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劫中,波羅奈國有個癡人,他一生勤勤儉儉,卻喜歡積聚黃金。那時工資低廉,積銀都很難了,又怎麼來儲蓄黃金呢?幸而他所居住的是個熱帶地方,氣候長年如夏,穀物瓜果元然生成,並且異常豐富,得食很容易,不必多費金錢。又因為天氣暖和,終年不見霜雪,單衣也足以遮身,破了補補,一件衣服能穿很久。辛苦賺來的,既不花在衣食,就儘力節省,積了錢就拿去換金子。零星的碎金,就存放在瓶子內,這麼樣累月經年的,存到瓶子滿了,就欣喜若狂,趕快在宅中,掘土埋藏。
存了一瓶,更努力存第二瓶,就這樣好不容易存滿七瓶,這七瓶金子,真可說是汗血的結晶,是辛苦一輩子積來的,他本人當然珍惜異常。但是到這個時候,也已經是年老了,病苦交侵,只為惜錢的緣故,總不肯求醫,怕這樣一來,金子就減少了許多,就這樣輾轉病榻不久就死了。
由於他一向愛金,深怕丟失,睡眠從來不曾安穩,每當聽到聲動音響,就心驚膽顫,又由這驚佈畏懼轉生瞋恨,久而久之,瞋恨的習氣十分深重,命終後就順著這瞋習,投為毒蛇身,並且仍愛者金瓶,日夜守護,不肯離開。他的房子,因為有毒蛇,大家都相率遠避,沒人敢住。蛇老命終,捨這一身,再受一身,為了愛金瓶的緣故,仍然為毒蛇身。就這樣朝夕不離,纏著著金瓶,經歷了萬年。
一天,這蛇忽然生起了厭心來,知道自己為了愛惜金瓶,一世又一世的投身蛇身,在這好幾萬年當中,可說絲毫沒有長進。金實在是禍害,如果要速禍求福,應當急速捨金。
那金要拿來當什麼用途呢?想想,人中的聖賢,曠劫難逢,如果得緣供養,一定有大福報。計劃定了,就急往路邊,借草掩身,探頭四下張望,希望來個好心人,助了心願。不久看見一位慈祥愷側和善可親的行者,於是蛇就大聲呼叫:「請慢點走,借一步說話!」
行者停下腳步,要問原因,前後顧盼,卻不見人影,正舉步要走,蛇才現了形,說:「不要害怕,有事相煩,請向前一步!」
「你身惡毒﹐到你跟前,恐會被你傷害!
「我絕沒有惡意,如果要害你,恐怕你也難以逃避。」
行者於是走到蛇身邊,蛇向前走著走著,忽然回頭盤旋,指者地下說:「這下面藏有金錢,請你幫我備辨齋供,如果不答應,恐怕你會中了毒涎!」
「好!我能為你辦成此事!」
於是挖開土堆,拿出所藏的金子,蛇又說你拿這金子,獻給執事師父,請他精治妙食,依禮供養佛及諸聖眾。那一天設食,請攜籃子來帶我赴會,讓我瞻仰聖眾,懺悔夙罪,大恩大德,永難忘記。」
行者點頭而去。到了寺院,把金子交給維那師,並詳述此事因緣,及毒蛇發願供養的心意,維那師答應成就蛇的心願。
到了設供的那天,行者攜了籃子到蛇的處所,蛇很高興的爬入籃內,那人用白氈蓋在上面,讓蛇免受日光的逼灼,於是就攜蛇往佛寺來。
在途中,有人問擔蛇的:「從那裏來,一路上身體還好嗎?」擔蛇人默然不答。路人再三這樣問候,而擔蛇人不出一言。蛇氣擔蛇人的無禮,他人好意,三次鄭重問訊,竟然不答一言,怎麼這樣傲慢無禮。屢次想要用毒汁殺擔蛇人,又屢次轉念,制止惡意:「這是我的恩人,為我作福,大恩還未報,而我卻想殺害他,真是罪過!罪過!」一再思惟,便安然伏在籃內。一路這樣行來,走到空地,旁邊沒人,蛇就囑咐擔蛇人:「請放我下地。」接著,蛇就責備擔蛇人,為什麼一再失禮於人,今後千萬不要這樣。擔蛇人聽了,也深感慚愧,生謙下心,不敢像先前那樣疏慢。來到寺廟,已到進食時間,眾僧人排列在寺前,蛇囑咐那人依次呈香給僧眾,蛇發至誠無切的心,熟視受香的人,一一都變成諸佛現身,為救護一切苦惱眾生,方便出世,受眾生齋供。蛇貼身地面,仰首凝神,一心專注。僧眾口誦經咒,向佛塔右繞三匝,擔蛇人取來淨水,捧水洗眾僧手,蛇懷無限敬意,觀一一僧洗手,無有厭心,並且生稀有想,觀想此水經聖僧洗手之後,滴滴都化作甘露,一切眾生,有緣遇此聖水,都成了得度的因緣。
眾僧進食已畢,主僧為蛇廣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平等、報恩、普濟……等種種妙法,蛇聽聞妙法,心開意解,歡喜樂施,請維那師到藏金的所在,將剩下的六瓶金子,盡數施僧,廣作佛事。
作福完畢,蛇回到住處,因為風罪已消,福緣已到,於是不久命終,升到忉利天,天福享盡,又下生人間,為佛弟子,智慧第一,成大阿羅漢,這就是舍利佛尊者。
一念的貪愛瞋癡!人身變為毒蛇,一念覺醒捨貪布施,蛇也可以升天,可見沉淪解脫全在覺與不覺,而布施也不一用金錢,主要在誠心,像貧女施燈,能長夜不滅;童子以沙供佛,能感召身作國王、興隆三寶的福報,都根源於至誠。蛇用誠心齋供,見一一僧眾都變成諸佛現身;而滴滴淨水也化作甘露,成眾生得度的因緣,所作的福德因而倍增,有這些聖因,最後才能為佛弟子,證阿羅漢,功不唐捐,因果自是不虛。同樣的我們只要能常行懺悔,能盡心力,任何東西,都能夠植福,「自心就是福田,片刻也不要荒棄。」
(明倫月刊179期)
在過去印度的無憂王(就是阿育王)統一全印度的時候,由於他的福報威德殊勝,所以外圍的一切小國都來歸屬臣服。有一天無憂王王召見群臣,問大家說:「天底下還有不臣屬於我的嗎?」所有大臣都齊聲回答說:「天下都是大王您的,沒有人不對您叩首稱臣。」其中有一位很智智慧的大臣,起身發言說:「在大王的界內,以臣所知道還有不臣屬王您的,那海中的龍王,向來不曾派遣使者來問好,也從沒有進貢寶物,由比可知龍王不臣服於大王不信大王可以試試看。」
從前有一個正直無欺的人,由於出外訪友,在路上一間空房子過夜。到了半夜,有一個鬼擔了死人來,放在這遠行人的前面。後面卻有一個鬼追來,和前面的鬼吵起來,共同爭要這死屍。先來的鬼說:「這地方有個人在,我們可請他評評理,看究竟是誰的?」
鑄像分金
無憂王為了考驗自己的福德威力,是否能夠懾服龍王,於是發動千輛兵車,萬匹人馬,擊鼓敲鐘,旌旗招展,前導後擁,浩浩蕩蕩來到海邊。而龍王卻安安定,對這些視若無睹,海面風平浪靜,寂然無聲。國王便向海大聲地說:「你在我的國界內,是什麼原因,不來朝見?」這時龍王那邊依然靜巧無聲。無憂國王於是問那位智臣說:「有沒有辦法讓龍王不得不出來朝見?」智臣:「只要時機一到,龍王自會出來,現在是因是為龍王的福德在大王之上,所以不肯臣服。大王如果不相信,可以請人用黃金,同樣稱了兩份,分別鑄造,一個鑄大王的像,一個鑄龍王的像,等像做好了,再稱看看就能夠分曉。」
於是肖像造成了,依智臣的話一稱,結果龍王的像比較重,人像此較輕,智臣就解釋說:「龍王的福德超過王上,所以像垂,大王的福德,遜於龍王,所以像此較輕,如果要使輕的變重,那就要修德培福,自能如願。」
智臣的話,在國王聽來,如醍醐灌頂,心中豁然開朗,一方面非常歡喜,一方面又非常慚愧,由慚愧心轉而激起苦勵的意志;於是更大發善心,普吉天下,侍養孤獨年老的人,救濟貧窮困乏的人,又在各郡縣,興建塔寺,對於佛像舍利以及經典都誠敬供奉,又供養聖家,飲食、衣服、醫藥、用具四事不使缺乏,這樣子做了三年,始終如一。智臣對國王說:「現在可以取出以前所造的像,再稱看看。」稱的結果,竟然王像此較重,龍王的傲變得輕了。智臣說:「這樣一來,龍王必定會誠心悅服的。」於是國王很高興的又帶了群臣,就如上口一樣,再次到達海邊。這時龍王果然化作一位年少的婆羅門,在國王面前長跪問訊,貢獻海中的一切珍寶,口中自稱小臣。
天下最有力、最能化人無形的是福德,而最大的福田,在三寶中求;要歷鍊最高潔的品格,換發倍性的光輝,也要從佛法的慘捷中來「無憂五乃至普天下任何人都一樣,護持三寶、依教虔修,所成就的福德最人,也最不可思議!(明倫月刊184期)
離身悟道
遠行人暗自思惟:「這二鬼力大無比,我說實話也是死,說謊話也是死,那為什麼要說謊呢?」就大聲說:「是先前那鬼擔來的。」後鬼於是發大怒氣,捉了這活人來,將他的手拔出,丟擲地上,前鬼就立即取了死人的手補上,說也奇怪,馬上就粘合如生。就這樣,兩腳、頭、胸背……都這麼被拔出,又都用死人的身體肢節一一安上,而一切如故。
最後,此二鬼共食所有的人身,而後擦擦嘴巴,飄然離去。
空屋中的這個人,暗自思惟:「我父母所生給我的身體,眼看已經被那兩個鬼吃完了。現今我的身體,都是從他人身上補過來的,那我究竟有沒有身體呢?如果有,可是身上明明一一肢節都是別人的。如果說沒有,那現今明明有這個身體活著。」這樣想了又再想,心中十分迷惑,像要發狂。
天亮了,循著路走,來到另一國境,看見有佛塔、僧眾,也不問其他的事,但問「此身是有了是無?」
諸比丘問:「你是何等人?」
答說:「我也不知道是人還是非人」便為僧眾詳說發生的事情。
諸比丘說:「此人自知無我,很容易得度。」
便告訴他:「你從無始以來,恆無自我,不是到今天才無我。這『我』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因為妄想執著,才計有我身。」就度了他,令知辦道,漸去一切煩惱,速證阿羅漢果。 凡是行人,能認識本無此身,『我』是虛偽不實的,由此破除一切邪執妄見,那就離道不遠了。 (明倫月刊2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