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鈍根成就

釋迦世尊,為利益末劫的一切有緣眾生,特地不問自說,在祇樹給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大弟子。演彌陀法會,宣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度生功德的殊勝。諸弟子當中,有十六尊者,都是了卻生死,不墮輪迴的大阿羅漢;其中的第七位尊者,名周利槃陀伽,又名朱利槃特,簡稱槃特。
    槃特大菩薩,當初是一位鈍根眾生,因宿世曾出家披剃,修無想三昧,所以得遇釋迦如來,出家學道。
    如來教槃特誦念四句偈子,期他漸漸收心入定。但是槃特十分呆鈍,四句偈子無論如何念不上口,如來為作方便,指著牆角的掃帚說:「那你念掃帚這兩個字吧,如果能一心持誦這兩個字,所得的利益也是相同的。」怎奈槃特天生的魯鈍,全沒有記性,念了掃忘了帚,念了帚又忘了掃,學了百多天,掃帚兩字,還學不全。他的健忘被遠遠近近的人,傳為笑柄。
    有一天耆域王子,想要進齋施供,恭請佛及佛弟子到家接受供養,但是卻不邀請槃特。一時如來和諸弟子,到了耆域家中,大家依次坐定。當時印度有一種風氣,就是不穿鞋子,(熱帶地方,大多如此),而宴客時,未進食之前,先送水給客人淨足,這個禮節叫行清淨水。當水送到佛前時,佛卻表示不願接受。
    耆域王子又驚又疑,向佛請問,為什麼不受清淨水。佛說:「槃特比丘沒在這裏,我不願接受淨水!」耆域說:「槃特比丘連掃帚這兩個字都念不起來,他這麼笨,連牧牛羊的人都不如,所以才沒有請他啊!」如來說:「佛法平等,沒有高下,沒有差別,不請槃特,我不接受供養。」
    這時耆域知道自己違背了佛的旨意,深感慚愧,於是急速派人把槃特請了來。佛便令阿難尊者持佛缽授予槃特,並告訴槃特說:「你坐著不要起來。」這時槃特在座中,敬遵佛旨,運展神臂,剎那之間,便將缽送達佛前。
    要知道佛所使用的缽,是當年四大天王供佛的,四大天王一人持一石缽奉佛。但是缽只要一個就夠了,如果接受一個,對其他的三人便不公平,於是佛就同時接受,而將四個缽一并納入掌中合壓成一缽,因此這缽的重量可說是非比尋常,槃特這一出手,現了神通,眾人大感訝異,耆域連忙到槃特面前,向他作禮懺悔,並且奉為上賓。
    而槃特比丘,為什麼突然有這種神通呢?原來他秉遵佛旨,以「掃帚」二字作阿伽陀藥,來治療蠢鈍的毛病,只因罪障太重,病根太深,掃帚這兩字誦了六年,再加上這期間各方面的人來笑他、罵他,等於是長時日的替他做變相的懺悔,一旦罪消債清,他的心智才霍然清醒,而頓時達到了一心不亂的境界﹐剎那開悟,靈光獨耀,超脫根塵。從此以後出語驚人,深入淺出,而頭頭是道,面面俱通。
    有一天槃特跟隨在釋迦如來的四百九十位大弟子之後,去赴阿耨達龍王的齋供。在阿耨達池邊,大家遵如來的命令,飲了池中的八功德水,才飲少許,個個便都能通達了知宿命。
    於是如來便令弟子們,把各人的宿命因緣,在大眾的面前演述,以廣勸戒。
    槃特說道:「我的先世是養豬人,有一天,我趕著豬群到市場,想得個好價錢,我家到市場隔一個江面,要怎麼渡江呢?我想了個法子,用繩子綁了豬,又怕豬群狂叫,另用細繩縛住豬口,人和豬同時渡江,豬到江半,人已登岸,繩子的一端,操在自己的手中,不怕走失。我想這辦法,真是萬無一失的了。那裏知道豬被綁得不能喘息,走到江半,已經悶得不能活動了,最後就一齊溺死了。死豬入市也難脫售,全部資本一下喪失,我呆立在江邊,想到自己別無他長,生路已絕,真是痛苦無奈。正不知如何是好,忽然來了一位世外高人,看見我的困狀,大發慈悲,苦口勸化,要我出家學道,教我持戒修定,修成無想三昧,壽終之後,生到天上,天福享盡了,又再生人間,因為封了豬口,連傷許多生命的緣故,生成愚癡的根性,受蠢鈍的報應。幸而因為宿植虔修禪定的勝因,與佛有緣才得遇世尊,究竟解脫,證羅漢果。
    槃陀伽尊者,以「掃帚」二字,證一心不亂,可見念力的不可思議。他過去生因虔修無想三昧,壽終後能夠生天,足見修行人自有修行人的福報。但是福享盡了,又墮人間,宿業惡因,故生成魯鈍,這有漏的福報,是多麼不可靠。況且,修有漏的福德,生天、生人,享富貴,由於隔陰之迷,未必能繼續修行,而迷惑顛倒恐怕還更造新殃,這樣生生死死業力纏繞,真不知什麼時候是了脫之期。另有念佛行人,仰仗佛力,剎那超脫束縛,不入輪迴,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斷惑證真,這是何等便宜!地藏經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願我同修,務求當生成就! (明倫月刊177期)


阿夷悲淚

二千五百餘年前四月八日,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迦毘羅國,淨飯王宮中,取名悉達多。降生時,有非常多不可思議之瑞相,國王告訴夫人說:「太子生得非常不凡,我們國中有位道人,名字叫阿夷,已經一百多歲了,是位年高有德,見識很廣的長者,他通曉相法,今天想請夫人一起前去為兒子相命,您說可好?」
    夫人說:「很好。」
    於是就整治車駕,準備出行,白象開路引導,妓樂也跟隨著,這樣前往道人的住所;並賜道人黃金,白銀各一袋,道人不肯接受。阿夷披起一襲衣服,開始相太子,他看到太子有三十二相好,軀體金色,頂有肉髻,其髮結青,眉間白毫,頂有日光,目睫紺色……等。
    阿夷見到這些,就一直歎氣流淚,悲哀得講不出話來。
    國王夫人見狀,害怕得舉手而拜說「是有什麼不祥瑞嗎?請告訴我相得如何好嗎?」
阿夷舉起手回答:
    「非常的吉祥沒有不利,小人恭賀大王得生這樣一位神人。昨天夜裏,大地大動的原因,原來正是為了太子降生啊!我相的結果是這樣的:『國王所生孩子,而有三十二相好的,在他即位時,必定為轉輪聖王,就是能夠由天感得輪寶,只要轉動輪寶,就能夠降伏四方天下,七寶自然而至,又能飛行空中,不用動到兵器,天下自然太平。如果不喜
樂天下,而離家修道,一定為自然佛,成一切種智,度脫萬姓,廣濟天人,』我悲傷自己已是晚暮之年,馬上就要過世了,不能親眼見到佛興,也無法聽聞佛所宣說的經與,所以感到非常悲哀啊!」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阿夷雖值佛世,亦見到佛,但世緣已到,無法聽聞佛法,故悲不自禁。吾等凡夫,已聞佛法,如不知善護,暴殄珍物,任殊勝因緣,輕忽而過,阿夷有知,必淚如泉湧,永不乾涸。 (明倫月刊132期)


助惡受報

從前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為天人、國王、大臣廣說妙法,有一個修行婆羅門的老人,住在大街上,財寶無量。他有一個兒子剛滿二十揆,結婚還不到七天,夫婦相敬如賓。正當三月天,妻子對他的丈夫說:「我們到後園中看戲,好嗎?」夫婦相隨到了後園,園中有一棵高大的樹,結滿了花,妻子想摘花,丈夫就盤旋上樹去摘,不小心踏到了細枝,樹枝被踩斷,人掉到地上,當場死亡。全家大小跟去看,哭得死去活來,不少親戚族人趕來弔喪,都非常悲痛,聽到、看到的人都很傷心。父母妻子埋怨天地怎麼不保祐他?最後無可奈何把棺材、衣被都準備充足去埋葬,回家還哭個不停。
    世尊憐憫他的愚癡,前去慰問他,長者全家大小見到佛,都悲痛地禮拜,向佛報告經過過的情形,佛對長者說:「不要悲傷,好好聽法!萬物無常,不可常保,有生就有死,福禍相隨,現在有三個地方為他而哭,也都悲傷懊悔得很厲害,可是他到底是誰的兒子?誰的親人呢?」
    因此世尊就說了一首偈:「生命就像已成熟的果實,隨時都會掉落,有生就有苦,誰能長生不死呢?從最先有貪欲,而進入胞胎中,一成形了生命就像電光石火,晝夜不停流轉,身體本是死的,只有精神是無形的,雖然死了又生,福禍還不滅,並不是一世就了結,由於貪愛而長久受苦,自作還自受,身體雖死而神識卻不喪失。」
    長者聽完,立刻開悟,忘了憂愁,跪下對佛說:「這個孩子從前造什麼罪?竟然在青年時期就夭折了,請佛說出來。」佛說:「從前有一個小孩拿著弓箭到樹林裏遊戲,旁邊有三個人跟著,樹上有麻雀,小孩看了想射,三人鼓勵說:『如果能射中麻雀,那真是世上健兒。』小孩心裏高興,拿著箭射去,一箭射中,掉到地上。三人都笑了,歡喜拍手,然後各自離開。經過了無數劫生死,他們常常相遇共同受罪,這三人中一個人有福報,現在生在天上,一個生在海中為龍王,一個就是你;這個小孩從前生在天上,命終下生作你的兒子,掉到地上死了,又生到海裏作海龍王的兒子,可是一生下來,就被金翅鳥王抓去吃掉,所以今天三個地方為他悲傷懊惱,為什麼呢?就因為前生幫助他做壞事,所以便受到悲傷哭泣的惡報。」
    因此世尊又說偈:「識神造出三界,善不善有五道,暗中的行為所帶來的報應就像回音一樣,由從前的因行而產生後來的果報,就像種子和它的樹、影子和那個人都一樣。」佛說完偈要使長者了解,就讓他觀察自己的宿命,看到天上、龍宮的事,長者心開意解,長跪合掌對佛說:「我們全家願意作佛弟子受五戒。」佛立刻傳授戒法給他們,又為他們說「無常」的義理,全家很歡欣,都得了須陀洹道。(明倫月刊 97期)


雁序之情

從前有一位國王非常喜歡吃雁肉,他喚使獵師去捕殺雁。獵師張好了網,正巧有五百隻雁從虛空中飛過。這時雁群中的雁王不小心誤落到獵師的網中,獵師非常歡喜,趕緊將它捉下準備宰殺。突然,有一隻雁飛來,發出很悲哀的鳴聲,投依在雁王的旁邊。而那五百隻雁也徘徊於虛空中不肯飛去。獵師見到這情景,感動萬分,不忍心殺雁王,放牠歸入雁群中,讓雁陣在浮雲中飛去。那位愛吃雁肉的國王,聽到了,也深受感動,從此再也不吃雁肉了。
    當時的國王就是阿闍世王。雁王為釋迦牟尼佛,一雁是阿難,五百雁就是五百羅漢。
(明倫月刊101期)

模範人王

佛在祇園說法,一日天界中有一位王太子,名喚碧羅,遠從天界,飛來佛前。因佛將說法時,放無量光,遍照十方法界,碧羅太子,便依佛光作指標,一剎那頃即到祇園。碧羅太子,到如來前,五體投地,恭敬禮拜後,退立一旁。
    又離座起立,合掌問佛:
普天之下,一切眾生,皆有求願,或求豐衣足食,或求無病健康,或求消災免難,或求成名得祿,或求子孫蕃衍,或求安樂自在,可惜大多數的人都是癡心妄想,未下種子,卻空望收成。好像怠耕的農人,不耕耘想收成,好比懶人,不織而想求得衣料。空手而求願,難怪都會失望。不知此浩浩無涯三千大千世界中,到底有幾個人明白升沉路頭;分清苦樂界線?茫茫世界﹐到底真能求福的少﹐受苦的多﹐出罪的少。如來有天眼、慧眼、佛眼,都能究知他各別的因緣。今祈求如來慈悲開示。」
    佛讚歎碧羅說:
問得很好,求福有求福的方法,求非其道,自然不能如願。事實上,人間天上,一切苦樂,都是自作自受。行善就常得福,作惡就自受殃。業報成熟的時候,一一皆須自己承當。沒有誰是僥倖得福,也沒有誰是枉遭災殃。殃福追隨人後,就如影隨形一般。也如同聲音一發,四周必有回聲響起。
    碧羅天王子歡喜的說:
我回憶在過去生時,曾作人間國王,因夙知修福,國境一向平安,風雨調和、歲收豐盛,能恣意修福修慧,而府庫不慮窮竭。
    一天,自念人命無常,想要行大布施,豫種大福:想造一面大鼓,鼓聲得傳百里,可以廣宣敦化。 於是便對群臣說明此意,問誰能承辦此事?大臣各自忖度,恐怕不能勝任。忽有一人發言:
那智臣匡上,天生才智,忠心報國,慈濟萬民,應能完成此事。」
眾皆同意,齊聲推舉。此時智臣匡上,並不畏縮,起立說道:
臣能為大王成辦此事,滿大王心願,但是須得有足夠的經費,才能著手。」
    王心大喜,立刻開啟庫藏,告訴匡上:
需要多少金銀,任你隨意支配。」
    匡上於是用寶車,運送珠珞,以及衣食用品,一切生活所需,陳列在宮門外,排得次序井然,而又如山如阜,豐富異常。然後擊鼓周行,宣告大眾:
天王仁愛,慈護萬民,如同親子,民有疾苦,如同身受。一切民眾,苦於衣食,有所欠缺,都來王城宮殿前,估量所需求的,平心領受,無所欠缺即可,使人人均等蒙受利益。」
    此外,沙門、婆羅門,一切修道之士,常年所需的齋糧,以及衣服用品藥物等等,也另委託賢能訊問詳細,按區、按時,分別致送。不但國境以內普受大惠,歡聲動地,四遠鄰國,一切貧寒之人悉蒙恩澤。大家贊歎感念之餘,都願依附此人間樂土,得到庇護。
    一年以後,王問智臣:
早已經完成。」
    王問:「那為何不曾聽聞鼓聲?」
    匡上說:「今願大王,屈勞聖禮,出城巡察,在巡行時,必可聽到佛法鼓聲震十方,豈只是百里?」
    國王於是嚴整車駕,周行各地,所到之處,民眾竭誠禮迎,大家都欣欣然,面有喜色,不絕地歌頌讚歎王恩。
    國王回看智臣,問說:「我國民眾,怎地乎增這麼多?而大家歡迎的熱情,又何以如此濃厚?」
    匡上對說:「國王那時命令臣下,雇匠造大鼓,要能聲達百里,以便宣揚教化。臣竊以為,枯木死皮,那能顯揚王上德譽?王既然授權給臣下,臣便大膽運用。臣一方面任選勤勞負責的人,為國王供養沙門,婆羅門
一切修養心性,崇尚道德的聖賢,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給,恆不匱乏。藉此來維持正教,陶冶人心,化民成俗,使娑婆苦地,變為樂土。一方面又廣濟四方貧寒的百姓,由近而遠,等蒙恩澤,四方來歸化的,踵趾相接。有的來自百里外、數百里外,也有來自千里外、數千里外乃至萬里之外的。國王您今日已經耳聞目見這麼多群眾的歡欣之情,頌德之聲,那就是相當於這佛法鼓的宏大成就了。
國王緣此勝因,壽終之後,便生作天王子。
「沒有誰僥倖得福,也沒有誰枉受災殃
,是至理名言,但是要信得過,也不容易。經言:「果報通王世。現報,是吾人可得而見的,生報,則是隔世、隔生,天眼猶能見之,至於後報,則是第三生、四五六或十百千生,或一十百千萬劫,則須待聲聞、緣覺,乃至如來五眼圓明,才能究竟了知。須是對此三報之義深深了解,而後力信「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才能在順逆境中,不怨不尤,才能對修舊的佛法,平心領受 並在不斷修持之中,涵養出陶然自在的天地! (明倫月刊218期)


頭尾相爭

從前有一條蛇,頭尾相爭。頭對尾說:「我比你大。」尾對頭說:「我比你大。」頭說:「我有耳朵能聽,有眼睛能看,有口能吃,走的時候在前,所以比你大,你沒有這些本領。」尾說:「我讓你去,所以能去罷了,如果我不跟你去,你也不能在前,現在我不跟你了。」尾就繞樹三圈,三天都不下來,不能吃東西,餓得快死了。頭對尾說:「你把我放下。
    讓你作主。」尾聽了,立刻放下。頭又說:「你既比我大,讓你在前面走。」尾真的走在前面,可是沒走幾步,就掉到大深坑中死了。
  眾生也很多這樣,自己愚癡,卻貢高我慢,妄自尊大,終於墮落三途,長受痛苦。
(明倫月刊 86 87期)


五不死報

>  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後,有一個比丘頭痛很厲害,一個名叫薄拘羅的窮人看到了,拿了一顆呵梨勒果送給他,比丘吃了,病立刻好了。由於他布施醫藥,所以九十一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曾有病。
    最後生到一個婆羅門家中,薄拘羅母親早死,父親再娶。他年紀小,看到母親煎餅,向母親討餅吃,後母嫉妒,就捉住拘羅,丟到烙餅平鍋上,鍋雖然很燙,但是不能燒死他,父親從外面進來,看到薄拘羅在熱鍋上,就把他抱下來。後來母親在釜中煮肉,薄拘羅又向母親討肉吃,母親更生氣,立刻把他拋到釜裏,也不燒爛,父親找不到叫他,薄拘羅在釜裏回答,父親抱起來,一點也沒有損傷。有一次母親走向河邊,拘羅跟去,後母很生氣地想:「這是什麼妖怪?就是放下去烤、煮也不能死。」順手抓起他丟到河裏,正好被一條大魚吞下去,因為施藥的福報,所以還是沒死。有個漁夫捕到這條魚,拿到市場上去賣,但是賣的太貴,所以沒人買,到了傍晚,魚快臭了,薄拘羅父親見了就買下,回到家用刀剝開魚的肚子,兒子在魚肚中唱著:「希望父親平安,請不要傷了兒子。」父親才抱孩子出來。年紀漸大,求佛出家,證阿羅漢果,活到一百六十歲,從來不生病,甚至連一點發燒頭痛都沒有。
    薄拘羅布施藥物而得長壽,並且在鍋中煎不焦,在釜中煮不爛,淹到水裏不死,被魚吞吃也不消化,刀子割到不受傷,真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作這種事,得大福報。俗語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由這個故事看來,大難不死,也必有前因吧!(明倫月刊106期)


誠心最貴

從前在耆闍崛山(靈鸞山)中,常有僧人住著,所以各方聽聞而來供養的人很多。其中有一個女乞丐看到諸長者上山供養,心裏想:必定是有法會,我應當去乞求。當他上山之後,看到長者們用種種食物供養僧人時,心裏又想:那些人前生修福,今生富貴;今生又修福,將來必然福報更大。而我前生未修福,今生貧苦;今生如又不修福,將來豈不更加貧苦?但是今要布施,那來的錢財呢?想到這裏,不覺傷心流淚不已。
    起初,這位女乞丐曾在糞便堆中撿到兩毛錢,平常很珍惜它,所以將它保存著,準備在乞討不到時使用。於是她想:現在何不用這錢來布施呢?就是註定要一二天沒飯吃,那也是心甘情願。因此,在僧人進齋的時候,她就趨前供養。這時候,維那師要為她咒願,上座師卻要親自為她咒願,而且還留她一起用齋,其他人見了,也都隨喜送給她。這女乞丐很歡喜地說:「我獲得果報了!」就拿著食物,來到外頭的樹下;用過飯後,也就躺著休息。因為她布施福德的感召,致有層層黃色祥雲覆其身上。
    當時,正是國中王后去世七天,國王派人查訪,想娶一最有福德女子,來補王后之位。當大臣和相師們經過樹下,看到這位女丐,上所覆祥雲,占卜之下,認為:這位女子甚有福德,堪當王后。於是請她洗浴清淨,並給與王后衣服,竟都合身;最後又用一千輛馬車送她到王宮。國王見面之餘,非常歡喜,心裏也很敬重她。
    後來,女乞丐自己想:我能得這麼大的福報,是因為用兩個錢布施給僧人的緣故,所以那些僧人對我有大恩惠,我應當要報答他們。她向王說:「我從前貧賤,國王提拔我成為王后,希望能去向那些僧人報恩。」國王欣然答應。王后就用車子載了許多食物和珍寶到山上布施。可是,這一次上座派維那師為他咒願,自己不咒願。王后心想;從前只布施兩個錢,上座就親自為我咒願,為什麼現在我載了這麼多珍寶來,反而不為我咒願呢?而其他年輕的僧人也都甚感疑惑。這時,上座師即告訴王后說:「佛法講布施,最重視的是在誠心的有無,而不在珍寶的多寡。王后從前布施兩個錢時,物質雖少,卻是一片赤誠;現在布施珍寶,份量雖多,卻存傲慢之心,所以我現在不替妳咒願。」年輕的比丘們和王后聽了上座的開示,皆發慚愧懺悔之心,而證得了須陀洹果。
    上面這段小故事中:那位女乞丐二次布施,因存心不同,以致上座和尚對待她也就不同;所以布施必須心誠,而且最好能做到三輪體空,那麼布施的人和受恩的人才能真正兩蒙其利啊!(明倫月刊 91期)

王舍城

從前有個國王喜歡吃人肉,常命令廚師晚上出去抓人,煮了給他吃。久了,大臣都知道,便合力把他驅逐出境,另選賢能的人作國王。
    過了十三年,吃人的國王身上生了兩隻翅膀,到處飛行吃人,向山神樹神求福道:「我去捕捉五百個國王來祭祀你們,讓我再回到自己的國家。」便飛去抓人,很快就抓到四百九十九人,放在山谷中,用石頭塞住。
    有個國王帶著後宮后妃要到池中沐浴遊玩,剛出宮門,遇到一位道人說了一首偈,請國王布施,王答應他回到宮中立刻賜他金銀。王進入池中正要洗澡,就被吃人王飛來抱住,帶回山中。
    國王見到吃人王神色不變,一點也不害怕,吃人王說:「我本來抓人要祭祀天王,已捉到四百九十九人,現在抓了你也滿數了,你怎麼不怕呢?」國王回答說:「人生本來就有死,東西完成了總有壞的時候,相會終會再分離,仇人來了就讓他報仇,何必憂愁呢?只是我早晨出宮時,在路上遇到道人為我說一首偈,已答應布施東西給他,但是到現在還沒給他,所以覺得遺憾。國王慈悲,請寬恕我幾天,回去布施完就回來,絕對不敢違約。」吃人王聽了,說:「好吧!給你七天的時間,就算你不回來,我再去抓你也不難啊!」王一回到宮中,首都內外都很歡喜,就命令打開國庫,所有的寶藏全部布施,又立太子作國王,然後懇切地和百姓辭別。
    吃人王看到他回來了,心想:「這不是怪人嗎?死裏逃生還故意回來!」就問道:「生命是世人所貪愛的,而你卻捨棄生命真是世間難得,不知你有什麼志向?希望你說說。」國王回答說:「當天我布施,就誠心立誓願成正等覺,來度化十方。」那王問說:「求佛的意義是什麼呢?」國王就為他說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吃人王聽了,忽然大悟,跟他受五戒,成為清信士。又放那四百九十尤人回去。
    那些國王被這國王的守信、誓願和救命大恩所感動,都不肯回到自已的國家,卻願意一直住在守信王的國中,國王各為他們建築一座精舍,雕樑畫棟,莊嚴宏偉,飲食、衣服、侍從都和國王一樣。各地人來問:「為什麼有這些像王宮的住所滿國內呢?」國中的人回答說:「都是王宮啊!」名聲傳開來,從此以後就叫做王舍城。
    佛得道後,自己說事情由來,當時的守信王是我,吃人王就是鴦崛摩。現在我回到王舍城說法所度化的眾生,都是當時作王的那些人啊! (明倫月刊108 109期)


天人與獼猴

從前佛陀在羅閱祇國時,遣派一位羅漢名叫須曼,奉持佛的頭髮和指甲,到罽賓國南方的山中,去建造佛塔精舍,供養髮爪並作修行道場。那時有五百位羅漢也常在這精舍中修道。他們早晚燒香禮拜,繞塔經行。同時住在這一帶山中的,有五百隻獼猴,因為成天看道人香花鮮果禮拜供養塔寺,也起仿效的心,到溪水旁擔負泥土石頭,也學比丘的樣子,造起佛塔,又樹起木頭當作寺的標幟,用塊布綁在柱頭上當作旗幡,也學著早晚禮拜繞塔,一如羅漢。一日忽然山洪暴發,五百隻獼猴剎時都淹死了。然而他們的神識當下卻都生到忉利天上,住在七寶莊嚴的宮殿裏,飲食衣服自然現前。
    這五百天人各自暗想:「我從什麼地方來?因何能生忉利天上?」於是各個用天眼查照,自見前生宿因 ──
原本是獼猴身,只緣效仿道人,戲建塔寺,膜拜供養,雖然遭受水難,神魂卻能夠升天享福,想想這都是前世肉身的恩惠,應當報答,於是率領侍從,在猴屍身上,以香花伎樂,繞屍七週。
    這時山中有五百位婆羅門徒,平常學的是外道邪見,不相信作惡有罪,行善受福的因果,看到天人繞著獼猴屍肯,散華作樂,很奇怪的問說:「你們天人形貌這樣光明莊嚴,為什麼反倒來卑躬屈膝的供養這些猴屍呢?

    天人說:「這些獼猴屍是我們的前身,因為曾經在這裏學羅漢們建塔供養,雖然山洪暴漲一時淹溺,卻因修了這點微薄的功德,超生天上,所以今天散華來答報前身。我們只是遊戲模倣,就有這樣的福報,如果用至誠心來敬奉世尊,這功德就更難此擬了。你們學那邪知邪見,不相信因果,即便修了一百劫,也一無所得,何不和我們一同到耆闍崛山中世尊那兒,禮拜供養,獲福無量。
    於是一起到佛陀那兒,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並用鮮花供養,說:「我們前世是獼猴身,蒙受世尊的恩惠,得生天上,只恨不得早日見佛,所以今天又回來了。
又問佛說:「我們前生,造了什麼罪行,為何領受獼猴身,雖然造建塔寺,卻難逃漂流淹溺的業報?
    佛說:「這是有因緣的,凡事不會無因而生,現在我為你們述說根由
── 在過去久遠以前,有五百位少年婆羅門教徒,一齊入山修行,想求仙道,那時山上有一位沙門,想在山上建精舍,他下谷取水,身輕如飛,五百位婆羅門徒看到沙門的身手矯捷,生起嫉妒心,同聲嘲笑說:這沙門上上下下這樣快速的跑來跑去,真像一隻獼猴,其實也算不了什麼奇特的身手,又這樣一直提水,不怕山洪一來,馬上被淹溺?
    佛告訴天人:「那時上下取水的沙門,就是我,而五百位年少的婆羅門,就是五百獼猴,只為戲謔出家人,因而身受其報。

    佛又告訴天人說:「你們雖然生為獸身,卻能在戲笑中起作塔寺,罪業消而福德興,現在又來這裏,躬奉正教,由此因緣,從今以後將會永離眾苦。

    佛說了這些話後,五百天人便悟了佛法的真理,而同時來的五百位婆羅門,聽了這一段罪福的因果報應,不覺歎道:「我們學仙道,也學了好幾年了,不見得有什麼好處,還不如獼猴,遊戲造福,竟能超生天上,佛法的道理功德,實在奧妙。
於是一齊稽首佛足,願作佛弟子。佛陀慈悲允應,他們精進日修,很快證得羅漢的果位。
經論說:「佛為第一福田。
因為諸佛成就無量的功德。而三寶福田最為清淨,那裏沒有煩惱的穢草,惡邪的鹹土,是以淨戒為平地,慈悲作灌溉,三十七品為溝塍,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為垣牆,能生出三乘涅槃的果報,所以植種存此無上無此的福田,其福無盡。地藏經也說:「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獼猴遊戲造福,得生天上,經言確實不虛!而不敬三寶所受果報又何其不爽。今人有作佛傢,懸掛胸前,或印在書面,乃至食品容器上,沒有想到二六時中,一個疏忽,製造的人、使用的人,都因此蒙受瑕疵。佛法從恭敬中求,遇三寶好種福田,願吾等同修把握時機,巧把塵勞作佛事,存無上道中增善根!(明倫月刊182期)


功罪千秋

佛陀隨機隨緣度化眾生,有一天,有位比丘問佛說:「善和比丘,他過去生是造了什麼因,為什麼他的形容生得這樣醜陋,而聲音卻這麼和悅動人呢?並且他與佛法有什麼宿緣,怎麼能夠出家學道,又很快就證得羅漢的果位呢?」
    佛說:「在過去賢劫,人壽四萬歲的時候,那時拘留遜佛應世度化完畢,示現涅槃。當時有位國王,名叫無憂,他發心營造七級寶塔,要將佛的舍利供奉起來,給大眾瞻仰。於是選派工人,用心建造,當時有個參與營造工程的工人,在工作的時候,想到要建這麼大的塔,生起了嫌慢心,對他的同伴說:『國王造這個塔,這麼高大,又費人力、又費材料時間,什麼時候才做得成呢?』同伴回答說:『你不願意做,可以自由離開啊!何必在這裏多嘴,口出嫌言,反而造業?』工人聽了,默不作聲,仍然每天來上。做著做著,塔還沒有造成,這工人又生起嫌慢心,嘀嘀咕咕的。他的同伴就拿起木杖,作勢要趕他離開。工人想想,又回過頭來向同伴懺悔作禮,於是繼續工作,後來終於完成了寶塔的建造。
    寶塔建成了,非常的莊嚴美好,來觀賞瞻仰的人,都很歡喜讚歎,不覺忘了疲勞。這時工人看見大家這樣的讚歎歡喜,就很悔恨自己以往在造塔時的輕慢嫌言。於是他備辦齋供,廣結善緣,深深懺悔以往的罪過,又將所得的工資,造了金鈴,懸掛塔上。」
    佛說:「那時怠慢的工人,就是今天的和善比丘,他由於建造寶塔時說了嫌慢的話,所以受醜陋身形的報應;又由於他發稀有的心,奉獻金鈴,所以他的聲音非常和雅,能令聽到的人,都感到無上歡悅。」
    俗話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的飲食器用、身形容貌,乃至居處的環境、面對的人群,無一不是因緣業報共同造成的。所以,論起因果來,又有什麼不能心平氣和的呢?
(明倫月刊178期)

除糞人

佛陀在舍衛國,轉大法輪,廣渡有緣人,得到眾人的愛戴。由於舍衛大城人民眾多,住宅櫛次鱗比,因此廁所很少。凡大小便利,都必須走到城外。或有富豪的人家,不能去的,就用瓦器收藏,再雇人除去。當時有一個人,名叫尼提,生來貧窮,為了維生,就做這分卑賤的工作。
    當時世尊,入定觀機,看看誰堪得渡,定中見一除糞人,名叫尼提,罪業將消,因緣成熟。於是世尊便與阿難,進入大城,走到一條巷子口,正逢尼提,拿著瓦器,盛滿了污物,要往城外丟棄,遠遠遙瞻世尊,非常羞慚,急急退向另一條路上,聊以藏身。從另一條通路再走出去,又看到世尊,急急又快回身避開,心忙意亂,瓦器撞到了牆壁,破裂逸出,淋了滿身,更生愧懼,不敢見佛。
    這時世尊,現身在尼提面前說:「你想要出家,求得解脫嗎?」尼提說:「如來是金輪王種,隨從的弟子,也都是貴人,下賤如我,那能和他們一樣,可以出家學道呢?」
    世尊說:「佛法清妙,就好像淨水,能夠洗滌一切的塵垢污穢。也像大火,能夠燒毀一切,不論大小貴賤,新舊等物,一接觸到火,都同樣成了灰燼。佛法無邊,也泯諸差別,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幼,凡肯修習的,漸漸去除私欲,就能夠拔去苦本,恢復清淨自在。」
    這時的尼提,聽佛所說,生起信心,發願出家。
    佛命阿難引導尼提到城外,大河水邊,入水浴身,剎時清淨。到了祇園,聽佛說法,了知生死可畏,涅槃永安,性朗心悟,豁然開解,馬上證得初果須陀洹,於是合掌向佛,求作沙門。
    佛說:「善哉!善哉!」這時,尼提的頭髮自然脫落,法衣自然著身,現出莊嚴的比丘相。佛又為他演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的妙義,尼提聆聽了了,諸漏得盡,證阿羅漢果,三明六通一時具足。
    這時全舍衛國的人,聽說一個為人除糞的尼提,作僧人,都起了煩惱,忿忿不平的說:「為什麼世尊要讓這樣一個卑賤的人出家學道呢?以後我們遇見尼提,怎麼能向他禮拜?若要供佛及僧,如果尼提也來,豈不是污穢了我們的床席?」這樣輾轉傳說,話竟也傳到了舍衛國王──波斯匿王的耳中,國王聽聞此事,也深感不解,於是乘著寶車,和著侍從,到來祇園,想要請問如來。來到門前,在樹蔭下,暫時休息。
祇園門外,有一塊大石頭,尼提比丘,正坐在石上,縫補衣裳,空中有七百天人,各個持捧華香,禮敬供養。
    國王見此景相,深感歡喜,走到比丘面前說:「我想要見佛,願您能代為通報。」
    比丘立時由石中隱沒而到佛前說:「波斯匿王,現在外面,想要禮見諮問。」
佛告訴尼提:「依你剛才進來的方式,再出去告訴他。」尼提又從石中現身,飄然無礙,向國王說道:「已白世尊,國王現在可以進去了。」
    國王私自暗想:「方才想問的事,且暫置一旁,應當先請問佛,這位比丘,存何福德因緣,竟有這樣的神通,在石中出入,方便自在?」
    王見了佛,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旁,合掌白佛:「適才那位比丘,神通難及,在石中進出,好像在水面去來一般,他是什麼姓氏名字,尚請慈悲垂示。」
世尊說:「這是王國中,極卑賤的人,我已經渡化他,現證得阿羅漢果。這也就是國王今天來要問的尼提。」
    國王聽了佛說,慢心去除,深生歡喜敬重。
    佛告訴國王說:「凡人處世,尊卑貴賤,貧富苦樂,都由宿世所造善惡業招感來的。能夠仁慈謙和、敬長護幼,種這樣的善因,就能生而為貴人;如果凶惡強暴,憍傲放肆、自大欺人,下這樣的惡因,就招來微賤的報應。」
    國王讚歎佛的功德無量,聖人出世,多所饒益,即使愚癡下賤的人,也能夠拔苦毒、獲安樂。又問:「那尼提是什麼因緣,生來微賤,又種了什麼善根,能遇世尊,稟受慈化,速得證果?惟願世尊,分別指示。」
    佛說:「在過去迦葉如來涅槃之後,有一位比丘僧,他主持一切,為所欲為。由於身患疾病,服藥下了污穢之物,卻憍漫仗勢,不自己處理,反而用金銀做的澡槃盛著,令一弟子,擔了丟棄。然這位弟子,是初果的聖人。他自恃多財,掌理僧事,有微恙懶怠不自料埋,反而驅役聖人,以此因緣,流浪生死,五百生中,都做為人除糞的工作一直到今天。又因為他過去出家,持戒有功德,所以能遇佛應世。聞法得道,這就是尼提的始末緣由。」
    世人每以財富權勢名位來論人高低,然而在生死的問題上,人人都是平等,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生死,這樣說來,即使萬乘之君,也不比不上。何況即便千億家產,山珍海味,吃不過一腹之飽,綾羅綢緞,穿只及於一身,高樓大廈,眠也不過一床,名聞利養的背後,往往隨著譏毀苦惱,權勢名位,如果不是用來福國利民,宦海沉浮,亦何所有,即令是度眾的事業,古人也說:「鏡花道場,水月佛事。」一切一切都要落實到心地工夫的修持,才有意義,也唯有老實修行,一分自有一分的得利,才是真的功不唐捐! (明倫月刊187期)


佛聲滅火

從前有一位腎婦,聽聞佛法,了知人生無一不苦,非但婦女,即使男子也不例外。只有依佛法行持,慎防過錯,才是出苦有望。因此除了自己勤懇念佛,更勸鄰里往來眾人,都勤修持。
    而她的丈夫,沒有善知識為他開導正路,婦人深引為憂,又苦自己講的話,很難生效。忽然見到鄰家的小兒,把玩銅鈴,於是觸動靈機,想到一個勸夫入道的妙策。
    婦人對她丈夫說:「謹慎門戶,安全最為第一。您外出時,我不隨便開門。您何不買個銅鈴掛在門上,回家來時,就扣鈴出聲,而我是念佛人,您也不必喚我的名字了,只要在鈴響時,念一聲「南無佛」,我就知道是您回來了,其他的人不知我們的暗號,來扣門,我一概不應。」
    她的丈夫點頭稱善。自此之後,在無意中,養成了聞鈴念佛的習慣。
    而人命無常,其夫不聞正法,身口意三,隨著世俗浮沈,多作惡業,一日病發,忽淹逝世,因作罪業,墮入大地獄中地獄中,獄卒用鐵叉叉了,要把他擲入沸湯中,刀叉碰觸湯鑊時,罪人以為是觸動鈴聲,口中隨即吐出一句「南無佛」,黑暗地獄中,頓時大放光明,一時之間,獄火止熄,宛如清涼世界,無量受罪魂神 ── 都暫得息苦,同受快樂。獄官聽了,說:「這人是信佛的,快放出獄」。
    罪人一旦身臨冥界,觸目是獄火烈焰,尤其是身將被投擲沸湯之中,心中的怖畏可想而知。此時更無攀緣,也不暇審度,一句佛號念來,恰如大雷震動,將多生積業,如累卵一時粉碎;陰霾剎那迸散,因而地獄頓空,淨土立現。並且,大畏怖中,無人提撕,何以能一句佛號脫口而出?當是由於平素一聞鈴聲即念佛,日積月累,孰已至極,不待思索而因果圓成所致。由此可知,吾人淨業期望有成,亦在用全副心力,不攀緣不審顧,繼加以積久熟純之功,以求用在一朝得力也。 (明倫月刊220期)


開正覺路

「世尊在舍衛城外的法會中,暢說出離生死苦海的大法,由於各人功修有深有淺,所得的法益,也各有不同的分際。
    一天有新發心的四個人,閒坐在一棵大樹下,互相討論人間的苦事,什麼是人生的大患呢?
    有一個人說:「天下最苦的事,無過於色欲,淫心不斷,就入道無因了。」
    第二個人說:「人間的苦,無過於饑渴,飲食可說是維生的一件大事哪!」
    第三個人說:「人生的苦事,莫過於瞋恚,一念瞋心起,換來萬劫受苦罪。」
    第四個人說:「世間的苦事,以怖畏為最,如果能大無畏,那才是修行的功夫。」
    如來以他心通力,了知他們所說的,並不恰當。於是現身在他們面前,故意問說:「你們在討論什麼事呢?」這四人因此又依序地重訴敘述了一番。
    佛說:「你們所談的,雖然近似,但不究竟。天下最苦的,莫過於有這個身體。身是苦本,所以叫做『苦器』。舉凡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都源於這個身。勞心極慮,萬端憂畏,三界之中,胎卵濕化,四生之類,互相殘殺,這東縛層層,而令生生死死永不息止的,就是這個『身』啊!所以,如果要出離世間苦,就當求寂滅。攝心守正,無所起念,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才是至樂。」
    佛告訴這些比丘:在久遠無數劫的時侯,有一位聖者,已證得了五通。他名叫精進力。有一次,在樹下安坐,閑寂養道就在附近,有四種生類,結伴安居,互相依附。是那四種生類呢?一是鴿,二是鳥,三是毒蛇,四是鹿。他們白天出去覓食,晚上就同來安宿。有一個夜晚,他們彼此互相問著;「世間的苦,何著為最?」
    鳥首先發言:「饑渴的時侯,身體虛弱,眼睛發黑,神識不清,忘了利刃的威脅,於是投身羅網之中,我們鳥類的喪身,大多如此,這樣說來,饑渴是最苦的了。」
    鴿子第二個發言:「據我看來,色欲是最苦了,淫念起時,無所顧念,危身失命,都從此來。」
    蛇接著說:「瞋恚的火一起,便親疏莫認,既能殺他人,也能殺害自己。」
    鹿說:「我在林野之中,心中常懷恐怖畏懼。害怕遇到獵人,或狼虎獅子。一有風吹草動,就狂奔盲投,不幸跌落坑陷,母子相繼肝膽碎裂。這樣說來,驚怖是最苦的了。」
精進力說:「你們所論的,都不是苦本的究竟。天下的大苦,無過於有身。身是苦器,由此牽纏憂畏無量。我就是為這樣,才捨俗學道,滅意漸想,不貪四大,志求涅槃,只有涅
槃寂滅,憂患永除,才是大安。」
    這四生類聽了,心開意解,生大歡喜。 (明倫月刊224期)


雪山鸚鵡

在很久遠以前,印度北部有一座大山--雪山。山中有一隻小鸚鵡,牠父母眼晴都瞎了。小鸚鵡經常拾取好吃的果實,回巢奉養父母親。
    當時,有一位田主人,他在田裏播種穀物時,就發了一個願,他說:「願將所播種的穀類。分與眾生共同吃食。」小鸚鵡知道了,認為田主有布施的心於是常常去銜取穀物,回家奉養父母親。
    有一天,田主在巡視穀物時,發現有蟲鳥飛來剪取穀穗,就非常生氣懊惱,便設下羅網,要捕捉蟲鳥。最後終將小鸚鵡捕捉起來。
    小鸚鵡被捕後,告訴田主人說:
    「田主,是您先有布施的好心所以我才敢來撿拾穀穗。為什麼今天卻用網來補捉我呢?」
    田主問道:
    「你是 >,為誰來取穀穗的?」
    鸚鵡回答道:
    「我父母雙眼皆盲,我取穗回去奉養他們。」
田主聽了很是感動,就告訴小鸚鵡「從今以後,你可以常常來這裏取穀,我不會再捕捉你了,不要再生疑難,畜生尚且能孝養父母,何況是人呢?」
佛告訴比丘說:
    「過去那隻小鸚鵡,就是今生的我身。那時的田主是舍利弗,盲父母就是現今我父母淨飯王,摩耶夫人。由於過去去孝養父母,所以今身得以成佛。」 (明倫月刊103 104期)

施毯沐恩

舍衛國有一位大長者家,生了一位妙相莊嚴的女孩,她一生下便有細軟的白毯包裹著全身。她的父母覺的非常驚異,就請來一位相士,,到家中察看,相士說:「這女孩兒是有大福德的人啊!」於是就替她命名為「白淨」。
    白淨女漸漸長大了,奇的是所披的細軟白毯也隨著身體變長變大。她的相貌端莊魁梧,品德又出眾,令名四播,因此遠近的豪貴公子都爭相託人來求婚。
    作父母的想道:女兒年歲已漸長大,當要為她擇婿,並且要及早預備裝奩,以免臨時匆促,趕作不及。於是就招來金鈿工,為女兒製作瓔珞以及其他的飾物。
    白淨女見了這些舉動,便問父親:「鍛這些金銀,是要作什麼用途?」
    她父親說:「因妳已漸成長,嫁期也漸近了,所以趕事先為你製好環珮釵釧等等飾物。」
    白淨女急忙向父母陳述自己的志願:「我只願出家,不願出嫁!」
    當時舍衛國清信的男女出家求道的風氣,盛極一時,白淨女的父母也不以為怪,且因為疼愛女兒,也不頗拂逆她的志向,便也應允了。就將到門求婚的,一概謝絕。又特地請來成衣匠,裁作五衣(受戒人的法衣,只用三衣,以求簡約,此外更有覆肩衣、浴用衣,是為五衣。並且不用青黃赤白黑五種豔色,而是把兩種以上的顏色,合成一種不漂亮、不美觀的壞色一是青壞色,二是黑壞色,三是木闌壞色。此是法門製定合法的衣色。)白淨女勸阻父母說:「我所穿著的衣服,廣身具足,寒冷俱適,並不須要更製新衣。現在既然裁縫已到家中,就請改作父母親要用的衣物吧!」
    隔天白淨女由父母伴隨,到釋迦如來的面前,白淨五體投地,求作佛弟子,經如來許可後,她身上所披的白毯,自然化為法衣,於是成為比丘尼,精進修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道。
    阿難尊者於是向如來合掌啟請:「白淨比丘尼,宿生是修何種殊勝功德,生於長者家,出生時有妙毯隨身,而出家不久,就捷成羅漢道?」
    如來答言:在過去久遠時侯,有佛出世,名毗婆尸,和諸弟子,廣度一切。有國王和臣民,盛設供養,舉行勝會,恭請佛陀宣說妙法。有一位比丘,在外面勸化,勸大眾赴會,聽講法要,而地方的善信也都熱烈響應,盛行布施,期種來福。
    此地有位貧苦的婦人,名叫檀尼伽,可以說是窮極無奈,生計極端的困頓,夫婦二人,只餘一件毯子遮身,丈夫外出覓食,裹著毯子出去了,婦人便裸坐破屋內枯草上;婦人若外出覓食,則丈夫便只得露身坐在草席上。
    一天,勸化的比丘,走到這家,便向婦人勸化:佛世難遇,應當前去聽法。又廣說慳貪及布施的因果報應,不論貧富貴賤,都要發心布施。
    婦人說;「您且稍停」。於是急忙進入破屋內,對她丈夫說;「外面有一位沙門,勸我要去瞻仰佛陀,聽講法要,並且為我廣說布施、慳貪因果報應的故事。現在我知道你我就是前輩子不布施,所以今生一窮至此,現在應當把握時機,為後世種福啊!」
    「我們家窮困到這地涉,雖然有善心,又有什麼東西來布施呢?」
    「前世不布施,今生受這樣大的困窘,現今又不種善因,後來如何得善果呢?無論如何現在一定要讓我行布施。」婦人說。
    她丈夫私下暗想:這婦人或者蓄有少許私產,就讓她去布施吧!」就答道:「要布施便去布施,我並不阻攔你!」
    婦人於是說道:「我想用這條毯子來布施。」「我和你窮得現在只剩下這一條毯子,輪流遮身,來覓食維生,如果拿來布施,那我們豈不是要坐著等死了嗎?
    婦人說:「有生就是死,施或不施早晚也都有死的時候,倒不如布施以後死了,往後還有轉因緣果報的希望,如果今天不肯布施,那死後更是難堪!」她丈夫聽了這番話,貪愛的執著立即消除,便歡歡喜喜的回答:「死是本來就會死的,好!趕快布施,趕快布施!」
    婦人於是出外向比丘說:「大德,你可從破牆跨上我的屋子,您到屋子的時候,我便布施!」
    比丘回說:「果真有誠心,應當當面布施,好為你禱﹂。
    婦人說:「因家無長物,只剩一毯,布施了毯子,此穢惡身形,不敢裸露﹂於是急速入內,隱身門後,脫去身上的毯子,以門掩身,然後拿毯子布施給勸化的比丘,比丘接受了毯子,為他們祝禱了一番,然後離去。
    勸化的比丘回到毗婆尸佛前,呈上這分布施,佛伸出手來親自接受了。這毯子非常的污穢,在尋常人的眼光看來,實在難以入目。法會中有國王、王后以及諸大臣、大長者,都在座聽講,看到這一件污穢的衣物,心中都以為佛手不應接受這樣的東西。眾人心上的計較,佛都一一知曉,便向大眾說道:「我看這清淨布施的大會上,論心誠意摯,還要以布施這毯子為第一。」佛並且在眾人面前,說明這布施者生活艱苦的情況,以及踴躍輸誠的盛情。
    王后首先受了感動,立即脫下所穿著裝飾著滿滿瓔珞珠寶的寶衣,要送給那婦人,國王也非常歡喜,除下自已的衣服,要送與那婦人的丈夫,並且立刻派人送去,同時請他夫婦二人也來赴會。
    既來了之後,毗婆尸佛,廣為大眾演說微妙法:凡是無心或以至誠心所布施的微小善因,往後都能收穫無量的善果,就如同穀類播地,幾次收成,幾次播種,循環生發,不久便能聚米成山。一時,會中大眾聞法開解,皆得度脫。
    如來又對阿難尊者說:「那時的貧婦檀尼伽,就是今天的白淨比丘尼,她因昔日以清淨心毯作布施的功德,九十劫所投生的地方,常常有妙衣隨身,一切幸福,無稍缺憾,隨意所至,自在享受。因曾在毗婆尸佛處,親聞深妙法音,已入解脫之門,所以今生得遇見我,能速證羅漢道上!」 (明倫月刊198期)


人藥王子

如來在無量劫前,行菩薩道時,救世的悲心恆長,因見閻浮世界的人,心病嚴重,如同大疫,遍一切處,論起心病的數目、及染患的程度,實在千萬倍於身病。而如果要在無邊眾生的方寸心田,拔除病根,播種善因,那除非先讓他們發起景仰的心,否則難以成辦。而一切眾生,我見熾然,莫不愛惜身命,如能廣行方便,治療他們的身病,使他們心機回轉,便可以伺機值中善因。作了這樣的思惟,隨即發廣大宏願說:「塵世眾生,多患疾苦,我願以此身,作他們的藥王,不論那一種病痛,都能著手回春,並且我願住世千年之久,不間斷地度化有情。」這樣發願後,便要投生到閻浮提世界中來。此時有摩希斯那王,很有賢德,管領八萬四千大城,國政治理得井井有條,威德遠播。王后更是賢淑仁慧,愛民善政,對國王多所勸進,於是菩薩就投生到摩希斯那王家來。
    王后自懷孕以來,就善於替人治病,並且不必用藥,只要手一碰觸,病就好了。王宮內,任誰患了病,不管是什麼疑難的險症、死症,即便是令天下名醫束手,百藥無效的重病,只要王后輕按一下,應手病除。十月之後,王后生下一位妙相兒,這小兒一下生就能言語,他告訴眾人說:「我沒什麼特長,只是善於治病,誰有病,都可來找我。」
    王子一下生,閻浮提的鬼神,都暗中傳播消息,示夢大眾說:「當今國王所生的,是位大醫王。平常醫師得用藥治病,而這位王子治病卻不需用藥,他可說是「人藥」,因為,病人只要輕碰他一下,啞巴能開口,聾的變能聽,瞎的看得見,跛的能夠走……」。
這番傳言,大家言之確鑿,輾轉傳入宮中,王宮中人,於是把王子當作「人藥」,他們試看把病人陸續引到王子跟前,不論是被王子手或腳碰到,都一樣有效,都能立刻轉危為安
,轉苦為樂。王子的令名,因而遠播,病人不論遠近,到門求治的門庭若巿。
    人藥王子入世以來,為人治病,經歷了千歲,治好的病人,不計其數,大願既已圓滿,立即就蛻化了。
   「哀哉生死夢,痼疾誰能醫」,我們不只有大小病痛,還有個「生死」痼疾,這才是最可怕的大病哪!而「佛法聽得許多,煩惱可曾少斷」?如今彌陀聖號即是我們的「人藥王子」,還是藉著慚愧種子,往西方求去吧! (明倫月刊211期)


妄語生災

>世尊在祇園市化的時候,尊者舍利弗,晝夜六時,用天眼觀照,凡機緣成熟,可以得度,即往度之。
    當時有商人,來往各國買賈,大家結伴同行,共有五百人之多。其中有一人,帶著一隻狗,令狗中夜負責守衛。在半途上,眾商人都睡看了,狗便偷取食物。眾人覺醒了,你一棍我一棍,都來打狗,由於瞋恨心盛的緣故,打得這狗折了腿,又把它丟棄在荒郊曠野。
    時舍利弗,以天眼觀照,知道此狗,足傷倒地,苦痛萬分,饑困將死。尊者飛去,以食物布施,狗兒因此得苟延餘命。
    於是尊者舍利弗,便為這狗,說微妙法,狗聞法已,即便命終,投生於舍衛城中,婆羅門家。一天,舍利弗獨行乞食,有位婆羅門見了,便問:「尊者獨行,沒有沙彌跟從嗎?」
    「我沒有沙彌,聽說您有孩子,是否肯捨給我?」
    「我有一子,名喚均提,但他還是小小孩,不堪任命差遣,等他長大,便捨於你。」婆羅門說。
    舍利弗答應了。等到孩子七歲時,便來求取。婆羅門即刻令均提出家為沙彌。舍利佛帶著均提,來到祇園,為他說法,均提心開意解,馬上證得了羅漢道。
    均提沙彌,得道之後,以自己的智慧力,觀照過去生,了知自己前世,是一隻餓狗,曾經蒙和尚的恩典,如今得了人身,且獲道果,又是受了師恩,得脫諸苦,今當盡此身命,供給所需,永作沙彌。
    均提比丘,以何因緣,有此遭遇?原來他在此之前的五百生中,都受失言的業報,投生作狗。
    在迦葉佛時,他是位年少的比丘,和眾比丘,住在一塊兒,他自以為音聲清雅,善能讚唄,每唱讚唄,以自娛樂。有一位比丘高年耆老,發音滯鈍,唱不好讚唄。此年少此七;因此妄生輕蔑心,訶罵說:「你這長老,聲如狗吠!」
    這老比丘已證得羅漢果,他問少年說:「你可認誠我?」
    少年說:「我早就認識你,你是迦葉佛前的上座比丘!」
    老比丘說:「我雖不能讚唄,但我已經了脫生死苦事,已斷後有。」
    少年聽了,深生惶恐,而自慚愧懺悔。但是罪業已成,因此五百生中,受此妄語業報。又由於曾已出家,植善因故,今日始能得度。修行以淨化心靈為首要,而人我見存乃行者大障礙,有了這個作崇,便我高他低,人善我愚,鑽弄計較,不如我的,便譏笑他,高於我的,更要嫉妒他,是工夫了不得力,雖身棲於樹下修道,卻走心游意於五欲六塵,口談空理,行在有中,其奈「道」何! (明倫月刊206期)

誰才可憐

般提國有國王名叫優達,他統領有方,因國家殷富,人民蕃盛。國王有二萬夫人,而他最寵愛第一夫人,名叫月明,月明夫人容儀端正,得王愛敬,可惜近半年來,體氣漸弱,彷彿快撐不下去了,國王非常憂慼。

月明夫人說:「大王何故悶悶不樂?」

國王說:「看妳命在旦夕,我捨不得所以憂愁啊!」

月明夫人說:「人有生就有死,這是千古不變的,何必憂愁呢?若您真為我好,願放我出家修行!」

「好!就讓妳出家修道去!即使還沒修成,命終必定會生天上,這時妳還要來和我見面,這樣我便允許妳出家。」

月明答應了國王,即刻出家,但因她曾是國中第一夫人,常常有人來探視問訊供養,妨礙清修,因此她便不定居一處,遊行各國,乞食養身,安禪養心,從出家後到滿六月,由於持戒清淨,心心厭患世間,很快證得阿那含果,此時她的壽命也終了,便生到色界天。

天人觀察因緣,知道和國王有宿約,該赴本誓,但是王沈溺在五欲之中,直接見面,恐難感化,於是變作大剎身,衣毛振豎,手拿五尺長刀,在國王臥室不遠的空中現身,國王一見,害怕非常。

羅剎說:「你雖然擁有千萬的兵馬,此時此刻只怕全用不上力,死期已到,你要怎麼辨?」

「我如今也沒什麼能耐,只靠我平生所做的善事,但願能託生善道。」

「看來也只有這個最可靠了。」

「你是什麼神,為什麼要來害我?」

「我是月明夫人,由於您放我出家,我如今已脫離欲界,生在色界天,特地履行舊約,回來看您。」

「雖這麼說,總教我難以相信,除非妳恢復舊日的容貌,於是化變往昔的身形,衣裳服飾一如舊日,國王見了勾起舊情,伸手就要捉她,月明瞬間上昇為國王說法:

人身不久長,猶如朝露,剎那則滅,看那盛年華色轉眼為飛逝的光流所吞,諸根漸漸朽邁,目視不明,耳聞不聰,手腳不靈,就如同那釀桶所剩的槽粕,一無可取。只有生死無常緊緊跟隨,加上心有三毒的惱熱,身有生死無常緊緊跟隨著,加上心有三毒的惱熱,身有寒熱飢渴的逼迫,皆是眾苦交煎。即使富有一國,妻妾子女乃至滿朝文武大臣,到臨死的時候,個自面對沒有一個可以相隨。國王您是有智慧的人,何不起厭離心出家求道呢?」

國王果然善心生起,讓位給太子,捨離五欲,投拜迦旃延為師,剃度出家。時人以為他能捨棄大榮華富貴,求其正道,非常難能希有,於是臣吏人民多來供養、問訊、探視,這又擾亂了清修,於是他也遊行乞食,隨緣而修,一日來到摩竭國,得以親近釋迦牟尼佛的法筵,佛為他說法,他馬上證得阿羅漢果位。又一天他持著缽,進入王舍城,乞得一缽宿飯,還回林間,在樹下進食的時候,剛好沙瓶王出遊也到林下,向他問訊說:「你本是堂堂一國之君,出出入入多少人隨從侍候,今天卻成了乞士,獨行獨食,多麼孤單乏味啊!還是恢復你本來面目,跟我一起走,我將國土分一半給你。」

道人說:「我原來的國家是大國,聚落人民蕃盛,為何要捨大就小呢?」
瓶沙王說:「你本來餐餐吃的,都是用珍妙寶器盛放的千百種上味飲食,如今吃的是粗糙瓦缽盛置的隔夜宿飯剩菜、難道不難過嗎?你本來勇士精兵擁護圍繞,現在獨自一人在這荒涼曠野,難道不害怕嗎?你本來住深宮畫棟雕樑之中,滿耳滿眼盡是后妃佳麗的容顏,妓樂可人的聲音,坐的是寶床,敷設的是細褥,今天獨宿在荒郊山野,坐的臥的,只有幾把枯朽的野草,難道不覺得苦嗎?」

道人說:「我如今少欲知足,無所貪樂。」

瓶沙王說:「你真是可憐!」

道人說:「是你可憐,不是我可憐,你知道嗎?你被五欲六塵緊緊纏縛著,又被恩情貪愛驅使著,一刻也不得自由,那像我心中一無罣礙,自在快樂!」

瓶沙王聽了默然無言,即便離去了。


生死關頭

過去有一位修行的比丘,一直都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意念,很容易受到外面緣境的影響,而失去一份靜定,他也一直為此懊惱,但是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佛陀知道他的困擾後,就教他一種修行的方法,佛陀說:「善男子!你在修行時意念會這麼散亂,那是因為你沒有將死的念頭隨時放在心裡的緣故,假使你能了解人生是無常的,生與死只在呼吸之間而已,一口氣不來,命就休了,那時修行都來不及了,那有時間去理會外面的事?」

佛陀說的這段話被國王聽到之後,國王心裡就起了一個很大的疑問:「只要隨時隨刻將死的念頭放在心裡,就不會被外面的聲色所迷惑引誘嗎?修行真的有這麼簡單嗎?」國王想要試試佛陀所說的這個方法有用嗎?就正在這個時候,剛好有一個人正在批評出家人,他說:「出家人也是人,有什麼了不起?剃頭容易修行難,身穿出家服,但是心裡是否仍在欲樂之中打轉,那就難說了!一副假莊嚴,誰不會?哼!」

當國王知道這件事後,就叫人把他抓起來,對他說:「你竟然對出家人這麼沒禮貌、不尊重,該當何罪?」我給你一個免死的機會,從現在開始,你端一碗裝得滿滿的蜂蜜在城市的街頭轉一圈,如果你能使蜂蜜一滴都不滴下來,我就放你一條生路,但是如果你把蜂蜜掉一滴在地上,你就休怪我無情!」

國王事先派人在路邊安排了一些歌樂和美女,來使他分心,看他會不會因外境的影響,而不小心把蜂蜜滴下來,在那個時代要看一齣戲是非常難得的,但是這個端著蜜的人,因為心中掛念著生死,他那敢不專心,這時的他頭動也不敢動,意念非常專注,因為現在他的生命就在一碗蜂蜜當中。

就在他小心的關照之下,他順利的走完了這一條街,國王問他說:「在街上你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或看到什麼人呢?」他回答國王說:「沒有!」,國王為了要進一步的肯定與證明,就問他說:「街上的音樂這麼的嘹亮、好聽,跳舞的女人這麼的美麗動人,你為什麼會沒看見呢?」他回答國王說:「啟稟大王!我的手中端著一碗裝得滿滿的蜂蜜,如果不小心滴一滴下來,我會人頭落地的,那時的生命對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我顧這碗蜜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有心思去管其他的事情呢?所以剛才街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完全不知道!」

國王聽了以後,也有所體悟:「嗯!佛陀所說的道理確實沒錯!隨時將死的念頭放在心裡,瞭解人生的無常,那麼外面的緣境就不能引誘我們了,你已親自領悟到這個道理,應該更清楚:出家人也是人,只是他們深深體悟到世間的無常,所以才會時時提起正念,防非止惡,提醒自己不可放逸在聲色當中,對於如此自度度人,高貴修養的聖者,你為何要造口業來毀謗呢?」這個人早已知道自己的不對,又聽到國王這麼講,覺得更加慚愧,於是羞愧的低著頭,一句話也沒有回答。

確實如此!從外相去判定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那是不準確的!怎麼說呢?比如父母教導子女,難免都會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打的、罵的,但是我們能說有不疼子女的父母嗎?相信當過父母的都很了解,還有人稱金山活佛的「妙善禪師」,他的外表一向給人瘋瘋癲癲的感覺,但他所做出來的卻都是有利益的,所以我們對人對事,一定要經過思考、觀察、證明再肯定,比較穩當!


窮人與寶箱

苦哉三途,人身難得!冤哉重縛,佛法難聞!而今何幸,蒙佛慈悲,難得今已得,難聞今已聞,捫心自想,當勤精進!

有一個苦惱窮人,既沒有什麼祖遺財產,又沒有甚麼隨身技藝。吃的穿的用的,都靠依賴他人。年年月月,仰賴旁人接濟,身上欠了許多債。眼看債台高築,愈積愈高,沒法抵償。然而不管天上人間,終究沒有欠債不償的道理。這窮人一朝被債主逼得緊,沒奈何,便逃避到荒山野地人跡罕至的地方去。

可是想不到,竟在這個荒僻去處,偏偏絕處逢生。他看到那裡有一只閑放著的寶箱,箱子裡面藏著無數珍寶,箱子蓋上嵌著一面明鏡。那個窮人舉起手來,揭開箱蓋,那箱蓋的鏡子恰好對著他,他正想得取內中財寶時,忽然一眼看見內中有人圓撐兩目,目不轉睛的對自己望著。那窮人哧了一大跳,乍時覺得手腳荒亂,不知所措。他便懸崖勒馬,立即停止拿取財寶,並對鏡中人說道﹕「我以為這個寶箱沒人收管,才想拿來取用,那知你隱身在這裡呢?我分毫不曾取得,現在如數奉還,希望你千萬原諒,寬恕我的冒失罷!」

如來借這個故事,來點化世人。因為世上許多人,大都犯了這個自己作弄自己的毛病。平日被無量煩惱弄到置身無地,萬分苦楚,給那債主般的生死魔王惡狠狠的追逼著,一步也不放鬆。逼到無可奈何時,正好跑到佛家的法海一邊。

獲得了佛法寶藏,卻似避債窮人,偏偏在絕地上得了寶箱一般,可惜被本來沒有的幻身迷惑顛倒了,對幻空的身影認起真來,牢牢地執著我見。狂妄不休。竟把一旦發現的寶藏當面錯過,不曾受用分毫,依舊千秋長夜的封鎖著,到底還是沉沒在生死海裡,永劫長年,沒有出頭日子。這和那避債窮人的得寶失寶,不是一樣可憐愍?

佛陀的孝心

有一天,佛陀在定境中,忽然心生悲哀,佛陀預料他的父王可能病情惡化,不久人世。果然沒多久淨飯王就派遣使者來求見,並帶來了淨飯王病危,希望能見佛陀最後一面的消息,佛陀聽了一點也不躊躇,簡單的吩咐眾弟子後就馬上帶領難陀、阿難、還有羅?羅等幾個弟子趕往皇宮去。

佛陀進入宮殿後,看到淨飯王的病情雖然很危險,但是他的意識還很清楚,佛陀心裡感覺非常的安慰,看到佛陀回來的淨飯王,很勉強的展開笑容,慢慢的將手伸出來,佛陀靜靜的走近淨飯王的面前,安詳柔軟的握著他的手,這時的佛陀眼眶紅紅的,眼淚早已在眼眶中打轉,站在旁邊的難陀、阿難、羅?羅也是不好受!宮女各各放聲大哭,已經93歲的淨飯王微微的說:「大家千萬不可這麼傷心呀!佛陀曾經說過:世間的一切本來就是苦、空、無常的,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永遠保持不會壞,人何嘗不也一樣!其實我這一生覺得很幸福滿足,因為我的大太子是天上人間最尊貴的佛陀,受到佛陀的庇蔭而得喜樂,而且在臨終前還能見到佛陀最後一面,我死也沒有遺憾了!」

於是淨飯王雙手合掌帶著笑容安詳的走了,他的遺體是用香水擦拭的,高貴柔軟的絲綢蓋著他的身體,入殮以後裝著寶石的棺材,就安在宮殿的正中央,四邊圍著真珠簾子及不同顏色的鮮花。佛陀和難陀就坐在棺材的前面看守,阿難和羅?羅坐在棺材的後面,守的時候,難陀就問佛陀:「明天出殯的時候請你允許我為父王抬棺好嗎?」阿難及羅?羅聽了也同樣的提出要求。」佛陀就回答他們說:「好呀!我也會跟你們一樣抬棺而行。」

淨飯王的葬禮儀式雖然簡單但是非常莊嚴隆重,喪禮中還佈施很多金銀珠寶給貧窮的人,當人民聽到淨飯王往生的消息後,都傷心的前往敬悼,出殯當天,大家看到已成就佛道的佛陀,也親自為父王抬棺往火葬場走去,各各都流下感動的眼淚,紛紛跪在路邊虔誠的禮拜這位令人敬仰的佛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佛教絕對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出了家忘了家,不知孝順父母,其實佛教的經典當中有很多都是教育我們,為人子女要怎樣孝順父母的道理,「忍辱經」裡說:「任何的善都比不過孝順,任何的惡都不比不孝順還要惡。」

還有四十二章經也有記載:「供養天地鬼神的功德不如孝順父母的功德!」由此可見佛教對孝道的重視。其實在佛法中的認定,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因緣,其中有權利和義務的一種互動,就像今天講的這個故事一樣,佛陀親自為他的父王抬棺材,高尚尊貴的佛陀尚且如此,何況是我們凡夫呢?


老婢女

佛在世時,舍衛城中須達長者家中有一位老婢女,她謹慎勤勉持守家業,很得須達長者的信任,讓她掌管庫房的鑰匙,凡一切內外出入,都委託她全權處理。

須達長者經常請佛及僧。供給所須,當時又有一些生病的比丘,也常向長者求助,長者都十分樂意護持。但是這老婢非常慳貪,對主人的布施不能隨喜,反而起瞋嫌心,說道:「我家主人,受沙門的愚癡迷惑,這些乞士,多求無厭,那有什麼道呢?接著竟然發惡願:「什麼時候可以不聽聞佛名,不聽聞僧名?」

這樣的惡願,輾轉傳遍舍衛城,末利夫人也聽到這話,便說:「須達長者猶如美好的蓮花,人人所樂見,為何卻有毒蛇守護著呢?」使喚須達夫人來說:「府上的老婢,惡口誹謗,何不擯出?」須達夫人跪著稟白說:「像央掘魔這等壞人,佛尚且能降伏,何況是這老婢呢?」末利夫人聽了轉為歡喜說:「那明天我要供佛,隔天中午用飯的時候,長者派遣老婢,捧著滿瓶的金銀珍寶,要來隨喜贊助供養。末利夫人見到老婢女來了,暗自想道:「這個邪見人,若蒙佛度化,我們兄聞隨喜,也得到好處。」

恰巧這時候,佛從正門進來了,難陀尊者隨侍在左,阿難尊者隨侍在右,羅睺羅尊者緊跟在佛後,老婢一見到佛,一時心驚毛豎,說有惡人在我後面跟來,立刻往回走,從旁邊的狗洞想要鑽出去,但是狗洞一下子卻睹塞住了,四邊的門也變成關起來了,只有正門這一條通略可行,老婢於是隨手拿起一把扇子;就遮著臉走路,佛以神力,讓扇子變成透明的,無所遮障,老婢回頭向東方看,東才有佛,威儀莊嚴,南、西、北、方也都這樣,抬頭往上、下看,上方有佛;低頭趴在地上,地面又化成了佛面;那就用手遮蓋臉吧!可是十個手指頭竟變成了十尊佛,這下她乾脆閉起了眼晴,佛力加持,她閉了肉眼,卻開了心眼,於是凡到虛空上下,化佛遍滿十方。

當時城中有二十五位旃陀羅女、五十位婆羅門女;及他種姓女子,加上末利夫人宮中共有五百位不信佛法昨邪見女子,看見如來在虛空之中,為老婢女化現無數莊嚴金身,都破捨邪見,稽首禮佛,口稱「南無佛」,由稱佛名的緣故更尤化佛如林,一時咸都發起菩提之心。

可惜這老婢女邪見仍未破除,未出正信,但由於面見佛陀的緣故,已減除了八十萬億劫的生死重罪,她急急的走回家中,對須達長者說:「我今天遇到了大壞人,那瞿曇沙門,今天在王宮門前,現了好多幻術變化,他的身相像金山,雙眼比青蓮花還要光潔,全身閃耀著殊勝的光明。」說完這話,老婢忙爬入一口木箱中,用有張獸皮嚴嚴緊緊的覆蓋箱上,又用白氈纏住了頭,躲臥在黑暗中。

這一邊,佛接受供養完畢,準備還回精舍,末利夫人祈請說:「惟願世尊及化邪女,且暫時還不要回去精舍。」佛陀告訴本利夫人:「此婢女罪障很重;和佛無緣,但是對羅睺羅卻大有因緣,讓羅睺羅去度她吧!」

佛陪回到精舍,就派遣羅睺羅到須達長者家。羅睺羅變作轉輪聖王的形貌,威儀莊嚴,另有千二斤五十位比丘,化作眷屬,也一齊到長者家,羅睺羅又運神通力,將老婢變化成天下玉女般端嚴美麗,再將如意珠對著她,讓她看見才己變這樣端正希有的形容,於是她欣喜異常:「那些沙門高談闊論,說有什麼道,也沒看到有什麼效驗,那像這位聖王,到處利濟群生,就連我這老醜的臉,今天也沾光變得這般美如天仙!」

說時便五體投地,誠心禮拜。這時聖王的春屬,便為婢女室說聖王的十善威德,婢女聽了心大歡喜,覺得聖王所說的義理,沒有不好的,心悅誠服,懺悔自己的過惡,一再禮拜聖王。羅睺羅見婢女心器調伏,和諸比丘,一時又化回原形。老婢見了這番情形,知道自己深蒙佛陀慈德加被,感動非常,說道:「佛法清淨慈悲平等,不捨眾生,像我這樣惡心惡行的人,也蒙受度化,如今我發願要受五戒」她一心虔敬,受五戒後,即刻證得須陀洹果,又來到佛所,向佛懺悔先前的罪惡,求佛出家,立時證得阿羅漢道,並湧入虛空,作十八種變化。

波斯匿王和本利夫人,見聞了這件事,一齊來向佛請問:「這婢女前世有何罪咎,生來作人婢女;又種了何種福德,得遇佛證道?」

佛告波斯匿王:在過寶蓋燈王佛教法下的像法時期,有一位國王叫雜寶華光,他有位王子名叫快見,出家學道,王子自恃為國王之子,常懷僑慢心,雖然有和上為他說解般若波羅蜜經的甚深微妙空理,王子不能領會,更糟的是曲解而後又生出邪見,在他的老師滅度後,就到處、互說:「我們大和上空無智慧,只會讚歎空義,多麼令人摸不著頭緒,我以後生生世世再不願遇見他。我的阿闍梨是第一智慧辯才無礙,願我生生世世依他為善知識。」

影響了一批徒眾,都和他一樣邪行邪見,所以雖然一生嚴持禁戒,卻由於毀謗般若妙理,命終之後,招大惡威,墮落阿鼻地獄,八十億劫中受了無量無邊的苦,罪畢出獄後,生而為人,卻貧窮下賤,五百身中,又聾又瞎又癡,千二百身中恆作人婢女。

佛又告訴波斯匿王,當時的和上便是我,阿闍梨就是今天的羅睺羅。王子比丘就是今天的老婢,他的那些徒眾,就是今天因緣際會新發菩提心


金色的野獸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他名叫—梵藦達,這個國王非常兇惡殘暴,而且不講道理,時常濫殺無辜。有一天梵藦達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全身金毛的瑞獸,它的每一根毛尾都閃閃發光,只要這隻金獸所在之處都會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當國王想要靠過去看的那一剎那就醒了。

他心想:在這個世界一定有我夢中出現的這種獸類,否則我怎麼會無緣無故的夢見它呢?我應該多派些獵人找到它,然後把它的皮剝下來當我的座墊,這樣才能增加我的威風。梵藦達好像等不及天亮一樣,一大早就命令國內所有的獵人到皇宮集合,而且用非常嚴肅的口吻說:「各位聽好!昨天我做了一個夢,夢裡看到一隻全身都亮著金光的怪獸,每根細毛都會發光,那種美麗是無法形容的,我想這隻怪獸一定在我們的國內出入,你們大家趕快去找找看,誰能找到它,並且將牠的皮剝下來給我,我就有重賞!如果你們不肯努力去找,我也會殺死你們全家,聽到了嗎?」

獵人退出皇宮以後,各各都愁眉苦臉的,大家議論著:「國王只不過憑著在夢中所見,就要我們去找那隻金獸,說不定在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這種動物,我們要去哪裡找呢?到時候如果我們無法交差,國王鐵定不會饒恕我們的!你們說該怎麼辦呢?」這時大家都嘀嘀咕咕的,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其中就有一位說:「各位兄弟!深山有各種毒蛇猛獸,如果我們就這樣冒冒失失的去,未免太危險了,我看不如一個人先去探路,若有金獸的行蹤再做打算,你們認為如何?」

大家只好走一步算一步,說完之後,就在所有的獵人當中選出一位年紀最輕的獵者說:「年輕人!辛苦你了!請你先去打探一下動靜,大家再會合力量來捉拿金獸,祈求老天爺保佑你平安無事,而且帶著怪獸的消息歸來,事情若能成功,我們一定會另外拿出一筆資金重重的答謝你,萬一你遭遇到不測,我們也會好好的照顧你的妻子,你就放心的去吧!」

年輕的獵人看到大家那種期待的眼神,就下定決心要為大家犧牲,他回家以後,隨便準備了簡單的行李,就向大家告別,一步步的朝著山上走去,一路翻山越嶺,涉溪渡河,但是仍然不見金獸蹤影,年輕的獵人有氣無力的跛著腳,向著茫茫山徑前進。日子一天天的過去,有一天就在炎炎烈日下,他口乾舌燥,兩眼突冒金星,沒多久頭一沉,就一聲倒地了,年輕的獵人帶著微弱聲音哀求著說:「誰...誰...誰能發發慈悲心救我一命呀...?」

就在這附近山頂,住著一隻跟梵藦達國王所形容的長得一樣的金獸,正好在溪邊喝水,牠好像聽到有人在呼喊,牠就跳下水中,把全身的毛浸濕後,向著呼聲的方向奔去,等牠趕到時,這個獵人已快奄奄一息了,金獸動作飛快的將他背到溪邊,並將清涼的水餵入他的口中,又將他的身體弄溼,將體內的熱氣散發出去。獵人漸漸的酥醒過來,當他發現自己躺在樹蔭下,身旁又有一隻全身發出金光的野獸,他馬上明白就是這隻金獸救了他,他的心裡非常感謝,但是他心想:「大家千方百計要找的不就是這隻金獸嗎?獵人的心裡開始矛盾了,這隻金獸正是國王要找的金獸,但是在我生命垂危的時候,是牠救了我,我要報答牠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陷害牠呢?不行!不行!我不能做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但是如果沒有得到牠的皮,殘暴的國王也會殺死所有的獵人,這該怎麼辦呢?」

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到底該怎麼辦呢?想不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來,他忍不住就大聲痛哭,金獸看了這種情形就問他說:「你為何哭得這麼傷心呢?有什麼困難,不妨說出來聽聽!」獵人一開始不願意說,但是坳不過牠再三的追問,只好將事情從頭到尾詳細的說給金獸聽,金獸思考了一會就說:「當初你下定決心要救大家,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千辛萬苦的就是要找到我吧?現在我也一樣願意為了大家奉獻我自己,你就將我的皮剝下來拿回去交差了事吧!」

金獸再三的催請獵人動手,在這無可奈何的情形之下,他邊哭邊割著金獸的皮,心裡萬般的不忍,當獵人將這張金獸的皮送到皇宮時,國王非常高興,馬上就把獸皮鋪在他的御座上,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好不自鳴得意!而獵人們卻深深的被金獸感動,忍不住的流下傷心的眼淚。

這真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不要說是剝皮了,平常我們只要稍微被刀輕輕的劃了一下,都會覺得很痛,何況是割裂全身?如果不是菩薩那種慈悲喜捨的精神,誰能做得到呢?所謂「大悲」是要拔眾生的苦,「大慈」是要予眾生安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要以不分別的心普照一切,就像太陽一樣照耀每一個角落,平常只要多用點心對待別人,別人就會得到溫暖,朋友們!你願意試看看嗎?

佛陀的智慧

過去在印度的舍衛城中有一位長者的兒子,他的相貌非常醜,眼睛大小不一,嘴巴其大無比,扁鼻黑膚,長得又非常短小,講話的聲音粗糙又令人不悅,真的像人家所說的醜八怪,連他的父母看到他的模樣都會生起煩惱、厭惡,甚至將他趕出門去,狠下心不要他了!可憐的醜兒只有到處流浪,向人家討吃的,但是人家看他長的這個模樣,連躲都來不及了,哪能再分東西給他吃呢?討不到吃的醜兒只有帶著饑渴悲傷的心情走向深山去了。

他當初是這樣想的:住在山上不但可以過著隱居的日子,也可以逃離人群,但是萬萬也想不到,他醜到連野鳥、野獸都會害怕,看在眼裡的他,真的非常悲傷,他只有孤孤單單、無依無靠的過著暗淡無光的日子。

具足天眼通的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就帶著幾個比丘來到了這個山上,準備要渡化他,佛陀化身成一個跟他一樣醜的人,而且還端著一碗滿滿的飯菜,漸漸的走向他。。那會兒正在愁眉不展的醜兒,看到這個長得跟他一樣醜的人向自己走過來的時候,一開始是非常的驚訝,後來很高興的說:「哈哈哈!這個人長得跟我一樣醜!這樣我就有朋友了!」說著他就對佛陀說:「喂!我們兩個長得一樣醜,我想你大概也沒有朋友,這樣好嗎?我們兩個不如來做個朋友,你想如何?」佛陀就故意回答他說:「當然好呀!你我既然結為朋友就如同兄弟一樣,我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送你做見面禮,如果你不嫌棄,我就將這碗飯菜先敬你好嗎?」醜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願意跟他交往的朋友,心裡當然是非常的高興,自然就不客氣的跟佛陀同時一起吃這碗飯了。

當醜兒一吃完飯,佛陀馬上變回原來的端正莊嚴,醜兒看了非常的驚訝說:「為什麼突然間你會變得這麼莊嚴端正呢?」佛陀回答他說:「這並沒有什麼稀奇呀!我在吃這碗飯時是以恭敬、慈善的心來觀看在這樹下靜坐的比丘,所以我才有相貌莊嚴的果報呀!」,醜兒非常高興的說:「有這麼好的方便法門,實在太好了!我就是因為長得太醜了,所以長這麼大都還交不到一個朋友,甚至連父母都不要我,為了這奇醜無比的相貌,我不知受了多少痛苦與折磨,我想你一定能體會的,我真的希望能跟你一樣變得很莊嚴!」佛陀回答他說:「那這樣你就試試看呀!」

佛陀也在這個時候恢復他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身,好像是千百個日頭的光明普照著大地,醜兒不知不覺的已跪在佛陀的面前恭敬頂禮,他非常慚愧的說著:「過去我一定曾經恥笑過別人長得醜,或者曾經誹謗過出家修行的師父,所以這輩子才會承受這種醜的果報,慈悲的佛陀!我想跟在你的身邊出家修行學道,懺悔我過去的錯,懇求佛陀答應好嗎?」佛陀當然是高興的答應了,並且為他說種種的法義,聽到微妙的佛法後,他就開始精進修行,沒多久就證了阿羅漢果,而且從此再也不會為自己的醜而起煩惱了。

佛法平等無高下,佛陀教化眾生是以智慧來觀察眾生的根基,然後隨順眾生的環境與條件來度化,就像故事中的醜兒,被人厭惡躲到深山裡,佛陀就依他的身份、根基,把自己變成一個跟他一樣醜的人,這樣他就有一種親切感,然後再慢慢的向他說佛法的道理,等到他得到利益時,才慢慢的把他引入佛門,這種運用善巧方便以圓滿功德的修養與智慧,就是佛陀智慧圓滿超越一切的地方,我看到很多佛教徒在自己得到法義的時候,那種希望大家都能與他一起分享的心情,確實是值得人家讚歎的,但是要接引人進入佛門,千萬不要過於急躁或者是用自我意識去勉強人家,反而會令人感到反感,造成批評毀謗,這樣就不好了,所以一定要運用善巧方便。


知恩的孝子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窮人,家裡有一對年老的父母,還有一群子女,正好那些年國內鬧饑荒,糧食欠缺,日子一天比一天更難過,有一天他想:如果再這樣下去,我的兒女一定會活活的餓死,我應該想個辦法才好!就這樣他挖了一個很大的土坑,然後將他的父母活埋,左鄰右舍看了都非常驚駭的問他:「你為何將父母活埋呢?」他回答說:「我的父母年紀都這麼大了,反正早晚都要死的,但是孩子還小,日子還要過下去,我將父母活埋所省下來的糧食,可以暫時維持孩子的生命。」鄰居也覺得他講的話非常有道理,回去以後就有樣學樣,久而久之就變成這個國家的一種不好的風俗習慣。

後來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從小就非常孝順,他覺得這種活埋父母的風俗實在不好,但是他又沒有能力和這個社會對抗,就在他父母年老之時,他不想遵照民俗而行,但又不能洩漏風聲出去,只好在家裡挖一個地下室,把父母偷偷的藏在裡面,每天都送很好吃的東西給他們吃,這個孝子每天都在想:「如果我有辦法廢除這種壞習俗,不知道有多好?」

他的孝心感動了天神,就下凡來幫助他,天神到了宮廷,就拿出兩條蛇向國王說:「請你告訴我!這二條蛇那一隻是公的,那一隻是母的?十天之內如果你還是沒有辦法告訴我,那麼我就要毀滅你的國家!」國王的心裡非常著急,就叫王公大臣過來看看,但是都無能為力,其中有一位大臣出了一個主意說:「陛下!我們可以貼出告示,國內說不定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國王在走投無路之下,只好答應了。

消息傳出後,全國人民議論紛紛,這個孝子就將事情的經過說給他的父母聽,他的父親馬上想出一個辦法來。第二天,這個孝子就進宮了,他對天神及國王說:「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拿一塊柔軟的布,將蛇放在上面,公的比較活潑會在布的上面動來動去,母的會比較安靜。」天神聽了非常高興:「嗯!完全正確!」然後又出了第二個難題,他拿出一枝黑檀木棍,這枝木棍兩頭一樣大小,他問道:「你們看這枝木棍!那一頭是靠近樹頭的?那一頭靠近樹尾?」國王及大臣都支支吾吾的無法回答,他們就回頭問這個孝子說:「你知道嗎?」這個答案孝子也不知道,但是他非常鎮定的說:「等我回家想一想,再告訴你們這個問題的答案好嗎?」

他回去之後就趕快請教他的父親,然後回答天神說:「只要將木棍放在水中,如果往下沉的那邊就是靠近樹頭的,翹起來的那邊就是靠近樹尾的。」天神又牽來了兩隻白馬,大小差不多,毛的顏色相像,型態也一模一樣,他問說:「這兩匹馬那一隻是母?那一隻是子?」國王及眾臣在這二匹馬的旁邊繞了大半天,仍然是你看我,我看你,誰也沒辦法回答!只好又去問那個孝子了,孝子仍然回去請教父親後,才回答他們說:「你們可以拿一把又鮮又嫩的草來試!」他們就將草放在馬的前面,他們看到其中有一匹馬,先用嘴將草推到另一匹的前面,然後才慢?吃著草,這個孝子就指認說:「這隻是母的!因為父母疼愛子女是天性,所以它才會將草先推給孩子吃。」

天神看了以後哈哈大笑的向國王說:「你的國家還有這麼聰明的人,真是不得了呀!從今以後我一定會好好的保護你的國家,讓你的國家免受敵人的侵犯。」說完後就不見人影了,國王非常高興的跟孝子說:「好在有你解圍!要不然我們的國家不知會有什麼樣的災難?所以我要重重的賞賜你!但是我很納悶,為什麼每次天神問問題,你都要回家一趟呢?這個答案到底是你想出來的還是有人教你的?」

孝子馬上就跪下來說:「我犯了國法,請陛下您饒恕我!免我的死罪我才敢說。」國王就說:「好!你說吧!」孝子就說:「我沒有按照國家的規定而活埋父母,我偷偷的將他們藏在家裡的地下室,那些答案都是我的父親教我的,陛下!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又辛苦懷胎十月才把我們生下來,從小到大呵護我們、照顧我們,又教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一直到我們成家立業,他們不知要付出多少苦勞?這種恩惠是如何報答不了的,剛才陛下說要賞賜我,其實我什麼都不要,我只希望陛下能下一道命令,將這種壞的風俗廢除吧!」國王被孝子的孝心感動,就向全國人民宣佈:從今以後,不准再將年老的父母活埋,否則要處重罰。」

俗語說:「吃果子要拜樹頭,飲食也要思源。」就是說我們做人千萬不要忘本,敬老尊賢是做人最基本的禮節,「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我們怎樣對待父母,將來也會得到一樣的對待,因為「人在做,天在看」為人兒女都是有樣學樣的!


冤冤相報何時了

從前有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膝下仍無一男半女,他們兩人一直期待有個兒子,當丈夫的更是望子心切!為了要滿足丈夫的心願,做妻子的只好委屈求全的答應他娶妾。小妾才剛進門不久,就幫他生了一個又白又胖的兒子,做丈夫的非常高興,也因此對妾及小孩就更加疼愛,無形中漸漸的冷落了原配,本來取妾這件事,在大太太來說已經是夠勉強的了,現在又看到丈夫對他們母子百般溫柔與體貼,就更加的怨恨嫉妒。

但是在丈夫的權威之下,她也不敢怎麼樣,她心裡想:明的不行,來暗的總可以吧?她就趁丈夫不在時百般欺負小妾,語帶諷刺尖酸,好像要將這些日子以來,滿腹的怨氣全發在小妾身上,但是她想,只用罵的她也不會少一塊肉,不如等小妾不在家時,再做打算!有一天機會來了,她就拿一枝金釵往這無辜的兩歲孩子的頭頂插下去,手法非常乾淨利落,幾乎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根本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個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何會哭個不停呢?就這樣一個原本白白胖胖的孩子,從此連續燒了好幾天,不多久就死了!

這麼可愛的孩子突然死了,任何人都會不捨,尤其是小妾更是傷心痛苦,每天都以淚洗面,整個人失神落魄的,過了一個多月,仍然無法振作起來。當丈夫的面對兒子的不幸雖然也很傷心不捨,但是比較能看得開,因為不認命又能怎樣呢?但是左鄰右舍就不這麼想了,他們認為這件事非奇怪異!好好的孩子為何會突然死呢?大家都叫他開棺驗屍,徹底的檢查,千萬不要讓兇手逍遙法外。

驗屍結果發現這個孩子的頭頂有一枝金釵,終於真相大白無辜的孩子是被人害死的,小妾知道後,非常怨憤悲痛,她起了一個念頭,決心要替她的愛兒報仇,於是過幾天她就去請教一個婆羅門的祭司,要他幫忙報仇,在不捨愛兒的情形之下,她真的很想按照婆羅門的祭司的方法復仇,但不料沒多久自己卻因過於鬱悶而死了。

正好大太太這時也懷孕了,她又高興又得意的說:現在換我走運了,眼中釘已被我拔除,現在我又有身孕,相信我的丈夫一定會加倍的疼惜我才對!想到這裡她得意的哈哈大笑起來,時間過得很快,她終於生下一個又可愛又美麗的女兒,全家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人不疼愛這個孩子,但是不幸的事情接著來了,有一天兩歲的小女孩也突然死了,這意外的打擊簡直令大太太不能接受,說也奇怪往後大太太所生的兒子,也是養不到三歲就死了,這樣連續生了六個孩子,都在二歲、三歲就過世,最大的也不超過七歲,這真令人不解呀!他們夫妻倆為了孩子不知流下多少眼淚?其中的痛苦與折磨,實在不是三言二語就能說盡的。

大太太從此精神恍惚,整天把自己關在房裡,不吃也不睡,也不願意見任何人。有一天突然來了一位出家師父,說要見大太太,剛開始大太太還不願意出來與師父見面,但是下人再三強調,這位師父說有重要的事情要與太太談,她才勉強出來跟師父見一面,一見面師父就說:「妳還記得幾年前,小妾跟她兩歲的小孩是怎麼死的嗎?」太太一聽,心裡非常驚慌,也不知要如何回答師父,只有羞愧的跪下來向師父懺悔,誠懇的要求師父幫她化解這個冤債,師父請她站起來後就對她說:「妳既然知道要懺悔而且還有這個心要化解這個恩怨,我當然會盡力來幫助妳,但是妳要配合寺院多做一些功德,靠佛、法、僧三寶加持的功德力,我相信一定會化解你們之間的恩恩怨怨的。

第二天大太太一大早就起來,準備遵照師父的交代要去寺院做功德,走呀走的!就在半路,突然出現一隻大毒蛇,而且嘴巴張得大大的,好像想一口把她吞下去,她嚇得差點暈了,好在師父馬上趕到,就對毒蛇說:「毒蛇呀毒蛇!你應該消除你的瞋恨了吧?你冷靜想想,她只害妳一次而已,而妳呢?妳已經報復她六次了,難道還嫌不夠嗎?再說她現在已經知道懺悔了,還準備要做功德給妳,妳又何必苦苦相逼呢?放下吧!趁這個時候和解吧!免得討債討過了頭,來生還是要受苦的,妳沒聽過嗎?『冤冤相報何時了』,假使妳執意要害死她,這對妳來說一點好處也沒有!現在最重要的是妳要好好的為妳的將來打算,難道妳想生生世世墮在畜生、餓鬼、地獄當中,受無量無邊的苦報嗎?」師父說完這些話後,毒蛇好像能夠會意,就垂下頭慢慢走了。

任何人都不願意見到自己的所愛被人佔有,但是如果為了要扳回面子或者為了滿足私欲,而結下了惡緣,最後還是要承受無邊的苦報的,到時誰也無法替自己擔待。因為「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大家千萬要注意呀!

誘惑比丘的妓女

世間人若割捨欲樂,正信出家,
滅除貪欲,不再輪迴,我稱之為婆羅門。(偈415)

  山卓山慕達是舍衛城裡一戶有錢人家的兒子,出家為比丘後,他到距離舍衛城相當遙遠的王舍城去禪修。從此以後,他的父母非常思念他。有一天,舍衛城裡舉行一些典禮,他們因為兒子不在身邊而不禁哭泣起來。有一位妓女看見他們在哭泣,就詢問他們究竟什麼事惹得他們如此傷心?這對夫婦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她,她就問:「如果我能使你們的兒子離開僧伽還俗的話,你們要如何酬謝我呢?」夫婦兩人答應使她成為富翁。這妓女就向他們要了一大筆錢,出發前往王舍城。

  抵達王舍城後,她在山卓山慕達進城化緣的路上租了一間房子,並且準備好美味的食物,等他來化緣。剛開始的幾天,她在房子門口供養他。不久,她邀請他進屋子裡。她更花錢雇請幾位小孩在他經常來化緣的時候,在房子門口嬉戲,她於是藉口一樓又吵又有灰塵,而邀請他上頂樓去進食。等他隨她上頂樓時,她卻關上門,開始誘惑他:「尊者!請你當我親愛的丈夫吧!讓我做你親愛的妻子!等我們渡過漫長、快樂的婚姻生活後,我們可以一齊加入僧伽,再精進努力,盡最大的能力證入涅槃。」這比丘明白自己犯錯了,立即心生警惕,告訴自己:「由於疏忽,我已經犯了大錯。」

  這時候,佛陀知道發生在山卓山慕達身上的事,就叫阿難來,告訴他:「山卓山慕達正在王舍城中一棟尖頂樓房的二樓上對抗一位妓女的挑逗,但是他終究會戰勝。」佛陀就透過神通放光,勸誡山卓山慕達:「去除對財富和感官欲樂的貪愛,除從欲望中解脫出來吧!」山卓山慕達也正念現前,努力思考佛陀的教誨,而證得阿羅漢果。


克制性欲

人若已經作惡,切忌再犯,不可沉溺其中,不知自拔,
惡貫滿盈時,必定受苦報。(偈 117)

  從前有一比丘名叫斯亞沙卡,他對出家修行的生活不滿意,並且有自慰的習慣。當佛陀知道他的行為時,告誡他不要做會導致他遠離清淨修持的行為。佛陀也因此制定比丘不可沉溺於感官享樂的戒律。佛陀說這種行為要加以譴責。

  「這種行為會使人產生苦痛。」佛陀說。


沒有束縛就沒有恐懼

斷除一切結,毫無畏懼,無所執著,
解脫諸煩腦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註)(偈 397)

  優迦紳那與戲團的女舞者結婚後,因為接受岳父的指導,學習特技,而成為技巧嫻熟的特技演員。

  有一天,他在表演時,佛陀來到現場向他說法。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他就在表演的長竿上證得阿羅漢果。然後,他走下來,請求當佛陀的弟子,從此以後他就加入僧伽了。

  有一天,其他比丘問他當時的心境,他回答說,當他站在竹竿上時,心中毫無恐懼。這些比丘就去問佛陀:
  「世尊,優迦紳那說他是阿羅漢,真的嗎?」

  佛陀回答:「比丘們!像優迦紳那一樣,斬斷所有束縛的人沒有任何的恐懼。他真的是阿羅漢。」


念念不忘小過的末利皇后

即使王室華麗的車也會腐朽,色身也難免衰老,
但聖者(註1)之間,流傳著不衰老的九種殊勝 (註2)(偈 151)

  末利皇后有一天進入浴室沐浴的時候,她的愛犬也一齊進入浴室,當這隻愛犬看見皇后弓著身子洗腳時,這隻狗就與皇后有不正常的身體接觸,而皇后有沒有加以禁止。這時候,波斯匿王透過臥室的窗子看見這詭異的情景。等皇后進臥室時,他生氣地對她說‧「妳這個邪惡的女人,看妳與那隻狗在浴室做了些什麼事?我親眼看見了,不要否認!」皇后回答說,她只是洗臉、手、腳而已,沒做什麼錯事。接著,她又說道:「但是那間浴室相當怪異,如果有人進入其中,從這窗子看過去,卻會變成兩個人。如果不相信的話,國王!請你進去一下,讓我從這窗子看看。」

  國王就進入該浴室。當他出來時,皇后問他為何在裏面和母羊亂來。國王加以否認,但皇后堅持她親眼目睹。國王因此感到困惑,但由於智慧不足,就接受她的解釋,認為該浴室確實怪異。

  從那時候起,皇后一直後悔欺騙國王,指責他與母羊亂來。因此,即使快要去世的時候,她的內心仍然受到那次意外的干擾,而無法回想自己長久以來所做的善業,只惦記著自己曾經不公正的對待丈夫。由於臨終時不愉快的最後一念,所以去世後,往生至惡道(註3)。葬禮後,國王本來想請教佛陀,皇后往生何處。但佛陀希望止息他的憂慮,同時,因為他對佛法的了解尚淺,佛陀不希望他因此對佛法失去信心,所以佛陀就分散他的心念,結果波斯匿王果真忘了問佛陀。一連七天,國王都來向佛陀問訊,但都不曾提及皇后往生何處的問題。

  七天後,往生惡道的皇后往生到兜率天。也就在這一天,佛陀到國王的宮室去化緣。 國王終於問佛陀:「皇后往生何處?」當他知道皇后已經往生兜率天時,非常高興,就說道:「對啊!除此以外,她能往生何方呢?她總是惦念著要做善業。世尊!現在她已經往生了。身為你謙遜的弟子,我不知道如何自處。」

  佛陀就告訴他:「看看你父親及祖父遺留下來的車子,它們都破舊不堪了,你的身體也一樣,會老、會死,只有佛法不會變化、敗壞。」

備註:
註1:如佛陀等。
註2:九種殊勝:四向,四果和涅槃。
註3:根據阿毗達摩(論)哲學,在死亡的關鍵時刻,瀕臨死亡的人會看見業、業相和趣向,這些會決定下一生的去處。
 (1) 業:代表人一生的某些善惡業或臨終前的善惡業。
 (2) 業相:代表在人一生重要的活動時,具有主宰力量的精神形像,可能是任何影像,聲音,嗅覺,味道,觸和意念。以屠夫而言,這種業相可能是屠刀或垂死的動物形像,而對醫生而言,可能是病人的形像,至於對信徒而言,可能是所崇拜的對象。
 (3) 趣向:代表來世出生地方的形像。這種趣向經常向臨死的人顯現,並且展現來世究竟是喜悅或悲慘。如果是悲慘的話,有時候也可以經由影響臨終者的念頭而加以改善。這種趣向可能是火、森林、山區、母親的子宮或天界的華屋等等。

八風吹不動(蘇東坡、佛印禪師)

坡是宋朝有名的文學家,也是位虔誠的佛門弟子。他有個非常好的朋友,名叫佛印。佛印是當時非常有名的禪僧,他的廟宇坐落在長江北岸,而蘇東坡卻住在長江南岸。
  
  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發現佛印不在,便坐在書房裡等他回來。等了好久,佛印仍無蹤影,蘇東坡便在紙上胡亂寫了起來,最後幾個字寫的是:蘇東坡,偉大的佛門弟子,不能改變,即使八風的力量合起來也不能吹動他。又等了一會,佛印仍沒回來,蘇東坡便回家去了。當佛印返回寺廟,見到蘇東坡留在桌上的文字,便在後面加上一句「胡說八道,你的話等於放屁。」然後派人送給蘇東坡。蘇東坡見到佛印的題字,怒髮衝冠,立即操舟過江,來找佛印理論。他飛快地趕到寺中,見到佛印,立即抓住佛印的膀子罵道:「你這混蛋,憑什麼這樣辱罵我?難道我不是關心佛法的佛門虔誠弟子嗎?相識這麼久了,你還這樣罵我,真是枉為朋友一場。」佛印靜靜地看了一會,然後微笑地說:「蘇東坡,偉大的佛門弟子,八風不動,一屁過江來。」一句話說得蘇東坡面紅耳赤,哭笑不得。
  
  大凡是人,都具有為人的常情。對於人之常情,禪宗總是以自然的態度予以看待。然而,有些人為了這樣那樣的原因,總是要將常情擴大到超出正常的程度,弄虛作假,胡吹大氣。對於這種情況,禪宗便變得非常嚴厲,經常以辛辣的,甚至粗魯的幽默予以諷刺挖苦。蘇東坡本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可他在紙上胡寫自己是八風吹不動的佛門弟子,在佛印看來便是一種狂妄自大。所謂八風,是佛教常用的一個名詞,指「得、失、謗、揚、讚、嘲、憂、喜」八種世俗常情的力量。古往今來,能夠真正八風吹不動的人,包括高僧在內,也實在少得太少了,蘇東坡胡吹八風不動,明顯是種自大,是弄虛作假。所以,佛印便以上述的幽默予以懲罰,使蘇東坡自己認識到目己的缺點,以便於克服這種缺點。這便是禪的幽默,它不是嘩眾取寵,而是有著深刻的佛學目的。
  
  我們看到,禪的幽默不僅僅是用於諷刺挖苦,有時也運用到教學之中,使參學者對所問的事物能有更加深刻、直接的體驗。郭子儀是唐朝宰相,有名的政治家、將軍,同時也是佛法的愛好者,與禪師們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有一天,他去拜訪一位禪師,問:「和尚,佛法如何解釋傲慢?」聽了這話,禪師的臉色立即變了,說:「你這個昏了頭的呆子,你在說什麼?」郭子儀聽到這種不禮貌的回答,感到受了侮辱,臉上微現慍色。於是,禪師微笑的說:「大人,這就是傲慢。」如果那位禪師將佛經上解釋驕傲的話告訴郭子儀,那郭子儀所得到的只不過是書本上的文句,沒有親身感受。現在那位禪師運用幽默,挑起郭子儀的傲慢之心,所得到的就是生動的體驗,而非呆板的的教條了。這也是禪師運用幽默之一途。



九華山傳說—龍女獻泉

說金喬覺在九華山修身時,有一年夏天,他從天臺回東岩的路上,忽感口渴乏力。但是烈日炎炎,山岡草枯,哪來清泉?和尚無奈,隻好在一大樹下盤腿席地而坐。倏忽之間,隻見一位村姑打扮的少女,頭頂水罐爬上山岡,啓動朱唇,手棒清泉,送到和尚面前。和尚口喝清泉,頓覺涼徹心肺,睜眼一望,好一個絕色女子:隻見她杏眼、娥眉、櫻口、皓齒,長的十分标緻,真是人見難走、鳥走難飛的美女呀!不禁六根蕩動,心猿意馬。到底是地藏轉世的和尚,道根深厚,剛一動心,連忙合掌,一聲“阿彌陀佛”就坐定了根基。再展佛眼,村姑遠去,隻是她站立的地方立即出現一池清水,時人稱爲“美女池”。原來,那村姑是一位仙女,受上天派遣下凡給和尚送水來的。


  也許是金喬覺在美女池春心蕩動被上天發覺,所以他回到東岩,在岩石上打坐時,忽然出來五條小龍猛咬他。和尚接受美女逗引的教訓,竟然能閉目不動。小龍這一舉動忽然驚動了龍婆,吓得她連忙來到和尚面前賠不是。龍婆倒身下拜道:“剛才小兒無知咬痛了大師,願出清泉以補過失。”于是,這五條小龍在龍婆的吆喝下,順着山岩往下爬去,龍身過處,出現了五條溪水,時人稱爲“五龍瀑”。瀑下有一石潭,人稱“龍潭”。後人蓋有龍庵,和尚曾以泉水爲人治病。

佛今在何處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禅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禅師答道:“佛從無爲來,滅向無爲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順宗皇帝不以爲然再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滿禅師進一步解釋道:“佛體本無爲,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衆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順宗皇帝聽後非常欣悅,對禅師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問道: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藥師佛在東方世界,那麽釋迦牟尼佛現在又在哪裏兒呢?其實釋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裏裏呢?

  這種問題,經禅者答來,就非常活潑,因爲有心,看到的是生滅的世界,那是佛的應身;無心,看到的是不生不滅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無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裏裏。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滅不是生滅的滅,滅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則滅除一切煩惱、差别、對待,是絕對解脫快樂的寂滅世界。


梁武帝捨身同泰寺(蕭衍居士)

五○二年,卅九歲的蕭衍接管了齊代的政權,建立梁朝。三年後,他下詔宣佈自己放棄原來對道教的信仰,皈依佛教。從此,梁武帝蕭衍遵照在家佛教信徒的戒律修行,禮佛誦經、吃素斷酒肉,並運用皇權優侍僧人、廣建佛寺、敕僧譯編佛教典籍。在梁武帝的大力扶持下,南朝佛教達到極盛。梁武帝本人也因「以佛化治國」,至於四次捨身同泰寺「為奴」,而成為中國歷史上崇佛最甚的一個皇帝。
  
  同泰寺建於大通元年(五二七年),是梁武帝敕建的眾多寺院中的一所。寺成後,梁武帝幾乎每天早晚都去此寺禮佛誦經,說是為了給他的臣民消災祝福。有一天,他到同泰寺後沒有回皇宮,並對前去找皇帝的人說他已決定捨身為僧,不打算再當皇帝了。國不可一日無君,群臣只好天天去寺裏懇求皇帝回宮。梁武帝在寺裹呆了四天,抵不住大臣們堅持不懈的苦求,只好回皇宮了事。
  
  中大通元年(五二九年),梁武帝再次到同泰寺捨身奉佛。並授意群臣按當時的風俗,用金錢替他贖身,否則他絕不還俗。皇帝的身價自然比普通人高,群臣給了同泰寺一億錢贈金。寺院收了錢,當即同意讓蕭衍還俗,大臣們就排好儀仗,歡歡喜喜地把蕭衍接回皇宮。
  
  中大同元年(五四六年),八十三歲的梁武帝第三次去同泰寺捨身。這次蕭衍把自己連同宮人、國土都佈施出去了。佈施得多,贖金也隨著增加。大臣們用了兩億錢才把皇帝贖回來。巧的是當夜同泰寺的九層高佛塔失火被焚,梁武帝認為是魔鬼作祟,下詔說:「道高魔盛,所以我的善行遇到了阻礙。應當再建一座更高的佛塔。」臣子們都稱讚這是個好主意,原來的塔只有九層高,新修建的要高十二層才好。於是大興土木,塔要建成的時候,爆發了侯景之亂,建塔的工程由然停了下來。
  
  過了一年,梁武帝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到同泰寺捨身。群臣依往例,用一億錢奉贖。梁武帝崇信佛教,他捨身佛寺的行為確實促進了佛教的盛行。就在他第四次捨身佛寺不久,國內爆發了侯景之亂。公元五四九年,梁武帝被困台城,終於活活餓死。


不能得福的祭祀 ── 難以承受的供養

從前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個國王,名叫和墨,他因為相信外道,整個國家的人民,也和他一樣,都殺生來祭祀。國王的母親生病長年不見起色,於是國王就召婆羅門來,請問是何原因。婆羅門回答說:「是星宿倒錯,陰陽不調的緣故。」「那要怎麼做,才能改善呢?」「這就要準備一百頭的牛、馬、豬、羊,祭祀上天,來祈求禱福病就可以痊癒了。」
    這時佛以神通力故,了然此事,憐愍國王的愚癡迷惑,就到國王的住所來。王遙見佛陀莊嚴相好,便向佛作禮,說道:「因家母病了很久還沒有好,所以要祭祀上天,為母親祈福。」佛說:「想要收穫穀物,就要種植耕耘;想要得大富貴,就要廣行布施:想要得長壽,就要慈心護生;想要得高超的智慧,就要深下學問的工夫。這就好比下了什麼樣的種子,就得到什麼樣的果實一樣。現在祭祀不得法,又殺害生命來求長生,這離長壽之道更遠啊!」佛說完話,放大光明,遍照天地,殊妙非常。國王受到佛勝妙音聲和光明的收攝,生起了慚愧懺悔的心,從此悔過不再聽信邪說,宰殺牲畜祭天。國王的母親知道了這種情形,心生歡喜,病痛也消失了。國王從此以後敬信三寶,愛民如子,常行十善,境內祥和安樂,五穀也都豐收。
    現在台灣民間也有殺生祭拜天帝祈福的。其實天人的色身都清淨光明,不像人間凡夫,有膿痰涕唾大小便等污穢。所吃的東西也都潔淨如甘露,又是自然化成的。他們對閻浮世界,坑廁、葷腥等惡臭,根本不想聞見﹐並且在百由旬外;就覺得難以接近了,更何況是來享祭祀呢?雞犬逐臭而食,因業力的關係,以臭為香,若薦之於人,人那裏肯接受?天人對於血食的供養,恐怕也是這樣吧?(至於帝釋天主檢校人間的善惡,則是由四天王透過有福鬼神的巡察,纖毫不謬的轉奏帝澤天主。而夜摩兜率天以上,其天轉貴,就不理會人間的事了。)像這樣的祭拜,又那裏能夠蒙受福澤?而殺生的業報卻又緊跟後頭,怎不令人悚然而懼呢?在上位而想行善的,為父母而想教子女的,當主婦而理中饋的,在殘暴與慈憫、口錄與
福德之間,都可以想一想啊! (明倫月刊162期)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在聽經前,一定要先認識所聽的這部經是大乘或是小乘的經典。談到大乘、小乘,今天給各位講一個公案聽一聽。在印度,有位世親菩薩,又叫天親菩薩,和哥哥無着菩薩是兩兄弟。無着菩薩學習的是大乘教理,可是世親菩薩因爲有一種不很好的因緣,所以就入了小乘的佛教裏邊去學習小乘的教理。這位世親菩薩非常聰明,他哥哥無着菩薩總想要度他信大乘的法門,但沒有力量令他的弟弟相信。


  他這個弟弟就專門贊歎小乘法,說大乘法不對。後來無着菩薩就想出一個方便法門,故意裝病,叫人去請他的弟弟來探病,說:“我年紀這麽大了,又病成這個樣子,你再不來看我,以後就沒有機會見面了。”于是乎他弟弟就來看他。他就對弟弟說:“我已經要死了,我所讀的大乘經典你可以看一看。你若能看,我死了眼睛也可以閉了。”他這個弟弟來探病也沒有什麽事情做,于是就把大乘經典拿來看。他看什麽經典呢?就是這部《華嚴經》。

  他越看越覺得不可思議,才知道華嚴的境界是妙不可言的,好像太陽在空中遍照萬物,又好像大梵天王的網羅幢孔孔相攝一樣。這時候,他知道自己以前錯了,就大叫:

“快給我拿一把寶劍來!”

“你拿寶劍做什麽?”旁人就問。

“我要把舌頭割下來。”

“你爲什麽要割舌頭?”

“我以前盡用我這個舌頭贊歎小乘法,毀謗大乘經,這是有罪過的,所以我要把它割下來。”
他哥哥一聽,說:“你不必啊!”

“爲什麽?我這個罪過太大了,我一定要把舌頭割下來。”他說。

“譬如你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你要起身是不是還要藉着地的力量呢?你不能倒在地上就不起來了。你要起身的時候,就用手這麽一按地就起身了嘛。以前你用舌頭贊歎小乘,毀謗大乘,現在你可以用你這個舌頭來贊歎大乘啊!”他哥哥說。

  世親一聽,這也有道理,于是不割舌頭了。後來他就入山修行,學習大乘經典,也造了一部《十地論》。《十地論》造成的那一天,大地就震動了,他口裏也放出光來。這時候,國王就來見他,說: “你是證阿羅漢果了嗎?”

“沒有,我沒有證阿羅漢果。”世親菩薩說。

“你沒有證阿羅漢果,怎麽地動了,你的口裏也放光呢?”

“因爲我年青時,學習小乘而毀謗大乘,現在改過學習《華嚴經》,造了一部《十地論》。現在這部論造成了,所以地就震動,我的口裏也放出光來,這并不是證果。”世親菩薩說。
“原來這部《華嚴經》這樣的微妙!”國王說。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意思是到達這種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像的解脫境界。本來解脫是沒有境界,有境界就不是解脫。那爲什麽又說解脫境界呢?這個境界是一個譬喻,根本就沒有這種境界,因爲到了解脫時,就什麽都沒有了,這就叫解脫。

“普賢行願品”:普賢,所謂“道遍宇宙曰普,德鄰極聖曰賢”,意思是他的道遍滿宇宙,他的德行和最高尚的聖人是一樣的,和最高尚的聖人作鄰居了。行願品,“行”是他修行的大行;“願”是他所發的願。普賢菩薩修行發的行願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賢菩薩。

佛教裏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菩薩裏邊是智慧第一,地藏菩薩是願力第一,觀音菩薩是慈悲第一,普賢菩薩是行門第一。凡是佛說法都有弟子請法,華藏世界海,以《華嚴經》爲主,這部經的請法主就是普賢菩薩。《妙法蓮華經》是由舍利弗尊者請法的,《楞嚴經》是由阿難尊者請法的。請法主又叫當機衆,這一部《華嚴經》的當機衆就是普賢菩薩。


揭秘「長清唐三藏」義淨法師

《西遊記》中唐玄奘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其實,就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也曾有一位唐三藏法師,法號義淨。他也是唐代高僧,也有三個本領高強的徒弟,他也去過「西天」--印度取經。但二者不同的是,唐玄奘走的是陸路,而這位濟南的義淨法師走的卻是海路。


  摩崖石刻見證法師西遊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文聯副主席房澤水對義淨法師的研究頗有建樹。據稱他對義淨法師的研究,是從張夏鎮王泉村山峪裏的摩崖石刻開始的。

  摩崖石刻全部刻在陡峭而高峻的山壁之上。從四面環山的山谷裏覓著一條小徑。這條小徑幾乎是直上直下的,「四肢並用」地往上爬。時至深冬,山上淨是些堅硬的荊棘和一人多高的枯草、小樹。蜷著身子,用手遮臉,慢慢地向上「蠕動」著。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努力,終於來到摩崖佛像跟前,全部摩崖佛像有四組。第一組名為「五十三參」,這組佛像的中心大佛是釋迦牟尼佛雕像,四周分佈著五十三尊小佛像。各尊佛像形態各異,雖飽經風霜,但依然栩栩如生。只是有的部分被風化得有些模糊。房澤水說,這五十三尊佛是在集體參拜,這組雕像就叫「五十三參」。

   第二組雕像在「五十三參」雕像東面三米處,是一尊長須老者雕像,旁邊是另外三尊雕像。中間的長者就是義淨大師,那三位就是義淨的三個徒弟。

   第三組雕像在南山崖上。中心位置竟是一人身猴臉雕像。雕像通高一.五米左右,背景畫面雕物豐富:右為靜瓶、生命枝等,左為洞天福地圖案,上為無頭鳥圖、雷、瀑、風、雨、浪、雲、獸以及五禽戲等圖案。

  專家根據圖案判斷,這尊雕像可能是義淨法師的恩師善遇大師,因為他是個氣象專家,又深諳五行之術,本領非凡。直觀其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就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這個解釋似乎合情合理,但為什麽義淨的恩師長著一張「猴臉」呢?這未免有些巧合。相傳,義淨去西天取經也是帶了三個徒弟,其中有沒有孫悟空和豬八戒這很難確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西遊記》裏唐僧取經的故事,不單單是根據唐玄奘改編而來,裏面的很多故事也來自於這位長清的義淨法師。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得出,當時這位長清的高僧是如何去西天取經的了。第四組雕像位於北山南坡,距溝底四十米左右,為佛祖釋迦牟尼及左右兩個侍佛像。


離開摩崖石刻,來到山峪外,義淨出家的地方──四禪寺遺址。四禪寺是當年義淨法師出家的地方,也是義淨開壇佈道講經的地方,於唐開元年間最盛。

   如今的四禪寺只剩下殘碑斷碣,原址已建為車廂村小學。在這所簡陋的小學外面,僅剩下原來四禪寺的一座鐘亭和一座經幢(刻有經文的多角形石柱)。經幢和鐘亭立於宋熙寧年間,經幢看起來已經搖搖欲墜,幢身立於三層基壇之上,以蓮花座相隔,下層柱身刻滿經文,還有獅子、羅漢等雕刻。學校裏的孩子們凍得臉蛋紅紅的,在鐘亭裏面玩耍。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所簡陋的學校實在沒有什麽可玩的。來到小操場,在一棵有百年樹齡的大樹邊,有幾塊石板凳。仔細一看,這些石板上竟然刻著經文。

  石板已經被孩子們坐得發亮了,但是碑文依然清晰可見。當年煙火興盛的四禪寺竟然破敗到如此模樣,真是讓人感慨!

  據稱,在義淨法師西遊取經歸來之後,受到了極高的評價,並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四禪寺也因此非常興旺。當時在寺內建有國內獨有的「萬菩薩宮殿」,進香聽道的人絡繹不絕,香火極旺,成為一代名剎。

   一代高僧緣何「名不見經傳」

  義淨法師出遊西天取回真經,曾轟動一時,成為一代名僧,與玄奘法師齊名。但為什麽有關他的事跡,我們很少瞭解,包括有關的州誌、縣誌等史書居然也沒有相關的記載呢?是什麽原因導致後人漸漸把這位高僧給淡忘了?

  據房澤水推斷,義淨法師應該是受武則天之累才會有這樣的結果。義淨法師的西遊曾得到武則天的大力支援,在義淨法師成功返回之後,又受到了武則天的隆重歡迎,並被武則天冊封為「三藏法師」。而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是佔有統治地位的,武則天作為一個女人而當上了皇帝,在儒家看來實在是「大逆不道」。《唐史》曾載:「武後革命,流毒海內。」肅清武後流毒的運動一直持續到北宋,可見當時儒家對武後深惡痛絕。如此,備受武後推崇的義淨法師當然也逃脫不了厄運,關於義淨法師的記載,很有可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被通通銷毀的。

  這雖然只是後人的推測,但確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義淨法師的事跡只是在《高僧傳》裏,被單純作為一名僧人有些記載,而他在其他方面的功績一概被忽略了。

   相關鏈結──義淨法師

  義淨法師,俗姓張,字文明,法號義淨。他於西元六三五年出生於山茌縣山茌鎮(今長清區張夏鎮)。西元六四二年出家於四禪寺(原名土窟寺,元朝時更名永慶寺。)

  義淨法師十四歲時就非常仰慕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高風,也立志西行求法。

  西元六七○年,義淨法師踏上西遊之路。義淨法師坐船出海,經蘇門答臘到東印和中印,遍及佛教聖地,修於「那爛陀寺」十餘年,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歷時二十五年,取回經、律、論四百餘部。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