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

菩薩是什麼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並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 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凡是覺悟到生命苦空無常,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不論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只要能發菩提心者,都有資格 稱為菩薩。所以,通俗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惡的人,稱為“菩薩心腸”。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不大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捨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絕對不能稱為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 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稱為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們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 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大乘佛教特別發揚這種菩薩行的人生觀,並且特別鼓勵“六度”和“四攝”的行為。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 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聖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聖位菩薩,菩薩共分五十二個 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大勢 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大乘經典特別稱道文殊師利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願,所以 這四大菩薩特別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國五臺山被認為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峨嵋山是普賢的道場,普陀山是觀世音的道場,九華山是地藏的道場,稱為四大名山。由此 可以看出四大菩薩在我國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比丘尼受戒最早在南京

佛教文化在南京的歷史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自佛教傳入中國,就和南京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南京曾是我國六朝時期的南方佛教中心,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佛學研 究的中心,這裡存留著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在中國佛教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佛教在中國創立的大小乘宗派無一不和南京有關。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 長趙朴初稱南京是“佛教學術的中心”,中外文化名人及佛教界人士稱南京是“天下佛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杜牧的這兩句詩傳唱千百年,不僅是對南京佛教文化在南北朝時期盛行的一種美好追憶,也更成為今人佐證佛教隆盛於中國的千古佳句。
    南朝歷史一百六十餘年,也是中國佛教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從西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的宋、齊、梁、陳各代,均以南京作為首都。而佛教 在東晉已有較大發展,至南朝,因有四代王朝的大力支持與提倡,佛教開始廣泛傳播,迅速發展,在整個江南地區都隆盛至極。當時,南京與洛陽並列為中國佛教中 兩大佛寺中心,南北對峙,盛況空前。
    而很多的佛教戒律,也因這些機緣而出自于南京。
    南京南林寺,是中國比丘尼最早受戒的地方。這也標誌著中國比丘尼獲得了與比丘同等的佛教地位。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戒律的完備性一直不強,尤其是比丘尼,未曾如律受過戒。至西元430年,第一批來自獅子國的比丘尼一行8人來到南京(時 稱建康),目的是為中國的比丘尼受戒。按照規定,授戒者必須要懂得受戒當地的語言,並且要有10人以上才具備授戒的資格。這兩條,對於初來乍到的8位比丘 尼來說,顯然都還不具備。於是這8位比丘尼一邊留在南京學習漢語,一邊繼續等待機緣。
    至西元433年,獅子國比丘尼鐵薩羅一行又來到了南京,這樣就滿足了授戒者達到10人以上的人數要求。不久,景福寺尼慧果與淨音出面相請, 表達了對如律受戒的渴望。機緣成熟,天時地利人和俱備,鐵薩羅等人便於西元434年在南京南林寺設壇傳戒,並請印度僧人伽跋摩為傳戒師,為三百餘名尼僧受 俱足戒。
    由此,中國比丘尼如律受戒在南京南林寺開創了先河。據傳當時南京還曾建有鐵薩羅寺以紀念這一盛事。

 

六字洪名的含義

南無——皈命、接受;

阿——無量光(健康);

彌——無量覺(智慧);

陀——無量壽(長壽);

佛——無量光、無量覺、無量壽的信息。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的意思就是:我願意接受無量光,我願意接受無量智慧,我願意接受無量長壽。

宇宙一切生命都有“阿彌陀”這個能量資訊密碼。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既是念佛,也是在念自己,相當於撥打我們與佛溝通的密碼,使我們得到佛本願不可思議無量慈悲功德的成全——

 

十念功德

 

一念真誠,天魂歸原;

二念真誠,地魂復蘇;

三念真誠,父母魂魄健壯;

四念真誠,三魂同體;

五念真誠,靈光輝煌;

六念真誠,洞達大千;

七念真誠,親聞西方;

八念真誠,親近彌陀;

九念真誠,圓覺彌陀;

十念真誠,九祖超升。

 (天魂、地魂與父母魂分別指生命的三個層次:智慧、動力與肉體)

 

念佛,是念給生命,接受改良的功德。有緣聞法時,人不一定懂得珍惜。

念佛,是念給生命,帶來智慧的希望。有機會時,人不一定明白把握機遇。

念佛,是念給生命,帶來有把握,成為覺悟人的因緣。人不知覺是法微妙無窮,業障深重的人,障礙無邊的人,始終放棄良好的因緣。

念佛,是能超度九代祖宗得離苦。緣分在前面,人始終不懂得隨喜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是一切生命昇華的總資訊!

南無阿彌陀佛是生命法中之王!

 


蓮花在佛教表示什麼

 在佛經中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淨土的蓮花千瓣以上。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淨,因為它生長於污泥,綻開於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 的深一層涵義。而蓮花除了蓮瓣,還有蓮蓬、蓮子,蓮瓣、蓮蓬可觀賞,蓮子可食用;蓮子又可生長,栽培更多的蓮花。蓮花開放于炎熱夏季的水中,炎熱表示煩 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這都是蓮花所表徵的美德。所以,比喻從煩惱得到解脫而生於佛國淨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的。

    三界的眾生,以淫欲而托生,淨土的聖人,則是以蓮花而化身,因此,蓮花表示清淨的功德和清涼的智 慧。對於聖人而言,是無形的,顥現於凡夫之前,便以人間所熟悉的形象來表現。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淨土佛國中的聖賢,都是以蓮花為座;或坐、 或站,都在蓮台之上,是代表著他們清淨的法身,莊嚴的報身。

 

如果下一刻就死去,你捨得嗎?法忍法師的回答令人開懷大笑,由此引領大眾輕鬆思考生死

人生在世總有迷茫之時,相信不少人都試過觀星座或查看前世以解惑。然而,死後的世界是未知的,不知各位又曾否對死亡感到恐懼?或想要永遠脫離痛苦、尋找永恆的快樂?不如就讓法忍法師來為大家一一解答以上問題吧!


珍惜當下,為死亡做好準備

香港佛教聯合會和佛教大光慈航中學本年度合辦「生命盛筵」系列活動,在4月15日舉行的第二場講座,禮請法性講堂住持法忍法師主講「未知生,焉知死」。甫開講不久,法師問台下觀眾:「如果下一刻就要死去,大家捨得嗎?」只見眾人紛紛搖頭歎息,沉吟靜思。法師微微一笑道:「我卻是沒有不捨得,只是怕死在學校,為難了校長呢!」贏得台下一片笑聲。世人不明白無常之義理,從未為迎接死亡做過準備。一旦死亡來臨,只好被動接受而心有不甘。那麼法師是如何保持對死亡的樂觀心態呢?

我已經把所有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這就是法師保持對生命樂觀的秘訣。法師教導人們明白到,死亡是無可避免的,因此要為死亡提前準備。這樣,當死亡降臨時,便不會生起不捨之心而徒然悲痛了。這一番教導,聽眾猶如醍醐灌頂,教我們知道應該更加珍惜當下。

輪迴不止,如何達致離苦得樂?

死亡的神秘面紗就此揭開,那麼死後的世界又是怎麼樣呢?

法忍法師表示要叩問自心,她引述了一首佛偈:「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換言之,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不需要求神問卜來得知未來;只要撫心自問,自己做過多少好事和壞事,就知道自己的來世如何了。惡人固然會被自己的惡業牽引入三惡道;同時執著、貪戀等不好的意識,也會導致我們墮入三塗。善業多的人則能轉生人界乃至天界,如是者等到生命結束時就再次輪迴。

然而輪迴不止則生命不息,我們又如何達致永遠的離苦得樂呢?只要能明白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不再起我執心,按照佛陀的教導修行,平時廣結善緣、行八正道和六度四攝,便能一步一步走向寂靜涅槃,得到究竟的快樂,這也是無數佛弟子們的終極目標。

莫逃避生死,遠離苦和無奈

在講座過後的訪問中,法忍法師為我們進一步分享對生死的看法。談到一些比較有爭議性的社會議題如安樂死、自殺等,法師也有獨到見解。法師認為選擇自殺或安樂死的人,雖然死前不一定有怨恨,但心中也有苦和無奈。這些苦和無奈,將會牽引他們轉生到較差的環境。所以佛教希望人們能珍惜當下、關懷身邊的人,令整個社會帶有歡樂的氣氛,人們便不會因未了業緣而逃避生死。

當日出席講座的佛教慈敬學校黃鳳鳴副校長,也在活動完結後接受訪問。她感恩法忍法師的開示,法師提醒說,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非常即時、不能預計的,惟我們面對事情的反應或會過於激烈。我們應當好好管理自己的心念、修正自己的行為,當來到「臨終」一刻,我們才能做好一切準備。

一行禪師說,我們攝取食糧,目的都是想獲得快樂──談正念攝取中的意識食糧

文:張仕娟 Christine
正念攝取四種食糧,之前分享了食用食糧、感官食糧和志向食糧,此文分享意識食糧。我們的行為、思想、信念、感受、情緒、說話、所處的環境、所接觸的人事物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意識食糧。我們的意識會攝取思想、情緒、感受,也攝取四周環境的一切,包括他人的思想、感受和行為。


一行禪師說我們的意識裏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例如念、定、慧、愛、慈悲和喜悅。如果我們知道如何修習正念,我們便能觸及內在的喜悅、快樂、正念、智慧的種子,這些種子便能成為美善、健康的能量,這便是美好的攝取。我們的身體會攝取自身。如果我們斷食十天或十五天,我們的身體就會消耗自身積存的脂肪和毒素。這幾年來,我嘗試每星期便斷食一天,每年會做連續幾天的斷食,感覺很不錯。

一行禪師說我們的意識會攝取好的東西,也可能攝取不好的東西。我們小時候受過的苦會貯藏在意識中,對它們仍存有記憶。很多人習慣一次又一次地跌入過去的痛苦經驗之中,過去成為了我們的囚牢;我們持續不斷地反芻、攝取過去的痛苦,再也無法自由地享受當下生命的美好。我們不斷攝取這樣不健康和有毒素的意識食糧。感恩正念攝取意識食糧的修習,幫助我留心覺察自己的思想、情緒,從「不夠好」、「不足夠」的自我對話中解脫出來。

意識食糧又分為個人的和集體的。一行禪師說,如果圍繞我們的人都是充滿憤怒、暴力、恐懼和仇恨的人,那麼我們就會攝取憤怒、暴力、恐懼和仇恨的能量。停留在這樣的環境,繼續攝取憎恨和暴力的能量,久而久之,我們的行為、說話、思想也可能如此這般暴力。我們要刻意尋求那些能產生正念、理解和愛的群體及環境,從中獲得滋養,當我們足夠強壯後,就可以有能力轉化負面的環境。很幸福,生活中圍繞自己的大都是充滿正念、理解,和充滿愛的同修、朋友和團體,讓我們攝取大量滋養的意識食糧。

一行禪師說,我們攝取食糧,目的都是想獲得快樂,可是,我們卻攝取不適當的食糧來掩藏痛苦和逃避孤單、困難。快樂不是我們向外追尋的東西。返回當下,接觸當下我們內在、外在的生命美好條件,我們就能生起快樂了。當有念、定、慧,我們就已成為富有的人,能夠為自己和他人產生很多的快樂,我們不用追求任何其他東西[1]。

[1] Thich Nhat Hanh (2014), The Mindfulness Survival Kit, pp.109-114.

跳崖的獵人與跳崖的喇嘛

有一位喇嘛,為了自己能夠早日獲得解脫,他離開寺院,遠離了人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一個山洞中閉關苦修著,很多年都沒有回家。

有一個獵人經常到這座山上打獵,很多年後他發現這個喇嘛在此地修行了這麼多年,沒東西吃時,他寧肯餓著也絕不傷害一個有情的生命。獵人覺得這個喇嘛太慈悲了,當下想到自己的行為和這位慈悲的喇嘛比起來,自己實在是太可惡了,為了滿足自己的一時的口腹之欲,這麼多年來傷害了這麼多的生命。他越想就越覺得慚愧無比,心想我做了如此的惡行,死後肯定要下地獄的。但是他又想到:自己下地獄活該如此,誰讓自己做了那麼多的惡行呢。可是我下地獄事小,那些被我殺掉的眾生。

它們心中的怨恨何時才能消啊!如果它們帶著怨恨輪轉六道,那什麼時候才能解脫呢?想著想著不禁悲從心起,留下了悔恨的熱淚。

他看了看洞中還在虔心修行的喇嘛,又看了看腳下的懸崖,雙手合十向空中祈請到:為了消除曾經被我所殺掉的所有眾生心中的怨恨,就讓我用自己的生命來償還對他們欠下的債吧,希望它們從此以後不要再怨恨我這個罪孽深重的人了,請諸佛菩薩攝受並護持它們,幫助它們早日解脫!說完便縱身跳了下去。

在這個獵人起身跳下去的那一刻,洞中的喇嘛驚奇的看到跳下去的獵人不但沒有摔死,更是驚奇的看到空中突然降下的七色光束,獵人就在這光束的環繞下逐漸地向天上飛去,越飛越高,直至消失在高高的天際。

喇嘛看到此情此景,不禁高興的說到:這個殺生無數的獵人都能有如此好的結果,我這個苦心修行多年並守持清靜戒律的出家人,死後肯定會比這個惡略的獵人強,會比他殊勝。佛菩薩肯定會親自來接我返回極樂淨土的。說完便起身走出山洞,縱身跳了下去。

結果如何呢?

結果是當即被摔死了。因為獵人跳崖是因為他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真誠懺悔,所發的是殊勝的菩提心,其當下的心已與佛菩薩無二無別。而喇嘛跳崖是因心中升起了傲慢的心,與佛菩薩的心願是相違背的,其結果自然是。

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發心的重要性!

分享智慧,收穫智慧!分享慈悲,收穫慈悲!傳播智悲,自利利他,隨喜讚歎,功德無量!點燃自己的心燈,映亮一方淨土,每日一起淨化提升我們的正能量!一切梭哈!

隨緣不是什麼都不做、等老天安排一切

問:我是教科院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大三學生。剛才聽見您講,隨緣分積極、消極兩種,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積極隨緣?如果把它放在學業上或事業上,應該怎麼理解?

  答:“隨緣”這個詞,禪宗裡也經常講,世間人也經常說,但不少人都誤解了它的定義,以為隨緣就是什麼都不用做,只等老天來安排一切,這樣的話,你就會錯過許多機會。真正的隨緣,是需要全心全力的付出,但對結果如何卻不太在意。比如,你想得到一份特別滿意的工作,在一番努力之後,卻沒有被錄取,這時候你心裡若有“隨緣”的概念,面對失敗就不會特別痛苦。

  包括你們對自己的感情,也應抱著這種態度。假如剛開始希望特別大,最後卻沒有像預期那樣美好,也用不著痛不欲生、萬念俱灰,甚至想不開非要自殺。在這個時候,你應該要懂得隨緣。

  要知道,在這個世上,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後都有著錯綜複雜的因緣。這一點,大學的課本裡幾乎沒講,但你如果學了佛教的《俱舍論》、《百業經》,就會明白自己這輩子的成敗,不但有今生的原因,也有前世的原因。若能懂得這個道理,就很容易想得開、放得下,以坦然的心態面對一切,這就是一種積極的隨緣。

佛教徒的飲食觀

佛教出現於印度的時候,佛教徒並沒有特殊的飲食習慣和規定,因為印度是一個宗教信仰普遍的國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異的飲食觀念。所以,原始時代的佛教徒乃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過的是沿門托缽,所謂‘一缽千家飯’的飲食生活;他們不選擇托缽的對象,也沒有所謂潔淨或不潔淨,神聖或不神聖的飲食禁忌,為的是一律平等、廣結善緣。

相沿迄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上座部的佛教區域,還保留著當時的古風,也就是供養者供養什麼就接受什麼,沒有選擇、挑剔的餘地,只要不是特為某一些托缽者而殺,縱然魚肉等食物,也不拒絕,這就是為什麼小乘佛教不規定必須素食的原因。

素食是佛教所強調和鼓勵的,如果能夠辦到的話,這是基於慈悲的立場,不是現代人為了健康和經濟的原因。事實上,肉食既傷慈悲,也的確有損健康,所以,大乘經典如《梵網經》、《楞嚴經》等都強調素食,嚴禁肉食。

至於葷腥,應有分別,所謂‘葷菜’,是指具有惡臭味的蔬類,例如:大蒜、蔥、韭菜、小蒜等。《愣嚴經》說:葷菜生食生鎮,熟食助淫。在比丘戒律裡面則規定:吃了葷菜要單獨住,或者距離他人數步以外,並位於他人下風而坐,或者必須漱口至沒有惡臭為止。這主要是為了不擾亂大眾,所以,不得食葷。並且在誦經之前,為了不使聽經的鬼神發鎮和起貪,最好不吃葷菜。所謂‘腥’就是指肉食。而辣椒、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等都算是香料,不算葷菜,不在戒律所限。

至於不得飲酒,在印度乃是佛教徒的特色,其他宗教不僅不戒酒,甚至認為酒能通神。本來釀酒不須殺生,並且可以成為藥物之一種,不應列為宗教的禁忌;但因為佛教重視智慧,若多飲酒容易亂性,而飲酒之後還能夠自製而不致昏亂的人不多,所以,為了保持經常清醒,利於精進的修行,特別是為了達成修定的目的,必須戒酒。至於一般大眾,若據孔子所說的‘飲不及亂’,無傷大雅。所以若受五戒而不能戒酒,也可以舍掉酒戒或不受此一酒戒,還不失為三寶弟子。

如果進入葷菜館或居家時家人之中有人吃素,也有人吃葷,能夠使用葷素兩種不同炊具和餐具,是最為理想。因為葷素的氣味不同,對於飲食者的感受也不一樣,為了習慣上的理由,保持清淨是必要的。可是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在開悟傳法之後,隱于獵人隊伍之時,僅吃肉邊菜,而避菜邊肉。不吃肉是為了慈悲眾生,還吃菜是為必須生存,因此在生活條件不許可強求的條件下,用肉食的炊具來煮素食,那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

對於煙、麻醉品的觀念,在佛制的戒律,可因病而由醫生處方使用;不僅是煙,乃至於酒,在不得不用的情況下,不算犯戒。當然,不能假藉治病而貪口腹之欲去吸飲煙酒和麻醉品。

若是為了刺激、嗜好、無聊等原因而抽煙,那就不為佛戒所許。

煙、檳榔都非飲食中的必需品,對人體少用是為了治病,多用則有害無益。例如:酒精過量者中毒;煙的尼古丁則傷肺損氣並為致癌的原因;檳榔的液汁,有損牙齒的健康,令琺瑯質受到腐蝕,佛教徒能夠不用最好不用。

至於蛋類,應該是屬於腥類,因為它可以孵成為雛,而且它的味道,就是腥味,如果持素清淨的人,最好不吃。雖然現在養雞場所產的雞蛋,是無性的,在消費市場所買到的都是屬於無生命的;但它很顯然地並非植物,若以素食的習慣而言,便應當避免了。

專修念佛 福佑家人

作者:慧暘法師 

 家弟莊輝清於1986年夏天(時年26歲),在台中市西屯區遭十多位青少年圍毆,以致昏迷送醫。那時候,我正在埔裡靈岩山寺當維那,領眾打佛七。

 

  事發當天,他被員警送醫途中,但覺一片黑暗,同時出現黑白無常鬼,白大黑小。白無常左手拿權杖,右手執鐵鍊;黑無常手執手銬,並呼叫家弟名字,令其跟隨前行。正在神識要跟隨黑白無常而去的時候,家弟見到有只比一般手掌大一倍,感覺無比莊嚴的手,就壓在離他胸口約四吋的地方,似乎不讓他起身離去,同時叫他快念「阿彌陀佛」。因此家弟便一句一句念著佛號,念佛當中,只見黑白無常越退越遠,終於消失不見。

 

  家弟在送到醫院後,很快就醒過來,隔天就辦理出院,並直奔寺裡,告知我這件念佛退卻黑白無常之靈應事蹟。家弟當時並沒有學佛、念佛,也不曾皈依、吃素,於佛法毫無信仰,這件事情給他的震撼很大。

 

  由家弟這件實例可知,阿彌陀佛聖號功德、威神力量,不可思議,期望有緣者,都能啟發信心,專心念佛,現前蒙佛護佑,增福增慧,消災延壽;臨終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共證菩提。

佛教的天堂和地獄的觀念

當愚癡的人於此時此地及以後造下自身墮地獄之時,有智慧的人造了他自己的天堂。

 佛教的天堂和地獄的觀念完全不同於其他的宗教。佛教不接受天堂和地獄是永久性的。縱然他在人間有了弱點,宣判他永墮地獄也是不可理解的;要給他機會去改善自己才是可以理解的。從佛教觀點看,已墮入地獄的人,只要以他的善業功德或過去世的功德一樣可以獲得解脫的,地獄之門不是沒有鎖匙的,地獄是暫時的地方,沒有理由使他們永久在地獄中受苦的。

 佛陀告訴我們,天堂和地獄不在世界以外,就在這個世界。如此,佛教的天堂和地獄的觀念非常合理的。舉例說,佛陀有一次這樣說過:“有一個無知識的人做了一個斷言,他說,海洋底下有一地獄。這一宣佈是錯誤而無根據的,地獄只是一個名詞,其意義是指身體上的痛苦感受。”佛教不接受天堂和地獄是一個特定的現成地方。

 這個世界的地獄之火要比世界以外的地獄更為灼熱,沒有比嗔恨、貪欲、愚癡三毒火燒更熱。佛陀說:我們凡夫被十一種火燒:貪、嗔、癡、病、老、死、憂慮、悲哀、身心上病苦、悶鬱和悲傷。人們可以用這些情欲中的任何一種火都能燒毀整個世界。從佛教觀點看,最容易分別天堂和地獄。反之,什麼地方有更多的快樂,不管是這一世界或其他星球,只要有享樂的特殊地方,此處就是天堂。然而,人間是苦樂綜合的,人類經驗到苦和樂,才會理解到生命真正的本質。但在其他各種星球的眾生,很少有機會理解到這種道理。因為某些地方痛苦太多,有些地方快樂太多。

 天堂是暫時的居所,因為他們造了善業,所以享受較長的感官快樂。地獄也是暫時的地方,他們造了很多惡業,所以身心感召痛苦。若說是這些地方是永久的,這是不可能的事,也不是有一上帝在天堂或地獄中主宰一切。每一個人按照他的善、惡業力去決定一切。佛教不以煉獄恐嚇世人或設計有一樂園去取悅人們而介紹佛教,信佛主要是修心養性。

摘自《佛教徒的信仰》

「卍」字----佛的標誌

 佛教中的「卍」字不僅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稱為「吉祥海雲相」,而且還是佛教建築或器物上常用的裝飾圖案。從一定意義上說,卍字已經成了佛教的一種象徵。
   卍字在梵文中作Srivatsalaksana,音譯為「室利靺蹉洛刹曩」。北魏菩提流支在所譯《十地經論》卷十二中,譯此語為「萬」字;而鳩摩羅什和 玄奘都譯為「德」字,取萬德莊嚴之意。武則天長壽二年(西元六九三年)制定卍讀「萬」音,在宋朝人編的《翻譯名義集》卷六中說「主上(武則天)制此文,著 於天樞,音之為萬,謂吉祥萬德所集也。」印度以右旋為吉祥,如禮敬佛或塔,要求右繞三匝;佛眉間白毫右旋婉轉等。因此有人認為古來寫作「卍」形有誤,如 《楞嚴經》卷一就有「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而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卻認為應以「卍」為准。
  從廣義來看,卍是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誌。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等國家中都有出現,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等都使用。那麽,中國古代是否也出現過卍字圖案呢?
   一九八O年在青海民和縣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卍字紋長頸壺。壺的周圍有四個卍字形的圖案,線條圓熟,勾畫清晰。圖案的空間位置分佈均勻,不類草創之作。據一部反映我國觀察彗星歷史的科教影片的介紹,在一座戰國時期的古墓中刻有星座的標座,其中彗星的標誌即作卍字形狀。
  根據資料判斷,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卍字形的圖案出現。出土這種圖案的地區十分遼闊,包括甘肅、青海、廣東、內蒙等省區在內,說明在遠古時代我國先民 對這一神聖的符號並不陌生。中國卍字元號的出現不僅早於佛教的傳入年代,而且早於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年代。卍字是我國先民自己創造的一種代表某種崇拜物件的 符號,並非伴隨佛教而來,也不是武則天製造的。至於近代德國的納粹黨即「國家社會黨」的黨徽「卐」字,由於「國家」和「社會黨」的德文字頭均為兩S交錯而 成「卐」形。希特勒認為「卐」字象徵「爭取雅利安人勝利的鬥爭的使命」,因而於一九二年用作納粹黨黨徽。應該指出的是,這與上述佛教的意旨沒有絲毫的關系,要加以嚴格區別。

佛法是生活、是做人

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捧著經本念經、數著念珠念佛。古大德常講“曆事練心”,這才叫修行。曆是經歷,我們從早到晚,不曉得遇到多少人、遇到多少事情,就在這個人事裡面磨練。如果遇到事就迷惑顛倒,那不叫修行。

  把你所修學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上,用在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用在處理世間一切事務上,這樣學佛,就學活了。把所學的這些道理、教訓,都能夠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上,這裡面有快樂。這種快樂不是外面來的刺激,不是財色名食睡,不是這個東西,這種快樂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

  佛法教學的大意、大目標是破迷開悟,果上就是離苦得樂。佛法是學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學兩分,就有兩分的受用——真修行,你自己就能得受用。佛法要能活學活用,不能讀死書!讀死書,食而不化,是守愚之輩,那是不解如來真實義,不能體會佛的意思。一定要活學活用,這才叫做真修行。學佛絕不是天天念著阿彌陀佛、讀經、每天拜佛,不是這個事情。如果大家這樣做法,那就錯了!這樣做法,這個世間人不需要佛法。

   佛法是生活,佛法是做人,與我們生活沒脫節——不但見性之後不脫節,見性之前也不脫節。我們真正要依教奉行,我們的人生快樂得不得了,社會大眾才知道:佛法是最好的東西、最有利益的東西,是我們每個人所必需的,是人人都要學習的。

 有一位年輕的太太,她到處跑道場,跟著法師團團轉,卻沒有照顧家庭。先生上班、孩子上學後,她也跟著出門跑寺廟去,不肯照顧家庭,整理家務:買一次米,半年後還有剩的沒煮完,先生若問她:“你怎麼不煮飯給孩子吃呢?”她就到外面買便當回來,反正有飯吃就行了。先生如果說:“孩子的襪子要天天洗呀!他們經常沒有乾淨的襪子可以穿。”她就買回來整打的襪子,讓孩子天天有得穿。到底她忙什麼?她忙著拜佛、赴法會;每天除了要持誦七遍的楞嚴咒,以及誦念其他的經之外,又要跑道場,跟著法師供養,她真的非常忙碌,她是不是很精進呢?她執著於親近三寶有功德,禮佛念經會開智慧,這即是她不能善理解方便法。

念經拜佛是宗教的禮節儀式,誦經是為善解佛陀的教理,人生的道路該怎麼走才不會錯,能一路直透佛的境域。所以學佛要知道什麼是方便法。方便法重要嗎?當然重要,重要的是在於“會事啟理”,使我們于人事中領會道理,啟發我們真淨的本性。如果不瞭解方便法,且偏執於它。就會像那位年輕太太一樣,半年前買了一次米,半年後還沒吃完;不用洗襪子,小孩卻天天有襪子穿!真正的佛教徒要節儉勤快,勤儉的美德亦是佛陀教育之方便妙法,更是我們學佛的基本道理,勤儉持家且能精進于啟發良知良能,才是真正地善解方便妙法。佛陀說:“善解方便難”,意思是說:能適當地體會方便法確實是很難。因為眾生習性多有所偏執,有的迷執於事相,有的迷於理論,無法事理兼顧,所以不能事理圓融,不能圓融事理則易生事障、理障的困難煩惱,這都是不能“善解方便”的困“難”。如能會得“方便”個中之妙法者,則得諸事無難、萬事無礙了!

金剛經中有:“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我們總不能搭船渡河之後,還把船背著不放吧?學佛也是一樣,所聽的一切法和禮拜的行動都是一種方便之法——借假修真,借方便事相來會理啟真,如能曉了方便妙法,則能無難不解,通達諸法、智慧如海,和睦群眾一切無礙了!

佛法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無二的,在本質上並無差別。在佛陀的各種說法當中,譬喻說法是比較生動、形象的,其中有些譬喻是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富有趣味的同時賦予了深刻的內涵,這也成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個有效方式。

動物在佛經裡的寓意  

 龍為守護佛法的八部之一。經中說龍族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別。龍族的首領稱龍王,他們具有強大的威力,故成為佛的守護者。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佛有八十種好,進止如象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無量壽經》中記載,菩薩猶如象王,因其善調伏之故。  

 又因在動物中,龍與象分別是水上、陸上最有力者,因此經典中常將二者合用,以「龍象」比喻菩薩的威猛能力或威儀具足,後人引申為殊勝的禪定力量,或者用來讚揚威儀莊嚴的高僧大德為「法門龍象」。  

 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在佛教的許多經論中,都用獅子來比喻佛陀的無畏與偉大。如《大智度論》記載,獅子在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所以稱為人獅子。   

牛在佛教中也象徵高貴的動物,具足威儀與德行在如來身相的八十種好之中,就有一項是「行步安平,猶如牛王」佛陀的德號中也有以「人中牛於」來稱讚佛陀的德行廣大無邊。   

鹿據《毗奈耶雜事》記載,佛陀於過去世曾為鹿王,為救群鹿而喪失生命,並於臨終時發誓願,當來得成無上正等覺,將諸鹿都能度脫生命羅網。佛陀於鹿苑初轉四諦法輪,即以鹿為輪法輪之三昧之形。   

孔雀因能啖食一切毒蟲,因此在佛教經典中常被象徵本尊能啖盡眾生一切五毒煩惱。在《白寶口抄》中記載,孔雀尾表示息災,五莖之孔雀尾,表拂去眾生眼、耳、鼻、舌、意之五識煩惱,令其得證如來五智圓覺之果。   

鵝經典中常以鵝王來比喻佛陀行走時,安詳徐步的樣貌。如《央崛摩羅經》記載:「爾時,世尊猶如鵝王,庠行七步。」   

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游水與陸地。此外,佛經中以「龜藏六」來比喻學人應當守護六根,如同龜守護頭尾和四足一樣。   

雞在佛教的經典中,屬於十二獸之一。這十二獸乃是菩薩為度化眾生所示現,一日一夜常有一獸遍歷人間天上,教化眾生,其餘則安住修慈,如是周而復始。  

 蛇在佛教中以蛇譬喻人身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金光明最勝王經》記載,人身之四大,如四毒蛇居於一篋,地、水二蛇之性多沉下,風、火二蛇之性輕舉,四蛇若相互乖違,則眾病人。

來源:禪風網精選

為什麼拜菩薩?

 

    一、彌勒菩薩: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麼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麼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歡喜心接待一切眾生。所以彌勒菩薩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我們以清淨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以滿面笑容接待一切大眾,這才是入佛門必備的條件。所以他是教學,而不可以把他當作神明來祭祀,那就錯誤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瞭之後,才會對於佛家教育佩服到五體投地,不能不稱讚,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圓滿的設施。明瞭他對我們的教育意義,這就是拜菩薩了。    

 

    二、地藏菩薩:孝順、恭敬

 

    地藏菩薩所表示的是孝親尊師,所以一部《地藏經》就是佛門的《孝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無論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是從孝親尊師做起。然後把孝親尊師擴大,能夠孝順、恭敬一切眾生,這就是拜菩薩了。

 

  三、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觀音菩薩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樂,悲是幫助他人解脫煩惱和痛苦。慈悲一切、憐憫一切、救護一切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薩,就是以菩薩為榜樣,長養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會。因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愛護他人,才是真愛自己。     

 

    四、文殊菩薩:智慧、善巧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圓滿的智慧,絕對不是迷惑顛倒,感情用事。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對照起來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實它有道理的,因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愛。感情用事,不思後果,那就是禍害。如果是以智慧為基礎,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處,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實的功德。因此,拜菩薩,就是學習開發自己的智慧,為人處世,善巧方便,得當適宜。      

 

    五、普賢菩薩:應用、實踐

 

    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穿衣吃飯、學習工作、待人接物,能夠把孝敬、慈悲、智慧,應用、落實在其中,這叫做普賢菩薩。拜菩薩,就是學習知行合一、解行相應。

  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四個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實踐。諸位想想,佛教裡哪來的迷信?真正是叫我們破迷開悟啊!然後才能離苦得樂。

  苦從哪裡來的?

  從迷來的。

  樂從哪裡來的?

  從悟來的。

  覺悟就樂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統統清楚,統統明瞭,自然就快樂了。你能夠掌握這個現實,你能夠自在地運用這個現實,支配這個現實,而不是被環境所支配。被環境支配,這個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環境,支配自己生活,樣樣作得了主宰,他怎麼不幸福,怎麼不快樂呢?關鍵就在迷、悟啊!這些菩薩代表修學的綱領,都是叫我們真正地認識佛法,落實在生活中,使我們真正受益。


對於在家居士來說,生活、工作占去了大部分的時間。如果將修行的時間與生活、工作的時間分開,抽出時間專門修行,那在一天中也抽不出來一個小時。所以要將修行和生活、工作結合起來,把修行融入到生活、工作當中。這樣修行不影響生活,不耽誤工作,生活、工作也不會影響修行。修行是一種心態,不是一種形式。發心清淨,身心一致,修行、工作兩不誤,一切都會越來越圓滿。

修行就是轉念。在工作之前,要觀察自己是為了什麼工作,應該怎樣工作。工作結束的時候也要觀察一下自己是否有不如法的行為。你可以這樣思維:國家是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裡有很多眾生,我的同事和工作服務的物件也是有緣眾生,所以我工作就是為眾生服務,這是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你發出了這樣的心,就是在斷除自私自利,就是修行,而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工作。

在工作的過程中,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盡多大的能力。把自己的心胸打開,不去看別人,就看自己。如果你能從內心裡什麼都不要,就什麼都有了。什麼都要的時候,你什麼也得不到。人的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忍不住、讓不了,總計較,所以心苦、心累,人就會特別地累。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輕鬆一點、自在一點就行了。有圓融就有和平,能容納就能解脫。

工作時,把三寶觀想在自己的頭頂上,然後認真工作、善待同事,真心實意為眾生提供方便條件。在三寶時刻加持下,時刻都可以消業、積福,一切都會順利、吉祥。為眾生、為他人生活、工作、學佛修行,這樣不僅不會造業,反而還積累了功德。真正的修行人就應該是這樣,家裡家外的生活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工作都處理得非常妥當,整個人充滿活力與喜悅。

學佛修行不是要固定在一個地方,進了佛堂就不出來,或整天跑道場,家、孩子不管不顧,工作也不要了,這樣很容易修偏。如果修行影響了工作,耽誤了生活,說明你修偏了,你所修的就不是正法了。

佛法是斷除煩惱、脫離痛苦的方法,是解決生活、工作中所有問題的方法。學了佛法以後,更會生活、工作,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吉祥、越來越圓滿,這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

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二百兩買你身上的肉好嗎?

從前有一個屠夫,有天突然心血來潮,想做點善事。最後他決定供養村莊的一位出家人。爲了請這位出家人供養,他特意買了新鍋新碗以便確保做出的菜爲素菜。
 
  當這位出家人在用餐的時候,屠夫很激動,心中默默的想:法師吃完飯後,如果他能爲我講很好的法,我就放棄屠宰業,改行做其他的事件。可吃完後,這位出家人一句話也未說,便離開了屠夫家。屠夫很失望,於是繼續殺豬。死後墮入無間地獄受苦。

  幾千萬年過去了,一天地藏王菩薩又到地獄救渡苦難的衆生。

  他問道:“如果你們當中任何一個人若記得,生前曾經還做過一件好事,請講來,以此因緣,必有得救之希望。”地獄中受苦的衆生雖有無數,但鴉雀無聲,很長時間,都沒有一位能想起來過去曾做過一件好事。最後那位屠夫開口說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但不知算不算一件好事。我曾供養過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吃飯後和我講善法,我便發願不再殺豬。可是他吃後一言不發就走了,於是我仍以殺豬爲業,死後便來此受苦,直到今天。”

  地藏菩薩用他的智慧觀照,發現那位出家人已解脫,證得聖果。地藏菩薩便問這位出家人,曾否受一位屠夫供養而未說法。

  那位出家人非常慚愧的說:“確有此事,因爲那時我是學習小乘教法的,隻考慮自身的解脫,所以並未說法渡生。當時受人供養,並未替人家說法,現在想來還很不安。爲了了結這斷因緣,我願意去人間再走一遭,度化那位曾經供養過我的屠夫。”地藏菩薩很高興地讓他二人到同一個村莊轉世爲人。屠夫照樣轉世爲屠夫,而那位聖者則轉世爲僧,但他二人卻是好朋友


地藏菩薩靈異記

地藏菩薩靈異記
  
  邱華生
  
  時代輪子已轉動到太空時代,人人都以科學自眩,假始還有人再談信仰,或者什麼靈感……的話,一定會有人來說你落伍、迷信,甚至揚言冬烘先生。可是,科學真能解決了人生問題嗎?人類只依科學就可以生活嗎?人不是機械,不可能只應用科學原理,令他依照一定的法則、規律去轉動,過這一輩子;而且人生的遭遇,實在太微妙了,太不可測了,藉死板板的科學定理是難以得到答案的,所以,不管時代怎樣演化,宗教信仰仍然佔著人類生活的最重部份,菩薩的靈感事蹟也是不容我們否認的。
  
  我現在所要記述的一則故事,是發生在近年內,是我本人所親歷的事實,我們可從這不可思議的事蹟中,約略窺見菩薩神力的偉大,以及信仰力量之叵測!進而發大信願,恭敬禮拜,增福開慧,早證菩提。
  
 

位於臺中縣和平鄉的自由村是一個山地鄉村,居民大多數是高山同胞。在這深山茂林的山地上,屹立著一座地藏菩薩廟,為高山地方平添一些景色,也屬罕見。說起來這座廟宇的來由,卻有著令人一掬熱淚的傷心往事。那是民國十六年的春天,正是百花爭妍,萬紫千紅的季節,不料一陣名叫骨痛熱(醫學名稱Denguefieber)的瘟疾,橫襲山地的和平鄉,現在叫做自由村竹林部落的這一地方,幾乎全部滅亡,男人中只有一個倖免於難的,就是現住自由村今年四十七歲的吳天生先生(山地人)。

為了超度死於瘟災的亡靈,當時特發起建立一座地藏廟,雕了一尊三台尺高的地藏菩薩尊像,民國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並請當時的曹洞宗臺中寺住持日籍僧侶大野鳳洲舉行一次隆重的開光法會。此後,在菩薩護佑之下,這個山地鄉村也慢慢的恢復了元氣,漸漸地繁榮了起來。
  
  時間過得很快,寶島回歸祖國懷抱,山地同胞受到政府的特別嘉惠,加上自己的努力,生活益趨安定。然而,幾年前,洋教挾其龐大的物質資本,向山地同胞展開麵粉舊衣攻勢,山胞經不起這個勾引戰術,結果整批投降作了上帝的「順民」。

而他們從前所崇拜的地藏廟,隨著日月遷流,也已經樑折柱傾,搖搖欲墜了。這時候,有居住該地的平地人(遷入山地耕作的平地人)吳盛金、吳仕君、吳仕成、吳仕均等兄弟,毅然發起重修舊廟,集資將近萬元,不到一年功夫就將該廟恢復了舊觀。重建落成典禮擇定民國五十一年八月五日舉行,他們特別到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的樹泉寺去請能做佛事的居士們來做這一次的落成法會。佛事人員由八十餘歲黃鼎華老先生率領,有陳阿漢、賴仁富、邱阿枯、賴秀福、邱水坤、賴村上、賴田福(以上現住銅鑼鄉),黎木盛、邱生初、胡艷光(以上現住三義鄉),一行十餘人浩浩滂蕩向自由村出發,本人也濫竽充數,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是日法會圓滿後,歇宿一夜預定明早(八月六日)即啟程返鄉。詎知是夜狂風大作(颱風)大雨傾盆,次日起來一看,舉目汪洋,山崩地塌交通斷絕,全省各地災害甚重,當時幾度想跋山涉水,徒步回來,但是到處橋樑流失,寸步難移,只好再寄身地藏廟內,靜望明天情況能夠好轉過來。七日晨起來,洪水未退,大家的臉上都罩上一朵愁雲,相顧無語,不知如何是好?不久,大家到地藏菩薩前(那天正是俗稱登位第三天),祈求菩薩慈悲護佑,使我們能夠一路平安抵家。祈禱後,我們一行便開始踏上艱苦的旅程。就在距地藏廟不遠處有一座烏石坑橋,一頭的護岸被大水流失達十餘公尺長,除非想一辦法用大麻竹連接起,架一座臨時橋,否則休想通過。

同伴中有善游泳者,入水試探,測知水深近一公尺,且水流湍急,要涉過十餘公尺長的河流,不是易事,結果還是退了回來,望水興歎。這時招待我們的吳盛金先生等已去砍伐大麻竹,準備架設臨時橋,以利我們渡過。就在這時,我們不約而同地坐下來默念地藏菩薩聖號若干遍。說也奇怪,不到二十分鐘光景,水位頓退,從一公尺左右退到只有三十公分左右,大家睹狀,覺得已沒有危險紛紛下水過河,我扶了八十多歲的黃老伯於最後渡過。奇怪的是當我渡過一半左右時,忽感到水位開始再漲,在我後面,尚有從天狗(地名)地方來的七、八個人,還有一對榮氏夫婦也跟著渡過。當大家都平安的過了河後,也就沒有回頭去看水有沒有繼績再漲了。

另一方面,吳先生他們把大麻竹運到河邊時,已看不到我們。水還是一般的大,為什麼我們能夠過來?事後才知道當我們去後不久,吳先生等再到河邊的時候,河水再漲到與半小時前同樣的深度,這是多麼奇怪,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啊!
  
  佛經說,菩薩以種種神力救眾生苦難,水災是人間大災難之一,若能至心稱念菩薩聖號,必得解脫。這次以個人的親身經歷,證明佛語之不虛妄,除了加強信念,虔裁禮拜,以報鴻恩外,謹願讀此拙文者,也生起信念心,大家來齊念願力廣大、有求必應的「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聖號。

 

唐若蘭女士刻地藏十輪經自述靈感

民國十年,母病劇,予適服務於北京女師,歸省不十日而母卒,值鄉亂,不克超薦。十三年主徐州女師之小學,夢為母作齋而慟,計日恰為三週年。十四年,返東大選修佛典。十五年,遂長期齋戒。十六年,誦地藏經夢母言入地藏院。三十年父歿誦經,又夢父入地藏院。三十一年父母八旬擬治齋,遵正剛師之教,移其費刻十輪經首二卷。

免盜賊厄

弘一法師於十六年丁卯,住杭州鄉間某寺,室中供養地藏菩薩,並常至心持誦聖號。一夜有盜數人入寺,持刀威脅僧眾,劫去銀洋物件,推法師房門,竟未得入。法師惟聞樓上有人往來說話音聲,並不介意,終夜安眠,未受驚怖。

釋亡言記

癒病增福

十八年夏,予赴廬山養痀,抵山而大病,臥四閱月,不能起床。時梁璧園居士在山,告小兒以地藏靈感事,並勸其念地藏經,為予消業。小兒遵命,念十餘日,而予病大有轉機,遂得下山返滬。同時兒婦得孕,次年誕生一男,予於是印地藏靈感錄多冊送人,報佛恩也。

廿四年三月二十八日,聶雲臺記

聾聞佛聲

惲鐵樵君為中醫革新派之前輩,南洋公學畢業後,曾任湖南優級師範英文教授,後充商務印書館編輯,研究醫學,尤精於仲景傷寒論,治療頗著良效。因讀予之文字,通訊來訪,遂成契友。然對於予之勸人學佛,殊不謂然,屢函辯論。二十三年秋,予贈以淨土聖賢錄一冊,後來函雲:初讀一遍,仍舊不信;繼自思不信之故,殆由我見執著,何妨信以為真,遂再讀兩遍,心頗悅豫。旋又讀予所贈地藏本願經十餘日,不懷疑貳。

忽於農曆九月觀音誕日晨四時,聞磬一聲,繼以念佛,字字清晰。然惲君耳聾十數年矣,雖耳邊大叫,不能聞聲,今聞念佛之聲,連續數十句,其音勝妙,生平所未聞。初疑係其夫人念課,而尚在旁床未起,驚詫之餘,不覺全身顫抖。次早四時,聞聲如故,遂隨之而念佛。

其日下午坐樓下,聞聲如前,皆先磬一聲,後念佛號。一日食蟹,而次晨佛磬不作,乃默禱雲:「願此後終身不食蟹」,隨念南無地藏王菩薩七聲,磬聲旋作,佛聲隨之,繼續半年餘,日日聞聲不輟。初自以為大小腦之病態,然不聞他種聲,故知為地藏菩薩靈感,導之令其念佛。

二十四年三月遣人送來二百元,託予代印地藏經,囑予序述其事,以報佛恩,當時曾屢以書來,自述其異。其夏六月,先生逝世,惲夫人及公子述逝時情形,實錄如下:先生逝之前三四日,自言將去,吩咐後事,甚清明,又命家人勿哭,須人人幫同念佛。逝之晨,忽昂首有所視,告家人言:「汝等見此大帳簿否?」家人問帳簿寫何物,又翹首注視。良久答言:「所寫甚多,字看不清」。後又言:「我乃往善處,汝等勿悲」。又言:「我已能知過去未來事」,家人請其略說,答雲:「不可說,汝等但加緊念佛」,自亦念佛不停。氣將絕時,已不能出聲。口唇仍繼續動,蓋仍在念佛也,決為往生淨土雲。

謹按先生前為商務印書館小說月報編輯,文字中每有譏諷佛法者,至於閒談隨意訕笑謗佛,尤為常事。其夫人念佛已有十數年,先生輒指以告友人雲:「渠欲生西方,我則將生東方」。此蓋自命開明而輕笑佛教徒為迷信者之常態也。然以夙世善根因緣,因文字與予相契,終得聞佛法而受其實益。蒙菩薩垂慈接引,以極聾之耳,日日聞佛號,使彼於所最反對之念佛往生法門,不得不起信仰。

且數月佛聲不斷,使之不得不感覺鬼神及佛菩薩之常在左右而生畏懼,因而至誠懺悔,夙業潛消。其所見大帳簿,即一生善惡等業也。此帳簿初不待他人書之,吾人一動心念,即已自著筆於其上,帳簿上,吾心之影也,乃至天堂地獄,亦皆唯心所變現。罪苦刑罰,淨土極樂,一一皆自業所感也。當生死關頭,為一生善惡業之發現。常人當此,大抵神志昏亂,不能自主;況加痰風喘搐,雖欲矯強作態,勉為鎮定,而不可得。惟精修淨業者,逝時身心泰然,雖有重病,此時不感痛苦,故能從容念佛,不為俗累業緣之所障礙。

讀者勿以為臨終能清明念佛為輕易平常之事,而忽視之也。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鐵樵先生為人忠直,勇於赴義,共治醫學,念念濟人,此亦其淨業成就之正因也。二十四年六月廿九日,聶雲臺記

右稿原刊入地藏經之後者,當時予輓以一聯,漏未附入,茲補錄如後。聯雲:「千載傷寒紛聚訟,仲景殆所痛心,大著今傳,群疑應釋」。「十年爆竹不聞聲,彌陀忽然入耳,一蒙得悟,眾聾皆聰」。上聯敘先生傷寒學著作,下聯敘此事頗切當。庾寅夏聶雲臺補誌

放生改變了運氣和相貌

從開始放生到現在,大約三年多了。放生三年多來,我本身發生了很多變化,尤其是面貌和命運,都有了一定的改變。下面和大家簡單的說一說我的放生感受及心得。  

 我是從2008年3月5日開始放生的。從那以後,每逢佛菩薩聖誕或者星期禮拜有空就去放生。從開始的三塊五塊,解救一條兩條的小魚一直到後來幾百上千元解救成千上萬物命。放生已經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次放生我感覺可高興了,因為我不但救了這麼多生命,而且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修行層次,在往生西方的路上更前進了一步。並且在放生中,確實也有一些感應。  

 記得有一次,我去公園湖裡去放生鱔魚。當我正把一條條金黃的鱔魚放入到水裡時,湖面上突然躍出一條大紅鯉魚,那條大紅鯉魚足足有一尺多長。好像是對我放生他們同類表示歡迎吧!還有一次,去河沿菜市,準備買只甲魚放生。當時有兩隻甲魚,不在一個盆子裡,相隔大約三四米。據賣甲魚的說是一公一母。當時,我帶的錢僅夠買一隻的,我就想還是買這只母的吧。   

正當我準備掏錢時,遠處那只公甲魚玩命的從盆子裡竄了出來,朝我爬了過來。當時我一看得了,兩隻甲魚我都要了,回頭給送錢來。一切眾生皆有靈性,所以救一物放生一物,功德無量。我們這一生之中,不可能遇見救人一命的大事。但是,我們每天都會遇見被宰殺蒸煮的小動物。如果我們不去宰殺他們反而去解救放生他們,你說被解救的小動物能不感激我們嗎?冥冥之中佛菩薩能不保佑讚賞我們嗎?  

 在每次的放生中,我都感覺到特別的高興,當看到一盆盆瀕臨死亡的魚兒被我救活時,心裡特別的激動,一股慈悲心不禁油然而生。通過魚兒對生的渴望,愈加感覺到生命的珍貴和人生的無常。每次放生時,我都給放生的動物念三皈依,然後念阿彌陀佛佛號,最後把放生功德回向給法界眾生,願他們離苦得樂,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作為我們凡夫俗子,生活在五濁惡世之中,很難把握自己。  

 我們也沒有把握今生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只有默默的去放生、行善、積德、念佛才能不斷積累自己的功德,增加自己往生的資糧。否則又怎能往生呢?即便是今生沒有往生,但是我們今生今世放生的數以萬計的生命之中,將來必有往生之一。如果他們往生後,肯定不會拋下救命恩人不管的。肯定會救我們脫離世間苦海的。   

通過這幾年的放生,我本身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相貌氣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以前我的相貌過於消瘦,整個人過於消沉。而且臉是長型的,幾年放生後,臉型變成了方型的了,而且口角豐頤了,身體強壯了,甚至眼下長出了所謂的陰鷙紋。整個人感覺神清氣爽了,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再就是幾年的放生,我的工資和獎金都比以前翻了一番。從以前的負債累累到現在有房有車,怎能不感激佛菩薩對我的恩典呢?放生使我們一家其樂融融,幸福美滿。通過放生培養了妻子和兒子的慈悲心,讓他們學會了愛護生命和健康。學會了寬容和理解。願大家都行動起來一起去放生吧!去解救那些生死邊緣的眾生吧!

觀音慈,普賢行

賴光輝/南投縣竹山鎮 

 

放下屠刀,立地向佛。

屠刀者,往昔所造,諸端罪業。

向佛者,恭敬誠意,皈依佛門。

 

今者,我們訪談的這一位,就是年少無知,染上煙毒惡癖。後因菩薩點化,改過向善,成就現在,恭敬三寶,以隨緣慈悲放生的典範。

 

竹山鎮賴居士光輝,年少時,愚昧輕狂,因工作關係,結交損友,以致染上吸食海洛英惡習。由於長期吸食,金錢需耗甚大,入不敷出,事業頹落。

 

有日,因無錢購買毒品,憤恨鬱悶,渾身難耐,遂走至德山寺,藉佛門靜謐,暫舒心中之苦。突遇一比丘尼,慈顏善目,見其鬱鬱寡歡,獨坐階前,便趨前慰問:「這位居士,我見你眉頭深鎖,痛苦萬般,有何苦悶心事,可一吐為快,或許我幫得上忙。」

 

光輝居士蹙眉回答:「我現在毒癮發作,全身難受,您能給我海洛英嗎?」

 

比丘尼不解的說:「我無法給你毒品,我只知念佛,如果你願意接受,相信阿彌陀佛會助你渡過難關,寧願往生,也不可再服毒。」

 

光輝居士初聞佛號,將信半疑。經比丘尼苦口婆心勸化,勉強接受,展開戒毒之旅。時值仲夏,天氣懊熱,但寒毒沁入心肺,全身戰慄,身裹棉被,亦不能禦寒。那種痛苦,刻骨銘心。歷時月餘,終靠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及幾顆安眠藥,渡此難關。

 

事後,光輝居士數次回德山寺,找尋那位比丘尼,致謝並報知遇之恩,卻遍尋不著。他才明白,是菩薩化身,來指正點化,佛恩浩瀚,感激涕零。

 

後有因緣,結識善知識劉繼元居士,得以親近上圓下因老法師,蒙師庭訓,告以放生即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茅塞頓開,自此之後,便以放生為職志,見有物命,隨買隨放。或見動物被輾斃身亡,亦懷哀愍之情,代為收屍埋葬,並為其念佛及往生咒,期其能早日脫離畜身,往生淨土。

 

蓮池大師云:「普勸世人隨所見生命發慈悲心,是捐捨世財,作斯方便。」光輝居士隨緣放生,常因放生而身上錢財散盡,但心中卻法喜充滿。

 

談及放生感應,光輝居士強調,心中常懷慈悲放生,自有感應,數年前因工作關係,移居大陸深圳。佛法而言,大陸仍屬冰山一角。居民多數不知阿彌陀佛為何?為勸導員工識佛念佛,權巧方便。以十元人民幣換取部屬念一句阿彌陀佛,希望他們在八識田中,種下阿彌陀佛種子,真可謂用心良苦。

 

至於放生,雖身處大陸異鄉,仍不改其志,隨緣放生。有一次,巧遇商賈兜售穿山甲,因穿山甲屬保育動物,不可買賣。但光輝居士不忍其被買後殺,便冒險買來,並在回家途中,予以放生。

 

誰知半途突遇公安臨檢,說有人通報某某車號車上有保育動物,違法買賣。公安在車上翻箱倒櫃,仍無穿山甲蹤跡,不得已,才允予放行,事後才知道,是商人與公安串通,欲圖兩面蒙利。一面賣穿山甲,一面在半路攔截盤察。

 

「萬法唯心」,為善為惡,全在一念間。若心正,一切行為自然端正。心在道上,一切行為即無過失。光輝居士心存放生善念,使其避過了一場官司訴訟,甚至牢獄之災。

 

老子言:「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娑婆世界,財色名食,五欲六塵,時時牽纏。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一步錯,再回首已百年身。光輝居士佛緣深重,歧途知返,吾等凡夫俗子,豈能不以此實證,隨時警之!惕之!

 

四句偈癒風癩

強伯達,唐朝房州人。他弱冠時便已染患風癩,這是他家世代遺傳的惡疾。
  元和九年,伯達稟告父兄說:「我知道這種病是治不好的,既然難以活命,又惟恐貽患於後,不如把我送到山巖下去。」父兄們雖然於心不忍,考慮再三,最後不得已,也只有照著他的話去做。於是準備好糧食,護送他到山巖下,然後依依不捨地含淚道別。
  伯達獨居於巖下,絕食數日,忽然有一位和尚經過,看見他那痛苦的神情,悲憫之心油然而生,告訴伯達說:「你可以念金剛經中的一句四句偈,或許可以解除一些痛苦。」和尚當場傳授給他,伯達學會後,就不停地念誦。
  經過了數日,伯達看到一隻老虎走了過來,他非常恐懼,就閉目虔誠的念誦四句偈。老虎走到他的面前,用舌頭舐遍他身上的瘡口。他感到一陣清涼,彷彿敷上了良藥,不再覺得痛苦。過了很久,老虎離去之後,伯達發現瘡口竟已乾合。
  次日,那位和尚又來探望他,伯達敘說昨日老虎前來舐瘡的經過,和尚又到山邊拔了一把青草,交給伯達說:「你將這把草帶回家去煎浴,就可以痊癒了。」
  伯達跪拜在地感動得熱淚盈眶,再三地向和尚致謝他的救命之恩,和尚撫摸著他的背部,安慰一番後,就離去了。
  伯達回到家中,具說事情的本末,他的父母及所有親族對於伯達的奇遇,都感到驚異萬分,一再地讚歎經力的不可思議。伯達煎洗沐浴後,身上的瘡疤,從此也沒有再復發,於是終身念偈,從不懈怠。

  七 一分功德,重如山丘

  宋朝有位縣尉,名叫王迪功,平日喜好打獵,藉殺生以取樂。他的妻子則至心向善,虔奉佛法,每日持誦金剛經。
  有一天,他的妻子正在念經,迪功打獵完畢,返回家中,妻子勸他一同念誦,迪功不肯,但禁不住妻子苦苦相勸,只好勉強陪她一同念誦金剛經,從「持經功德分」第十五開始,念完這一分,迪功就不肯再念,逕至廚房,將帶回來的獵物切割烹煮,伴酒作樂。
  五年後,迪功染患中風,雖經多方治療始終不見功效,經年臥床不起,不久終於病死。
  迪功被攝入冥後,冥王怒責他說:「你既然受有爵祿,應該繼續修福行善,但你卻愛好殺生害命,現在要減你的壽命,絕你的福祿,並將你判入鑊湯地獄。」
  鬼吏查閱善惡簿後,趨前稟告說:「此人殺業雖重,但生前曾與他的妻子同念金剛經一分,雖只片紙的功德,但是重如山丘,可以將功抵罪,放還陽間。」
  冥王怒氣稍解,告訴迪功說:「你的殺業這麼大,若不略施薄懲,如何知道警惕?」就命令冥卒取鑊湯一勺澆在他的背部,然後放他還陽。
  他甦醒過來,發現背上長疽,流濃潰爛,痛徹心髓,雖經百藥治療,卻絲毫沒有奏效。他知道這是冥府的鑊湯澆淋所致,不是人間醫藥所能醫治,惟有仗持佛 法,才能解脫痛苦。
  迪功叫他的妻子在佛前,代他發願懺悔:「今後永遠不再殺生,且願書寫金剛經,終身持齋受持。」當天夜晚,他夢見一個和尚摩他的背部,僅僅摩了三匝,天明醒來後,背疽已自行脫落而痊癒。


中蠱痊癒

 會宗和尚,唐朝荊州公安人,俗家姓蔡。長慶初年時,中蠱將死,骨瘦如柴,遂發願念誦金剛經。
  當他念滿五十遍,夢見有人叫他開口,從他喉中取出頭髮十多根,又夢見吐出一隻比手臂還長的大蚯蚓。從此病體就痊癒了。

  九 施經千卷獲神丸

  宋承信,宋朝秀州華亭縣人。紹興二年,他罹患翻胃的疾病,雖服藥多年,仍不見效。
  有一天夜裏,承信夢見一位梵僧告訴他說:「你所患的疾病,乃是宿世業障,以致今生受苦。世間的男女,染患風癱癆跛,盲聾瘖啞,種種惡疾纏身,經年累月枕臥床席,世上的醫藥是無法治癒的。這種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乃是魂魄被攝於陰司受到拷打,須知因果報應是無差的。我和你有宿緣,特來向你報知,你 要是能夠持誦金剛經或書寫奉施,勸人持念,只要剛一舉心動念,即可感動冥官,考核你的善功。等到放回你的魂魄,然後再遇良醫,你的病就可痊癒了。」
  承信醒來以後,就在佛像前焚香祝禱,懺悔往昔所造的罪業,願奉施金剛經千卷,並且終身持誦。
  不久,承信夢見金剛神賜他一粒丸藥,服下後,次日醒來立見好轉。經過了一個多月的靜養,身體恢復如初,精神比往昔更好。凡是知道這件事的人,都合掌稱歎此經有起死回生之功。


消鬼胎

 唐朝陵州仁壽縣尉陳惠,他的妻子王氏原是京兆人。未出嫁前,表兄褚敬對她獻殷懃,並且向她求婚,王氏的父母不肯答應。褚敬憤恨 的說:「如果不嫁給我,我做鬼也會來找妳的。」
  後來王氏嫁給陳惠為妻,褚敬終於懷恨而死。王氏隨夫住在仁壽縣,有一天她夢見褚敬前來,於是就懷了孕。
  經過了十七個月,始終末能將孩子生下來,王氏擔心是鬼胎,憂懼萬分。她平日就常拜佛,遂入佛堂取出金剛經,發心讀誦,她在彿菩薩前祝禱:「若是正常懷孕,但願及早平安分娩;若是鬼胎,則早銷化。」由於精勤之故,身體漸漸覺得輕鬆,不久鬼胎就消失了。
  經此徵驗,王氏更加精勤念誦,受持不輟。

  三 毀經而啞的勾龍義

  勾龍義,唐朝閬州郪縣人,以粗活謀生。
  長慶年間,有一天他的朋友生病,龍義前往探望,看到書寫的金剛經置於桌上,他無故將經卷毀壞丟棄。返回家後,馬上喑啞不能言語,屢經醫治,仍然無效,他愚昧無知,竟不知懺悔。
  過了五六年,龍義偶然聽到鄰居持誦金剛經,這時他才醒悟,心中驚惕自責:「從前毀謗此經,以致喑啞。假如現在懺悔,並且終身敬奉,不知道能不能再說 話?」
  此後,每當隔壁傳來誦經聲,龍義就貼靠在牆壁上仔細靜聽,並且默默地懺悔,洗滌以前所造的罪業。
  過了一個多月,龍義偶爾進入寺中,看到一位和尚,龍義向他頂禮,和尚問他有何事?龍義指著自己的嘴吧,和尚拿了一把刀在他的舌下割了一刀,龍義立刻就能說話。和尚念金剛經給他聽,聲音和鄰居的誦經聲完全一樣,龍義向和尚再三的致謝。
  後來龍義再訪該寺,卻不見那位和尚,他看到壁上須菩提尊者的聖像,正與那位和尚的面貌相彷彿,這才知道先前所見的和尚,正是須菩提聖僧所示現,於是延請畫工繪製聖像一幅,請回家中禮拜供養,自己也寫經持誦。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