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10

戒殺與放生

近年來,本港頻頻發生偷盜搶劫,人們一致認為那是社會的大惡,卻未注意到殺生更是大惡中之大惡。盜賊所要的金銀珠寶祇是人的身外之財,是易捨的,而性命肉體又有誰人能放得下?例如日本侵略中國時,僅在南京一地,即殺死我國同胞數十萬,這是非常殘酷的。而單在香港,一日之內所殺的生物何止數十萬?人們卻視為理所當然,沒有思維其後果。須知︰「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戒殺與放生不僅佛教提倡,即我國古聖先賢也莫不主張。如孟子云︰「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顏魯公立放生池凡八十一處。有說:「大德曰生。」又云:「上天有好生之德。」凡此都是勸人戒殺放生的。

  再講動物中的豺狼虎豹祇食群獸,鷹鸇之屬祇食群鳥,鮫獺則食魚蝦,但人既為萬物之靈,為甚麼還要弱肉強食?無論水陸空行的動物,凡是利口裹腹的,莫不用種種方法將牠取來,活活地把牠宰割,試想這是多麼殘忍的事!古德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祇是別形軀。」我的身體既是皮肉筋骨所成,牠的身體又何嘗不是皮肉筋骨所成?我既貪生怕死,牠又豈能視死如歸?當我們早晨經過屠場的時候,傳來豬叫牛哞之聲,實令人不忍聽聞,這與犯人被拉入刑場而高聲求救有甚麼差別?

  書載,從前有仙人許真君,年輕時喜歡打獵,有一天射到一隻小鹿,老鹿見到鹿兒被人射傷,立刻從洞內跑出來,用舌舐其傷口,由於鹿兒受傷太重,終於死了,不一會兒,老鹿也死了,許真君甚覺奇怪,老鹿未曾受傷,為甚麼也會死去?於是將老鹿肚皮割開一看,老鹿的肚腸一寸一寸地斷了,這時才知道老鹿由於傷心過度致死,許真君從此不再打獵了,並決心上山修道,果然不久就成了仙。人們都知道愛惜自己的兒女,畜生又何獨不然!如將貓兒捉去,母貓會整夜找尋而喊叫不停。母狗產子後,不准任何人走近,由此可為明證。

  有人說︰「天生雞鴨豬牛等物是供人食用的,應該給人宰殺!」我不知何所根據,顯然此等人祇顧自己生存,不管別人死活。如果人想食肉,就說天生禽畜是供人食用的,那可以嗎?再說豺狼虎豹是食人肉的,蚤蝨蚊蟲是吮人血的,人類又何嘗不是天生來養彼等生命呢?

  又有人說︰「如果豬牛雞鴨等物永不屠殺,日久不是遍地皆是嗎?那裏還有人立足之地!」這話也立不住腳,如麒麟、熊貓、鳳凰、鵬鳥、燕子、金魚等,並未有人殺害牠們,但也未見充滿世界。相反的,豬牛雞鴨每日殺死成千上萬,並未見其減少,人人皆知貓是食老鼠的,而貓也甚少有人宰食,但世界上究竟貓多還是鼠多?再者,豺狼虎豹豈非也可以說,如果天下人永不被吞食,日久不是也充塞世界嗎?其實這都是杞人憂天。比如,這個地球上,有的國家男兒出生率多,即愁將來沒有女人,有的國家女兒出生率多,即愁將來沒有男人,有的國家矮人多,即恐懼將來矮到如螞蟻一樣,有的國家高人多,又恐將來高到可以頂天,事實上都不可能的,又何必過分的憂慮?


護生的真義

佛教以慈悲為本,重視戒殺放生之行。慈就是予以快樂,悲是拔除痛苦。世人最愛惜者,莫若身命、妻子及財帛,然卻每不能兼賅。假若不幸遭逢危難,為救己身,則寧捨一切身外之物,以求自存。人既貪生怕死,微命如蚊蚋蟲蟻,尚知避死求生,則其他動物又何獨不然?

  須知人與萬物,應並存而不相害。凡有血氣者,皆有知覺,有知覺則有生命,因此,人與其他眾生,覺知雖有高下之分,但其惡死樂生之心則同。由己推及其他生物,假使吾人為賊所逼,自知難逃一死,其心感受如何?豈不慌張!又若我眷屬伴侶,竟被惡賊綁縛就刃,其心感受如何?豈不慘痛!又當此時,本當即殺,忽遇另一賊人,放我令去,其心寧不歡喜?豈料再來一賊,阻止其夥伴放我,其心寧不仇恨?不要以為魚、蝦、螺、蛤、龜、鱉等動物,與人不同,其實彼諸動物被捕之後,為人置諸刀俎、鑊湯之時,自念此身及其眷屬伴侶,頃刻即受難以形容之畢命痛苦,雖口不能言,然其魂飛魄散之慘痛情況,與我遇賊之種種景象,當無有異。

  有謂天生動物,專為供人所食,不知此種觀念,完全出於自私。如在人類中也有種族、國家、家庭、宗親以及朋友等親切疏遠之分別。每遇大難臨頭,尚自遠走高飛,無暇顧及他人死活,何況與人不同之低等動物?由於絕大多數人類都不明無我之理,有強烈無比之自私心。既有身命,皆欲滋養,食他肉以補己身,但知滋養,不顧殘忍,勢必殺害生靈,藉其力量,以欺弱小,食弱小之肉,大鳥食小鳥,大獸食小獸,大魚食小魚及大蟲食小蟲。豺狼虎豹強則食人,人強則食豺狼虎豹;夏天蛇則食老鼠,冬天老鼠則食蛇。彼此互相吞噉,究竟誰甘心被對方吞食?

  人之食肉,因為習以為常,不覺其非,反以為是。孟子亦有云︰「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昔商王成湯出遊,遇獵人布四面網,並說道︰「從天來者,從地來者,從四方來者,皆入吾網。」湯為布三面,祇留一面,改其語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其網。」

  又春秋時,鄭國有人送魚與大夫子產,子產不食,令僕人畜之池中。由此觀之,戒殺放生之行,非獨存於佛教,儒士君子亦有奉行。何況邇來保護動物之新運動,業已遍及全球,更取得政府支持,俾不少瀕臨絕種之生物,重獲生存機會。

  大乘佛教三聚戒中,首以饒益有情戒為要務,至盼我教四眾弟子,於極力提倡戒殺放生之餘,亦要顧及世界護生工作,以配合時代之步伐。無論水陸空行,祇要能力所及,莫不救拔,經常以此培養慈悲心,方為正道。


人為何要戒殺放生

佛教重視慈悲,律制以戒殺為本,以放生為行善之基。是以智者大師,買斷篦梁,悉罷江上抹捕,釋放羈禁生命。此實乃人同此心。古德有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祇是別形軀。」這是說,飛禽走獸,魚鱉游鱗一切動物的名字與外形,雖然有所不同,但是牠們的軀體,並未離開皮肉筋骨的地大,涕唾膿血的水大,溫煖燥熱的火大,呼吸運轉的風大。人的身體既是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則豬馬牛羊一切畜生,也莫不皆然。一切人類既然貪生怕死,畏病懼老,知痛識癢,寒則求煖,饑則覓食,家親恩愛不願捨離。地上生的一切飛潛動物,也莫不如是。譬如貓犬也知愛護牠的兒子,老牛常見舐犢,雞守雛而身不離,鱔愛子而蜷縮,牠們言語雖然與人有異,但是知覺與痛癢之心,並沒有甚麼不同。

  我們經常見到有些熱愛生物的人,將貓犬抱在身上,以飲食餵其吃喝,牛馬等類隨己出入,養鳥以為伴侶,朝夕愛護,恐怕他們受饑挨渴,風吹雨打。喜愛的動物,雖各不同,但對生物愛護之情,與對人類之愛並無二致。由此推想,不但人類彼此同氣,應該互相親愛,對一切生物也莫不皆然,我們稍有點慈悲心的人,那裏敢食其肉、寢其皮、飲其血、煎其膏?況沸經說,天下一切飛禽走獸,皆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兄弟姊妹,也是未來的諸佛菩薩。因為我們身在六道中,往復循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經過無量劫,豈能肯定那些眾生絕不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兒女?為了孝順過去父母,恭敬未來諸佛,所以是絕不能殺食牠們,供己滋養的,牠們因為過去作了惡業,今生隨業受報,落於異類,報盡轉生,倘若一旦覺悟前非,改惡向善,聞法修道,誰又敢說牠們不能為賢為聖?

  再說,動物包括人類,人豈非也應該食人?為甚麼人食人,世人就認為不合情理?其實原始野人,何嘗沒有人吃人的事發生?不過那時的人已近乎禽獸了。究竟誰應該食誰?若要追根尋源,不外自私自利,弱肉強食而已。若論飛禽走獸互相吞食猶可原諒,因為牠們無知,而人類標榜自己是萬物之靈,為甚麼要學禽獸無知的行為?如果說因為牠們外形與人不同,所以要殺食牠們,那麼人類也有不同種族,頭髮顏色,身體長短,也有差別。人吃人就不應該,食人以外的動物,就認為理所當然,這是哪位「聖賢」說的?或有哪一部「書」所記載的?

 又有人說︰「對人有利的不殺尚屬情理,如牛馬可以為人服務,但毒蛇猛獸是對人有害,為甚麼不應該殺?」我人祇知為己打算,似從未易地而處,替畜生謀。須知動物之傷人,其一是出於無知,其二則為自衛。如蛇蠍等物,若不是犯牠,牠是不會傷害人的。反之,若禽獸也如人,盡殺凡對牠們有害的動物,則人類豈非很難存在嗎?莊子所謂︰「夫自是而非彼,彼我之常情也。」因為各有私心,便處處損人利己,我佛則不然,他已破除我執,既無我執,何來自私,故見一切眾生都是平等,不論蠢動含靈皆具佛性,現在牠們雖然作苦惱眾生,將來由修而證一樣可以成佛,因而不但不應該殺害眾生,還要對眾生起恭敬心才是,皆因佛是已成之佛,眾生是未成之佛。

  每見世人以殺雞宰鴨祭祀祖宗,或求神降臨,卻病延年;有時遇天災人禍,反而要禁止屠宰,有時以屠殺植福,有時以禁屠培德,究竟何是何非,似乏定見。佛經常說︰「利人者自利,害人者自害。」因果循環,不能推翻,以殺生求長壽,乃違反因果律,非特不能如願,反會得到短命報。如果要想無病延年,遇難成祥,就得積德植福,不僅不殺生,還要放生,不但不吝財,還要布施,如此方能消災免難,增福延齡。

  放生不問放的是大動物或小動物,功德是一樣的,主要是看發心大小。佛經有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見到他們受痛苦,我們哪能忍心不救呢?再說,放生可以培養慈悲心,放生不論多寡,時日久了,慈悲心便會油然而生,慈悲心即是善心,有善心即有善報。相書云︰「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有心即是有好心,有好心即有好相貌,一切皆由自作自受,並非從外邊得來的。

  又有人說︰「不助鰥寡孤獨與貧窮患難的人,反而救濟那些畜生,豈不是捨本逐末嗎?」事實不然,放生的人必有慈悲心與同情心,見眾生有苦難,即等同身受,因而不但能放生,更會救濟一切貧苦。不肯放生的人,縱或救濟鰥寡孤獨,也是有限度的,而且不能達到三輪體空,所以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今再奉勸世人,要學佛教的平等觀,捨除自私心,實行戒殺與放生,要想戒殺放生,首先從茹素做起,盡自己的能力,逐步達到仁民愛物的理念。

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8


談苦與空

有些人士批評佛教是消極的,悲觀的,其所根據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關於佛教的理論方面,二是關於佛教徒的修行方式與生活方面。

  先講關於理論的問題。我也經常聽人說︰「你們佛教徒終日不是講苦,便是說空,令人很不願意聽。」如果講到病與死,是否不講不聽,等於不會病不會死呢?遇親友家眷病重或者逝世,難免恍如晴天霹靂,感到震驚和悲傷。然生老病死是人所不免,一旦輪到自己,到時又怎麼辦呢?古德說︰「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臨到我。」又說︰「往日戲談老死事,如今卻到眼前來。」這些話實足以令人三省!世人皆知來年未到,今年就要準備來年稻糧,冬天未到,就要準備冬天衣被,為甚麼生老病死的事在未來時,不及早準備一下?

  人人都怕苦,可是苦是現實存在的。正因為人人怕苦,所以佛教特別強調它,將它提出來,為的是甚麼呢?正是為了研究苦的本質,苦的成因,從而找出脫苦的方法,拔除痛苦之根。
世間苦的種類雖然多,而歸納起來,不出身心兩種。身體的苦有生、老、病、死四種。心苦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三種,還有一種無常變壞,煎逼之苦,即五陰熾盛苦,合有八種苦果。

  佛教告訴我們,現在的苦果,必是過去種下的苦因。所以小乘行者,首先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才能了生脫死,超出三界。

  苦果既是由苦因招感而來,則苦因是甚麼呢?佛教講苦因就是我們的貪欲、瞋恚、愚癡、高慢、疑惑和邪見六種。更有內五欲,財色名食睡,外五欲亦即五根對五塵所生的欲望,這些都是苦因。種了苦因,必得苦果,是非常公平的事,即所謂自作自受,怨不得他人。

  佛教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古德說︰「君子無悔。」有智慧的人因為怕結惡果,最初就不敢造苦因;愚癡的人不信因果,就恣意的造惡因,將來就招感惡果。學佛的人當然知道不作惡因,將來就不結惡果,縱然因為過去不知而作了惡因,也決定不怨天尤人,可以安然承受苦果,因知「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有謂︰「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明白這道理的佛教徒,雖有苦惱,但身受苦,而心不惱,若不明白苦因與苦果的人,不但身受苦,而心也很煩惱,怨天尤人,以為自己一生作了許多善事,為甚麼得此惡果,豈不是沒有因果!其實他不知道因果是有三世,所謂三世,不是數目字的三,而是指過去、現在及未來。三世︰一、現報,今生作善惡業,今生受報。二、生報,今生作善惡業,來生受報。三、後報,今生作善惡業,在第二生以後,受其果報。人不明白此理,誤以為沒有果報。

我們佛教徒,為甚麼終日要講空。這也因為世人怕苦,若能知道宇宙人生是空,那還會受痛苦?佛經有說︰「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緣生無主,當體即空。佛說宇宙萬有,皆是四大組合所成。以人來說吧,皮肉筋骨是地大所成,涕唾濃血是水大所成,溫煖燥熱是火大所成,呼吸運轉是風大所成。由於地水火風四大中無我,故說其空,若人能觀察無我之理,煩惱痛苦自然不生。

  再說佛教徒修行和生活的問題。一般人見到佛教徒終日清心寡欲,寧靜澹泊,尤其是出家人對社會上浮名私利,不去攀緣,就以為是消極,或認為是逃避現實。須知世人,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子女,每天的生活,非常逼人,不得不去勞碌奔波,早出晚歸為謀生活,如果不然,衣食住行就會發生問題。出家人既無世俗的男婚女嫁,所以無家庭累贅,食住在廟宇,一件衣服穿十餘年,無掛無礙,終日自由自在。但這並不是說出家人是獨善其身而不問世事,且看多少古今僧伽畢生為建寺勞身,為說法勞心。又一些閉關修學的出家人,也是積極的充實自己,為將來度他自利而作好準備,若能確實了解出家人的行持,就不會誤解了。


人間之樂不宜求

人們常說︰「我們一定要追求快樂的人生。」而今筆者主張「人間之樂不宜求」,豈非與世人唱反調?不錯,我們佛教所講的道理,是頗異於世俗的。由於人們的思想與觀念是由個人的性格與嗜好產生,並不能跳出凡夫知見的範疇。同一事物,甲認為是美好的,乙可能認為醜惡,而丙則或視為不醜不美。甚至個人的觀念也會經常變化,昔日認為是的,今則或覺其非。可知世間一切善惡好醜極難下個定義,因為人心時時為業識支配,外境也隨心所轉變,種種觀念與知見全是凡夫的妄計,並無真理可言。所謂︰「情有理無。」我們說的真理是有共同定義,置諸四海而皆準的,任何人都不能將其推翻,而非一般人所易體會。

  佛說︰「人生世間,苦多樂少。」這句話要認真的去體會也不難,祇是人們通常都不大樂意去仔細玩味吧了。

  以結婚來說吧,一般都認為這是人生快事,無須費辭。人們到了婚後,若倆情投意合,自是如膠似漆,因為既落愛網,彼此便不見其瑕疵。但愛情歸愛情,肚子餓了總要吃飯,縱然不忍片刻分離,仍要出外各奔東西,以謀生計,於是丈夫怕妻子不安於室,妻子也疑夫有外遇,你牽我掛,何有歡樂?佛經所謂︰「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更何況人事滄桑,無常瞬息,恩愛不易永固,相處日久,生活可能已轉趨平淡,說不定這時才發現彼此所好不同,妻樂寧靜,夫喜外動,或因信仰不一,意見相左,從而互相指責,爭吵不休,甚而分居離婚。又或生兒育女之後,生活擔子益重,除非增加收入,否則便要量入為出。假如子不聽父教,女不守家規,諸般苛索,一不順意,便生怨結仇。況且家中不論那個有病,或有困難,等於身受,煩惱之多,實在不勝枚舉!試問樂在何處?

  人生苦多樂少,一般人是會體驗得到的。若再深一層地去研究,縱然偶爾得到一點小樂,也不過是以苦為樂。如人走路覺得辛苦,便以坐下休息為樂;坐的時間太久又覺不適,仍以行走為樂。這豈不是因苦顯樂?

  曾有某國大使館之大使,一日忽為劫匪綁票,限期勒贖,這時其家眷必寢食不安,苦不堪言,正當不知如何籌措,忽然匪徒將人釋放,這時舉家喜出望外,可謂快樂無比。然深思此樂,從何處得來?追本窮源,由苦換來,若無當日綁架之苦,何來今日之樂?以此類推,人間之樂,莫不由苦換來。

  一日閱報,見賽車好手,得到冠軍,獎金數萬,一時聲名大噪,揚眉吐氣,樂不可支。誰料,翌日下午與其太太驅車出遊,一時輕心,開到海,同歸於盡。此乃樂極生悲之苦。

若言官位是樂,以美國尼克遜為例,在他競選總統未知勝敗之前一日,由於精神過度緊張,以致一夜未能入眠。至「水門事件」逼於下野,更身敗名裂!南韓朴正熙總統執政十八年,雖然對南韓貢獻甚多,結果也被人謀殺,其妻亦於七四年為人槍殺身亡。凡此種種,莫不是苦多樂少!

  有人早出晚歸,拼命追求財富,以為有錢便是萬能,財富即是快樂。不知財富本身又具有極大的誘惑,使人賺十萬想百萬,得百萬想千萬,欲望無窮,無法罷手,如此不斷地勞心竭力,苦樂實難以分辨。

  還有那些不願安分守己的人,見別人位高財多,便心生貪念,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偷盜搶劫,作奸犯科,無所不為。幸而稍有所獲,即盡情享受。然巧取豪奪,終非良策,偶一不慎,便陷入牢獄,試問樂與苦誰多?可知不論追求人間任何樂事,莫不有苦惱相隨,追求愈多,則痛苦愈大。

  作為一個智者,要明是非辨邪正,凡事須從遠處著想,不宜祇顧目前的小利益。凡對別人有裨益的事,則應量力而為;如對別人有損害的,萬勿沾手。《中庸》有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即是此意。

  須知富貴貧賤,乃前世作善為惡所招來。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假如今生不修善反作惡,等於點燈不加油,反將燈炷燃大,這是非常可怕的。

  人們追求世間之樂,不是浪費金錢,便是消耗精神,前者招致貧窮困苦,後者促使多病短命!若以因果來說,這祇是受現報之小苦,轉世還要受生報之大苦,假使來生受報未完,仍要多生多世再受後報。因此我們寧可吃些小苦,不要追求人間之樂。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綜合來說,欲得人生真正之樂,切勿祇限於物質的享受,而應在精神方面下功夫。因為前者是有限,後者乃無窮。孔子讚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知樂與物質豐儉無關。而且精神上之樂,是惜福而順於善,則善有善報;物質上五欲之樂,乃損德而順於惡,則惡有惡報。所以有識之人,不應貪求物質上的快樂,而應追求精神上的寧靜。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7


煩惱與痛苦

人生於世間,起居飲食,迎賓待客,交際往來,謀生事業,終日忙忙碌碌,於其中間,隨時隨地,會發生令人不愉快的煩惱痛苦。或貧病交加,饑寒所逼;或惡眷敗家,仇人相會;或生離死別,魂牽夢縈;或名利愛樂,圖謀不成。於是引致時常垂頭喪氣,甚至坐臥不寧,廢寢忘餐,種種痛苦,最後逼至走投無路,祇有輕生自殺。佛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難得,何不珍而重之?

  我佛為大醫王,能醫眾生種種病症,無論身病、心病,一概能醫,而且能根治。與一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世俗醫生截然不同。所以欲根除自殺之風的基本癥結,必須瞭解佛教,因佛教專研究人之心理、思想上之病態。

  自殺者,首因思想狹隘,局限個人於小天地,不知小天地外便是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倘遇到難題,煩惱鬱結,即不能自拔。煩惱痛苦,皆由此狹隘的思想生起。事實上,所有煩惱痛苦,無不如鏡中花、水中月,有其影而無實體,尋之了不可得。若由打破狹隘思想落手,自觀其心,必能煩惱冰釋,痛苦消溶,翻然醒悟,如睡夢覺,開眼看到海闊天空的大世界,必不再自尋短見,芸芸眾生固執己見者多,覺悟者少,縱然有智者告知世事虛無,其人也堅決不信,一味向煩惱痛苦鑽,愈鑽愈深,結果被纏縛,不能自出,陷於輪迴,永受生死,豈不冤枉?

  佛教中的修道,即根治煩惱痛苦的最好方法。修是修理,道是道路。修道者,正是修理心中的道路。例如世間道路,首要暢通無阻,如果不通,人車停頓,擁塞成患。吾人心路也是如此,終日為貪、瞋、癡三毒所阻,心路阻滯,左走不通,右走不過,四方八面,無路可走,結果產生種種痛苦出來。試問痛苦由何而來?追究根源,從妄想生,妄想本無根,如果有根,可以拿出來給人看見。既是妄想,顧名思義,本無所有,妄想既無,苦從何來?所以佛說眾苦全是妄想作怪而已,若無妄想,痛苦全無。祇因眾生迷惑無知,醉生夢死,虛妄造業,虛妄受苦。《楞嚴經》中佛對阿難說︰「譬如有人,談說酸梅,口中水出,如是酸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思蹋懸崖,足心酸澀,如是崖想,不從崖生,非從足入。」由此證之,一切痛苦,皆從妄生,若無妄想,痛苦何有?

  例如,有一對夫妻,多年相處,彼此照顧,無微不至,出雙入對,形影不離,其中之一,忽然無常溘謝,留下的人,一定悲不自勝,痛苦難忍,事過境遷,仍愁眉深鎖,鬱鬱不樂。試問痛苦從何而生?佛說此是愛別離苦,如無二人昔日之愛相聚,那有今日別離之痛苦。如果其一之生者,獨坐斗室,或佇立庭堂,聚精會神,思索過世之伴侶,二人一起到某處看戲、旅行、游水、打球,那時該有多麼甜蜜快樂,現在愛侶已逝,頓成永訣,再難重歡,愈想就愈痛苦,甚至想到神經錯亂,痛苦難名。假使此時另有朋友,邀其看戲,藉看戲轉移愁緒,當進入戲院,眼看舞台上,紅男綠女,歌唱舞蹈,一片歡愉,心花怒放,此時愛侶之思既忘,痛苦亦止。回家之後,想起愛侶之逝,痛苦又復再生,如此苦樂輾轉反覆,一切皆由妄想所生。

  佛說,心生種種法生。於無痛苦中,痛苦忽生。試問痛苦究竟是有是無?如果是有,在戲院時,何以無有痛苦?如果是無,回家想起愛侶之逝,何以痛苦又生?更進一步研究,痛苦由內心生耶?由外境生耶?如果痛苦由內心生,心本常在,痛苦也應常生,事實上不然,痛苦時有時無。如果痛苦由外境生,外境與我各不相關,境有痛苦,我應無覺。如是輾轉,推窮尋逐,痛苦究竟由何而來?追本溯源,仍是虛妄,了不可得。

  吾人現前,所見所聞,一切事物,皆是妄想所現。試舉夢境為例,吾人正在夢中時,不知是夢,夢中景物,悲歡離合,一切皆真。忽然醒來,夢境全失,始知夢中悲歡,一切皆是虛妄。吾人未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之地,仍依無明妄想,支配人生循環,明眼人觀之,猶如夢中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此相不真。

  假使吾人欲消除煩惱痛苦,想得到人生真正快樂,首先需要鑽研佛教真諦,仔細揣摩,窮理精明,然後以佛陀之教導,腳踏實地,修習禪定,止息妄念,妄念不起,妄境不生,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一如,此時有何煩惱痛苦發生?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是也。


福慧與善惡

  人是《金剛經》中十二類眾生之一,其本質由眾緣和合而成,眾緣一旦分散,生命也告結束。《楞嚴經》云︰「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由此可知,吾人之人生,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眼之所見,耳之所聞,一切萬事萬物,不過虛妄而生,虛妄而滅而已,幻化不實,如空中華,水中月,本無所有,此旨唯有佛教徹底明瞭。

  《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又說︰「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由此鐵證,可以說明,人之本性,無生無滅,湛然常住,真精圓明,不變不移。常人不知,認為吾人出胎之後,叫做「生」。生的狀貌,名為生相,不知有生以後,生之狀貌已遷,生相即無。如果認為未出胎前,名為生相,與常識不符。吾人應知,生的狀貌,於已生、未生二時,皆不可得也。凡事物有生有滅,其體尚無有生,何得說滅。所以論云︰「離已生未生。」是故說無生。第四句︰「生時即無生。」於表面看,似乎自相矛盾,前後不符,其實,於法性本體上言之,生無生相,滅無滅相,而又不礙生生滅滅之事,豈非生時即無生。因為諸佛聖者,由修證得,清淨本然,性淨明體,徹見性體,無生無滅,無人無我,無因無果,無善無惡,永脫六道,得大自在。凡夫則否,從無始來,無明所縛,長時沈迷聲色物欲,於法性體上,祇見有生有滅,有壽有夭,有賢有愚,有貴有賤,妄想顛倒,一切俱備。

  綜觀經論至理,聖凡分途,皆由其心善惡消長所致。因此人們若用善心,即上品人;若用惡心,即下品人。世俗占卜星相之書云︰「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亦有其理。由此觀之,世間之吉凶禍福,壽夭窮通,尊卑貴賤,榮辱得失,其實不外本心善惡消長而已。善長則為吉福壽貴榮得;惡長則是凶禍夭賤辱失,是以明白佛法之士,不必問卜消禍,不必叩神邀福,祇反觀自心善惡,心善一切皆吉,心惡一切皆凶。俗語所謂︰「福至心靈。」正是善念乃心之靈明發揮。所謂︰「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善惡是外緣,於心實不有。」

  中國儒釋道及其他各種宗教,莫不提倡要人行善,捨己為人。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是千古不能移易的定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如影隨形,誰能不信。因此到處懸著「為善最樂」四個大字,意在提醒世人,要想安居樂業,首要先正其心,心正則身修,身修則家齊,家齊則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世人既言「為善最樂」,亦必有「為惡最苦」之原理存在,因為沒有「為惡最苦」,絕顯不出「為善最樂」的道理來,兩者必定互生互滅,相對而成。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兩者之理,雖然對衡,但很奇怪,到處皆是懸著「為善最樂」的這一面,從不曾見掛著「為惡最苦」的那一面,當然此理不難知曉,因為世人時時刻刻欣樂厭苦,非但視痛苦如冤家,就是苦之一字也不願提及。人人喜聽吉利之言,不願聞到逆耳之聲,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諸多痛苦。其實不然,就因世人不曾鑽研苦之根源,才受種種的痛苦,假使大家能夠瞭解苦的根源,用智慧刀將苦根斬斷,試問痛苦又從何處發生?因此我們也應該將「為善最樂」反面之「為惡最苦」的道理來時常警惕世人。假使世人畏苦果,即不應該種苦因,苦因不種,苦果不成。

  於此首解善惡二字,試問大家認為何者是善,何者是惡?實在善惡沒有一定的標準。若人以為刀仗是屬於兇器,定它為惡,假使利用刀仗去救生命,即變成為善事;若人以為資財是屬於善美,稱它為善,假使利用錢財去殺生命,即變成為惡事。舉一反三,沒有一樣是屬於善或屬於惡。實在善惡由心而發,心欲善則一切皆變為善,心欲惡則一切皆變為惡,善惡在心,不在於物,由此而論,一切善惡以心為主,外物皆隨心轉而已。

福慧與善惡2

對於「為善最樂」之哲理,於此舉例,假如我人隨時隨地,忽見有人,將遇大險,於千鈞一髮之際,及時趨前搶救一命。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試想其心該有如何的高興,可能終日流露著愉悅的神情,總覺自己作了一件天大的好事。須知身體以心為主,心能時常暢快舒懷,自然影響所及,脾健胃開、心靜神寧、睡眠安穩、心廣體胖。諺云︰「笑一笑,少一少。」此人既能心安理得,歡悅於心,必能「有諸內,形於外」。面上時常從容和悅,人見人喜,親屬看重,朋友敬仰,在上位必獲下者敬重,在下位必蒙上者垂慈,因為樂善,厚德載福,所以能夠長壽富饒,不遭惡運,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反之「為惡最苦」之原理,正與前面相反。假如我人無故殺害人命,其心該有如何的憂戚,不論此人怎樣兇惡,或如何壞心腸,祇要作了違天背理的事,其人必定心驚肉跳,恐怖異常,就是吃飯也提心吊膽,睡覺定作惡夢,食不甘味,寢不安枕,行住坐臥都在疑神疑鬼。如果一個人時常戚戚不樂,日久天長,必會影響所及,脾傷胃損、消化不良、精神不寧、心跳失眠。如此積年累月,必定體力衰弱,面黃肌瘦,人見人厭,親屬懶理,朋友不顧,資窮財盡,無處覓食,貧病交加,饑渴逼惱,此時雖有慈親孝子,也不能相救,因為因果報應,自作自受,就是諸佛菩薩與天地鬼神,皆不能挽救萬一,此是「為惡最苦」的現作現報,分內應受,不能轉移別人。

  人的福分,似是燈油,燈油加時,火花愈光,燈油若竭,火光即熄。因此人們應當時時修福,發揮心中善念,而修福之行,莫過敬重師長、供養三寶、印刻佛經、贈醫施藥、救濟災荒、齋戒放生、修橋補路等等,作此善事,即是修福,壽光福燄,必定綿長。相反,殺生害命、損人利己、為非作歹、追求物欲、老奸巨猾、投機取巧、訛詐拐騙、嫉賢妒能等等,即是作惡,有此惡業,如油枯燄盡,生而病苦禍至,死而墮落惡道。

  有福無慧,縱能長壽,亦是缺陷,若為富不仁,使人輕蔑,臭名千秋,惡貫滿盈。佛說,智慧如人眼目。一個人如果沒有眼目,縱然可以行路,途徑不明,難免有墮坑落塹之危險。必須能明善惡、辨是非、知遠近、量高低、讀經求解、旅行交遊、廣學多聞,作此功夫,即是修慧。有福兼有慧,自能有威可畏、有儀可敬、顏色光澤、氣力充盛、衣食豐足、家庭和睦,任到何方,常為人之傾城愛戴,遠之則可望,近之則不厭,今生為人師,轉世生善道,豈不榮哉!

  修福慧之要,最貴信心堅定,努力精進,日久天長,福慧具足,雖無所求,一切順利,自然行運。不必求神拜鬼,妄想陞官發財,吉祥如意,東成西就,一本萬利等等迷信習俗。《地藏經》說,如果人們殺害畜生,以此求福,不但無益,更結罪緣,轉增深重。諸上善人,要求老少平安,長命富貴,福慧雙增,唯有依賴佛陀的啟示,實際履行,日積月累,自有所獲,得大受用。

  人之一念心性,有理有事。理者,不變之體,廣大精微,獨一無二,如冰即水,天堂地獄,皆如泡影,作善作惡,亦非實有。事者,無有一事一法,不顯明昭著,如水結冰,依正二報,一切宛然。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凡夫眾生不解冰即水之理,祇見隨緣之用,不見不變之體,所以從無始來,順生死流,枉受痛苦,作善升天堂,作惡落地獄,執為實有,不解真空。因此佛陀權巧方便,首先以人天乘,教人修五戒十善,使得人天善報。四悉檀中,謂之世界悉檀,令生正信故。由此逐漸達到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佛本無法可說,有四悉檀因緣故,也可得說。

  如果人人都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世界自然和氣致祥,兵革消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濁惡世即時變為清淨樂土矣!

學佛文集--暢懷法師6


佛教的人生觀2

 第六種人是倫理道德的人生觀。儒家有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以此行持,小者可以修身齊家,大者可以治國平天下。朱子說︰「父子有情,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在道德學術方面有所成就,就可以維持自己的地位,苟能保存人格,他們就以為人生問題都解決了。

  第七種人是無為任化的人生觀。道家以為,無為變化,人生來無始,死無終,在此無始無終之中,方生方滅,方滅方生,種種變化,靜觀萬物,任其變化,不加思維。一切無為,故能無不為。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要人經常以觀其妙,這樣,人生的問題就算解決了。

  第八種人是佛教的人生觀。佛教對於以上七種人生觀的看法,並不太滿意。佛教認為生命是屬於有形相的東西,心念是屬於妄想分別,二者都有生滅。用生滅法去修,是無法得到無生之理。《楞嚴經》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由於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人既有生,必有痛苦。老子也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佛教說人生有很多痛苦,簡而言之,有八種苦︰一、生苦。人生下來就要受苦,如小孩一落地便哭,因其肌膚柔嫩,接觸外界冷風,猶如刀刺之苦。二、老苦。從少至壯,由壯至老,年齡漸老,髮白面皺,耳聾眼花,牙齒脫落,行步龍鍾,對於人生,已無樂趣。三、病苦。四大不調,疾病交煎,憂切悲哀,輾轉呻吟。四、死苦。或因疾病壽終而死,或遇水火風災橫死。所謂︰「一日無常到,方知夢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五、愛別離苦。自己所愛的人和財物,不得共處,生離死別,終歸於空。六、怨憎會苦。自己所怨憎的人,本不願見面,偏偏遇上,而常共處。七、求不得苦。世間一切人與物,心中所愛樂的,用盡心計,求之不得。八、五陰熾盛苦。即色受想行識,不論在肉體和精神上都有苦楚,熾盛是熱惱,如火焚燒之苦。

  以上八種苦惱,乃由於前世造了惡因,今生一定要受惡果。古德說︰「善惡到頭終有報,祇爭來早與來遲。」欲想不受苦果,首要不作惡因。究竟甚麼是苦的根源?就是渴愛、欲望、貪婪、愛著。苟能徹底滅除渴愛的苦因,放棄它、摒除它、遠離它、止息它,將一切的欲望消滅了。正念起,妄念除,那就永遠不會再受八種痛苦了。欲想斷除八種痛苦的因,必定要以至誠懇切的心徹底訓練淨化自己,始能獲得自由和解脫。

  佛入滅時,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去世後,我等依何而住?」佛答阿難︰「我去世後,汝等應依四念處住。」由此可知,四念處於修道方面,佔著很重要的地位。四念處是︰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因為眾生於色受想行識的五陰中,經常生起四種顛倒,以不淨的色身為淨,以痛苦的感受為樂,以遷流不息的意念和行動為常,以對境生起之善惡心為我。有此四種顛倒妄想,就會產生一連串的憂悲苦惱和災難困擾,我佛就為糾正人的不正知見,所以說出四念處的方法,要人審諦觀察,身是不清淨,受是不快樂,心是不常住,法中並非有我。世人果能消除這四種顛倒妄想,一切憂悲苦惱,便不會產生,且可獲得常樂我淨,真正的快樂。


福慧與人生

人生在世間,最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便是衣食住行,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壽夭窮通,賢愚好醜,都要依止這四樣事,方能生活。因此,凡人每每經年累月早出晚歸,勞身苦思,東奔西走,無非為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一旦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安度平淡的生活,但又得隴望蜀,不以為足,更求洋樓汽車,錦衣美食。經云︰「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由此可見,欲無止境,若求之不得,乃苦上加苦。有人想要達到目的,甚至偷盜搶劫,欺世騙人,祭神拜鬼,求籤問卜,看相算命,結果仍舊不能從心所欲而東成西就,因此神喪氣沮,愁容滿面,終日不是怪責自己命途多舛,便是怨天尤人。

  其實,乃因人沒有自知之明,不了解人的力量勝天地鬼神,是超群絕倫,真正可以挽回惡劣命運的,乃是自己本身。因其捨本逐末,走向邪途,猶如砂非飯本,欲成佳饌,縱經塵劫,也不得成。古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由此可知,人之吉凶禍福,壽夭窮通,全在個人把持與操縱,並非如《論語》中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漫無標準。

  人生於世,既要衣食住行,就得依靠天時地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始能獲得華屋厚蓄,飽食足衣。《周書》有云︰「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士不出則三寶絕,商不出則財匱少。」雖然道理如是講,事實上很奇怪,有人生來,不動一毛之勞,便獲美服厚味,富貴逼人;有人終日奔馳,風塵勞苦,竟難禦寒餬口,溫床暖被;如果將此對比「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大同格言,似是不能自圓其說。

  因為我們觸目共見,不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誰人不是處於兢兢業業,各盡其力,以謀生計?但是有人金玉滿堂,花天酒地,有人捉襟見肘,無棲身處。由此可見,並非全靠自食其力,都能獲得心滿意足,安居樂業。有云︰「巧者有餘,拙者不足。」但是不能保證巧者決定有餘,拙者必然不足。例如子牙與管仲,均有掀天揭地之才,因少年不得志,飽受困乏之苦。再舉劉禪與晉惠帝,均是笨拙不堪之才,但其能繼承父王為國君主,吃是珍饈百味,住是堂皇宮殿,穿是千金之裘,坐擁宮娥采女,三宮六苑,七十二妃。由此便知,雖然自己能夠操縱一切的善惡命運,但是命運也能支配人的災祥禍福。

  世有人不信命運之說,每舉荀子《天論篇》來抗拒此理,以為荀子是明周孔之教,他既不信天賜地與及神鬼作祟之說,足證一切命運,全是謬論,其實他們祇知其一,不知其二。荀子也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此義豈不是說,不怨天,不尤人,吉凶禍福,全在個人掌持?又說︰「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使之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使之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使之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此義難道不是說,敬勝怠者必吉,義勝欲者必從?「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背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此義難道不是說,怠勝敬者定滅,欲勝義者定凶?由此段文足證,荀子雖不信有鬼神之說,可是對於善惡報應,命運氣數,全由自作自受,絕信無疑。佛經云︰「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由此可見,古聖先賢,同如此見解,不過後人,各執管見,定要分河飲水吧了。

  然而自作自受之定律,並非粗心浮氣之人,可以窺視於萬一,因為每人所作的善惡業因,有千差萬別,所感的善惡業果,也有萬差千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業果不同,各如其心。有人前生作業,今生受報,有人今生作業,來生受報,也有今生作業,後生受報。須知,前生又有前生,來世又有來世,既有無窮無盡的前生與來世,當然就有無窮無盡的因果與報應。


福慧與人生2

因此,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化戾氣為祥和,就應植福修善,廣積陰德。假使遇見別人貧病交加,或大險臨頭,縱然無力挽救彼之困苦,也要生起同情心、憐愍心、施捨心、救護心,因心生善,福慧日增。世人不明此理,以為既無捨財,又未利人,何來福慧?須知我佛有言,人人本具無量性功德,有修則顯,無修則隱,現在假彼生善,即是自性福顯。若再利用資財救彼生命,彼此皆獲收益,如果有心無力,雖然對彼無補,仍能單自得福,猶如以燈燃燈,自燈燃著之後,與彼燈並無損減。若人能將自性本具之福德智慧,修之又修,顯之又顯,積年累月,行圓果滿,功德法財,自能全部昭彰。此時可以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為黃金,取之不竭,用之無盡。猶如佛陀從無量劫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捨身飼虎,割肉餵鷹,始有今日的百福俱集,萬德莊嚴,從性顯現,表露無遺。

  若心能夠培德植福,身體自會端正強健,趨吉避凶,轉禍為福,衣食住行也隨之而來。心時修善,乃屬道德,若有道德,必有福氣,若有福氣,必行好運。可是僅有鴻福,未有如海智慧作開路先鋒,仍會墮坑落塹,誤入歧途,不是吝嗇不捨,便是奢侈淫逸,不分皂白,輕重倒置,有此作為,均是惡行,仍不受人敬重。因此有福之後,必定還要有智慧,始能尊嚴端正,為人上人。人須福慧兩足,堪稱為尊,智能分析善惡好醜,是非邪正,故要追求智慧,立為根基。此為人生在世,立身處事,必須具備之宗旨。

從醫學倫理角度,淺談“臨終三要”的重要

 在醫院重症監護室(icu)中,接觸最多的莫過於生與死的分離,陰陽相隔的痛苦。監護室裡的病人只能靠輸液和呼吸機來維持其苟延殘喘的生命,可以說是朝不保夕,命若懸絲。面對至親的離去,家屬一時半會接受不了,於是苦苦哀求醫生不管用什麼辦法,哪怕是用盡“十八般武藝”,也要給死者全力搶救。主治醫生明知搶救無望,因為病人的心跳已停,心電圖呈直線,腦電圖平直,瞳孔固定,無對光反射,無自主呼吸,總之已確認為死亡,但迫于家屬的強烈要求,和避免醫療的紛爭,於是,形式上做一些無用功的搶救來安慰家屬。但一切皆是徒然。

家屬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對待。瀕死者就這樣被無謂的搶救折騰……因疼痛引起扭曲的面容。這種瀕死前的搶救,一方面秏費社會資源,另一方面,有違醫學倫理,最讓人痛心的是病人不能善終,令人扼腕歎息。

於是,基於臨終關懷,讓我們從醫學倫理探討“臨終三要”的科學和重要。讓逝者安詳往生,讓生者理性對待生命的無常。生死事大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有雲“生死亦大矣,豈不痛哉?”恩格斯在其《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寫道:“生就意味著死。”這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就開始了向死的轉化。孔子也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見古往今來,無論國界,生死問題都是人類最關心的問題。“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浩瀚宇宙,芸芸眾生,生來病死,每個人都在所難免,“但願人長久”只是人的一種希冀和祝願。

四大分離

《飭終津梁》有句話,說“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非易事”。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分裂,就如生龜脫殼,其臨床表現:脈搏微弱甚至測不到,呼吸困難呈淺快或深慢的所謂“潮式呼吸”,喉部出現哮吼聲,以迴圈障礙為主要的表現為面色蒼白,角膜失去光澤,鼻翼扇動,喉間有痰鳴音,神志不清,出冷汗,四肢厥冷無力,最後肌肉鬆弛,大小便失禁,血壓測不到,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進入臨床死亡階段。

壽暖識共

在醫院命終的人,醫護人員首先做好屍體料理的準備工作,他們會說服死者家屬不要在病房大聲啼哭,以免影響其他人的情緒。然後撤去蓋被,給死者穿好衣服,再用被單包裹屍體。包裹屍體時,以被單兩端蓋好頭腳,兩邊整齊地抱緊,用繃帶束緊肩、腰、小腿部分,然後送至太平間。一般人在死後3—6小時開始,腐敗菌在屍體內大量繁殖,使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產生腐敗氣體,使腸管脹氣。由於人的死亡是個過程,臨床死亡期可延長至一小時或更久,從呼吸、心跳停止發展到腦、心、肺的細胞,組織死亡,尚需經過一定的時間。大腦對缺氧的耐受性最差,約5—6分鐘,首先進入生物學死亡階段,其他系統組織對缺氧耐受性較中樞系統強,有時可維持數小時,有的可維持數天。如臨床死亡後數小時心房肌仍有收縮功能,胃腸仍可見到蠕動等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五識,和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臨終舟楫》中提到說:“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識其來最先,七,六,五識次第後來,及其死也,亦此八識其去最後,餘此次第先去。”並說“至人死氣斷之後彼(阿賴耶識)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無一點暖氣,彼識方去,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覺矣。若有一處稍暖彼此尚未曾去,動著觸著仍知痛苦,此時切忌穿衣盤腿搬動等事,若有一處稍觸著則其痛苦最為難忍,不過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已。考經雲:“壽暖識三者常不相離,如人生有暖則有識在,識在則壽尚未終。”

正因為人的死亡是個緩慢的過程,故印光法師在《臨終三要》苦口婆心地告誡說:“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因為“病人終亡之時,正是凡、聖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

善巧開導

在實際生活中,不幸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成員身上。家庭中任何人即將發生的死亡對家庭來說都是不幸的事,因此都應該盡自己的努力,給予其臨終的安慰與關懷。如少年臨終病人情緒極不穩定,一旦病情加重、面臨死亡的時候就容易發生焦慮、恐懼,因為人在青壯年的時候,都認為死亡是離自己很遙遠的事,但他忘記了“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而老年人由於生理機能逐漸衰退,一旦患病病情易於急速惡化,並且複雜多變。當患者進入臨終期,身心日益衰竭,恢復健康已毫無希望,精神和肉體上忍受著雙重折磨,憂鬱且絕望,並且往往有自殺的念頭出現。

而佛法卻給予了臨終病人極大的幫助和安慰。《臨終三要》提到,要“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生一念系戀之心。因為“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所以“念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信佛念佛是幸運的,佛法讓我們能夠坦然面對生命的無常,祂讓我們在生則無愧於人,死而則往生極樂。但願不信的人能幡然醒悟,不再沉淪,乘佛願力,懇切念佛,離娑婆登極樂,豈不美事幸事哉

人死前,最怕黑,記得在死者面前長開燈

( 臨終往生前-要注意的事情 ) 請分享更多朋友,以利亡者!!

若部份家人堅持用道教法事儀式,相信人死後一定做鬼,那您應盡力糾正他們的思想行為。

假設全家人堅持用道教法事儀式(甚至天主教/基督教葬禮儀式),只有您一人堅持用佛教法事儀式,

而您又無能力去說服他們,您應自己出錢替亡者安排佛教作七法事,及買一張陀羅尼被盡快為亡者蓋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可避免家人爭執,令亡者升天安樂,因佛教法事之功力千億萬倍大於道教法事,只要作七法事完滿(七個作七),亡者亦不會因道教法事拖累入鬼道。

值得注意的

人死了以後,務必要在屍體旁放一盞燈或七盞燈,這樣亡者會獲得解脫。《中陰解脫教言》以及《西藏度亡經》中說,人離開世間的時候,始終有一種黑暗的感覺,那個時候如果有一盞燈,對亡者非常有利益。《施燈功德經》中也說,臨終時如果有燈,將得到四種光明,一是太陽的光明,二是月亮的光明,三是天人的光明,四是佛的光明。人死後會趨入可怕的黑暗境地,此時有一盞燈的話,真的是一種引路明燈。

因此,人死的時候,最好在他頭頂上擺著阿彌陀佛像,還有一些佛經,然後再供幾盞燈,這樣亡者就不會痛苦畏懼。

《聞解脫經》中說:嗔恨心重的人,死後會在油鍋裏煎炸等,倘若生前供過燈,就不會受這些痛苦;如果貪心比較重,就會見到惡人、惡鬼等境象,而供燈的功德會讓他遠離惡業而轉生淨土;如果癡心比較重,身體會往下沉,處於一片黑暗中,點燈的力量就像有人拿著電筒帶路一樣,使他遠離危險不會墮落;驕慢之人會聽到妖魔鬼怪的恐怖之聲而生氣墮落,點燈會保護他無法聽到這些不善之音;疑心重的人會遭受兵器的傷害,卻看不到這些利器在何處,生前供燈的利益會使他身在光明之中,避開這些兵刃的加害。

對亡者來講,即使不能為他做超度儀軌,49天供燈也是不能間斷的,供燈越多,對亡者的利益越大。人死了沒有什麼好哭的,應該為他做有利益的事情,唸一些佛號,頭頂上放轉經輪,做一些這方面的功德。諸佛菩薩的加持不可思議,一定會對他有很大的利益。作為一個修行人,不管對死人還是活人,都應該為他積功累德,制止過失最大的惡行。

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

假因毀謗聖者,堕無間獄受苦

 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時侯,果嘎勒嘎比丘(提婆達多的眷屬之一)住在薩伽瑪山,此山的環境非常幽美。附近的施主與婆羅門對果嘎勒嘎比丘都十分恭敬,經常供養他衣物藥食等。有一次,舍利子和目犍連一同遊化,來到薩伽瑪山。果嘎勒嘎比丘聽說這事,就前往頂禮迎請二位尊者住下來,并願意供養他們一切資具。

  兩位尊者提出一個要求:“請不要告訴任何人我們在這裏,若太多人知道,我們就會離開。”果嘎勒嘎比丘答應了,于是兩位尊者就安住下來。

  那時,有一位大施主的兒子,很有善根,自己到果嘎勒嘎比丘那裏皈依,并請求出家。果嘎勒嘎比丘要他征求父母的同意,然而他的父母不同意,他隻好順從父母,暫時不出家。

  果嘎勒嘎比丘供養二位尊者許多年後,大施主的兒子也長大成人了。有一天,果嘎勒嘎比丘準備出遊,出門前,他請兩位尊者代爲教導自己的弟子。兩位尊者觀察這些弟子的根機,覺得他們能夠修學更進一步的法,就傳授給他們相應的法。他們個個勇猛精進,全都證得阿羅漢果位。

  這時,那位大施主的兒子終于獲得父母的同意,來到經堂,準備出家。比丘們對施主的兒子說:“果嘎勒嘎比丘外出,現在是由舍利子和目犍連二位尊者帶領我們修學。你若是在尊者面前出家,這因緣是很殊勝的!”他聽了很高興,就在尊者舍利子前出家。舍利子尊者爲他傳授一些法要,他便證得預流果。受了比丘戒後,更加精進修持,最後滅盡所有的三界煩惱,成爲阿羅漢。證果後,他回去度化父母,也讓父母得了聖果。

  不久,薩伽瑪山的天人對當地的人民說:“我們薩嘎瑪山上有兩位尊者:目犍連和舍利子,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們爲什麽不去拜見他們呢?”從此以後,來薩伽瑪山朝拜的信徒就越來越多。

  兩位尊者覺得天天很多人來恭敬供養,于修習無益,因而決定離開。于是就對那些已得羅漢果的果嘎勒嘎的弟子們說:“我們曾經與果嘎勒嘎約定,一旦往來的人太多,我們就會離開。現在你們最好去王舍城,大家各奔東西,好好修行。”尊者說完後,寺院裏的僧衆全去了王舍城,兩位尊者也出發到其它的地方。

  兩位尊者走到途中,突然下大雨,他們遠遠看見前面有個山洞。這時,有一位牧羊女先進去,接着又進去一個男人,一會兒,那個男人從山洞出來,走了。兩位尊者沒有仔細觀察,就進入山洞中避雨。

  就在此時,果嘎勒嘎回到薩伽瑪山,發現山中空無一人。有人告訴他:“是兩位尊者把你的弟子給帶走的。”他聽後,非常生氣,連忙追趕兩位尊者。在山洞裏,追到兩位尊者,同時也看見一位行爲淫蕩的女子從洞内深處走出來,不禁心生懷疑 :“洞裏隻有他們三個人而已,他們之間一定有暧昧不明的關系。”

  想到兩位尊者遣散自己的弟子,又破戒與女子有了暧昧不明的關系,果嘎勒嘎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破口大罵:“你們這兩個犯了淫戒的惡徒!”并說很多不堪入耳的惡語,兩位尊者見他失去理智,無法加以解釋,隻得默然離去了。

  于是,果嘎勒嘎到王舍城各處毀謗兩位尊者。其它比丘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特意找來果嘎勒嘎,對他說:“果嘎勒嘎,他們持戒清淨,你毀謗他們,将來會遭受無量的大苦報。”

  果嘎勒嘎對佛陀說:“世尊!舍利子和目犍連确實是惡性比丘,不是清淨比丘啊!”于是繼續毀謗他們。佛陀語重心長地再三勸誡他,但果嘎勒嘎仍然固執己見。

  後來,果嘎勒嘎罹患怪病,身上長出了很多小疹子,小疹子越變越大,從像小芥子轉到像青稞、豌豆那麽的大,長滿全身;他口吐鮮血,全身滾燙,受不了地大聲叫喊:“好燙啊!我的身上好燙啊!”他不停地叫着,身上的膿血也是不斷地湧出,不久就在極大的痛苦中去世了。死後,他堕入最底層的裂如大紅蓮地獄中,不但舌頭燃火,還有鐵嘴的老鷹、鸱枭、烏鴉啄他。

  同時,有三色三天子飛來佛前,對佛陀恭敬頂禮。一位天子告訴世尊說:“世尊!提婆達多的眷屬果嘎勒嘎已經生病去世了。”

  另一位天子說:“世尊!果嘎勒嘎因爲诽謗二位尊者,如今堕入裂如大紅蓮地獄了。”

  最後一位天子,以偈誦的方式說:“無論是什麽人,宣說他人過失,毀害自己業因,白白造下口業,永遠失去安樂;勿贊惡人所爲,不可诽謗正士,尤是證果聖者,若對其生瞋恨,萬劫地獄受苦。”說完之後,三位天子就不見了。

  第二天,世尊告訴大衆:“昨晚來了三位天子,他們告訴我果嘎勒嘎已經堕入地獄中受大苦報。如果還未得到像我一樣的境界,那麽是很難知道别人根機等情況的。所以,平時大家不可任意說别人的過失,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通過八種觀察,一、觀察他的行爲,二、行境,三、道友,四、生活,五、聽,六、聞,七、身業,八、口業。從多方面綜合觀察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千萬不能以偏概全,對他人的善惡妄下定論。比丘們,對一般的木頭也不能生瞋恨心,何況是對有情衆生,以後,要多注意,多精進修行。”

  舍利子和目犍連聽到後,就到地獄裏,想救诽謗他們的果嘎勒嘎。在裂如大紅蓮地獄的深處,他們看到果嘎勒嘎正受極大的痛苦。當果嘎勒嘎看到他們二人時,依然瞋恨不息,當場開口罵了起來;因爲瞋恨心增強,所遭受的苦更加猛烈,身上的火也更加熾燃。他們兩位眼見無法救他,隻好回王舍城。

  到王舍城後,他們對衆人如實宣講親眼見聞正在受苦的果嘎勒嘎,人們聽了對因果不虛生起誠信心,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已足以接受佛法的潤澤。于是,舍利子傳給他們相應的法,他們有些得到加行道的暖、頂、忍、世第一位,有些獲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有些得了梵天、帝釋天,有些達到獨覺、辟支佛位,有些獲得金輪王位,有些則種下無上菩提的因,大多數的人對佛法生起信心,并皈依佛門。

  這時,比丘們請問:“世尊,是什麽樣的因緣使果嘎勒嘎比丘對兩位尊者生起那麽大的瞋恨心毀謗,并在死後下地獄呢?希望世尊爲我們開示。”

  世尊告訴比丘們:以前,他也是因爲毀謗他們而下地獄的。很久以前,無争城裏有一位婆羅門大臣精通世間學問,大家都對他很恭敬。不久,有一位精通一切學問的仙人到無争城附近安住下來。過了一段日子,無争城人民全都跑去供養仙人。婆羅門大臣得不到名聞利養,就想陷害仙人。當時,仙人有兩位大弟子,也精通世間一切學問,他們持戒清淨,可是婆羅門大臣卻到處散布謠言:“這兩位婆羅門持戒不清淨,不是清淨的修行人。”後來,那位仙人勸告婆羅門大臣說:“請不要毀謗,他們的戒行很清淨的。”如此再三地勸告他,可是他都聽不進去,大臣死後就堕入地獄中受苦。

  當時的那位老仙人就是現在的我,兩位弟子就是現在的舍利子和目犍連,當時的婆羅門大臣就是現在的果嘎勒嘎,那時他也是以無因毀謗而下地獄的。

  比丘們又問世尊:“是什麽因緣使兩位尊者雖是阿羅漢,卻受這樣的毀謗呢?”

  世尊告訴他們:“很久以前,俱塵城住着兩位苦行者,他們很受人民的尊敬。有一天,來了一位具足五神通的婆羅門,大家都跑去皈依他。之後,苦行者爲了得到供養,就中傷婆羅門,使他無法久留,不得不離開。這兩位苦行者就是現在的舍利子和目犍連,他們那時宣說别人的過失,死後下地獄,曆時千百萬劫,從地獄出來後,生生世世還是被人毀謗,現在雖然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因果不失壞,仍受到果嘎勒嘎比丘的诋毀。”

  比丘再請問世尊:“世尊,果嘎勒嘎在地獄受種種的苦,被鐵嘴烏鴉、獅子等啄食,這因緣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世尊回答他們說:“這是他毀謗舍利子和目犍連所感召的果報。”


業果的故事

在佛教中有一段故事——有一位高僧行腳于各個寺院、去禮拜參訪。有一回,他來到瓦觀寺挂單,在寺中禮拜《法華經》;同時,也在那兒研究法華的道理。

  有一天,在半夜時分,他忽然肚子不舒服到廁所去,剛走到廁所門口,卻見一個鬼站在外面。高僧一到,鬼立刻五體投地頂禮跪拜,高僧就問鬼說:“你爲什麽守在廁所門外,看你那麽虔誠,爲什麽會堕入鬼身呢?”

  鬼就跪在地上悲泣地說:“過去生我也曾出家,當時在寺院中,掌過香燈、知客等執事,在那期間,不小心犯了戒律,所以死後就堕落做啖糞鬼。我知道大法師您的德行很高,唯有以您的德,才能超拔我。”

  這位法師就問:“你到底做了什麽事?”鬼說:“我自己也不清楚,我一定是犯了戒律,所以才會受業報,但是不知犯了哪條罪?”法師就說:“不管犯了哪條罪,都是從身口意三業所造;你是否曾犯殺、盜、淫?”

  那個鬼說:“沒有啊,我出家以後,身沒有犯殺、盜、淫。”法師就又問:“你是不是犯了口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鬼想了想說:“妄言倒是沒犯;惡口就難免了;兩舌呢?也是難得清淨;绮語也不敢說完全沒有。”法師再問:“在心意方面,是否犯貪、嗔、癡?”

  鬼想了想就說:“很有可能是貪心,這就是我的毛病,以前做香燈、知客的時候,難免要面對很多人,在這當中,我有時會生起不清淨心;貪了香油的供養,也貪圖供奉的金錢,這個‘貪’可能是我最大的罪:‘嗔’也沒辦法控制:‘癡念’也有,因爲我智慧未開,時時心中都有煩惱,我想我的業可能是犯在口業和意業。”

  他真心誠意要改過,就向法師說:“我知道錯了,請法師代我做功德。”他說:“在柿子樹的下面,有三千錢在那兒,希望您請人掘出柿子樹的樹根,拿出埋在那裏的錢,請爲我做好事、超拔我的苦難。”

  法師等到天亮時,就邀幾個人帶着鋤頭,到柿子樹下挖掘,果真挖出一個甕,裏面有三千錢。法師就用那三千錢爲他寫了一部《法華經》,剩下的錢全部拿去救濟貧困。過了一星期後,那個鬼又來到法師的寮房,向他頂禮答謝說:“我的業已經轉了,比過去好很多,以後我還會努力精進再精進,希望能脫離鬼身,将來回歸人道,好好修行。”禮拜之後,鬼就消失了。

  生命的過程多麽奧妙,而凡夫卻往往無法了解。當我們造福時,可以得到多少福報?造惡時,又将承受什麽樣的報應?學佛就是要活得明明朗朗,了解爲善作福,以後所有的善果都是自享的;爲非作歹,一切的業也都必須自己承擔,這就是修行所應了解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

八歲童女十問佛,震動三千世界

在大寶積經中,有一段經文,是敘述妙慧童女的故事。

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中,父親是有名的長者,年齡才八歲的時候,耆闍崛山的講經法會,她就常常在座。  

 年輕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麗無比,行動舉止也端莊溫和,佛陀座下的弟子,無論是盛德的長老,或是年輕的比丘,沒有一個不喜歡她。尤其是比丘尼的女眾僧團,對於妙慧童女,更是心愛萬分。  

 大家喜歡妙慧童女雖然她年幼聰明,但想不到在一次佛陀說法的法會中,她竟然以菩薩的心境和口吻,向佛陀問長道短,使在會的大眾,個個都驚奇不止!  

 妙慧童女,有一次當佛陀升座說法時,她不慌不忙,從從容容地先走到佛前,感恩三拜,右繞三匝,然後就長跪合掌,對佛陀說道:  

 “偉大無比的佛陀!您是世間上的明燈,可以照開眾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對於菩薩所作所行,現在尚未能完全瞭解,想懇求佛陀給我請問,為我解答!”  

 佛陀一看,原來是妙慧童女,佛陀知道她的來歷,想到今天菩薩們和羅漢們有妙法可聽了,因此就很歡喜的告訴妙慧童女道:“你太好啦!今天發大願心,來向我問話,現在你就隨意的問吧!”

十大問題 震驚全座  

 妙慧童女聽了佛陀承認隨她發問,心中的歡喜感激,自不用說,她就一口氣提出十個大問題來向佛陀請求解釋道:“佛陀!我有十個問題,敬懇解答:  

 請問佛陀,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端正的身體?   

請問佛陀,如何獲得大富的尊貴之身?   

請問佛陀,怎樣才能使眷屬免除不和以及多病死亡呢?   

請問佛陀,有什麼辦法,能夠不受父母所生的這無常不淨的血肉之身,而很快的能夠見到自己受用變化之身,和您佛陀一樣坐在大寶蓮華之上?  

 請問佛陀,怎樣才能證得自在神通,可以隨意遊行無量國土,禮敬諸佛?   

請問佛陀,如何才能沒有怨仇對頭?   

請問佛陀,我們說的話,如何才能叫人家一聽就信仰呢?   

請問佛陀,我們宣揚佛法,照佛法修持,怎樣才能免除障礙呢?   

請問佛陀,心裡的煩惱魔障,如何降伏呢?   

請問佛陀,當我們一期生命終了,怎樣才能得見諸佛,聽聞清淨之法,不受一切苦惱?”

佛陀開示 四十方法   

佛陀聽後,很嘉許妙慧童女的問題。佛陀對妙慧童女的每一個問題,都提示了四個方法。比方說:   

第一、得到端正的身體,要做到:一、對惡友不起嗔心,二、安住於大慈悲,三、歡喜修學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貴,要做到:一、應時佈施,二、不起輕慢的心,三、帶著歡喜的心情給人,四、不希求果報。   

第三、眷屬怎樣免除多病和死亡:一、不說離間的語言,二、度脫邪見眾人於正信,三、護持正法,四、教諸有情成佛菩提。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應身:一、如來塔廟供奉華果,二、不妄自損害他人,三、鑄造佛像,四、對佛菩薩深生淨信。   

第五、怎樣有神通:一、見他修善不為障惱,二、他說法時未嘗留礙;三、燃燈供養如來,四、于諸禪定常勤修習。   

第六、如何沒有怨家仇敵:一、以無諂心親近善友,二、於他勝法無嫉妒心,三、他獲名譽心常歡喜,四、于菩薩行無輕毀心。   

第七、說話如何令人起信:一、言行一致,二、于善友處不覆諸惡,三、聞法不求過失,四、於說法者不生噁心。   

第八、宣揚佛法如何離諸障礙:一、持三律儀戒,二、聞甚深經不生譭謗,三、見初發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對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煩惱魔障:一、了知法性平等,二、常行精進,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臨命終時諸佛現前:一、滿他所求,二、于諸善法深生信解,三、于諸菩薩施莊嚴具,四、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種種神異 令眾嘆服   

佛陀對妙慧童女的十大問題,提出了四十種修行的方法以後,妙慧童女歡喜踴躍,發願奉行,並且說: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則違佛教,那就是欺誑如來了。  

 妙慧童女的願心很大,座中的目犍連尊者就以懷疑的口吻問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薩的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你今發此殊勝大願,難道真能做到嗎?”  

 妙慧童女安詳的回答道:“尊者!假若我的弘願真實不虛,能夠做到諸行圓滿,那麼,我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妙華,天鼓自鳴,請尊者印證吧!”  

 妙慧童女說後,真的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空華雨繽紛,鼓樂和鳴。並且在座的大眾身體皆變成金色。   

文殊菩薩見此神異,也感覺難以思議,他對妙慧童女問了很多法性的問題,妙慧童女都一一回答。  

 佛陀在他們停止問答的時候,就說道:“文殊菩薩!妙慧童女已於過去發菩提心,經過三十劫後,才發無上菩提。文殊菩薩!難道你記不起了嗎?她曾做過你的老師,令你住於無生忍!”   

文殊菩薩經佛陀這麼一說,像是恍然大悟,即刻很歡喜地從座位上起來,對妙慧童女感恩說道:“大德!我於往昔無量劫前,以曾供養,想不到今日仍然親近!

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兩舌之害

有一個大富長者,家财萬貫,金銀财寶取用不盡,尤其妻子貞美賢慧,更使他歡喜。
  
  長者結婚多年才生下一個兒子,自然欣喜萬分。可是很不幸,這孩子才牙牙學語時便害起病來,經醫生診斷,說是生瘡,雖然請來許多名醫,也無法療治,因此長者成天愁眉不展。
  
  可憐的小孩在群醫束手無策之下,天天哀號叫苦,過着痛苦的生活。由于他的痛苦呻號聲擾及鄰裏,所以大家都叫他呻號。
  
  光陰似水,帶走了呻號的童年歲月,他已經長大成人了。不過,身上的惡疾并未痊愈,仍是日夜的哀痛,令人聽了都爲他難過。附近有一個老人聽見呻號痛苦呼號之聲,心裏很是不忍,于是來到呻號家裏慰問,并對呻號道:“我曾經聽到許多人稱贊說,在隻園精舍有位大醫王,我們身體上的病或者心理的病,他都能夠醫治。他有神聖妙方,任何沉痾的病症到他那裏都能馬上痊愈,你何不趕快虔誠的去求治?”
  
  長者子呻號聽了老人的話,歡喜得不得了,便抱病到隻園精舍求見佛陀。呻號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聖身,如同百千光明,心裏喜悅贊歎。他的愁苦惱恨已經減少了許多,随即五體投地禮拜佛陀。
  
  佛陀的慈悲,從不舍棄任何一個病苦的衆生,所以呻號來時,佛陀非常高興,便爲他宣說拔除一切苦患的勝妙法門。呻號聽聞佛陀說法以後,忏悔罪過。這時他身上幾十年來的瘡毒,馬上好了,痛苦完全消除,心中生起虔敬歡喜。後來要求佛陀允許他出家做比丘,他精進修習,不久便證得羅漢果。
  
  諸比丘看到呻號這樣,覺得很稀奇,就問佛陀:“呻號是以何種因緣而得此果報?”
  
  佛陀對弟子們說道:“在過去無量世中,波羅奈國有甲乙兩個富翁。因爲他倆平日就怨憎相诤,所以甲富翁拿出了許多珍寶,進奉給國王。國王得到他的貢獻,對他特别寵愛,因此甲富翁就在國王面前毀謗乙富翁說:乙某人非常惡毒,常常陰謀用計害我,希望大王嚴懲惡人,保護善良人民。國王因受其好處而失去觀察,信以爲真,就令人拘捕乙富翁,不許其辯解,并施以酷刑,使其遍體鱗傷,百般的痛苦。後來經由乙富翁家人出錢贖罪,才得以釋放回家。回去以後,深自思惟,人有了身體就有痛苦,多災多禍,我與某甲并無怨仇,他竟然害得我如此痛苦。不久即立志入山中修行,證得辟支佛。那時辟支佛發大悲心,怕甲富翁來生受苦報,便往其家中現種種神變,甲富翁看到這種不可思議的情形,心生敬仰,随即請辟支佛上座,以種種美食供養,并向辟支佛忏悔前罪。你們知道,過去在國王前下讒言的人,就是現在受病苦的呻號比丘。後來由于他受辟支佛的恩惠,忏悔前罪,虔誠皈依三寶,所以才能于今日得到佛陀的救度,速成聖果。”

  讒言,不要以爲說了沒有人知道,罪業絲毫不爽,但是犯了口業過錯的人,隻要忏悔,仍然是可以得救的。
 


發惡誓,後果不堪設想

聖愚因緣經上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已經斷除煩惱,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對許多尼姑們叙述了她自己過去世所造的善惡果報。她說:
   
  “我過去曾經做一個有錢人的太太。雖然我先生家财萬貫,可是我自己并沒生育。後來我先生又娶了姨太太,而生了一個小男孩。我因爲嫉妒心很強,就私自把那一位小男孩殺了。姨太太找我理論,我就發誓說:“如果我殺了你的兒子,我的丈夫會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會被水流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會吃親生子女的肉,我自己會被活埋,我的父母親會被火燒死!”
   
  “那一生我死了之後,堕入地獄受無量苦。地獄的罪受完了以後,投生做人。當時我記得很清楚,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産了,于是就暫住在樹下,忽然有一條毒蛇咬到我丈夫,我丈夫就這樣死了。我哭得很傷心,天亮以後,我牽着大兒子,又抱着老麽。邊走邊哭,來到了一條河流的旁邊。因爲沒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這一岸,而先抱着老麽過河,把老麽放在對岸,然後再回來抱老大。沒想到老大看見我回來接他,就急忙下水向我走去。老大走不到幾步,就被河水流走了。我回頭想去抱老麽,狼搶先一步把老麽吃了,看見老麽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傷心。我趕緊回娘家,卻在路上遇到熟人說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燒死。”
   
  “後來我又改嫁。正當我要臨盆生産時,我的丈夫喝醉酒回來,沒人開門,我丈夫破門而入,大發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頓,而且把剛生下的嬰兒丢到鍋子裏煮,強迫我吃。我因爲怕他,所以勉強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趕緊棄夫逃跑。跑到波羅奈國,又嫁給一個剛喪妻的人當太太。才剛新婚沒幾天,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個地方的習俗,夫婦如果相愛,丈夫死了,太太要陪着下葬。我因此被活埋了。剛埋不久,恰巧有一群盜賊來偷挖墳墓,盜取财寶。我被救出來。”
   
  “我想我過去到底做了什麽壞事,今生的遭遇這麽凄慘。當時我聽說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講經說法,他可以幫人們解答生活上的疑難。我就去請他度化我。由于過去世我供養聖人時曾發願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釋迦牟尼佛,而且修成正果。”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波斯匿王減肥記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祇樹給孤獨園,他頂禮佛陀後便坐於一旁, 由於身材過於肥胖,短短的路程就滿身大汗且氣喘如牛 。

佛陀便告訴波斯匿王說:「大王,您的身體太肥胖了!」 

波斯匿王回答:「是的,佛陀!我常常都因為這肥胖的身材,感到慚愧、羞恥和痛若。」於是佛陀說了一首偈語:「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這時,有一位名叫欝多羅的少年也在場。波斯匿王告訴欝多羅說:「你能不能在我每次吃飯的時候,就為我讀誦佛陀剛剛所說的偈語呢?如果可以的話,我便賞賜給你十萬錢,並且賜予你眾多美食。」

欝多羅對波斯匿王說:「就遵照國王所說的。」 波斯匿王非常歡喜地頂禮佛陀後離開精舍。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波斯匿王變瘦了,容貌更顯莊嚴。一日,波斯匿王在皇宮樓閣上,向佛的住處恭敬禮拜,並說了三次:「至心皈依禮敬世尊如來,讓弟子了解飲食貪愛需節制的道理,現在及未來獲大利益。」

典故摘自《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 》

省思

所謂:「食色,性也。」然此謂習性,非助長也。修行當以自在為苦,以不自在為樂。無始以來,放縱五欲是我們所習慣的自在;而收攝五欲是我們所以為的不自在,可知囿於過度的貪求,終將造成自己身心的負擔!唯有「少欲」、「知足」,如此財色名食睡皆能淡薄。寡欲而後清心,方是真正的消災延壽法門。

愛的極致是寬容

盤圭禪師在一次靜修會中對弟子講禪,忽然人群中一陣騷動……

“你又偷錢了!這次絕不能饒你。”一名弟子抓住另一名弟子的手大叫,並把他拖到盤圭禪師面前。

盤圭禪師問明情況後說:“原諒他吧!”

“不行!他已經行竊很多次了,這次不能再原諒他!”

“如果不把他開除,我們就集體離開這裡!”眾弟子附和著大嚷起來。

“你們都是明智的師兄,知道是非,但他卻連是非都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盤圭禪師靜靜地說,“我要把他留在這裡,即使你們全都離開也是一樣。”

聽了這話,偷竊的那位弟子跪倒在地,熱淚盈眶,發誓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從此悟出是非善惡了。

有100只羊,走失了1只,急忙地撇下其他99只,到處去尋找的,不正是走失的那1只嗎?

幫助最需要幫助的,這種慈悲和寬容的愛,才更有意義和價值。

我們或許都知道,禪宗講究寬容、慈悲和關愛。而且禪宗還認為,寬容的愛,是愛的最高境界。

從上面的故事中,盤圭禪師的實際行動,其實也正好闡釋了禪宗的這個觀點。

而且,也由此而讓那位偷竊的弟子良心發現,立志重新做人。

有句話叫“愛的極致是寬容”,其意義是相當深刻的。在生活中,有許多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一顆寬容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那些誤入歧途的人重新找回自己。

寬容的愛,不但能喚醒陷入迷途的人,而且還能讓他們勇敢地面對人生。只要你心中裝滿了愛,就可以為他人帶來快樂,也能夠讓你自己的生命變得崇高。

佛陀安慰傷心的人

喜愛會引起憂愁,喜愛會引起恐怖,

毫無喜愛的人,遠離憂愁與恐怖。(偈 212)  

 有位富翁因為兒子去世,而十分沮喪,他經常到墓園去哭泣。一天清晨,佛陀透過神通,明白這件事,就去看他。他告訴佛陀,兒子的去世使他哀傷痛苦。佛陀安慰他:  

 「不只你家有親人去世,眾生有生,就必定會死。你必須明嘹,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不可誤以為只有你親愛的兒子會死。不要如此沮喪,而把持不住。哀傷恐懼都是欲愛引起的。」  

 察覺到生命無常的特性後,富翁就證得初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百世佛父 今證聖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次,佛到祗陀園去,路途中,遇一婆羅門老人。這位老人一見佛陀,一邊情不自禁地喊著:“我的兒子!我的兒子1一邊向佛陀跑過去想抱住佛陀。這時,旁邊的比丘上前攔住,不讓他這麽做,佛陀對衆比丘說:“你們不要攔他,否則,他會立刻吐血而亡的。”比丘們讓開了,這位老人就搶上去,緊抱住佛陀的脖子,像久别重逢的父親終於見到自己的兒子一樣,急切地喊:“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你、你??。”親熱了良久,這位老人松開手,激動的心才漸漸地平靜下來。這時,佛陀給他傳了相應的法,這位老人馬上獲得預流果位。此時,得果的老人向佛陀祈求道:“我願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請佛陀慈悲攝受。”世尊欣然答應并攝受了他,當下以“善來比丘”之方便言詞爲他授了近圓戒。出家後,他身披三衣、手持缽盂濾水器,成了一位很如法的出家人。世尊爲他傳授了一些相應的教言,他自己也是勇猛精進,滅盡了三界輪回的煩惱,獲證了阿羅漢的果位。時諸比丘請問:“世尊,在拜見您的成千上萬個男人中,沒有一個像這位老人一樣如此對待您的,今老人之舉是以何因緣?唯願爲吾等演說。”

  世尊告曰:“這位老人在此世之前的五百世中作我父親。他往昔的習氣現前,所以,才會有今天這些行爲。”“世尊,既然他五百世中作世尊您的父親,那爲什麽今生不作您的父親呢?”世尊複言:“凡大菩薩好行布施,具足出離心,但這位老人在五百世中,經常對我布施與生出離心造的違緣太多了。最後我發了一個願:願他以後不要再作我的父親。另外,我今生的父親淨飯王曾發願作佛的父親,這兩個因緣和合,所以,他今生沒作我的父親。”“那麽請問世尊,淨飯王往昔是如何發願的呢?”世尊告曰:“早在九十一個大劫前,有如來、正等覺俱留遜佛出世。有一位大商主供養佛陀時,見佛身相十分莊嚴,就發了一個願:願将來我能有一位象佛陀一樣的兒子。當時的商主就是今世的淨飯王,以此願力他今生作我的父親。”“請問世尊,那位婆羅門老人以何因緣今生貧窮,人已年邁,才值遇佛陀出家?”世尊曰:“因爲他生生世世對大菩薩行布施與生出離心造種種違緣,尤其是對我出家造種種違緣,故他今世貧窮,老年時才遇佛出家。”“世尊,他以何因緣對佛生歡喜心,於佛教法下出家證得羅漢果位?”世尊說:“這是他往昔的願力。賢劫人壽兩萬歲時,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有一位比丘,在臨終時發願:我一生中出家修持,雖然沒得到什麽境界,但願我将來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令佛歡喜,出家斷盡三界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因此,他在我的教法下出家得證阿羅漢果。”



忍辱的力量

夢窗國師有一次搭船渡河,當船正要開航離 岸時,有位帶著佩刀拿著鞭子的將軍,大喊道:

  “等一下,船夫!載我過去!”

  全船的人都說道:“船已開行,不可回頭。”

  船夫也大聲回答道:“請等一下班吧!”

  這時,夢窗國師說道:“船家,船離岸未多遠,給他方便, 回頭載他吧!”

  船夫看到是一位出家師父講話,因此就 把船開回頭讓那位將軍上船。將軍上船以後,剛好站在夢窗國師的身邊,拿起鞭子就抽打了夢窗國師一下,嘴裡還罵道:

  “和尚!走開點,把座位讓給我!”

  這一鞭打在夢窗國師頭上,鮮紅的血汨 汨地流下,國師不發一言就把位子讓出,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不敢大聲講話,都竊竊私語,說禪師要船載他,他還打他。將軍已知道剛才的情況,但仍不好意思認 錯。

  船到對岸,夢窗國師跟著大家下船,走到水邊默默地、靜靜 地把臉上的血洗掉,這位蠻橫的將軍終於覺得對不起夢窗國師,上前跪在水邊對國師懺悔道:“禪師,對不起!”

  夢窗國師心平氣和地說:“不要緊,出外的人心情總是不太好。”

  世間上什麼 力量最大?忍辱的力量最大。佛說:“修道的人不能忍受譭謗、惡罵、譏諷如飲甘露者,不名為有力大人”。世間上的拳頭刀槍,使人畏懼,不能服人,唯有忍辱才 能感化頑強。諸葛亮七擒孟獲,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此皆忍辱所化也。


美色是膚淺的

耽溺愛欲的人,無法自拔,如同結網自陷的蜘蛛;
智者斷除貪欲,堅定出離,解脫一切苦。(偈 347)

  讖摩皇后是頻婆裟羅王的皇后,人長得非常美麗,但也十分驕傲。國王希望她去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但她聽聞佛陀經常說美貌不足取,所以儘量避著佛陀。國王明白她的心念,也知道她對自己的美貌十分驕傲,就命令宮廷樂師唱歌讚誦竹林精舍的一切,包括它愉快祥和的氣氛等,聽完之後,她深感細興趣,決定一探究竟。

  她抵達精舍的聽眾廳時,正在講經說法的佛陀運用神通,變現一位極端美麗的年輕女子在身邊,為佛陀搧風。這年輕女子天仙般的容顏讓皇后覺得自己實在無法相比。但是當她再度注視時,發現那女子的美貌漸漸衰老,最後,竟變成老太婆,然後逝世,屍首長出蛆蟲來。剎那間,她明白了美貌的無常。

  佛陀明白讖摩的心態,就告誡她:「讖摩!仔細觀察這會腐壞的肉身不過是架構在一堆骨頭上,它會生病、衰老。正念觀身吧!愚癡的人過度高估肉體了。請察覺年輕貌美是沒有什麼價值的。」讖摩精進奉行佛陀的教誨之後,就證得阿漢果。她也出家為比丘尼,佛陀更稱讚她是第一比丘尼。


檸檬薏仁糊

蔡佩君示範

材料:薏仁1碗、檸檬1個(檸檬汁)、蜜糖適量

做法:1. 將薏仁洗淨,泡水4小時;
2. 加入3碗水煮熟;
3. 待涼,倒入果汁機,加水打成糊狀,倒入碗內,加檸檬汁和蜜糖攪拌即可食用。


薑餅人「芝味」多士

今期介紹的小點,外形討好,吸引小朋友進食。多士面層塗上加了玉桂粉的果仁醬,味道香濃。餡料

選用純素芝士及純素火腿,簡單易造。

材料:
方包 4 片
純素火腿 4 片
純素芝士 4 片
果仁醬 2 湯匙
玉桂粉 1/2茶匙

裝飾:
裝飾糖 適量

做法:
1. 把方包、純素火腿、純素芝士,裁成薑餅人形狀。
2. 方包放進焗爐,烘成多士。
3. 在煎鍋上噴油,放上純素火腿煎香,熄火;然後把純素
芝士片放在純素火腿上,用餘溫將純素芝士片熱融。
4. 把玉桂粉撒在果仁醬上,拌勻;然後塗在多士上,最後放上裝飾糖即成。



小寒養生宜平補 四神臘八粥暖胃

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古諺「小寒大寒,準備過年。」在凜冽的寒風中,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小寒往往相伴臘八節,有個習俗要吃臘八粥,在米中添加各種穀物、果子,如紅豆、花生、核桃仁、桂圓、紅棗、蓮子、栗子、葡萄乾等,以微火燉煮,透過吃熱粥來取暖禦寒。中醫師建議,也可將四神湯的藥材帶入,來個更養生的「四神臘八粥」。

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 當二○二二年十一月,台灣天氣還在飆攝氏三十度以上高溫,人們誤以為將迎來所謂「暖冬」,直到十二月下旬、接近冬至的氣溫驟降,才意識到真正的「冬天」來了。

由於跨年前後,人們感受到的冬天特別冷,因此晚上聚餐,特別偏好「鍋物」。中醫師吳宛容說,台灣人體重普遍超標,加上飲食精緻化,加上吃太油等因素,難以控制血脂中的膽固醇,稍有不慎,恐將演變成猝不及防的健康殺手。

適量穀物堅果  有益心血管

二○二三年一月五日「小寒」,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此時為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節,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但寒至極時,為即將回暖之際,生物界隱隱萌動,大雁開始北歸。吳宛容中醫師建議,此時來一碗暖呼呼的「四神臘八粥」,絕對是比吃任何鍋物更好的養生之道。

四神臘八粥作法

材料:

蓬萊米八十克,糯米八十克,小米三十克,薏仁三十克,茯苓二十克,芡實二十克,蓮子四十克,山藥二十克,薏仁四十克(也可請中藥行直接包一份量)紅豆、綠豆、花生、核桃仁、桂圓、紅棗、葡萄乾各適量。鹽適量。

作法:

一、將上述穀物以清水淘洗乾淨,除小米之外的其他穀物用水泡,薏仁、芡實、蓮子先浸泡約半小時。

二、將各類穀物一同倒入鍋中,加適量清水以大火燒沸。

三、將各類乾果輔料倒入鍋中,改文火邊攪動、邊熬煮三十分鐘,待粥稠糯香時即可。

吳宛容提醒,小寒節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尤其「高血脂」是隱形殺手,因為平常並不會有很明顯的不適症狀。但卻是誘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致病因子。四神臘八粥中適量的「穀物」與「堅果」,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率。

體質陽氣偏盛  勿刻意進補

現代人常因工作關係,長期熬夜,或多飲咖啡,常感覺口乾舌燥、眼睛乾澀、大便較不易解或較硬,屬於「燥熱」體質;但卻又因工作時間愈來愈長,在辦公室吹冷氣時間太久,又缺乏運動,造成身體循環功能變差,容易疲勞,甚至太累時手腳會冰冷等,屬於「氣虛」體質。上述兩者加在一起,即是所謂「外寒內熱」或是「寒熱夾雜」型體質。

小寒時節,並不適合純粹「溫補」方式,否則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失眠多夢、心煩氣躁等所謂「上火」症狀。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屬「虛實夾雜」,驟然用補,容易使病況加重。通常會以「平補、涼補」較適宜,一般藥膳中常用的米酒與麻油都很燥熱,本身是熱性體質者,小寒時節做藥膳時,可以減量使用或不用。

吳宛容提醒,如果體質陽氣偏盛、容易便祕和上火的人,此時更不要刻意進補,而要開始清淡飲食。應順應季節變化,將進補量逐漸減少,調整為「平補」方式。適當選擇一些甘味食物,像是山藥、南瓜、馬鈴薯、白蘿蔔、紅棗、桂圓、香菇等;並酌量攝取溫散風寒的食物,如香菜、芥菜、生薑等,以調和脾胃、補養氣血。





【爽 口涼拌】紫玉白菜

文/巴爾虎蜜兒
紫色蔬果富含花青素,這道涼拌搭配蘋果、香菜、花生、核桃,並蘊藏酸甜果香的葡萄醋。拿個深碗,放入紫玉白菜絲、蘋果絲、豆干絲、花生、核桃碎攪拌,接著放些砂糖,倒入葡萄醋,之後加入香菜末,最後撒些香油混和,即是脆口好吃的涼拌菜;不僅營養,還是餐桌上吸睛的菜肴。

小叮嚀

1.切絲的紫玉白菜,須加適量鹽去青澀,約30分鐘後擠乾水分。

2.白豆干熱水汆燙。脫皮花生和核桃,事先微波1分鐘。

3.料理中加花生,綜合白菜涼性,口感嘗起來更有層次,不加也好吃。


利濕健脾 蘿蔔百合湯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洞仙歌》有一句「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把皮膚形容得像冰玉般瑩潔光滑。古往今來,擁有一身又白又滑的肌膚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君不見坊間的美容廣告標榜「水樣肌」、肌膚彈潤、皮膚滑溜嗎?但一到秋天,很多人都會感到皮膚乾燥,如同乾涸龜裂的土壤,甚至脫皮,怪難看的!這是甚麼原因呢?醫學上,秋天乾燥又大風,皮膚經過風的吹襲就會慢慢收縮,供應到皮膚末梢的血液中營養物質減少,於是皮膚變得乾燥,嘴唇尤甚。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皮膚的毛細孔是由肺所管,其中最受影響是呼吸系統。天氣乾燥易引起乾咳,因為乾燥下黏膜組織缺乏足夠的分泌,身體需要由咳嗽的動作來促進黏膜組織分泌以潤滑氣管,幫助呼吸回復正常。遇到秋天皮膚乾燥,我們可以服用這次介紹的湯水作平日調理。傳統中醫重視五行概念,強調補土生金。因為脾胃消化系統屬土,土能生金,而肺屬金主氣。血液中的養分需要靠肺氣來帶到皮毛,所以健運脾胃能使氣血充足,從而改善呼吸系統,以及改善皮膚乾燥、乾咳情況。

我們的皮膚需要足夠的血液營養物質及水分的供應,才能保持皮膚潤澤光滑,所以我們平日要適當補充水分,減少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脫皮情況嚴重,宜盡快求醫。合適的外用潤膚劑也是應付秋天皮膚乾燥的好良伴,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冰肌玉骨就不是遙不可及了!

一人份
材料 : 紅蘿蔔10克、百合10克、薏苡仁20克。
做法: 把材料洗淨,紅蘿蔔切塊,然後把所有材料放入水中煮90分鐘即可。
功效: 清心安神,利濕健脾。

紅蘿蔔
甘、辛、微溫,歸肺、脾經,有健脾化滯,下氣補中的功效。

百合
甘、微寒,歸肺、心經,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

薏苡仁
甘、淡、微寒,歸肺、脾、胃經,有利濕健脾,清熱排膿的功效。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