是我,也沒有人能夠識得你的證量!你所入定,乃是法華三昧的前方便,所發持的境界,是初旋陀羅尼。縱然有千萬精通文字的法師,也沒有人能論辯法義勝過你的。)

這兩位大師是天台宗的奠基者,他們畢生的弘法事業都是圍繞著《妙法蓮華經》開展的。

智者大師的弟子慧普法師,常行法華三昧,感得普賢乘大白象,放光照身,忽然悟入。《法華傳記》記載了一位法海寺的僧安法師,手抄《法華》、《般若》等諸部大乘經典,夜夢普賢菩薩乘白象王,對他說:「你抄寫經卷之時,『說佛智慧故』等二句寫漏了。」他醒來趕快去看,果然如是。

確實,這與普賢菩薩的願力有關,《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有云:

普賢菩薩白佛言:「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

很多人可能以為,這都是大師天資聰穎,才有這樣的成就,那還真不一定。佛陀在經中開示「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福慧進趨圓滿,必當成佛!

晉代,在長安有一位跋澄法師,二十歲剃度出家,就發願誦《妙法蓮華經》,但是他根器魯鈍,每天只能記住一行字或者半個偈子,「至八十歲,方通一部」,比起現在很多人每天就能誦一部,確實很「沒效率」,但是他八十歲的時候,遙見天人來迎接,手持文疏對他說「天帝奉迎大德」,令人讚嘆不已,跋澄法師十分淡然,「我平生誦經,專祈得生極樂,忉利天雖然很好,可我並不願意去!」終於,又有一天他預知時至,夢見七寶塔,金剛神、青衣童子來迎。他臨終的時候問周圍的人,「你們見到千佛來迎嗎?」「沒有見到。」「你們聞到香氣了嗎?」「聞到了。」

 

至誠誦持 必獲感應

這就是「走心」的感應,學習佛法貴在專恆一志、專精一行,從古至今這樣的故事有很多。

隋開皇年間,在蔣州有位富商嚴恭居士,對經典十分殷重,還在城外建了一個精舍,專門抄寫《妙法蓮華經》,每次寫完都一個字一個字地校對,自然就深入義理,心無疲厭,抄好以後,以香花供養。

有人找他借了一萬貫錢,可是借出去以後,他回到家中的庫房查看,這些錢還在,但是水淋淋的,像洗過一般。後來借錢的人竟回來找他,說自己乘船遇到事故,錢都沉入水底了。嚴恭這才知道事有靈驗。

還有許多人特意建造凈室來書寫《妙法蓮華經》,不僅選取最好的筆墨、紙張,甚至專門選取凈地,種植嘉木,一邊諷誦經咒,一邊澆水灌溉,樹木長成再來造紙抄經,殷重至斯。遂感得佛菩薩摩頂授記、天龍護法現身,乃至引發神通、悟入實相,數不勝數。讀了這些故事,不由得反思我們自己對法寶又是什麼態度呢?

很多人誤解禪宗「不著相」,以為恭敬經典都是「執著」。

殊不知祖師修行精進不懈,才做到了真正的「不著相」。《六祖壇經》里有位法達禪師,見六祖卻不頂禮,究其原因「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六祖卻為他開示:「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如果你念經至萬部,能夠理解經意,還不自負,便能與我同行。可惜你辜負了這一大師因緣,還不知過在何處!)口誦一偈: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法達禪師便謙恭地請教六祖,在一問一答之間,法達禪師言下大悟。

法達禪師誦經三千部才能在六祖言下大悟,可見「頓悟」並不是睡大覺就能「頓悟」的。

能夠誦經解悟還不以為勝,才是真正的「不著相」,否則誦再多遍,徒增傲慢。可見真正的感應,不在事相上,而在於內心智慧的開啟。

法達禪師又問:「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如果是這樣,只要能理解經文大義,就不需要念經了吧)?」

六祖卻說:「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已。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經典有什麼過失呢,豈能障礙你的正念!迷悟都在人之自心,罪福是自己招感。口誦心行,就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又說一偈: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這就是「走心」的誦經,將自己的內心浸潤在佛法大海中。

「不走心」的誦經是怎樣的呢?

《遯齋閑覽》有一則故事,歐陽修在頴州時,遇見一位官奴盧媚兒,姿貌端秀善談笑,口中常作蓮華香,人們都很驚異,歐陽修後來將這事說給一位有宿命通的僧人,僧人告訴他:「此女前生曾出家為尼,誦《法華經》三十年,因為一念之誤流墮至此。」歐陽修不信,就去問這位官妓,她果然說自己淪落風塵,從不曾誦經。歐陽修便想試一試真假,就命人請一部《妙法蓮華經》來,她一看就能熟練地讀誦,像是很熟悉的樣子,別的經就不能這麼熟悉了。歐陽修這才信服。

同樣誦經,有的人只誦一部便見千佛授手,有的人誦經三十載卻墮落風塵。同樣是誦經,我們的內心有了真正的改變嗎?如果貪嗔痴如故,是不是我們面對信仰時太不走心?

給力!沒想到這部經加持力這麽大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壹句話,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

可見《妙法蓮華經》在佛教中的地位。而能夠得遇這樣的大乘經典,受持讀誦,更是難能可貴的事情。

我在高中的時候接觸到佛教,和初學的同修壹樣,到處瀏覽各種貼吧,論壇,想去了解諸佛菩薩的無邊神通,感人事跡。


這個時候對感應的事情最有興趣了。看到這個人修這個法有感應,我也跟著去修,那個人修那個法有感應,我也要試壹試。

佛菩薩就像看著自己孩子學走路壹樣,無論多麽跌跌撞撞,都要笑著給孩子壹點甜頭,讓他繼續學下去。

和《法華經》的初次結緣,應該是在瀏覽貼吧尋找感應的過程中,看到壹個故事。

說壹位老者,想跟隨佛陀出家。但是佛陀的弟子們觀察老者,根本沒有出家的因緣。老者不肯放棄。

佛陀這時候來說,阿羅漢的神通只能看到八萬大劫之內的事情,但更遠的事情就看不到了。

在很久很久之前,這個老人曾經被老虎追趕,走投無路之時,爬到樹上,祈求了壹句,南無佛。以這樣的因緣,他今日可以出家。

在這個故事後面,還有壹句經文: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壹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當時我還沒怎麽在意這句經文,但是老者的故事確實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兜兜轉轉了幾年,自己的貪嗔癡毛病也沒少多少,功課也沒怎麽定下來,修行現實裏也沒什麽進步。

於是自己也開始反思自己,到底是在修什麽,為了什麽而修?

大概去年10月末的時候,認真的反思了自己存在的問題,意識到了自己存在的錯誤,同時也想到,不希望別人犯自己同樣的錯,希望能夠有能力幫助他們。這

樣思考了壹番,把自己的發願內容記錄了下來。

第二天,讀普門品。在讀的過程中,我忽然有壹個想法,觀世音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功德神力,他又是靠什麽成就的呢?

既然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那我就把完整的《妙法蓮華經》完整讀壹遍吧。

說念就念。我行動從來沒像那天那麽積極。

由於手頭沒有紙質版的法華經,就到網上截圖下來讀。網上的字密密麻麻,還很小。

但是第壹次念很順暢的念下來了,不到6個小時。念的口幹舌燥,但精神狀態卻很好。

念完第壹遍,無意間回向給群內的師兄,結果有幾個師兄和我說,本來他們下午腦袋也是暈暈乎乎的,不在狀態,在我回向完之後,精神狀態立馬就變好了。

聽到這裏我也是很驚訝,沒想到法華經的加持力有這麽大。

於是在兩天內讀了三部。但是第二部第三部讀的就沒那麽順暢了,磕磕絆絆。

由於去年學業的原因,中間斷了壹段時間的法華經。

在處理好相關的事情之後,我又接著讀起來。

有時候壹天壹卷,多的時候兩卷。有時候時間緊張,就念壹品,甚至壹小段經文。

然而就是這樣修修斷斷,諸佛菩薩還是慈悲的給了我壹些“靈感”。

1、在快過年的時候,家裏人做事情有壹些不如法的地方,而我的規勸又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這個時候我壹方面很無奈,壹方面也很無力。於是在念法華經的時候,懺悔自己和家人做的不如法的事情。

可能是當時懺悔的感情比較真實,當晚夢到壹只灰色的大象,來到我家門口。醒來後我覺得可能是普賢菩薩給的感應。

2、在念法華經的這段時間,也讀了壹遍普賢行願品,了解了普賢菩薩的大願,並被它的周遍無盡所折服。也暗暗希望能向普賢菩薩學習,利益眾生。

在普賢菩薩聖誕的這天早上,我還沒起來,但做了壹個很美妙的夢。

夢到天上有四五尊佛像,每個都是小胳膊那麽高,金光閃閃的,雖然面目看不清,但夢裏知道其中壹位是普賢菩薩。

佛像周圍是氤氳著的紫氣,就像電視劇裏天庭的仙氣壹樣,但比那個還要美妙。我禮拜後,徐徐往上飛去。

3、在念誦法華經稍微精進的那段時間,壹天兩卷的日子,每天醒了或者睡前,都是在反芻那些念過的經文。

壹天早上朦朦朧朧的時候,夢裏自己大筆壹揮,開始寫詩。每句四字,大概寫了十幾行。真的是壹揮而就。我夢中還有點竊喜,我還能夢裏寫詩了!

當我寫完的時候,註意到了幾個字,和經文裏的是壹樣的。當我回過頭想在回憶壹下記住時,父親壹聲把我叫醒了。

於是整首詩的內容全忘了。但是記得中間有咼這個字,是法華經裏的。記得最後壹句“妙華經王”。

上面的是夢境中佛菩薩給的鼓勵,現實中法華經也壹樣給力。

1、我在壹月份的時候,想求壹份工作,能夠有時間學習,還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做功課。於是在每天念完法華經之後回向。

念了幾天,做了壹個夢。夢到我去壹個大廳的二樓,裏面有很多辦公人員。大家都在忙著各自的工作,其中壹個聲音對我說,現在是14號,妳的事情得等17號呢。

醒了之後我也沒太在意這個夢。因為當時不是14號,也不是17號。我等到1月17號,什麽事情也沒有發生。於是我就把這個夢放到腦後了。

在二月份中間,投了很多簡歷。要麽是不回復的,要麽是不符合要求的,符合要求的幾個,我還對他們不太感興趣。

二月末的時候,我的大學朋友聯系上了我,問我要不要去他那裏工作。

聽了他的介紹,我思考再三,決定去那裏工作。但是二月決定好的事情,由於疫情,家裏反對,機票取消,各方面的因素,直到3月17號我才出發。

到了工作地,我覺得好像跟我想象的不太壹樣。當時就有壹種逃避的心理,想換壹個工作。但是覺得折騰來折騰去不好。

於是請求了壹個師兄幫忙地藏占察這份工作的前景。地藏菩薩給出的輪相是“所向處得安快”。

既然菩薩都說這話了,那咱就先別動了。

工作過了幾個月後,慢慢去回味前面的壹些事情,有種後知後覺的感覺:這份工作確實有很多空余的時間,可以做功課,可以學習;

老板對我也好,公司的壹些福利也很不錯。乃至於工作的這幾個月我增重了將近10斤。

對照那個夢,14號,17號,3月17號,以及自己當時提出的願望,讓我對法華經多了壹份敬畏。

2、從1月份在家開始,我就在念完法華經的小回向裏,加入了希望佛菩薩加持父母身體健康的回向內容。

因為父母年紀大了,身體有很多病痛的地方。後來為了更有針對性,改變成回向具體的生病部位的眾生。

比如導致父親腰疼,心臟病的眾生等等。在2月份左右,父親說,夢見了個小廟,還有好多字,密密麻麻的,就像妳念的那個經似的,我驚喜交加。

(我當時在家念經並沒有告訴父母是念經,而是說讀書學習。父親偶爾也會過來看壹眼我在幹嘛)

驚的是,不知道父親咋就把我念經的事情說出來了,這樣母親可能會不同意我繼續念的。

喜的是,我念經回向給父親,父親也有感應。後面的發展,母親只是嘴上說說我,我還是繼續念我的經。

到今年7月份,又做了壹個夢。中間有壹段,父親跟我要壹條腰帶。

我問他要腰帶做什麽,他說擔東西。我挑出兩條腰帶中結實的壹條,給了父親。

醒過來問父親,是不是最近腰疼減輕了。

父親說是的,最近比以前好多了。要知道父親最嚴重的時候是前年,已經出現腰突的癥狀了。現在能不怎麽疼,也是靠經力加被,佛菩薩加被。

這就是我與法華經相遇,短短壹年來的經歷。當細讀法華經第二十八品,普賢勸發品時,我才發現自己不經意間的發心,讓自己遇上了這樣殊勝的經王。

法華經經力不可思議。普賢菩薩護持力不可思議。

“若有聞法者,無壹不成佛”希望大眾都能來受持讀誦這部經王,為自己種下菩提正因。願以此功德,普及於壹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法道。

淫心和偷盜業有關,可念法華經懺悔

作者:福安古觀音閣

有的人一修行,就碰到許多問題,貪心還好,主要是嗔恨心和淫欲心。尤其是淫欲心很難消減。這是個大問題。

去淫心的過程很不容易,有個道友說,祖師大德目不視女人,這不是斷淫欲的辦法。其實是祖師大德已經淫欲心很淡了,甚至世間的重重金銀珠寶,乃至美味都很淡了,所以祖師不僅目不視女人,而且對財富,對吃的,都很淡了。這是他修行修道的境界,而不是刻意為之。

祖師大德斷淫欲,靠的就是大乘經典的力量。許多人知道楞嚴咒是破淫欲的,卻不知道,念《法華經》破除你的淫欲也是很快。楞嚴經有講到,六道眾生的流轉,主要是看他淫欲心的輕重。淫欲心越重,就墮入地獄了,淫心很重的人是很痛苦的。中醫講叫相火旺動,體內一股火在燒,這就是地獄相。越往上呢,慾望越輕。

天道中,欲界天還有男女慾望,但是越往上就慾望越小。色界和無色界就已經沒有男女慾望,要靠禪定才能上去。所以你生命品質越高時,你男女慾望就越小,大家懂嗎?就像你達到天人的境界時,你男女慾望已經很小了,因為你感覺人體的髒。

今天寺廟裡供天,念了光明經給天人聽。其中一句話很好:“散滅壞事,大小不淨,盈流於外,體生諸蟲,無可愛樂,捐棄塚間,如朽敗木。”講這個身體,死亡來時,大小便流出身體,長出許多蟲子,沒有什麼可樂的。所以天人很喜歡聽,天人的身體都是光明的,自在的。從乾淨的角度來講,比人的身體要殊勝一些。

你想要斷除淫欲,就要提高你生命的品質。這就要完全靠大乘經的力量了。生命品質是你要往更高的生命境界,天人的,乃至佛菩薩的境界去。而不是在世俗過的很舒服,就是很有品質。人間皇帝的快樂都不及天人的萬分之一呢。所以你要學佛,就要放棄人間的享樂。

淫心難斷有兩個原因,第一,過去生中欠債過多,不管是感情的,還是錢財的。債還不起時,這時遠親債主就變成吃精氣的鬼神來吸人的精氣。而人在很重的淫欲心下,精氣神最容易失去。許多人很難想到,欠債跟淫心有什麼關係。不過你可以慢慢去參。

第二,過去生中犯下邪淫過重,或者宣傳邪淫的文字,圖片,乃至觀念等。比如現在許多人在外麵包小三,你看了,你也覺得正常啦。你認可了這個行為,觀念錯誤,你就要背因果。寧可破戒,不可破知見。

講個故事,有個人,她說她男友淫心很重,後來她做夢,夢見她男友在一條很黑的江面上,有許多粘稠的液體,感覺有蜘蛛絲黏住他一樣。她趕緊念觀音菩薩,然後用繩子一直把他拉到岸邊。後來就驚醒了。

所以被淫欲控制的人,好比被蜘蛛絲黏住一樣,有一股很大的力量拉著他去。但他覺察不到,或者覺察到了,他也無法擺脫。這就是他欠債的業在。

為什麼淫心和欠債有關。古代也有個故事,講有個貪官貪錢過多,有天晚上他夢見有兩個人在說話,要如何來懲罰他。一個人說,把他扔到油鍋去。貪官說,不行不行。又一個說,給他下刀山。貪官說,不行不行。最後說,那給他小玉。貪官說,那好。後來不久,貪官遇到了風塵女子小玉,他就把錢財花在了風月場所,還留下一身的病。

要治淫心,先懺悔偷盜業。如果你有基礎,就去唸法華經。你念法華經時,你生命品質就會提高,第一,你不愛世間的種種娛樂,吃的,用的。不會因為得到這些難得之物而歡喜。因為法華經有個功能,就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念法華經時,你會慢慢趨向清淨。對世間的愛樂就不喜歡。修法華經的人,最低的境界,還是到帝釋天,或者到兜率天彌勒菩薩的住處。

第二,法華經中最後,普賢菩薩出場來護持法華經。要是末法時代人能念經,普賢菩薩加持他,“不為女人所惑亂。”這個很關鍵。佛在法華會上給多位羅漢授記他們的國土,都有個特色,是無有淫欲,神通自在。或者是無有女人。這個是不可思議。

第三,法華經護持者中,有講到羅剎女來護持,這些羅剎女專門吸人的精氣,但對念法華經的人,都特別來護持。如果有人來破壞受持法華經的人,羅剎女就用咒語將他頭破七分。這護持力,也是不可思議的。

唐朝前後的祖師,都以先修法華,涅槃經,然後才開始深入經藏。念了法華經後,你意根清淨,你對佛經的密義就會懂得,看懂其他經就很容易。所以現在你要學佛,我建議先背經,地藏經先背,背完再背法華經。所以你誦法華經,力量不可思議。

 

 

每部經因緣不同,無緣者難遇,普賢菩薩與《法華經》有緣

一個「緣」字,連結起芸芸眾生,就像是無處不在的網路,把大家覆轍起來。這個緣因,就是因緣的緣,緣得有緣。佛對無緣者,無法度脫,無緣者難度。每一部經它包含的內容,會給有緣人加持力,我們能夠得到解脫,各個經的因緣都不一樣。這是什麼呢?這叫諸法緣起生。沒有緣不行,接觸到就是緣,能夠生起信心相信,能夠得到不同經典的覺悟,這就是大因緣。

每部經因緣不同,無緣者難遇,普賢菩薩與《法華經》有緣諸法緣起生,緣分到了一切就具備了例如說我們聽到《華嚴經》不能進入,但是聽到《大集十輪經》就深信不疑,那你就是給這個經有緣分。「緣」距離很遠,成就很難。中國的菩薩,觀音菩薩和眾生緣分最足。普賢菩薩的感應比較少見。

但是,我們念法華經的感應錄中,普賢菩薩的感應就很多了。

法華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勸發,說聽聞法華經是普賢菩薩加持的功德。如果有人修法華經,不小心忘記了,普賢菩薩就會騎著六牙白象來給人摩頂加持。

每部經因緣不同,無緣者難遇,普賢菩薩與《法華經》有緣妙法蓮華經要有這樣的緣分才能聞得唐朝有一位功迥法師,六歲時,他母親就教他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十六歲出家,他少欲知足,十分節儉,穿布衣,住茅棚,修法華經。多年以後,他下山宣講《法華經》。

有一次感應得普賢菩薩騎著六牙白象出現,大地都變成銀色。他每次講到《法華經·藥草喻品》,天空往往會下雨相應。修法華經的,要四種安樂行。修法華經後,就會不樂世樂,這也是普賢菩薩加持。誦經法師過很樸素的生活。修行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每部經因緣不同,無緣者難遇,普賢菩薩與《法華經》>有緣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法華經》說:「斯法華經,為深智者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

這就給法華經了一個定位,法華經之所以被稱為「成佛」的法華,此言是不虛的。法華會上有五千人退席就是因為他們的善根機緣不成熟才導致的。北宋的道琛法師,十八歲就出家,受具足戒。由於他修法華三昧,感應普賢菩薩放光加持,得無礙辯才。

後來只要有人病苦,他就念經加持,並且施施於其他眾生,病人就恢復健康。每部經因緣不同,無緣者難遇,普賢菩薩與《法華經》有緣善根成熟才能遇到法華經歷代誦法華經感應普賢菩薩的很多,而這些都是精進修行,善根深厚者。普賢菩薩代表的是生命的富貴莊嚴本質,跟普賢菩薩感應的人,都非一般凡夫。首先他生命要具足富貴的品質,善根深厚者,往往具備以下幾點:

第一,童真入道為多,從小就有機會得聞佛法。許多法師都是從小就入道,不受世俗染汙。這一類人修道的方式和普通人就不一樣了。每部經因緣不同,無緣者難遇,普賢菩薩與《法華經》有緣大行普賢菩薩

第二,持戒非常精嚴。法華經中有安樂行。天人非常喜歡法華經,念法華經久了,口中生出甘露,身心安泰。我們身上會有臭味,是因為破戒的緣故。念法華經,身有清香。許多法師念法華經,會感應的天人來供養,出現種種祥瑞。

第三,修法華經的,修行非常之精進,有的法師一生誦持一萬多部,是非常了不起的。《壇經》上講:法達唸了三千部法華經,來拜六祖,頭不著地。可見在唐朝時,誦持法華經就已經很普遍了。每部經因緣不同,無緣者難遇,普賢菩薩與《法華經》有緣修法華經得普賢菩薩護持

第四,修法華經的人,成就也非常大。第一個世俗成就大。像是唐朝的清涼國師,常年住五臺山,就發了十個大願。其中一個就是每天念法華經,普施有情。不僅是人道的,還有三惡道的眾生。

第五,誦法華經的人臨命終時,會現種種瑞相,包括成就肉身,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事,就是舌根化成舍利。普賢菩薩發願護持的經典不多,唯獨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加持念法華經眾生得種種功德。 普賢菩薩和《妙法蓮華經》的因緣

中國的菩薩,觀音菩薩和眾生緣分最足。普賢菩薩的感應比較少見。但發現,念法華經和華嚴經感應錄中,普賢菩薩的感應就很多了。普賢菩薩是華嚴經的會主,法華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勸發,說聽聞法華經是普賢菩薩加持的功德。如果有人修法華經,不小心忘記了,普賢菩薩就會騎著六牙大象來給人摩頂加持。

唐朝有一位功迥法師,六歲時,他母親就教他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十六歲出家,他少欲知足,十分借鑒,穿布衣,住茅棚。多年之後,法師想,我一個人靜修只能獨善其身,應該去弘法。後來就下山宣講《法華經》,有一次感應得普賢菩薩騎著六牙大象出現,大地都變成銀色。法師每次講到《藥草喻品》,天空就往往會下雨。

修法華經的,要四種安樂行。修法華經後,就會不樂世樂,這也是普賢菩薩加持。誦經法師過很朴素的生活。修道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北宋的道琛法師,十八歲就出家,受具足戒。也由於他修法華三昧,感應普賢菩薩放光加持他,得無礙辯才。後來只要人有病苦,他就給他念經,並且施食給鬼神,病人就恢復健康。還有一個法師,每次念到普賢勸發品時,就看到普賢菩薩騎著六牙大象,出現在空中。

歷代誦法華經感應普賢菩薩的很多,而這些都是精進修行,善根深厚者。普賢菩薩代表的是生命的富貴莊嚴的本質,跟普賢菩薩感應的人,都非一般凡夫。首先他生命要具足富貴的品質。

看很多傳記,尤其是天台宗的祖師,或者修法華經的法師,他們一般善根深厚。有以下幾點:

第一,童真入道為多,甚至從小就聽聞普門品。許多法師都發願,要童真入道,不受污染。這類人修道方式和普通人就不一樣了。

第二,持戒非常之精嚴。法華經中有安樂行。法華經中天人非常歡喜,念法華經久了,口中出甘露,感覺身心很安泰。人身上會臭味,是因為破戒的緣故。像許多法師念法華經,感應的天人來供養總總瑞祥。

第三個,修法華經的,修行非常之精進。有的法師一輩子念一萬多部法華經,甚至兩萬部。是非常了不起的。六祖壇經講法達念三千部法華經,來拜六祖,頭不著地。可見在唐朝時,頌法華經已經形成風氣。

第四,修法華經的人,成就也非常大。第一個世俗成就大。像唐朝清涼國師,常年住五台山,就發了十個大願。其中一個就是每天念法華經,普施有情。不僅是人道的,還有三惡道的眾生。修法華經的,也非常注重施食。像水陸法會,放蒙山,焰口,這都是天台宗的祖師創造的。

第二個,臨終也現種種瑞相,包括成就肉身,還有一個不思議的,就是舌根化成舍利。近代就有。

普賢菩薩發願護持的經典不多,甚至說很少,唯獨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甚至加持念法華經眾生得種種功德。

《法華經》持誦感應錄:鬼神護衛安然往生

1.高麗光禪師

僧人玄光,海東熊州人。年紀很小就不喜歡世間俗事,一心清淨修行。長大以後,坐船渡海到中國來尋求禪法。到衡山去向慧思大禪師參學請教。慧思觀察玄光的素質、個性,教授他修習《法華經》中的四安樂行。玄光修法專注勇猛,像神錐一樣,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擋住他強大的力量。沒有多久,玄光就證得法華三昧。慧思為他做印證,說:“你所證得的真實不虛,應該回到你的國家,好好傳播宣揚佛法。”玄光磕頭拜謝,告別師父,登船回國。

船行駛在大洋上,玄光忽然看見天帝的儀仗,伴隨著彩雲出現,美妙的音樂環繞,空中有聲音對玄光說:“天帝請您到龍宮講法。”玄光拱手避讓,看見一個穿著青衣服的人在前面做引導,不久進入宮城。宮城不像人間的宮殿,衛士都批鱗帶甲,還有很多鬼神。玄光登上寶典,又升到高台,隨著天帝的提問講述佛法,一共七天。講法結束後,天帝親自來送別玄光。玄光再次登船,船夫告訴他:“船在海上飄蕩著不前進,大概有半天的時間。”

回國後,玄光就到熊州的翁山搭建茅草棚,住在那裡,後來又建成寺院。弟子眾多。其中一人證得火光三昧,一人證得水光三昧。其餘的弟子都像鳥兒依附須彌山,都變成金色一樣,都各有成就。玄光圓寂後,不知道去了什麼地方。南嶽衡山祖堂列二十八位大德,玄光位居其一。

——《法華經顯應錄》

2.隋荊州釋慧成

隋朝僧人釋慧成,澧陽人,俗家姓段。熟練誦讀《法華經》、《維摩詰經》、《勝天王經》等經典後,到南嶽衡山去見慧思禪師,教他修行法華三昧。慧成遵照老師的話修行三年,所有妨礙修行的罪業,不正的禪定和鬼定都消散乾淨了。

後來,慧成到了枝江,修建禪慧寺。六月份的時候,江水上漲,一夜間江水衝上很多修建大殿需要的梁木。有個叫段弘的人,是一處講學修身之所的主人,忽然氣絕身亡。慧成一到,他就甦醒了,對慧成說:“剛開始,我被陰間的官吏抓到了閻王那裡,就看見您在大殿上對閻王說:‘這個人的功德還沒有做完,希望閻王能夠寬容赦免他。’閻王離開座位,到您的腳前跪拜,這樣我就被釋放回來了。”還有一個常律師,半夜裡抓虱子,把虱子扔到地上。天亮以後,慧成師說:“夜裡有一個施主挨凍,好可憐啊!”常律師聽了非常慚愧,就把這件事作為教訓,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法華經持驗記》

3.明釋傳燈

釋傳燈,俗家姓葉,是古越國姑蔑人。小的時候跟隨賢映庵師剃頭出家,後來又拜見百松法師。跟隨百松法師聽講《法華經》,恍惚間心領神會。接著又聽《楞嚴經》,半夜的時候到百松法師房內請教楞嚴大定的旨意。百松法師不說話,瞪著眼睛看他,傳燈一下就開悟了。百松法師把金雲紫縷袈裟傳給傳燈。傳燈一生中修行法華、大悲、光明、彌陀和楞嚴等懺法,沒空過一天,從此講經遠近聞名。

馮司成夢楨和陸太宰光祖出資買山,發心建道場。於是,傳燈就選擇在幽溪建高明寺。那個地方先前是山農葉祺父母的墓地。一天晚上,葉祺夢到玄弼真君對他說:“這裡是聖人的道場,馬上會有肉身菩薩在這裡大做佛事,趕快把父母的墳墓遷走,避免災禍吧。”葉祺不信這是真的,不久全家人都生病了。他非常害怕,迅速遷走墳墓。第二天,傳燈就到了此地,在這裡設立了天台祖庭,很多學道的人都聚集在這裡。

傳燈曾經寫《生無生論》,講明了往生淨土的大義。甲辰年,傳燈應守庵禪師的邀請,在新昌的大佛前登上法座講法。眾人都聽到了石室里演奏的天樂聲,聲音鏗鏘響亮,好像絲竹,不是人間的曲調,講經結束後天樂才停止。每年都要修行四種三昧,以身作則,精進勇猛。傳燈註解楞嚴、維摩等經書,書寫時一定要披上戒衲,感得鬼神護衛。前後講經七十多期。

傳燈七十五歲的時候,提前知道自己圓寂的時候到了,寫下“妙法蓮華經”五個字,高唱經題兩遍,面容恬靜柔和,安然去世。傳燈號無盡,黃檗禪師號無念,博山禪師號無異,都是濁界醫王,人天正眼,時人稱為三無。

——《法華經持驗記》

聽聞

明州沈氏

紹興石鰍有一戶姓伍的人家娶媳婦。媳婦姓沈,是定海江南人。為人稟性貞潔賢惠,常修善行。婆婆每天早晨都誦《法華經》,媳婦就在旁邊恭敬謹慎地侍奉著。婆婆只要展開經卷,媳婦就過來聽經,少則一二品,多則一卷,一直不倦。有一天,媳婦生病了,對婆婆說:“我有這樣的機緣聽婆婆您誦經,這一世我們的緣分盡了,現在和您告別,不能再侍奉您了。希望以後我們能在諸佛的法會上相見。我有一首偈子,請婆婆幫我流傳:‘平生快活,死也風流。最後一著,分付柴頭。’”說完就端正身體,結跏趺坐去了。婆婆看她走得這樣超脫,就和宏智禪師說了這件事情,禪師聽了歡喜讚嘆,把給自己準備的龕拿給婆婆,用來火化她兒媳婦的遺體。火化後的骨灰中有無數晶瑩剔透的舍利,僧人和在家修行的人無論看到和聽到的都稱嘆稀有。這件事是湖心寺法政宗師親眼所見,因此流傳。

——《法華經顯應錄》

抄寫法華經,她得到了100多萬元,另一女預知時至25年後自在往生。

假使有人,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佛陀親口宣說《妙法蓮華經》是諸經中王。此經非常殊勝,歷代受持者,有非常多的殊勝感應。

2015年6月26日,記者在廣州光合國際佛事展上偶遇了一位老居士。老居士是山西人,七十來歲了,個頭不高,穿一雙白色波鞋,在人群里很不打眼。我見他第一面,就被他的眼睛打動了。

他雖已年高七十,但眼睛卻純凈剔透、無絲毫濁染,在燈光的照耀下,折射出耀眼的輝光。於是我就問,「老人家,為什麼您的眼睛這麼的美,是放光的?」他說他這是抄經的原因。

老人家不僅抄經眼睛特別好,還抄來了一百多萬元建寺廟的善款。老人家說一抄經,就有人給她錢。

「這一百多萬元都是信眾捐贈的,我沒什麼錢」,老人說,「其實我發心建這個寺院也是有很多阻力的,但最後都圓滿了。」

「您就是抄經,什麼都不做,就有人來捐錢嗎?」記者問。

「對,就是抄經。」

「當時抄的什麼經?」

「主要是抄《妙法蓮華經》,其他的經也抄。《妙法蓮花經》我現在已經抄了17部了。」

《妙法蓮華經》全文約七萬字,老居士已經抄了120萬字。

經中講到「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所以抄寫此經功德非常大。

而且讀了此經才了解,原來我也能夠成佛,「我是未來佛!」《法華經》不放棄每一個人,主張人人都可以成佛。經上提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同時印光大師也稱讚過∶「法華奧典,位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

這部經書確實非常殊勝,古代有很多修行人受持此經,往生極樂凈土,我們現代人心浮躁,一看到這部經書7萬字,都不願意抄寫,讀誦,這其實也是末法時代眾生福報差的表現。

下面是兩個受持法華經的殊勝感應:

1、自在往生

并州有一個清信女,姓楚,修念佛行業。這個州八歲的男孩女孩,都知道念佛三昧。楚姓女深生厭離世間的心,發願寫《法華經》一部,回向西方。夢到西方聖眾來告訴她:「你修念佛三昧,又造《法華經》,所以來告訴你。二十五年後,再來迎接你。」說完就離去了。從此她信心更加堅定,寫《法華經》,念阿彌陀佛。她七十六歲去世,當時空中有微細的音樂聲,異香滿室,瑞相很多。

2、災禍息滅

宋朝釋有嚴,俗家姓胡,是臨海人。十四歲到東山皈依神照法師,學習天台教觀。紹聖年間,隱居在赤城東峰,在樝木下搭建茅棚,自號樝庵。修習法華三昧,無論是水災、旱災,只要一持誦《法華經》,就立刻得到感應,災禍息滅。

一次母親眼睛生病,有嚴面對觀音菩薩,觀想日精摩尼手。母親就夢到有嚴捧著太陽站在面前,醒來後,眼睛就能看見了。一天,有嚴在定中看見天神說:「師父的凈土事業成就了。」又夢到池子裡生出大蓮花,天樂在四周響起。於是,有嚴做了一篇《西歸自餞文》給眾人看,過了七天結跏趺坐而逝。塔上有光明像月亮一樣,三天後才消失。

宣化上人:《法華經》不可思議的妙處

方才的公案,說這一個做官的,他對上半部《法華經》非常地熟悉,既能讀,又能背得出來;那下半部,他就格格不入,讀一次也記不住、讀兩次也記不住,讀幾千次、幾萬次也記不住。你說這是妙不妙?讀一次就可以記住上半部,下半部讀幾千次、幾萬次也記不住,他自己也覺得這事情真是妙:“我怎麼上半部一讀就記住了,下半部怎麼樣讀也記不住?是太‘妙’了!”於是就到附近一座寺院,寺院裡有一個開悟的和尚,他就到這方丈和尚那兒去請開示。他因為做很大的官,很有勢力,他到廟裡來,方丈和尚就歡迎招待他。

  他就請問方丈和尚:“我很信佛法,對《法華經》尤其有興趣。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於《法華經》上半部,一讀就可以背得出,永遠都不會忘;下半部呢?我怎麼樣讀也記不住。這究竟是個什麼道理呢?請方丈和尚開示我!”

  這個方丈和尚是開了五眼六通的,有佛眼、有慧眼、有法眼、有天眼、有肉眼;聽他這樣一請開示,就告訴他說:“我告訴你可以,不過你不要生瞋恨心!因為我對你說的是真的,我不是罵你。”這個做官的就說:“當然了,你說我前因後果的事情,我當然不會瞋恨了!”

  方丈和尚就說:“你前生是在寺院裡種地的一頭牛,幫著廟上做工;因為你在廟上耕田,這其中就有很大的功勞,立了很大的功。廟上每逢六月初六曬經的日子,都要把經典搬到外面去曬一曬,曬過以後的經,就不容易生蟲。在曬經的這一天,你走到曬經的地方,用你那個鼻孔聞這部《法華經》。因為你給廟上種地種田立功,所以你今生做了官。”你不要以為做官的人就都是人,馬牛羊雞犬豕什麼都有的,不過他前生立一點功,所以今生就去管理這個政務。

  這個人一聽,說:“那我為什麼對《法華經》前半部那麼熟悉?”老和尚就說:“因為你只用鼻子聞上半部,下半部你就沒有聞到;所以你現在對上半部的《法華經》特別熟悉,下半部就不懂了,就算是念也記不住,就是這種的因果。”這個人一聽,以後更加精進,擁護佛法、擁護道場。

  相信這個做官的人,將來不會再做牛了,這也是妙法之一。你看看,這頭牛只用鼻子聞一聞上半部,等來生再做人的時候,就永遠都記住了。說:“那是什麼道理?”我也不知道,這就叫“妙法”!你若問為什麼?說:“我試驗試驗,它這個原理倒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不像化學,你沒有法子試驗的。你若想知道這個原理,就要專一其心,用功修行;得到五眼六通的時候,你就知道這種原理、知道這個妙法了。

  ........

  以前有一個和尚,他天天誦念《法華經》,一天念一部;《法華經》有七卷,我也曾試過,一天僅僅可以念完一部。這個和尚他念《法華經》,經上說:“書寫《法華經》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於是他又用筆寫《法華經》,恭恭敬敬一字一畫、一筆不茍地,把整部《法華經》寫了一遍,書寫圓滿。

  他寫完的時候正是冬天,在北方天氣凍,他把毛筆泡在水裡,水裡就有一朵冰的蓮華生出來,這冰蓮華越長越高,越長越大,由此他就給自己起一個名字,叫做“冰蓮和尚”。你說這種事情是不是妙法呢?他用筆寫完了《法華經》,然後把筆放在水裡,水就生出了一朵冰的蓮華;這是誰叫它生的呢?怎麼又會生出這一朵冰的蓮華呢?這個蓮華並且還會往上長,當時有很多人都看見了這種的情形。你說是不是妙法呢?這是一個很真很真的一件事實。

  還有一個公案,也是關於這個妙法,也是一個念《法華經》的和尚。這個和尚,在以前的中國是很有地位的,他也到朝廷裡邊去隨著研究國家政事。他不坐轎,就騎著馬,由廟上到皇宮裡去;他一騎到馬身上,就開始背誦《法華經》,到皇宮時,恰恰可以把第一卷背誦完,天天是這樣子。

  有一天,這匹馬忽然間就死了。在他廟的對門,有一位居士的家裡剛好生了一個男孩子;在生這男孩子之前,他母親就作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夢。什麼夢呢?就夢見這和尚天天騎的這匹馬到她家裡來,來了就撞她的懷裡,於是她就生了這個小孩子。這個母親就想:“哦!怎麼我看見這匹馬來到我這兒,就生這個小孩子?”於是就叫家裡的人到對面去看一看,這個和尚所騎的馬還在不在?他們去一看,這和尚騎的馬方才死了。那麼她就知道這個小孩一定是這匹馬來托生的;於是這個小孩子出世之後,她就把他送到廟上去做和尚。

  可是這個小孩子愚癡得不得了,最愚癡不過。你教他寫字,他也不會寫;你教他認字,他也不會認;怎麼樣教他,他也沒有法子認識字。但是有一個和尚教他《法華經》,不需要認字,就這麼一句一句教他,他卻記得很快,把第一卷都記住了;以後的,就都完全不能記了,又不能念了,僅僅可以記得住這第一卷。為什麼他僅僅記得第一卷呢?就因為他做馬的時候,這和尚在他脊背上就背誦第一卷,天天是這樣子,所以他能記得第一卷。這就證明小孩子是這匹馬轉生做人了--這匹馬被這個和尚騎著,聽《法華經》就可以去做人了。想一想,這《法華經》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一個相類似的情形,怎麼樣呢?在晉朝的時代,中國雲南有一個姓陳的人,叫陳東淵,他相信觀世音菩薩,於是他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觀世音菩薩。朝拜完了,他見到有一位和尚在那兒誦《法華經》,他就請這位和尚為他誦念《法華經》來超度他的母親,令他母親離苦得樂;這個和尚就給他念經。

  他的家裡有一頭牛,這頭牛很有力量,突然間這牛就死了。牛死了,本來也沒有什麼關系,可是這頭牛晚間就給他托一個夢,告訴陳東淵說:“我就是你的母親來的,因為我的口業太重,造的罪孽太深了,所以投生做牛。現在你請法師給我念《法華經》,我已經離開這個牛身了,可是還沒有離苦,還是在地獄裡。你再請這和尚幫我念一念經。”

  陳東淵得到這麼一個夢,覺得很奇怪,於是又到普陀山上去請這個和尚給她念經。可是偏偏這和尚念《法華經》是念《法華經》,他念經是很誠心,但是酒瘾還沒有斷,有時就很隨便的飲一點酒。他聽陳東淵說他母親死後投生做牛,又死了,請他給超度,他也就很誠心幫她超度。怎麼樣超度法呢?他跪在佛前給她念《法華經》。大約因為他很早就起身念經,念到四卷時,口裡頭就渴得不得了,想要找茶飲,但是也沒有茶;一看他平時喝酒的酒杯裡還有一點酒在那邊放著,於是把那杯酒拿起來就喝了。等喝完了酒,他又接著把後面的幾卷經都念完,然後告訴陳東淵說《法華經》念完了。

  很奇怪,陳東淵又作了一個夢,他夢見他這個牛媽媽又來了,說:“法師念《法華經》第一卷到第四卷的時候,地獄都放金光,都有金蓮華生出來,我本來要離開地獄之苦了,正想要投生去;但是忽然間,就有一股酒氣充滿地獄,所以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都沒有這麼大的功效了。你再對這個法師講,請他幫我重念過!”他這個兒子聽了,就對法師這麼一講。

  這個法師過去以為飲一杯酒嘛,不要緊的!由這一次之後,他就知道了:原來沒飲酒之前,念經就放金光;飲酒之後,連銀光也沒有了。從此之後,這位法師也堅守酒戒,認真修行了。

  由這兩件事看來,《法華經》的這種妙處,你說可以思議嗎?所以這個妙法,真是妙不可言。

  .......

  摘自:《大乘妙法蓮華經信解品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講到這個地方,我想起來一個公案:在中國晉朝的時代,有一位昙翼法師;那個“翼”,當小鳥的翅膀子講。這位法師前生是一只山雞,就是在山上飛的那種雉雞。他怎麼樣的來源呢?以前在余杭那地方,有位法智大師專門講《妙法蓮華經》。每逢講經時,總有一只山雞來聽經,它就落到一邊聽;一聽就聽了七年,這山雞就死了。

  在這兒聽聽經,聽得就死了!這死了可是死了,這天晚間,法智法師就作了一個夢,看見一個童子來對他講:“我就是聽您講經的那一只山雞,現在我死了,但因為聽《法華經》的力量,我就不再做山雞了,要來做人。我明天就托生到山前有個姓王的居士家裡,將來我還要跟您出家的!”

  等過了幾年,這個王居士請法智法師去吃齋。法智法師一進門,這個小孩子就說:“啊!我的法師來了!”法智法師因為有作過那麼一個夢,也知道這就是那只山雞,就對王居士說:“你這兒子,就是山雞來的!”於是把這小孩子衣服給脫下來,看他的背,果然有三條像三根山雞的毛。這證明是不錯了,這個王居士說,喔!原來他是只山雞!好了!這回可以修道了!所以在七歲的時候,就叫他出家了。

  出家之後,他也學著誦《法華經》,後來也在那個地方就修建了一座“法華精捨”。昙翼法師在這兒念誦《法華經》,持誦了十多年。有一天傍晚,忽然來一個女人,提著一個籃子,裡邊裝著一只小白豬,還放有兩顆蒜頭,用籃子這麼拎著;身上的衣服,穿得花花綠綠的,好像很不守規矩的這麼一個女人。她說是因為到山裡采藥,也沒有得到藥材,山裡頭狼蟲虎豹這野獸很多,這麼晚了,若是回家去,一定會被狼蟲虎豹吃了,所以無論如何,就要在他這個精捨這兒住一宿。昙翼法師就拒絕她:“我這兒不能留女人住,你到旁的地方去了!”但是附近也沒有其他住的地方;這個女人無論如何也不走,你怎麼樣攆她,她也不走。

  你看!她就放賴了!昙翼法師也沒有法子了,就叫她在草堆上睡,她晚間就在這兒住下了。這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晚間半夜,這個女人是又哭又喊就說肚子痛,一定要昙翼法師來給她按摩肚子。這個法師,你說怎麼辦呢?遇到這麼一個魔障!他就用布把一根錫杖包上,離著很遠,就用錫杖給這個女人按摩肚子,沒有用手給她按摩;大約過了一個時候,這個女人就好了,不痛了。

  第二天,天一光的時候,昙翼法師就看見這個女人所穿的花花綠綠衣服,騰空而起,化成五色祥雲,那只小白豬變成了一頭白象,這兩顆蒜就變成兩朵蓮華。一朵蓮華是在大白象腳下站著,另一朵蓮華是這個女人站著;這個女人在空中就對昙翼法師說:“我是普賢菩薩!你修道不錯!因為過幾天,你就應該到我的法會裡來,所以我先來試驗你修道的程度。你的道心果然不錯!堅固!現在我這個試驗,你已經合格了!將來你就可以作為我的眷屬。”在這個時候,整個虛空大放祥光;當時的皇帝也看見這種的祥瑞,所以就在這兒建造了一座“法華寺”。一只山雞聽《法華經》尚且都有這樣的感應,我們身為人,若聽《法華經》,那感應更大了!

  我再講一個公案,在梁武帝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尼,名道濟,別號總持,是菩提達摩祖師的徒弟。她自己結一個茅庵,一生就專門持誦《法華經》。等以後圓寂了,人就把她埋到她修行的小茅蓬旁邊;過七、八年的時間,她這墳上竟然生出一朵青蓮華來。這件事情也就奏明皇帝,皇帝到這兒一看,令人把墳刨開看看這蓮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刨開墳一看,這朵青蓮華是從比丘尼口中生出來的;這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為什麼她會生青蓮華在口裡頭呢?就因為她在生的時候持誦《法華經》;這是給人一個證明,證明你誦持《法華經》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一位比丘尼,叫華手尼;她持戒律非常清淨,專門修持戒律而不犯,又誦持《法華經》。每當她誦持《法華經》一卷,在手紋上就有一朵蓮華現出來;她一生,把整個兩只手都生得滿是蓮華。皇帝知道之後,特別召見,看她手上生滿這麼多蓮華,就封她為“華手比丘尼”。這都是在中國誦《法華經》,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這《法華經》,不要說能聽我講,你就聽一聽《法華經》的名字,都是有大善根的人。那麼說,我們現在聽《法華經》這些個人都是有善根的啰?當然!你若沒有善根,你連這個門都進不來的;你就或者進來,也不會長久,又要跑了!所以不是這麼容易的。這部《妙法蓮華經》,它的價值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現在能講《法華經》,這一種境界也是不可思議的。

  在以前,有一位法雲法師,也是專門講《法華經》的;他非常聰明,辯才無礙,講經講得非常之好!當時就有一個和尚,發願供養這位法師,又發願要生生世世和這位法師一樣──相貌也一樣、辯才也一樣、願力也一樣,發這麼一個願,要學這位法師這個樣子。在發願的這個晚上,這和尚作了夢,夢見有人告訴他,說是你不容易學的!這位法雲法師在日月燈明佛那時候,已經就講《法華經》了,不是現在才講《法華經》,所以他講得這麼樣子微妙不可思議;你若想學他,那要慢慢才可以學得到的。所以講《法華經》,也是一種難遭難遇的妙法。

  ......

  摘自:《大乘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以前有這麼一位法師,他發心書寫《法華經》;用什麼寫呢?用血。一般人書寫經典,多數用墨來寫經,可是他用自己的血來寫經。當這位法師寫完《法華經》之後,他把筆就放到洗筆的水池子來洗筆,水池子裡就生出很多蓮華。本來那水池子還有很多冰,冰也都變成像蓮華的樣子。有這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還有這麼一位朗然法師,每天念誦《法華經》,是為給他母親回向而念的。有一天,在他廟上有一頭牛,忽然就死了。當天晚間,這頭牛就來給他托一個夢:“我是你的母親,因為在世的時候,邪知邪見,不信三寶,所以死後就墮落作為牛。現在你虔誠為我念誦《法華經》,我得到利益,所以我這個牛的生命就結束了,將來我又會轉生到鄰居去做人。現在我告訴你,我得到你念誦《法華經》的好處了!”

  這種種的情形,若是有病的,念誦《法華經》,病也會好了。那不會念,怎麼辦呢?你學了就會念了嘛!所以《法華經》的這種妙處,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在三七日,你要是能誠心誦念《法華經》,不單《法華經》,就是其他經典或者持咒,都可以。所以我們打禅七,要打七、不打八。打七,就把第七識要打死它。打死第七識,活了第八識,所以要打七。

南懷瑾老師:東方現瑞的大秘密 《法華經》

現在中國人講修證,尤其是禪宗,提到兩部經典——法華及楞嚴。《法華經》比《楞嚴經》來得早,南北朝東晉時代就傳過來了。這本經影響中國文化很大,在文學、學術上,經常可以看到《法華經》的東西。智者大師師徒二人,創立天臺宗,就是宗奉《法華經》。很多過去學“般舟三昧”的高僧們,修持都走《法華經》的路線。真講這部經太難了,這才是真正的一乘佛法。

以前幾次禪七時,都會講到釋迦牟尼佛為何拈花,迦葉尊者為何微笑。我去年在關中,有一個感想,寫了一首詩,答一位要出家的老朋友:


禪自拈花一笑來,靈山花蕊滿靈台。
如何淨土華嚴界,又道花開見佛回。


佛在靈山會上,天人供養的花太多了,滿了靈台。有一件事很奇怪,佛教一直都與花有關。然後,我再給朋友一個話頭:


莫妄想,費疑猜,頭陀一去首空回,
東風正放花千樹,盡向南華覺後開。


提到《法華經》,為什麼拈花?為什麼微笑?你站在那裡看花,話頭就來了。你懂得花,你也差不多知道怎麼修持了。一顆種子,怎麼開花?怎麼結果?


《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同莊子一樣,都是寓言故事,尤其提到講經的功德怎麼大。印度的文化,一句話寫了一大堆,不過,耐心研讀,每句話都有道理。這本經處處都是話頭,它是真講修持功夫。


《法華經》卷一:“序品第一,東方現瑞”,佛放光動地,弟子們認為這一次傳大法了,一定大不同,然而五千比丘卻先退席,認為這個老師不行,變妖道了,退席而去。阿彌陀佛在西方,而《法華經》則專放東方光明——東方現瑞。這部經典統統都是故事,每個故事都是話頭。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起來問法。
佛放那麼大的光明,排場那麼大,卻說:算了!算了!我的法太不可思議,不再講,你看五千比丘都退了。在《法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中說:“止!止!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人都有傲慢心,尤其是學佛的,自認懂得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那是佛,不是你。佛說,許多有增上慢的人,對於我要說的法,他決不會信的。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注意!這是見地,尤其我們學佛更要知見正,佛法不是靠思想去搞,佛在這裡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不是你思想意識分別所能解釋得了的。下面一句很嚴重,我們也白學了,唯有諸佛乃能知之。真正的佛法,只有佛知道,到了佛的那個境界才真懂。難怪那五千比丘要退席了,唯有佛才能懂,那我們何必要學呢?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他說一切佛出現世間,只為了一件事,這件事叫大事因緣。換句話說,佛說佛法只有一乘道,只有一個東西,你懂了就成佛。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注意!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之見、入佛之見。悟要悟道,入要證入,《法華經》就是開、示、悟、入,最後要證道。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五千比丘走了,渣子都出去,留下來都是好角色,都是心裡頭清淨、夠格的人選。“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沒有一個涅槃是斷見,是去了不來的。什麼是涅槃?一種現象——“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注意!《楞嚴經》剛剛提到的——本性,你要悟,哪裡去找?“諸法”講萬有一切,不論精神的、物質的,一切世界萬有的事相,都在生生滅滅,變化萬端。為變之前,及既變之後,乃至變動的過程中,本來就在涅槃中。本來就是寂滅的、清淨的。要懂得這個,先要瞭解這個,這就是參禪,禪宗經常提到這一句。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你現在去行願、修證,來生成佛。注意!這是他對出家弟子小乘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講的。


“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沒有三乘,只有一乘,這一乘是什麼?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把前面的“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和“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連起來是很好的一副對聯,你一看就懂得大綱了。佛說這個菩提在哪裡?就在這裡。乃至到了地獄、天堂裡頭,他也就在地獄、天堂裡。就算你在魔道中、六道輪回中,他都跟著你。諸法都在本位上,這是本體的功能。至於現象呢?世間相常住,世間萬有的現象,就是他的現象,所有的作用,就是他的作用。

“于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成了佛,你坐在這個位子上,一悟就是你的道場。知道了這個以後,你可以方便說法,怎麼說都是它。
法華經的重點又來了,佛很慈悲,第一、第二品還給我們提重點,因他對小乘說法,怕他們智慧不夠,只好明說了。


下面對大乘菩薩說法,他只說故事,要你懂。“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成道與悟道的人,他怎麼說都對,由世第一法到大涅槃寂滅境界,他悟到這個道了。所以佛說他在說法時,雖然介紹了各種的修行法門,有時說小乘,有時說大乘,其實都是方便而已。
所以佛在《涅槃經》上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為什麼沒有說呢?因為“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對那個形而上的本體而言,都是方便而已。所以雖然開示了種種法門,都是方便,所謂世間法,也就是佛法。


《法華經》這樣講,《維摩詰經》也是這樣講。所以《法華經》最後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切為生活做的事都是佛事。出家人注意啊!我不是偏向在家人講的。《法華經》上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這中間只有一個法門,並沒有在家、出家之別,也沒有出世、入世之別。

大家注意:這個課還是向見地、修證、行願的方向進行。現在還在講《法華經》見地、見性方面的資料,沒有說修證,以後會談到。我們這堂課,重點在講如何修證佛法,不是講佛學,也不是講普通的佛法,是講學佛修證的路線。我們的綱要已提出來了,就是——見、修、行,三位一體。我們可以拿這三個綱要讀一切佛經。功夫作不上路,是見地不對;見地不對,理不對,行願沒有到,功德沒有圓滿。換句話說,見地為什麼不到呢?是修證沒有到,行願沒有圓滿。行願為什麼沒有到?功德也沒有圓滿呢?因為見地、修證有問題。三位一體,不可分的。


法華與楞嚴為禪宗的兩大經典,但我們今天講課並不限於禪宗,也用不著走禪宗的路線。我們學佛應選對修證有利的路子走,管他禪不禪,不要有門戶之見,不要認為禪是至高無上的,也不要以為有哪一個宗派是至高無上的。所謂宗派的分別,都是方法的分別,基本上仍是一樣。


《法華經》與莊子一樣,是講故事的。現在人認為,莊子專說一些無邊際的話,是一些幻想,這是錯誤的。所謂寓,就是寄,有寄託的,等於打丫頭罵小姐,是有對象的,不是亂講。最近百多年來,翻譯的西方兒童故事、小說,很多都是先由日本翻譯,再傳過來。比如哲學這名詞,也是日本翻譯過來的。如此一來,這些幻想小說,就借用了莊子的“寓言”,所以年輕同學先讀了伊索寓言,然後再看莊子,也是寓言,就認為與西方的幻想小說一樣,這也是因果顛倒了。

《法華經》是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幾乎找不出其他東西來。可是你要注意啊!這本經典自南北朝以來,影響中國文化非常巨大。神僧傳、神尼傳的這些高僧們,修法與法華經有密切的關係,與禪宗也大有關係。
《法華經》的序品,把最重要的擺在前面。佛這次講經不同了,又是放光,又是動地,高明的弟子知道,佛這次要說大法了。但是有五千比丘,過去也跟佛很久了,反而走了,不要聽,覺得佛今天說得不對,認為過去的才對。因為佛過去講的是斷惑證真,斷去煩惱、妄想,證得真如自性。這是小乘佛法,所謂四諦、十二因緣等等的法門,可以證得羅漢果。但是佛今天卻用另外不同的說法,因此這五千比丘、比丘尼就走了。換句話說,他們落於小乘道,走小路,只曉得空,還談不上妙有,不曉得緣起法門,佛經上稱為——焦芽敗種。芽燒焦了,種子不能發,結不成果。這五千弟子走時,佛默然,讓他們走,也沒說什麼。走了以後佛說:“此眾無枝葉,唯有諸真實。”意思是,留下的這些人,是可以承擔大法的。


第一品——“東方現瑞”,這是我定的名稱。原始的翻譯沒有分品,(佛經稱品,普通書籍稱章。)例如:金剛經三十二品,是昭明太子將其按品分章,當佛經講一個法門時,有時提的是西方,比如講淨土宗,一定提西方;法華經講東方現瑞。這是什麼理由呢?又是一個話頭。什麼叫話頭?這就是話頭。


參話頭,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是拿個小問題,在心裡嘀咕,一天到晚嘀咕,以為這樣叫參話頭,這樣是鬧笑話。佛經就是大話頭,為什麼從東方現瑞?講到涅槃境界才是西方現瑞。喜歡研究易經的朋友,對這個方位的道理,要多注意,這是相關的,不是偶然的。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所以那五千比丘非退席不可,聽不下去。那些比丘專門出家修道,結果佛講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間,也不離出世間。世間與出世間無所不在。“是法住法位”合於道,本來在的。“世間相常住”永遠合於道,不一定出世才能夠成道。
整理自《如何修證佛法》
-----------
“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維摩居士對舍利弗說,”法名寂滅“,真正佛法所求證的是寂滅,寂滅是圓滿清淨安詳安樂的,有時這個境界用之於佛土,就叫作淨土。可是一般人學佛,對這第一義諦沒有認清楚,都在生滅法中做功夫。嚴格說來,不論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滅法上轉。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動念,用念頭在念。思想念頭是生滅的,前一念滅了,後一念就接上來了。譬如我們在講話,在聽話,也都是生滅法,當你聽到這聲音,這個觀念就過去了。一切的心行(心理行為),以及知覺狀態,完全是生滅法。念佛、念咒、觀想法門,都是求佛法入門的方便,抓住了這種方便,當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輩子也不能證到涅槃之果。


天臺宗有數息法門,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這個法門,歸納成四個字:“收視返聽”。把眼神回轉來,內觀、內照,耳朵聽呼吸。後來到了西藏密宗,就演變成修氣脈,那方法就多了。十七八世紀東西方交流之後,西方國家也流行起來,醫學上有用聽呼吸治失眠,乃至催眠。這也是生滅法。宋朝詩人陸放翁,也是學天臺宗的數息觀,他有一名句:“一坐數千息”,這大概要兩個鐘頭左右,可見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他的功夫也不錯。實際上,這與道不相干的。像很多年輕同學說,他念佛幾萬次,或者數息上千下,我就問他是否在做會計?光搞數字做什麼?依六妙門要數息、隨息、止、觀、還、淨。


所以維摩居士告訴我們:“若行生滅,是求生滅”,與求佛法背道而馳。《楞嚴經》上佛說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紆曲”,你動機、觀念不正確的話,你用各種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法華經》也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個“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法華經》這句話說,宇宙萬有一切的現象是此生彼滅的,它的本來是清淨的(所以是“自”),用不著你去求個清淨。用《法華經》來對照《維摩詰經》這句話,就很清楚了。


我岔進一個禪宗故事,你們參參看。有位禪師讀到《法華經》這裡就悟了,他告訴一同參禪的道友說,佛講的這句話只講了一半,什麼理由呢?“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只講了法身的清淨面,沒有講法身的起用,是留給我們去參的。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講出來,他就說:“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他露了消息嗎?有的,涅槃境界是生機活潑的。


“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小乘的羅漢最怕有所作為,什麼事情都躲開,世間法什麼都不管。講小乘是客氣話,講不客氣是逃避現實的人,渺小的人。人世間的責任一切不管,好像別人都該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所以小乘最後被認定是外道,是錯誤的路線。小乘人偏於空,認為空是究竟,實際上他沒有懂空。真正瞭解了空就明白,靜固然是空,動也是空啊!為什麼怕動而專取靜?大乘菩薩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眾生,而起於空”。小乘怕一切有為法,怕有所作為。有為法包括了世間法,世間法包括了魔法,一切外道法門,任何一切世間法門都屬於有為。無為法只有一樣:證得涅槃,就是空。


如果你認為有個空可以證得,可以保持這個空,就像小乘的羅漢們,天天定在這個空上,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都不敢,他認為這就是空,實際上是偏空。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這不還是有為法嗎?還是一樣沒有在修無為。可是他們卻自以為在修無為法。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識所造,哪一樣不是有為法?唯有大乘菩薩不舍有為法,因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是空啊!因此大乘菩薩徹底悟道的,“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不認為無相是究竟,起無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這種度世之行。《法華經》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世間一切有為法,做生意、種田、做任何事,統統與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法華經》上也說:“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世間的一切皆是佛法。《法華經》上又講“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並不一定說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冷廟裡專修,才是佛法。治生產業就是大家謀生!或做生意等,各種生活的方式,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同那個基本的形而上道,並沒有違背,並沒有兩樣。這是《法華經》上的要點、名言。所以《法華經》成為佛法的一乘法門,入世法、出世法,平等平等,它所成就的是一樣的。


至於說成就的過程當中,修持方面有難易的不同而已。這也就是“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的重點。佛引伸這個觀念再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等於佛自己把平生四十九年說法,作了一個否定。實際上,他不是否定,而是一個肯定。他所講的各種法,各種道理,不能執著,執著了他任何一句話,就不對了;所以說不可取,不可說。佛所說法,如果認為有個法可得,有法可取,那就錯了;如果認為佛說法都是空的,無法可取,更錯了,所以說非法,也非非法。這並不是說非法就是對的,不執著就是對的,如果你說你這個人什麼都不執著,你已經執著了,執著了一個不執著,所以“非法非非法”。
整理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金剛經說什麼》

-----------

我們現在參一個話頭,《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個話頭可以商量,“法”指法性之法,儘管去想。《法華經》又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念念不可得)

憨山大師有一次正參究肇論,下了坐,揭簾立於階前,忽然風吹庭樹,飛葉滿空,則了無動相,曰:“此旋風偃岳而常靜也。”接著他去便溺,了無流相,曰:“此江河競注而不流也。”此時,他對生來死去的道理,才大有悟入。這也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參!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法華經》如是說,山光水色,鳥啼花落,本自寂滅。只認寂滅以為是,也錯了。不認寂滅不能悟。“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莫妄想啊!那麼聰明伶俐呀!把聰明伶俐放在無用之處。心怎麼那麼活,不要打妄想,不要講道理,太活了。“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對了一半。我的全對的呢?等著去吧!你想等著說的,早不對了。“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你想拍掌麼?心怎麼那麼活啊!寂滅相從哪裡來呀?還有個來去嗎?從你那七弦琴上來,聽到高山流水曲,把身體忘了,一聲聲,一聲聲,身心皆亡,證入觀音入道之門。證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才知道,動而不動,靜而不靜。明明白白,就是這樣,再空就沒有地方站了,無我“相”啊!古人忙得連揩鼻涕的時間都沒有,你曉得他的忙就對了,他晝夜都有不空的。
整理自《習禪錄影》

 

法華經各品簡略說明

序品第一
佛陀講完無量義經 然後示現種種不可思議神通境界 諸弟子不明其義 只有文殊菩薩曾經是諸佛之師
知道佛現瑞相因緣 所以文殊開示這是佛陀準備講經中之王"妙法蓮華經"的前兆

方便品第二
每一尊佛講法華經 即是將佛法由聲聞緣覺兩乘帶入大乘(菩薩乘) 最後進入唯一佛乘 也是佛即將涅槃的時刻
所有一切二乘或者三乘法都是前方便 佛子最後要進入佛乘階段 廣施一切方便妙法讓眾生入佛種智

譬喻品第三
這品和後面幾種"喻"品 其實都是在講佛陀以前講一切佛法都是方便善巧 現在講法華才是最終目的
但是這品後面有個重點 講到輕視或者毀謗法華經或者讀法華經者會受到墮入無間地獄果報
另外說明有十種人是可以對他說法華經的 除此之外不輕易說 因為眾生根器不足
不容易生信 會毀謗造罪斷佛種

信解品第四
聲聞弟子由於信佛才能入法華 並非本身智慧通達 並做譬喻解釋二乘和佛乘

藥草喻品第五
這品還是"喻"品 用藥草說明二乘和佛乘的不同

授記品第六
佛開始對在場弟子授記成佛 這也是法華經不可思議處 今生讀誦法華者 一樣受到佛的授記成佛

化城喻品第七
這品還是"喻"品 佛苦口婆心 用幻化的城堡說明二乘就像幻化的城堡 只是佛陀的方便法 最終是要進入佛乘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佛陀慈悲 還是授記諸弟子成佛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佛陀慈悲 還是授記諸弟子成佛

法師品第十
這品非常重要
此品云"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能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法華經的法華行者 就叫做法師 就是佛的使者 皆是乘願再來 佛說 毀謗此法師 比毀謗佛還嚴重
此法師必須以"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為修行原則,並且以不懈怠心為人說法。

見寶塔品第十一
多寶佛隨時護持演說法華經處 並說明 於佛滅後,能受持讀誦法華經最難得。
就算能暫持,諸佛歡喜讚歎。並說這樣的人 是勇猛,是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且能疾得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說明 提婆達多的前世教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學法華經 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能快速成佛
佛並且慈悲授記提婆達多未來世將成佛 能信此品者 不墮入惡道 累世常聞法華經
此品並示現 龍女因修法華經 一瞬間以女身快速轉男身成佛 以表法華經之殊勝

勸持品第十三
諸弟子天龍護法 皆發心護持法華經和法華行者

安樂行品第十四
此品說明 要行菩薩道 實修法華經成佛 必須具備四種安樂行 即四種法華律儀 是相當重要的一品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以上三品是三部曲 說明佛滅度 只是因緣 事實上佛壽無量 法身遍虛空法界
而且久遠來 佛早已成佛 只是不斷示現成佛 普度眾生 佛子若能信佛壽無量 功德無量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說明能隨喜聽聞法華經的功德無量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說明讀誦受持演說法華經 能得到六根百千功德 雖然未證果 但是先得到六根圓通功徳相
尤其意根功德 對於一切世間法和佛法 能明白通達說法無礙 皆符合正法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說明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是常不輕菩薩的時候 修法華經的經過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如來展現種種神通 並說明 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囑累品第二十二
囑累佛子當以法華經令眾生入佛種智 若眾生不能接受 則用其餘法門 這樣才是報佛恩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品說明藥王菩薩修持法華經因緣 並再次說明法華經是經中之王
能實修法華 命終必往生極樂世界 得無生忍 諸佛讚歎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此品與普門品類似 皆是說明大菩薩累劫實踐法華經 普度眾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觀世音菩薩 廣施妙法 六道普度 令眾生皆入佛智 即是妙法蓮華經最佳示現
讀普門品的佛弟子非常多 但是沒有兼併了解法華經其他諸品 所以比較不能明白普門品的真正涵義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諸菩薩護法宣說神咒 護持法華經和法華行者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說明幾位菩薩的修法華因緣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0普賢菩薩是法華經總護持菩薩 所以法華經云: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
1簡單圓滿 此品包含初學全經重點 所以名勸發 久修此品便能廣讀全經無礙 深入妙法蓮華
2開慧除障 修持若不能除障 障礙橫生 智慧難開 因此 此品普賢菩薩親授三昧及陀羅尼
3功德利益 普賢菩薩常在左右 諸佛摩頂授記 命終千佛授手往生彌勒內院 所願不虛 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4毀謗業報 以之為戒 斷造惡
5速坐法座詣道場 因修持法華 成就快速 (不著外道 心意質直 有正憶念 有福德力 不為三毒所惱 不著世樂 少欲知足 能修普賢之行)
6得到法華的四個原因 為諸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今生能讀法華經 代表過去世至今已經有殊勝因緣 符合四個原因 所以才會得到諸佛護念 再次修持法華經
如今更要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深入法華 實修法華 才能更廣植眾德本、入正定聚 圓滿普賢行 速成佛道 這樣才是真正得到法華經
由此 以普賢勸發品為基礎 可以非常圓滿貫通全經 讓眾生逐漸圓滿法華經的修持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彌陀淨土的層次

 
今天所講的主題是「彌陀淨土的層次」,也就是當我們從前兩次課中,所建立的一些新觀念後;再回頭檢視「彌陀淨土的三部經」。則因切入點的不同,故所將展現的視野,必大不一樣也。
阿彌陀,乃寓法身之意:首先我們把前幾次所說的重點,先簡單複習一下。首先阿彌陀,即是無量義;而只有法身,才能真正無量也。若報身,一定是有量的。所以阿彌陀佛,乃是從報身的形相而寓法身的象徵。簡單講:阿彌陀佛,即是法身佛也。西方,指果位而言:其次西方,不是指方位的西邊,而是指果位而言;也就是代表莊重圓滿的果位也。極樂之極,是超越之意:以世間有苦才有樂,所以極樂,卻非樂到極點也。而反是一個很平淡的世界,因為既超越了苦樂的對待,則唯捨受爾。從上所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乃不限在那個地方,主要是指修行的證量而言。但這並非意指:淨土為純自內證者。前已說過,從眾生的共業.共願中,還是可有共道的淨土。
因此,我們又將淨土分為三種層次:第一禪定天,這乃必見性開悟證果的人,才能往生也。第二空居天,這除了要具信願外,還得修福德。而修福德,主要從十善道啟修也。第三地居天,有些經典認為,徒具信願而未修福德,尤其未證智慧者,也可以往生淨土。但我認為,這個淨土充其量,也只有地居天的層次。重點已複習過了,現在就來重新檢視彌陀三經吧!
首先我們看《阿彌陀經》,在經裡講到事相的部分,如黃金為地、八功德水之類,我們先不論,只是就往生的條件而言。在經典中,首先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其次是『若一日.若二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還有:『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以下,我們便來仔細剖析這些條件的精義。
首先剖析「善根福德」。有很多人認為:既我能接觸淨土法門,能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即表示我有善根,我有福德也。這是純從宗派的立場而說的,故未免太一廂情願了。而如從廣義的佛法來看,便不是這個樣子。

善根─信.精進.念.定.慧:因為在經典上所謂「五根、五力」,乃是信.精進.念.定.慧。而信,既包括對佛的信,也包括對法的信。於是因為具信心後,才能產生精進的行為。

而精進的行為,初乃由聞法,而具正知正見,這即從信而解也。而既解得義理,便將之繫念在心,故成就為戒.定.慧的修行和體證。

所以善根,乃是就五根而言才圓滿。故若只具信心,卻還是少善根爾!故如謂:我能念阿彌陀佛,即代表我有善根也。這卻只是少得為足而生懈怠也。

福德─布施.持戒.禪定,念佛.念法.念僧:至於福德也是一樣,在經典上通謂:要往生善道,必修三種福德,即布施.持戒與禪定也。而布施.持戒.禪定,卻還只是世間共外道的福德爾。故就佛法而言,還得包括皈依三寶,及念佛.念法.念僧,這整個加起來,才算具備善根福德。

因此「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如從以上分析,要具備善根福德因緣,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事一心,即入定也:一心不亂,就事相而言,即是入定也。這乃是以「執持名號」而作為攝心入定的方便。所以在執持名號的當下,還得檢點看自己心中有沒有妄念,若有妄念即截斷之;故能從不斷地消除妄念,而使妄念愈來愈少,愈來愈細,以至於入定,這稱為一心不亂。

不必大聲或多唸:而現在很多人卻謂:既念佛,要大聲唸。然唸得大聲跟一心不亂,竟有何關係呢?事實上,大聲唸,既作意,又傷氣,卻將身心具亂也。同理,是否一心不亂,也跟計數的多少,無直接關係。而有的人為了趕數字,就把佛號念得很快;於是對自己當下妄念的起落,根本看不清楚,其云何能一心不亂呢?

因此就調伏妄念,以入一心而言,大聲唸或計數唸,都不是好辦法。這要自己慢慢去練習:云何能從執持名號,而使妄念愈來愈細?若要領掌握住了,才能真用功,以致入於「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一心境界。

理一心,即開悟也:後來有些祖師,除事一心之外,還說理一心。何謂理一心呢?就禪宗而言,即開悟見性也。

從內攝而起疑情,由參禪而得開悟:然單以「執持名號」就能開悟嗎?如只單持名號,我認為是不可能開悟的。但是既把執持名號,當作內攝修定的方便;則內攝到某種程度後,或將起疑情。於是再順著疑情去參究,若因緣成熟而開悟了,即能證得理一心的境界。

眾生有四顛倒─常.樂.我.淨:很多人認為,只要臨命終時,還記得念阿彌陀佛,即是心不顛倒也。其實,即使是我們正活著時,即使心也正念著阿彌陀佛的名號時,你的心就不顛倒了嗎?卻還是顛倒哩!

以眾生有四種顛倒:常、樂、我、淨。這是我們從學佛以來,就一直被提醒的,但我們真的就不顛倒了嗎?正說的時候,似不顛倒;但一碰著境界,就又顛倒去也。

唯見性者,能真不顛倒:因此真正的不顛倒,不是光憑嘴巴說說便可,也非心裡想想便行;而是要有銘心刻骨的體驗才行。因此唯有見性開悟的人,才能真不顛倒也。而我們充其量,只是在揣摩而已!

平時若無功夫,臨終更無把握:所以,這心不顛倒的功夫,又比一心不亂難多矣!因此我們不要太自負:認為我已聽聞這麼多佛法了,我可心不顛倒。或者如臨命終時,有人助念,即能心不顛倒。其實,還早哩!

且不說待臨命終時,有的人於作夢間,佛號就不知道已掉到那裡去了。也有的人,平時對三寶,卻也很虔誠、很有信心;但等生大病了,或者碰到大逆境了,便懷疑而退失信心矣!

更何況於臨命終時,一生的業障都會現行。在生前,只少許的業障現行,便將把握不住而顛倒去了;更何況全部的業障現行時,你還有幾分把握呢?所以要心不顛倒,真是不容易的。
所以《阿彌陀經》的往生條件,其實很高:相當於禪定天的層次。因為不管從理一心來說,或就心不顛倒而論,乃都要見性開悟的人,才能往生。

因此彌陀三經所描述的,卻非同一個世界,因為它們的標準,相差太多了。而我們卻以為:既都是阿彌陀佛,都是西方極樂世界,當是同一個地方。其實仔細檢點,乃大不相同也。

問:如經中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不是明言:具信願,即得往生嗎?

答云:那是對信心不足者,鼓勵勸進之意。

我覺得在大乘經典裡,乃有兩個不同層次的標準,一個很高,一個卻低。像《楞嚴經》裡講到「如來密因」的證悟境界就很高也,而講到楞嚴咒時,就又什麼都可解決了,好像證悟不證悟,都無所謂了。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別呢?

其乃針對不同的眾生。如對法行人,就得把義理講得很高,這樣他們才會有信心和意願來修學。而對信行人,信行人其實是信心不足者也。故對信心不足者,若把標準訂得太高,他不是更努力,而是反被嚇跑了。所以這時,反要告訴他:不打緊!不打緊!只要你有意願,佛菩薩會給你協助、加持的。這才使他對這個法門有點信心。

所以標準訂得低,乃是對信心不足者,勸勉之意。以我不認為:往生西方淨土的標準,真會這麼低。因為如果太低,則龍蛇雜混,反非淨土矣!

既標準有高低之不同,還是自勉於高標準,較有保障吧!

或既標準有高低之不同,那你是選擇高標準?還是選擇低標準呢?如就修行而言,我認為還是應選擇高標準。因為即使高標準達不到,至少也不會差太多。而如選低標準,即使達到了,卻也不成器。

既對個人的修學而言,當採取高標準。可是何以諸弘揚淨土的大德,卻都用低標準呢?把人看扁了,或者唯希望招攬信眾,以擴大聲勢呢?如曰:乃是對信心不足者,勸勉之意。然既入門後,即得去提昇啊!否則低標準講久了,佛教的格調卻愈來愈低,低到連神教都不如也。

問:何以經中不勸發菩提心,及讀誦經典呢?

答:既見性上道了,則何必贅言呢?

我們再三提到:真要往生淨土,乃必發菩提心。而除發菩提心外,其它淨土經典,也都勸勉讀誦大乘經典。可是在《阿彌陀經》裡,卻都沒看到這些跡象,為什麼呢?

答云:既已入一心不亂,尤其能證心不顛倒,即必在修行上,已有相當的功夫,所以就不用再贅言初發心的問題了。

可是若對初開始接觸到這個法門者,還得從發菩提心,讀誦大小乘經典去入門的。以上是《阿彌陀經》,因此經文比較短,故就講到這裡為止。其次再看:
一般人在講《無量壽佛經》時,都會講到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尤其強調其第十八、十九、廿之願。現我們先看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何謂「乃至十念」?若從「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因此而有信願之念;且此念,念念相續,乃至於十念。則這十念,卻非十「唸」也。而很多人乃將之解釋為:唸佛名號,乃至十聲。

於是若無信願,而徒口唸;像鸚鵡學語般地,唸滿十聲,就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嗎?應該不是這個樣子。既是「至心信樂」,即表示從心中產生一種很強的意願,要往生到這個國度。而這意願,當得一次、又一次的提攜.熏習,才能印象深刻,以至於烙入八識心田中。所以這十念,乃是謂信願非常堅固之意。否則有時候想到,有時候不想去;而待臨命終時,到底想不想去呢?卻還不知道哩!故從至心信樂,以至於堅決不移,才能往生無量壽佛的世界也。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既五逆,又誹謗正法者,才不能去。或既五逆,也誹謗正法者,都不能去呢?

若謂:如誹謗正法者,即不能去!那真要完全不誹謗正法,其實就沒這麼簡單。因為如對較高層次的佛法,因不懂而誤解,豈非也是另一種誹謗呢?有謂小乘之人,聽到空義,心如刀割;這就難免會誹謗了。所以有時,甚至自己是否誹謗正法,卻還不清楚哩!故如謂: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則去不得者,將會很多很多!下面我們再看第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這裡就已很明確地說到:要發菩提心。而這「修諸功德」,既可解釋得很高,也可解釋得很低。高者如梁武帝見達摩祖師的故事:

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就學禪者而言,雖布施、持戒,卻不是功德也。那什麼才是功德呢?唯見性、解脫,才有功德也。因此從發菩提心,到修諸功德;這條道路還是蠻遙遠的。並不等於發菩提心,即是修諸功德也。

所以如從高標準來看,則「具足十念.修諸功德」,卻不是那麼容易,非想去就能去也。下面再看第廿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殖諸德本」的德,是福德,還是功德呢?如果是福德,則不外乎布施、持戒、禪定、念佛、念法、念僧。而如是功德者,乃必見性.開悟.解脫者。故如用前所述的高標準來衡量,卻也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上之三願,便非如一般人解釋的:只要你想去,阿彌陀佛就一定會讓你去。事實上,即使就「至心信樂,至心發願」,便不容易矣!因為一般人的心思,根本從未統一過,故有時候想去,有時候不想去,時時刻刻在矛盾裡打轉。故很多天天求往生西方者,如真臨命終時,卻還有很多割捨不下的哩!

因此如對自己的心念,因返照能力不足,就一廂情願地認定:我乃至心信樂,唯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其實如未經禪修的訓練,而使我們對動心起念的返照能力強一些;則對自己的心,真在想什麼?甚至其間有多少矛盾?恐怕都沒辦法去察覺,更何況去對治消除!

因此這三個願,很多人把它說得很輕鬆容易,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接引眾生哩!但我的看法,還寧可保守一點。
下面,於《無量壽佛經》乃更說到:有三輩的眾生,能夠往生淨土。這三輩的分法,是否與《觀無量壽佛經》的三品相當呢?各位可去對照一下。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也提到當「發菩提心」。其次有「捨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從事相上來看,即是當剃度出家也。而如從心法來說,即是放下世緣而專心修行也。至於「修諸功德」,還如前說:若就高標準而論,乃要見性開悟也。

如我們把上中下三輩,對應於禪定天.空居天.地居天的三個層次;則上輩者,乃須見性.開悟.證果,才能往生也。其次再看,中輩者:

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這「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乃屬於布施、持戒的範圍。故此中輩者,可相當於空居天的層次,即從修十善道、具福德,而能往生淨土也。最後,再看其下輩者: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以下輩者,既福德未修,更智慧不開;故只能因信願而往生。但此信願,還是得從「發無上菩提之心」而有的。從發菩提心,然後一向專意,念無量壽佛,乃至十念。這「十念」,已如前說,非十唸也。而是從至心信樂,以至於念念相續,而能專念無雜也。

學過數息法的人都知道,有時候妄念一多,連欲從一數到十,都不容易哩!所以「一向專意,乃至十念」,還得有些禪定的功夫哩!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這乃與前所謂的「不誹謗正法」,有相通處也。故若聞深法,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要歡喜信樂,而不產生疑惑,更不能橫生謗誹。

以此修學的至誠心,而願往生到淨土裡,更去參學。所以下輩者,乃與地居天的層次,可相當也。
在《無量壽佛經》後,又有一段經文:

佛告彌勒: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

我覺得這一段經文很有問題,好像是從其它經典中,移植過來的。以在《無量壽佛經》之初,佛都一直在讚歎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而到此卻文風一變,開始大罵娑婆世界的眾生,性情頑劣,業障深重。前後格調,完全不一樣。我蠻懷疑,這段經文是從其它經文中,轉抄過來的;而且這一段經文,卻像中國人寫的,而非從印度翻譯過來者。

下面還有一段,也是很奇怪:「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本在《無量壽佛經》之初,乃是鼓勵娑婆世界的眾生,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結果在此,卻說:無量壽佛的世界,要修法也不容易,因要修布施,沒得好布施;要持戒,也沒得好持戒。所以如能在娑婆世界,好好修行用功一日一夜,卻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也。

這意思是叫我們不要去了嗎?卻與前之經文,相矛盾也。所以這也是移花接木而空降於此的。各位,回頭再看這一部經典,便能發現其不協調處也。 下面又有: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裡,卻未有胎生的問題。在所述上中下的三輩裡,也都沒提到胎生的問題。而在經文將結束前,卻又扯出胎生的問題,說什麼因對大乘佛法,不具信心故,而成為胎生。

既胎生只是被幽禁在宮殿裡,而不能出來;則何以就見不到佛,聽不到法呢?在《阿彌陀經》中不是謂: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既極樂世界,風吹鳥鳴,都是在說法,怎麼又會聽不到佛法呢?因此這些說法,其實並不統一,卻有點像信口雌黃般地。如果我們再對照《觀無量壽佛經》於下品的蓮宮中,一待不是五百歲,而是好幾大劫呢?故這些經文,對信行人還說得過去,對法行人就得重新架構了。
現在我們把佛告彌勒的那段經文,暫不去管它;故有關胎生的問題,也暫時擱下。大致來說,所謂三輩眾生,上輩乃相當於禪定天的層次,因為必對大乘的智慧能夠深入了解,而修諸功德,才能往生也。至於中輩,則相當於空居天的層次,因為還得修人天善法,如布施.持戒等。最後下輩,乃地居天的層次,唯從發菩提心而備往生西方的信願也。

於是若有胎生者,則:其胎生者,所處宮殿,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亦皆自然。這胎生的資生受用,乃如忉利天,豈非證明它是地居天的層次呢?

因此彌陀三經中,以《阿彌陀經》的層次最高。而在《無量壽佛經》時,層次便降低矣!即使謂有禪定天的層次,可是卻講得很含糊,因為它總是用「修諸功德」的一句話,帶過去,而不曾把標準訂得很明確。這是為所將接引的眾生,品位不同故!
下面我們再來看《觀無量壽佛經》。在這部經裡,首先講到: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三福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乃是共世間的道德規範。其次,「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則是學佛者,基本的行持。最後,「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雖提到讀誦大乘,卻未說必深入了解,甚至行持體證。所以就這三個條件而言,卻又比《無量壽佛經》低很多矣!
《觀無量壽佛經》,又稱為「十六觀經」;乃為若行持十六種觀法,即得往生於無量壽佛的世界中。其首先有落日觀:

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修落日觀時,乃要面對西方─即太陽欲落下的方向。其實,在四季中,太陽落下的方向,略有不同;夏日偏北,而冬日偏南。故此西方,乃是就太陽落下的方向而言。

於是初從外觀落日,到時時刻刻能把落日的景觀,攝入心中。以致不管開眼.閉眼,白天.夜晚,甚至睡覺.作夢,都能懸念不移,這稱為落日觀。

西方是果位之意,不必著相而求也:然上次已說過了,這落日或西方,乃是指心理的方位,故就不用執著於事相的西方吧!在我印象中,禪宗的公案裡,因見日出景象而開悟的有,因見落日景象而開悟的卻無。所以不必執咫尺而遠千里也。

也非太陽神的附會:雖有些學者,從宗教學的角度乃說:阿彌陀佛之所以為「無量光」者?乃為阿彌陀佛,即是太陽神的附會爾。然信奉太陽神者,竟有誰去修落日觀呢?他們心中的太陽,當是威光赫赫,光芒萬丈的,怎會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落日餘暉呢?因此認阿彌陀佛為太陽神者,反才是他們的穿鑿附會哩!

至少我們把阿彌陀佛喻指為法身佛,在佛法上乃是提昇也。而你把阿彌陀佛講成太陽神,卻是屈降也。所以當時時刻刻,提起「上求佛道」的意願;這才是真正的「落日觀」。
在十六觀裡,其第四觀,稱為樹想。以下有一段經文,能使我們對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得進一步的認識。

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

這能「映現三千大千世界,十方佛國,一切佛事,皆於中現」的大光明,是什麼呢?當是指我們心中的光明。如果心量廣大,無所不涵;則一切世界,不出心外也。

乃寓有『法身』之意:故這心,即是大乘佛法所謂的真如心,或法界心。因此於這經文裡,即已暗示了: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就是「法身」也。
下面再看第八觀─像想: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這裡講得更直接了,諸佛如來─當包括阿彌陀佛,乃是法界身,而非報身也。所以當從法界身之理,得相應於佛。而法界身者,其實又對應於眾生的真如心。

所謂「心想」,即是心相也;心上有相,故稱為想。然這想,卻非雜思妄想;而是如澄清平靜的湖面,故一切山河大地,皆影現其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卻不必向外去看。以當我們的心,能與佛相應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甚至從法身中,而千百億化身,亦皆是心相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

故是從法界心,或真如心,而成佛的。「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既諸佛是從證得真如心,而成就正遍知的;故我們還是從一心參究,去覺悟佛性,或契會佛心吧! 在《十六觀經》裡,最後九觀為「九品往生」,所以我們接著再看:
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這也牽涉到我們對「至誠心與深心」的判定。如一般人都覺得自己已很至誠了;可是一碰到逆境或干擾,便又矛盾起來。所以欲發「至誠心與深心」,其實也不容易哩!。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這三個條件看起來並不算高,因為只謂當「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而讀誦與了解,了解與實證,乃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彌陀三經裡,以《觀無量壽佛經》所訂的往生條件最低。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在這裡卻謂雖不用讀誦,但得善解義趣,尤其是第一義。這應比前之上品上生,還難吧!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這對於大乘,卻只具信願即可。如果我們把信、解、行、證四個層次,來對照於上品三生。則:下生─對大乘徒有信願;中生─除信願外,還要能善解義趣;至於上生─除善解義趣外,還得行證。

以既是上生者,條件當更高也,所以只謂「讀誦大乘」,應是不夠的。至於行證者,即見性.開悟.證果也。因此上品上生,乃對應於禪定天的境界。至於中生和下生,卻還不到禪定天的層次哩!但至少,是建立在對大乘具信願的基礎上。下面,再看中品:
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這中品的品位,略相當於空居天的層次。所以乃從持戒.慈善而修福德。但在這裡,卻未強調布施也。
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前之上生,乃終身持戒;而中生者,只一日一夜持。所以這標準又比空居天,低很多矣!

而在前之上生中,竟未提具足戒;而此中生中,才提具足戒。似乎有點顛倒。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

我覺得這一段經文,蠻有問題的。因為即使於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莊嚴,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但聞此事已,尋即命終。這不表示:對於阿彌陀佛的慈悲與極樂國土的莊嚴,他都相信了;尤其能從相信後,更以至誠心,而願生彼國?這卻交待得不明不白。

因為在淨土法門中,所最重視者,乃是信願。故無信願,當不得往生。這不管那一品,都一樣也。

中品,大致是以人天的福業為基礎,而往生極樂淨土的:至於人天的福業,不外乎布施、持戒、慈善等。

內凡與外凡的差別:而修福業者,又有內凡跟外凡的差別。所謂外凡,即是最初未學佛的人,而待臨命終時,卻因善知識的開示,而產生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願。故從發願,而得往生。

而內凡者,即很早就皈依三寶.修學佛法。但為未開悟、證果,而稱為凡位。因此中品三生中,既包括內凡,也包括外凡。而內凡的品位,當會稍高一些,而為中品的上生與中生。至於外凡,唯屬於下生爾。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於下品者,連信願都不必提了。雖造諸惡業,卻於命欲終時,只聽到大乘經題的名字,就能除去千劫極重惡業。真是太不可思議了;而我們辛苦盤腿地打禪七,卻不知道能除什麼業障呢?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唸完了,即代表他已具往生西方淨土的信願嗎?還值得懷疑!

因此在下品的三生裡,其實只是濫方便。把標準訂得太濫,反將讓人失卻信心的?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

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我常說:所謂超度,不在於唸什麼經?而在於亡者聽了,能信受多少?故純以誦經.說法,皆無法超度人的。因為即使你說了一大堆,而他卻一句話也聽不進去,則你等於白說了。

故我不認為經典本身,就有超度別人的力量。而在下品裡,乃再三讚歎:只要聽聞已,就能除去八十億劫生死大罪。這是為安慰信行人而說的吧!否則對法行人而言,卻是信口胡說而已!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句話「汝若不能念彼佛者」,這念,乃是心念,而非口唸。以心相應,繫念於此,故稱為念。

但是心欲繫念於佛,乃須身心安定,心才能念。現既苦不堪言,所以只能用嘴巴唸;因為唸者,較粗故。這種情況就像有些人,為妄想太多無法念佛,故只好叫他大聲唸佛。這是沒有辦法的異方便,而非常道也。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這下生的信願,還說得完整一點,故看起來標準還高一些。而不像前之中生,只聽聞佛法,就滅了八十億劫生死大罪。或前之上生,只聞如是諸經名故,便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也。 從淨心因中,生淨土之果:以上,我雖引用了下品三生的經文,可是就我的知見而言,卻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從因果來看,必從淨心的因中,才能產生淨土的果。故如對淨土的信願都沒有,而只是聽到佛的名號,聽到大乘經典的名號,就能往生淨土,那麼我們不是已聽到太多了嗎?豈非就此可放逸也?

五逆十惡,未具信願,不發菩提心者,不能生淨土:所以我認為,既五逆十惡,業障很重者,不能往生淨土。也未發菩提心,對修學不具信願者,都不能往生淨土。

所往生者,非淨土也:但何以在《觀無量壽佛經》裡,卻說:都能往生淨土呢?答云:其謂淨土者,乃非淨土,是名淨土。

這就像我們把淨土,分做禪定天.空居天與地居天。故禪定天者,當然是淨土;因為都得見性開悟的人,才能去。而空居天,也算是淨土,因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至少得修福善,才能去也。

地居天,非淨土也:至於地居天,則非淨土也。因為他們業,其實都還很重;故天龍八部,多還在惡道中。且地居天的壽命又短,所以即使稱名為淨土,乃與真正的淨土,天淵之別爾!

標準愈低,龍蛇混雜,何為淨土?有的人認為標準訂得愈低,乃愈代表佛菩薩的慈悲。可是我的看法,卻不然。我們知道世間有很多明星學校,既錄取標準高,又學費貴。可是卻仍有人,雖擠破頭也要讀這些大學。因為標準高,學費貴;既代表那邊師資好,也代表那邊能學得更專精。

而有些很爛的學校,根本不用考試,你拿報名表去,就錄取了。而這種學校,你願意去就讀嗎?通常不願意,除非……

所以標準愈低,就表示那地方的格調愈差;因為如三教九流都能去,那就龍蛇雜混,是非多端矣!這種情況我們又可用一種比喻:如果打禪七時,錄取的標準很低,以至於誰都可自由進出,則這種禪堂,你願意去嗎?還不如自個在家禪坐哩! 對信心不足者的催化力:因此當我們看,從《阿彌陀經》到《觀無量壽佛經》的往生條件,節節降低時,卻不必高興。因為前已說到:若就自己修行而言,乃要用高標準,而非低標準。

而菩薩在接引眾生時,有時為了方便,而用低標準。因為對某些信心不足者,如把標準訂得很高,則這些人便根本就不來了。故不只要把標準降低,還得強調他力才行。

然就算這些,都是為了接引入門的異方便;則待進門後,難道還得一直維持低標準嗎?不!既入門後,則得逐漸去提昇也。

他力,仍歸究於自力也:記得有一則故事:有位父親,乃有兩個兒子;而這兩個兒子,卻不務正業,好吃懶做。所以碰到沒錢時,便得變賣家產。有一天,這父親病得快死了,而他們也只剩下最後一塊地,還沒有賣掉。

這父親想:待我死後,這兩個小子一定也很快把那塊地賣掉。而賣掉之後,必無依無靠也。於是父親拼命去想,用什麼方法才能叫他們不賣這塊地呢?最後他想出來了,乃勸告兒子說:「兒子啊!我告訴你們!早前我曾在這塊地裡,埋了一個罐子,內有黃金一百兩,所以你們不要隨便就把它賣掉了。」

話說完了,他便兩腳一伸,走了。於是兩個兒子,在如法安葬父親後,便天天拿鋤頭去挖,既東邊挖過來,更西邊掘過去。直到把土地都翻爛了,還是找不到那一百兩黃金。最後既土地都翻爛了,便將錯就錯地播種也。

結果竟為這土地,實在是耕耘得太精細了,所以收成特別好。於是在收成後,去賣錢。而賣得的錢,恰好是一百兩金子。於是這兩個兒子,終於覺悟了:原來一百兩金子,就在這裡呀!最後他們終成為非常勤奮的工作者。

在以上的故事中,如這父親一開始就即訓示他們說:「兒子啊!你好好去耕田,就可以得到一百兩金子!」則兒子,就會去耕田嗎?當不可能。而最後這兒子所得到的一百兩金子,究竟是父親給他們的呢?還是自己辛苦耕作所得的呢?其實,是兒子透過父親的善巧方便,才肯辛苦耕作,而終有所得。

從正知見中,予以確認:以上的故事,乃喻指淨土法門的善巧方便。故對信行人而言,是不能直接告訴他:好好去耕田,你就可以得到一百兩金子。而得先騙他:已有一百兩金子在等著你用,除非你自己來取?而欲取,乃須有什麼前方便之類……

所以我已申明在先:這淨土法門,乃是對學禪人而說的,而非對淨土行者說的。否則他們聽了,不是更努力去耕田,而是乾脆放棄也。

故他力的加持,乃是為使自己更有信心去努力爾,而非即可代替自力也。以上的說法,乃是從因果的道理而確認的。所以我們不能以一部經,不能從一句話,就認定佛法,乃如此如此。這以管窺天的結果,竟掛一而漏萬也。

故我們得從更多的經典裡,去看、去吸收、去消化統合,最後才能確認佛法的心要是什麼?而後,也才能從宏觀的視野中,而作更智慧的抉擇。

以上彌陀三經,已簡單介紹過了。大致而言,我還是認定:西方不必是一個特定的場所,而往生西方之上品、中品、下品眾生,也不會相聚在同一處。以西方極樂世界,既是法身也;而法身,則無所不是、無所不在。至於不同品位的眾生,則隨業而各居於不同的道中,這乃是因果之本然爾。是以不必把《阿彌陀經》裡的境界,挪用於《觀無量壽佛經》也。

而禪行者,雖不持名,仍得往生淨土也。至於會往生於什麼淨土,則全看個人的功夫而定。真修行者,從因啟修;故會往生於什麼淨土,乃水到渠成爾,本就不必急於過問的。

下面再附帶提到兩部經典,即《楞嚴經》的〈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與《普賢行願品》,因為有人把這兩部經,也當作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指引,而稱為淨土五經。所以我們也順道討論:

關於《楞嚴經》,主要是從理會「如來密因」,而修證「真如心性」。所以於〈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中:

所謂『譬如二人,一人專忘,一專為憶。』乃是指真心和妄識也。而『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即指參禪法門爾。至於『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乃謂從見性開悟而入無生忍的。至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既證真如心者,則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

因此如把念佛,解釋為持名。更用世間的人情世故,來解釋「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便只能說:他根本不懂楞嚴爾。各位如對〈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有興趣者,詳細還是去看《楞嚴新粹》吧! 關於普賢十大願,想各位都已知道了,乃從「禮敬諸佛」,一直到「普皆迴向」。而在諸論典中,乃公認十大願是易行道;而易行道者,也是對信心不足者的異方便爾。

因此從讀誦.行持普賢十大願,到求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可理解的。故於《普賢行願品》中,有:

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然從易行道的普賢十大願,所修的福德,竟能往生那個層次的淨土呢?殆不出地居天的淨土吧!因為這還是以信願為主哩!尤其牽涉到普賢菩薩的象徵意義,更是如此也。

以上有關淨土法門,就講到這裡為止,大致而言,我的淨土觀念,其實很單純:淨土唯在上方爾,而此「上方」,乃是「上求佛道」之方法也。故修行的知見愈正,證量愈高;則能往生的淨土層次,也就愈上也。

於是再從這種理論架構中,重新檢視有關淨土的經文,而得到以上的系統。然因時間的關係,所以沒辦法把每部經,都挑出來仔細研讀。故我建議各位,還得回頭把我所引用過的經典,重新看過。這才能得到更完整.更弘觀的視野。

以上淨土法門的部分,就講到這地方為止,而下次我們將再談有關大小乘的定位問題。阿彌陀佛!

拜佛與拜神有什麼差別

慧律法師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拜神、拜祖先傳統的一個民族,所以拜神變成我們傳統的風俗習慣。你要是問他,拜神在拜什麼?他不知道,父親這樣拜,母親這樣拜,祖父這樣拜,祖母這樣拜,自己也就拿香跟著拜。人家說拿香跟著拜就是這種人,他根本不知道拜神在拜什麼?只知道在拜神:你要保佑我身體健康,保佑我的孩子考上大 學,或是我的女兒嫁個好丈夫,我丈夫事業順利。好像在開保險公司,互相保證就是了。如果我買大家樂中獎,有開369,我就為你(神)放一串鞭炮。那麼 世俗的人拜神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我平安啦,讓我能夠事業順利,但是都沒想到,我們有沒有這種因?有沒有這種福報?春天我們沒播種,秋天我們就想要收成,這 叫做“坐享其成”,沒有因果的觀念。所以,放眼看出去,有的人事業很順利,做這個賺這個,做那個賺那個,我們卻隨便做隨便賠,為什麼?福報不夠多,福報不 夠每次都遇到小人,什麼事都做不成功。所以我們不瞭解,因此,拜神老實說是一種安慰,我們要是沒有福報你再多拜都一樣。要去施捨,施比受更有福,你有施 舍,你的心就會清淨你才有福報。春天有播種子,秋天自然有收成,這個錢,你不去賺,它就是會讓你賺到,真的,就是這樣。有福報的人,隨便做,一投資就賺。

    所以說,世俗的人,他就是要遭受命運的控制。算命仙最喜歡說句話:“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萬般皆是命,一點兒都做不了主。這跟佛陀說的不同,佛陀 講:“境無好壞,唯心所造”。佛的境界確實曆害,一切境界的好與壞,都是你的心自己生出來的。別人氣得跳腳,你依然如如不動,這就是善,對不對?他在生 氣,跟我們沒關係,我們跟本不會痛。其實,我們人人都相反,看別人在生氣,我們就跟著氣起來,沒生氣很難過。真奇怪?別人難過,我們不跟他一起難過就很難 過。他如果生氣,我們就冷冷靜靜。因為,境界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心被牽著走,境界就是壞的,你要是冷冷靜靜,如如不動,這境界就是好的,有什麼事情,也不會那麼難過,不會痛苦,不會那麼煩惱,對不對?所以,我看有的人教孩子,不會教,整天只押著他讀書,他讀得比孩子還多,孩子讀到第三課她自己讀到第十課, 不知道是孩子在讀書還是媽媽在讀書?整天只叫他讀書,這是沒錯。但是,有一種是先天性的,牛,前世是畜生道來轉世的,讀書都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做父母的 人,盡我們的力量,教導我們的孩子,但是你不可能什麼事都支配他們,因為你生了他的身,你生不了他的心。所以,父母如果盡力而為,剩下的那就聽天命。他如 果要變壞,我們也沒有辦法,所以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這三種教育,加上先天、前世所帶來的根,是不是這種材料,這樣才 能構成一個人,先天性和後天綜合的人格。

    因此,我看世俗的人,都一直想去改變別人,很少想要改變自己,所以,都被外境所轉,被轉走就活得很痛苦,看這個也不順,看那個也不順,這就是沒學佛。學佛 的人就不同,他有智慧,我改變不了你,我先改變我自己,你這種人就是這種水準,我跟本不要生氣,生氣折騰我自己,這等於對我是一種處罰,自己痛苦。所以, 拜佛實在是求智慧、求解脫。

    今天,一般拜佛、念佛的人很多,但是懂得迴光返照的人很少,佛像在前面,拜心外的佛,只想到佛陀會保佑我們。沒錯!佛有神通力,會保佑我們,但是很少拜佛 的智慧,我們就是佛!所以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得成佛”。每一位眾生,被迷惑就做眾生,覺悟就做佛。心、佛、眾生三者無差別,這是平等的,這不像基督教, 或是天主教,其它宗教,我要拜上帝,我們永遠無法做上帝,他是絕對的二元論。沒有一個基督徒、天主教徒敢說他將來要當上帝,拜著拜著,跑去跟上帝燒開水, 要是我的話,我不要。我們佛教徒卻敢肯定地說我們將來要做佛,因為我們也有佛性在。有一天,我也會像佛陀坐在中間認人膜拜,有一天會覺悟,這樣才拜得有意 思,對不對?

    所以講,拜佛是求開悟,求智慧,求當下這一念,能轉這個境界,唯心所造,這樣子如如不動、清清靜靜、無處不自在。拜神不同,拜神就是要保佑我這樣,保佑我 那樣,如果沒有保佑他,神像劈開拿去當柴燒,不然就是不拜了,就像保險公司。有一位信徒,拿三萬元給我,說:“師父!我的孩子今年要讀大學,師父你保佑他 一下,加持一下,拜託讓他考上大學。”我三萬又推還給他,我說:“如果這三萬穩上大學,別說是你,很多人,三十萬人家都捨得花,沒有說你三萬元給我,你的 孩子大學穩上的,這是沒有智慧。你的孩子不讀書,每次考試都考最後一名,會考上大學?所以說眾生就是貪,三萬元就能解決問題,四顆水果就要求他的孩子大學 會考上、丈夫事業順利,哪一尊佛敢吃你的水果?嚇死人,什麼都要。那就是沒有智慧。拜佛拜什麼,她也不知道。

    佛陀當時在世,沒像我們中國這種拜法的,不是整天吃飽就叩叩鏹,佛陀不是這樣修行的,佛陀是怎樣修行的呢?禪坐的時候,觀察心的起心動念,在動態的當中, 看我們對外境的反應,是不是修養有進步?印光大師講,習氣是不是有改變。人家二十四小時都在觀察那顆心呢!我們從小的教育就不同,我們老師就教我們向 “錢”看,向“錢”看,你要聽清楚啊!從小老師就教你“向錢看”,是錢喔!教你錢最重要,不會向“佛”看。所以我們要畢業時,老師都寫這句“錢途無量”。 每天都是錢、錢、錢,moneymoneymoney and money,每天都是錢,沒覺悟嘛!迷迷糊糊嘛!他不知道,這個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他不瞭解這個世間是暫時借我們用的,我們來這裡就像住旅社,對不 對?每天都這樣,時間到就回去,什麼都帶不來,什麼都帶不去,什麼都沒有,就是這樣。因此,拜佛就是覺悟。

 

學佛群疑(1)--聖嚴法師著

自序

 

從體裁、目的與物件而言,這本《學佛群疑》是我在民國五十二、三年間所寫《正信的佛教》的第二冊。因為自從民國六十五年之後,該書即受到海內外的普遍歡迎。許多讀過該書的人,不斷地向我建議,盼我繼續再寫一本類似而探討層面更廣的書,我也覺得有此必要,經常希望靜下心來,擬出一百個題目,寫上十萬個字,疏解、說明類似《正信的佛教》所解答而未曾解決的問題。由於事情太多,時間太少,加上多年來身體多病,所以未能如願。

 

到了民國七十六年春,有一位張鳴居士,每幾個月都要附印《正信的佛教》一千及至五千冊,分送結緣,同時也一再地敦請,要我趕快再寫另一本《正信的佛教》。我卻對他說:「我的體力不濟,頭腦遲鈍,想不出問題,最好你能想出一百個題目讓我解答。」我的本意,以為就此可以不了了之,想不到十天之後,他送來了幾百個問題,寫成厚厚的一疊。據說是向他信佛學佛的親戚朋友們採訪收集而來的。如果照他所提出的問題作答,每題大概只要用三、五句話或十來句話就可答完,那樣的問答,可讀性不會太高,所以我還是不想提筆。

 

過了一個多月,張居士又來問我:「怎麼還沒看到問題的解答在《人生》刊出?」我說:「我正在考慮採取怎樣的方式解答。」因此,我把那一大堆的問題交給當時《人生》的主編──果淳比丘,要他把問題分類集合成一個個的主題,一共理出了三十多條,果淳比丘幫忙想出了十多條,我自己也逐漸地發現了二十多條,這就是本書的內容。

 

本書多半是由我利用若干時日的晨課之餘,一邊口述,一邊由果淳比丘筆錄。有一部分是在紐約,由一位正在電臺服務的葉雲小姐筆錄,僅有少數幾篇由我親自執筆,故也斷斷續續地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在用字遣詞方面,可能不甚統一,現在藉此彙輯成書的機會,仔細地重讀了兩遍,適度地予以潤飾、補充、修正。

 

本書的內容,既是知識學問的,更是生活和實用的。依據基本經論的觀點,運用淺易通俗的文字,解答人人都想知道的實際問題。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間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所謂三寶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遠常隨,水火不能毀,盜賊不能奪,受用無盡,非世間諸寶所能比。

 

佛寶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任何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皈敬的物件。但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歷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釋迦牟尼一人。

 

所謂法寶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們所知的法寶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因此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所見的法寶是指經、律、論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師們的註解、語錄,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而且必須修行的依準。

 

所謂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且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薩、羅漢以及凡夫僧尼。可是聖僧的菩薩與羅漢,凡夫見到也不認識;凡夫所接觸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間的比丘、比丘尼為僧寶的中心。

 

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明及發現教材的過來人。唯有三寶齊備,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則僅信三寶之中的佛寶,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無異;僅信三寶中的法寶,則和一般的學者研究學問無異;僅信僧寶,則和普通人認乾爹、拜乾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寶,相當於學生到學校註冊,是信佛學佛的開始。唯有註冊之後,有了學籍,自己才承認是學校的學生,學校也接受你的上課;學生上課是義務,學校授課是責任。所以,皈依的儀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婦結婚,官員就職,黨員入黨,都要經過宣誓和監誓等的行為,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當然也可以學佛,佛教不會把未皈依三寶的人指為魔鬼;但是未經皈依三寶儀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託、躊躇、遲疑,遇到緊要關頭,他們會說:「我還不是佛教徒,我還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來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語、順手牽羊等的惡業和惡習,他們會原諒自己,更不會防範於未然。如果皈依三寶後,自己會做自我的約束、警惕和警策,也會受到同修及師僧等善知識的鼓勵、督促、規勸,所以,在人格的昇華,道心的增長,修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會進入正軌和常軌。

 

請讀者不要以為皈依不重要,或者誤會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夠資格皈依三寶。其實正因為你尚未修行,不會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經知道佛法可信、可學,那就應該趕快先來皈依三寶。認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個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現在皈依;皈依之後,不論在心態、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善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寶,就會增強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紅塵」二字並不是佛學的名詞,實出於中國文學的辭彙。它的意思是形容飛揚的塵埃,或是繁華的生活景象。

 

西漢班固的〈西度賦〉,有「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這是形容西度長安,人多、事多、錢多,豪華熱鬧。在盧照鄰的詩《長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紅塵暗天起。」宋朝程顥的〈秋月〉詩中有「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在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一回中也說「有城回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可見紅塵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場的、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

 

「看破紅塵」這句話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國古來的文學家,受到道家自然無為的影響,以及後來隱遁之士厭倦官場虛幻的富貴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園生活,而經常使用的辭彙。所以,看破紅塵就是從煙雲似地繁華生活隱退到自由、簡樸、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環境中。

 

佛教在中國常常受到誤會,一般人常把逃避現實,隱遁於山林的風氣和現象,歸之於佛教的信仰以及學佛的結果。其實佛法中,不講紅塵,也沒有講看破紅塵,只有講到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對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境,必須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才能產生身心現象。心為外境所轉,也就是被六塵所動,就會以六根造作善惡、好壞等的行為,佛法稱此為造業。其可以造惡業,也可以造善業:造惡業下墮地獄、餓鬼、畜牲的三惡道;造善業則還生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報。但是不論下墮或上升,都是在世間的輪迴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脫,則必須認識六塵是虛幻的、不實的、多變的。《金剛經》把它形容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能夠徹悟六塵世界的虛幻不實,當下就是解脫自在。若身心處於六塵世間,而不為六塵世間所困擾、誘惑,就不會起煩惱,稱為解脫之人。

 

可見,佛法所謂的六塵,是指身心所處的環境。繁華的富貴生涯,固然是屬於六塵,隱退的自然生涯,也沒有離開六塵,因此,禪宗有言「大隱隱於市廛,小隱隱於山林」。這也就是說,心有所執,身有所繫,不管生活在什麼環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風、暴雨、惡獸、猛禽、毒蟲,或所謂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都會引起你的煩惱;如果心無罣礙,處於皇宮、華廈和居於洞窟、茅舍是一樣的,何必要去分別。

 

通常都說看破紅塵就是落發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業失敗、婚姻離散、家庭破碎,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氣,在窮途末路,心灰意冷之餘,就到佛門中找一條苟安偷生之路,所謂:伴著青磬紅,了此殘生。這景象是非常消極、悲觀,甚至悲慘的!佛門中的確有這種人,但這絕對不是進入佛門學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進入佛門,成為佛教徒,也並不等於出家。佛教徒分為在家與出家兩大類,出家只是少數,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數。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謂將此身心施予三寶和施予眾生:施予三寶是為求法;施予眾生是為度眾。施予三寶乃為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施予眾生則可攝化、救濟苦海的眾生。能夠難捨能捨,難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確目的。從難捨能捨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難忍能忍而言,是承擔如來的家業和眾生的苦難,故所謂看破紅塵實與出家的宗旨無關。

 

至於出家學佛,可以包括社會的一切階層,且絕不為逃避現實,乃在和睦人間、淨化人間,也就是佛化人間。如果學佛之後要離開人間,離群索居,那就違背了佛化人間的旨趣。在家學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則下,對於家庭、社會、國家都應盡責盡分。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他會更積極於人間的生活以及分內的責任。這也就是大乘佛教將菩薩的形象分為出家、在家兩類的原因;出家菩薩是無牽無掛的比丘相,在家菩薩是福德莊嚴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紅塵的本意而言,是屬於消極的,而學佛卻是積極的。我們可以把人間的生活形態和心態,分為三類:第一,絕對的多數是屬於戀世型的,對於任何事物都放不下,爭名奪利、飲食男女、醉生夢死,苦惱終生而不知生為何來,死向何去?活著的時候放不下,要死的時候捨不得,所以佛稱他們為可憐愍者。第二類人是厭世者,他們或是憤世嫉俗,或懷才不遇;或是消極、悲觀,對於生命抱著無可奈何的態度。因此,前者會變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間社會的大舞臺,而過隱遁的生活;後者若不自殺而死,也會逃避現實,抑鬱以終。第三類,是屬於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們見到人間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憫人的懷抱,拯救世間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於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這就是被後世

稱為賢者和聖人的型范。

 

以佛教的觀點看,第一類人是凡夫根性;第二類人,類似小乘根性;第三類人,類似大乘根性。不過,若以佛法化導,第一類人雖是凡夫,也能夠漸漸獲得智慧,洞察世間現象,為人們減少煩惱,為社會減少災難。第二類的小乘根性,則至少不會憤世嫉俗,或者尋短自殺,而會積極修行,早求出離生死苦海。進而也能為人間留下自我奮發,自我救濟的模範和典型。第三類大乘根性者,則能由於佛法的化導,而賦予無限的生命、無窮的悲願,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佛化人間,成就佛國淨土;不僅度人,也要度盡一切眾生。他們不會因阻撓而失望,也不會因便利而狂熱;時時努力於因緣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卻永遠精進不懈,像這樣的學佛態度,當然與看破紅塵的觀念了不相關。

□學佛也需要知識和學問嗎?

 

這問題相當含糊,易於混淆。

 

首先,我們肯定孔子所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眾,懂得越少,就越能專心一意地照著老師所教的簡單方法,一門深入,專精修行,並獲得益處。所以,知識程度低的人,甚至沒有讀過書的文盲,並非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大受用,例如:六祖惠能,傳說中他是沒有讀過書的砍柴人,最後卻成了中國禪宗史上的第六代祖師。

 

不過據《六祖壇經》的內容和學者們的考察看來,惠能大師雖不是一位學者,若說他目不識丁,則不可能;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傳說中的文盲而能成為佛教祖師,並對佛教有廣大而深遠影響的人,尚無第二者。從印度佛教的釋迦世尊開始,傳承以至中國的歷代祖師,都是博通五明、內外學問的知識份子和大學問家。

 

上上等人,不須教育,不須文化,而是自然天成,一通百通;他們能夠掌握根本的理,以貫通全體的事,不是從瑣碎的萬事萬物各別認知中見其統一的理,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摘葉尋枝我不能」及「入海算沙徒自困」,那是一了百了,不須瑣碎的意思。學法是明理而窮本,學佛是見性而成佛,當然不需知識和學問;可是見性和悟後,為了利益眾生的方便,必須通達經教,充實知識,做為利生的工具。

 

中上等人及中下等人,必須依據經教,參訪明師,才有修行的依準和學習的方向,否則,便會成為盲修瞎練。在未見明師之前,或者見到了明師之後,都需要經教的根據,才能夠抉擇明師之真假。如果順乎經教,深入法理,洞明法義,那是真的明師。如僅以自我的臆測和修持中的感應、經驗來自由地解釋經教而譭謗正統歷代諸大祖師及三寶的人,即為邪師而非明師。

 

所以,若有人還不知如何選擇明師的話,應先深入經教,確認佛法,再去訪求明師,做畫龍點睛式的幫助,假使千萬疑問能在一語之下徹底點破,那就是你的明師。如果一無所知,而去參訪明師,就你而言,他還是一位普通的凡人;若是已深通經教,縱然踏破鐵鞋,訪遍天下,未見明師,也不會誤入歧途;並且既已掌握方向,便只是需要層層剝落心中的塊壘,雖無法一時將無明的黑漆桶頓時兜底打通,比較起來,還是安全的。

 

修念佛法門的人,如果沒有時間或環境不許可,當然,只要抱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就夠了。但是歷代弘揚淨土的祖師,像盧山的慧遠,以及唐代的道綽、曇鸞、善導、迦才,到明末的蓮池、蕅益,以及民初的印光等諸大師,都是通達儒、釋、道三教的飽學之士,也都是佛教史上的大思想家,怎麼能說念佛不需要經教呢?不通法義而僅念佛,怎麼知道念佛可以往生淨土?所謂淨土又有幾種呢?雖然下下等人,不知發問,只知照著去做;但是能夠發問,而且經常需要幫助人家學佛、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也是對於經教法義一無所知,怎麼能夠產生勸化的力量?否則,就是以盲引盲,盲修瞎練,邪正不分,心態不明,目的不純,怎麼能夠自利利他,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呢?

 

不錯,人在正當用功之時,不論參禪、念佛、修顯、修密,都要求心無二用,不得一邊修行,一邊思考經教,或以經教的內容、法義來時時對照自己修行的情況,那是種擾亂,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之前的認清指標及修行以後的印證情況和指導後學,經教的研讀卻是不可或缺的。

 

□學佛是否必須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

 

不一定,要看情形,無目的的享受,應該收棄;有理由的享受,必須維持。

 

佛要金裝,是裝給眾生看的;人要衣裝,是裝給一定的社會層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場。在需要威儀、禮節的場合和環境,如物質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享受是一種禮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質條件貧乏、自己經濟能力薄弱、社會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縱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當捨去所有的享受和大眾共度難關,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會,為了禮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場合、某些環境或者會見某一些人,必須衣冠整齊,必須乘用私家汽車;日間有日間的禮服,晚間有晚間的禮服,在日本及歐美地區,參加喪禮有一定形式和顏色的禮服,參加婚禮以及各種正式的集會,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這些都不該算是享受。

 

佛法重視因果,今生的福報是由於過去世的布施而來。享受福報,猶如向銀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終有提空之時;今生享受愈多,福報所剩愈少,終有用畢之日。應該一方面繼續修福,同時也要惜福,才能達到福德圓滿的程度;否則,縱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從原始的佛教開始,就主張比丘要身無長物:一則是為戒貪,二則是為惜福,三則是為減少對身體的執著;出家眾固然如此,在家眾亦復如此。

 

出家沙彌就要遵守不著香花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帶手飾,不蓄銀錢、寶物等戒律。在家眾如果能夠做得到,除了銀錢必須使用之外,其他也應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個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謂六齋日,來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於惜福而放棄享受。此所謂享受的內容,應該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帶的和各種娛樂設施。這便是節流更重於開源,布施是為福報開源,放棄享受是為福報節流。

 

可是,釋迦世尊的身相,就有卅二種大人相,是一種福德、莊嚴、智慧相。傳說釋迦世尊也接受金縷袈裟的布施供養,也受給孤獨長者以黃金鋪地,買下了只園精舍而供養佛陀。當時的福德長者們供佛齋僧時,都用上好美味的飲食,並且莊嚴、修飾精舍和供佛齋僧的場所;許多有名的說法之處,後來都成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園和花園。

 

從佛經裏面所見到的佛國淨土,例如:西方的彌陀淨土以及《華嚴經》的彌勒樓閣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見的諸大菩薩的宮殿,都是金碧輝煌,極莊嚴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與他們的生活同在,而以他們財富表現出來;好像貧賤的人身相醜陋、皮膚粗糙,富貴的人身相莊嚴、皮膚潤滑,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福報,與放棄享受或貪圖享受無關。

 

我們所說的享受,應該是指貪圖個人的口腹之欲,飲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為請客,也不為禮節,只為了表現一己的富有;或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妝、穿著,以滿足自己的虛榮;或者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廳、妓院等聲色犬馬的所謂遊藝場所,縱情放逸、揮金如土,這些行為當然是學佛者應該放棄的。

□在家信佛有禁忌嗎?

 

民間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並不是正信的佛教,卻被誤認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爐裏面殘餘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結果弄成髒亂和容易引起燃燒的危險。其實,我們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個香爐,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須清理收拾,經常保持像第一次燒過香的香爐一樣清潔。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敢進入寺院禮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誦經、打坐、念佛,其實這是低級鬼神的禁忌。因為鬼神怕見血污,所以,容易見血發嗔。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貪,可是生理的經血,不是鮮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應;所以,生理期的女性,進入神鬼的宗祠、廟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後果。至於佛教的沙彌尼、比丘尼,以及近住優婆夷,都是生活於寺院,每天與經像、法物為伴的女性修行人,從未由於生理期間,發生所謂沖克的問題而帶來災難的。

 

在家供佛,設立佛壇,通常都先請人為佛菩薩聖像開光,同時要選擇日期,勘定方位,這也是屬於民間信仰或民間風俗的一種。以入鄉隨俗的觀點而言,這無可厚非;開光表示慎重,擇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從佛教的觀點而言,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處不應,一切方位有十方諸佛、十方三寶、護法龍天,當然沒有民間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問題,只要自己認為是最尊貴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適當的時間來為佛像安位就好。

 

有人認為某些經咒,在家人不可念,或者某一時辰不可以念某些經咒。其實,凡是經咒都要以恭敬心,於清淨處來持誦,最好先洗手、漱口,並在佛前焚香、禮拜;但沒有一定說在家人不可以念什麼經或持什麼咒,除了密宗的特定法門之外。

 

家裏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將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這應該沒有問題,佛在中間,菩薩供在兩邊,諸神供於菩薩的外側,做為三寶的外護,也讓諸神親近三寶,修學佛法,種成佛因。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後,可對原有的神像焚香、供養、禱告,然後收藏起來,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雜亂。

 

香灰及損壞的經像、法物,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於送到寺院。其實,只要選擇清淨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後,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屬制品,則收藏起來,過了若干時日,就可做為古董或破舊物處理。

 

佛前鮮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屬於消耗品,必須每日更換;如果尚是可用可食,應該移作他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拋棄;如果腐爛、敗壞,則做垃圾處理。至於供品的單數或雙數,沒有限制,以對稱的美觀而言是雙數,如限於物力、財力、位置及場地的關係,單數也沒什麼不可。至於品類,質料是以各人的財力可能負擔的範圍為原則,不敷衍也不鋪張。

 

在家修行的時間,以早上、晚上為宜,身心清淨輕鬆,才能專注、虔誠;如果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當然也可以選定不同的時間。最好臥室不設佛像,床上不要打坐、拜佛、誦經;如果只有一間房子,最好平常將佛像用布遮蓋,禮拜之時,要把床鋪整理整齊、清潔,再揭開佛像;如果除了床鋪沒有任何位置,坐在床上,也可以做為修行場所。總之,是以恭敬、清淨心來做到肅穆、莊嚴的程度為原則。

 

皈依三寶之後,對於其他宗教,以及民間信仰的寺廟、道場,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進入教堂、寺廟、神壇,當以鞠躬合掌問訊為禮。不得作為信仰的物件,但還是可以作為友誼的聯繫;在對於佛法未有確實的認識之前,不可以閱讀外道的書刊,否則會造成方向的誤導。

□殺生的定義和範圍是什麼?

 

原則上說,不殺生戒的重心在不殺人,所以,殺人是重罪,殺其他動物是輕罪。眾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類能夠造惡業(或稱為黑業),而墮為鬼道或下地獄;也能修善業(或稱為白業),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於成佛;其他眾生,除極少的特殊例子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惡為何事,只有隨業受報的自然行為,而沒有心意的造作在內。所以,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並能弘道,因此,戒殺是以不殺人為根本。

 

殺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知是人,二、預謀而有殺念,三、殺死;否則,叫做傷害或過失,不成殺人罪。至於人,是不論年齡、貴賤,不論成形或未成形,有知或無知,凡被肯定是人者,皆不可殺。所以,不得墮胎,也不得以安樂死的名目來處理自己求死或已無自覺意識的植物人;否則,就是殺人罪。此點請參考《正信的佛教》和《人生》第三十六期的社論。

 

迄目前為止,醫療界呼籲人體器官的捐贈和移贈,比如眼角膜、腎臟以及其他臟器的捐贈,是將沒有使用能力的人體,局部令其復活,這是值得鼓勵的事。如果在生前捐贈,當然已經獲得捐贈人的同意,縱然在死後移植,也必須預先取得死亡者生前的首肯,否則亡者對於遺體尚有一分貪戀和執著,便會引起他的嗔恨及怨怒,甚至影響他的轉生善道或往生淨土的去向。

 

自然死亡的人,通常於十二小時之內,神識未離,尚有部分知覺。從醫學上判斷已經死亡的人,從佛學的觀點看,未必就已真正死亡;但如果立下遺言,捐贈器官,為了挽救另一人或數人的生命,這是捨身救人的菩薩行,因此,若生前確立有遺願,移植人體器官當不成問題。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維持環境衛生的原因,必須處理蟑螂、蒼蠅、螞蟻、蚊子,乃至於老鼠等問題,這在佛世已有成例。當比丘們的浴室、浴池由於多日未用,滿生小蟲,負責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處理,佛說:「除盡污水,清潔浴室。」比丘說:「會傷蟲!」佛說:「不為傷蟲,是為清理浴室。」於是比丘釋然。這個例子是說為了維護人類生活環境的衛生,予以清理打掃,目的不為殺傷蟲類,因此,不算殺死。當然,不得用藥物噴射殺蟲,只能以打掃、清理、消毒的方式來防治或退治蟲蟻的進入和繁殖。如果環境經常保持整齊、清潔和消毒完善的狀態,縱然有蟲蟻,也不會太多。

 

如果在耕種時,難免會傷及蟲蟻,但為了我們自身的活命,不用說耕種,就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勞務,也會無意殺死蟲蟻。所以,只有經常多念阿彌陀佛,願愚癡而無知的眾生,於死亡之後,轉生善道或超生淨土,不算犯殺生戒。當然,能夠小心防止,減少殺傷蟲蟻的機會,是慈悲的表現。如果明知殺生而心無悔意,便是沒有慈悲心。

 

至於毒蛇、猛獸,以及毒蟲之類,是他們過去世的業力使然,他們傷人,不出於預謀,雖有惡行,沒有惡心,所以,並不算造殺業,應受到人類的同情和保護。以今天人類的社會而言,不僅可以防治受其傷害,也可以劃出特定的空間範圍,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他們的繁殖,不令其成為人類的災害。此所謂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殲滅法,不僅培養了人類的仁慈心,也對大自然的生態盡了維護的責任。

 

一般初學佛的人,對眾生的定義不明,而且現在更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其實生命有它的層次,植物是無情眾生,動物是有情眾生。所謂眾生,可分作三級,高級的為人類,具有三個條件:一、有活的細胞;二、有神經的反應;三、有思想及記憶。低級的為植物,只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做無情。中級的是動物,只有少數如狗、猴子、馬、象等高等動物有若干的記憶力,但沒有思想力。至於下等動物除了神經的本能反應,沒有記憶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所以蟲蟻都會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險,植物則不然。因此,殺生的界定,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及於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級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為庇護,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壞其居處,並非為了草木不可殺的理由。

 

微生物如細菌,從生物學上看,它是介於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生物,既沒有神經更沒有記憶和思想,不屬於有情眾生,可以說是活動的植物,所以,殺菌不是殺生。

 

關於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細菌之外,尚有比較高等的生物,他們雖也沒有神經,但已可以算在動物之列,因此,佛世的比丘,用水需要通過濾水囊的過濾,把比較大的微小眾生濾出,比較小的就不管了。這是基於慈悲的觀點,不忍目見生物而不救度。如果肉眼不能見,或雖見而不能分辨是有情或無情眾生,那就理會不到了。

 

佛教主張不殺生,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眾生無不皆然。眾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眾生的生命絕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揚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互敬、互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會受到故意的傷害。雖然佛經中說,殺生有果報,殺人償命,吃它半斤,還它八兩,這是說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實。但是我們不必把不殺生的著眼點擺在害怕受報的觀點上,果報是有的,但也並非絕對不可以改變的;養成慈悲心,才是不殺生的重點,也是佛菩薩化世的精神。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