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國王喜歡吃人肉,常命令廚師晚上出去抓人,煮了給他吃。久了,大臣都知道,便合力把他驅逐出境,另選賢能的人作國王。
過了十三年,吃人的國王身上生了兩隻翅膀,到處飛行吃人,向山神樹神求福道:「我去捕捉五百個國王來祭祀你們,讓我再回到自己的國家。」便飛去抓人,很快就抓到四百九十九人,放在山谷中,用石頭塞住。
有個國王帶著後宮后妃要到池中沐浴遊玩,剛出宮門,遇到一位道人說了一首偈,請國王布施,王答應他回到宮中立刻賜他金銀。王進入池中正要洗澡,就被吃人王飛來抱住,帶回山中。
國王見到吃人王神色不變,一點也不害怕,吃人王說:「我本來抓人要祭祀天王,已捉到四百九十九人,現在抓了你也滿數了,你怎麼不怕呢?」國王回答說:「人生本來就有死,東西完成了總有壞的時候,相會終會再分離,仇人來了就讓他報仇,何必憂愁呢?只是我早晨出宮時,在路上遇到道人為我說一首偈,已答應布施東西給他,但是到現在還沒給他,所以覺得遺憾。國王慈悲,請寬恕我幾天,回去布施完就回來,絕對不敢違約。」吃人王聽了,說:「好吧!給你七天的時間,就算你不回來,我再去抓你也不難啊!」王一回到宮中,首都內外都很歡喜,就命令打開國庫,所有的寶藏全部布施,又立太子作國王,然後懇切地和百姓辭別。
吃人王看到他回來了,心想:「這不是怪人嗎?死裏逃生還故意回來!」就問道:「生命是世人所貪愛的,而你卻捨棄生命真是世間難得,不知你有什麼志向?希望你說說。」國王回答說:「當天我布施,就誠心立誓願成正等覺,來度化十方。」那王問說:「求佛的意義是什麼呢?」國王就為他說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吃人王聽了,忽然大悟,跟他受五戒,成為清信士。又放那四百九十尤人回去。
那些國王被這國王的守信、誓願和救命大恩所感動,都不肯回到自已的國家,卻願意一直住在守信王的國中,國王各為他們建築一座精舍,雕樑畫棟,莊嚴宏偉,飲食、衣服、侍從都和國王一樣。各地人來問:「為什麼有這些像王宮的住所滿國內呢?」國中的人回答說:「都是王宮啊!」名聲傳開來,從此以後就叫做王舍城。
佛得道後,自己說事情由來,當時的守信王是我,吃人王就是鴦崛摩。現在我回到王舍城說法所度化的眾生,都是當時作王的那些人啊! (明倫月刊108 109期)
從前佛陀在羅閱祇國時,遣派一位羅漢名叫須曼,奉持佛的頭髮和指甲,到罽賓國南方的山中,去建造佛塔精舍,供養髮爪並作修行道場。那時有五百位羅漢也常在這精舍中修道。他們早晚燒香禮拜,繞塔經行。同時住在這一帶山中的,有五百隻獼猴,因為成天看道人香花鮮果禮拜供養塔寺,也起仿效的心,到溪水旁擔負泥土石頭,也學比丘的樣子,造起佛塔,又樹起木頭當作寺的標幟,用塊布綁在柱頭上當作旗幡,也學著早晚禮拜繞塔,一如羅漢。一日忽然山洪暴發,五百隻獼猴剎時都淹死了。然而他們的神識當下卻都生到忉利天上,住在七寶莊嚴的宮殿裏,飲食衣服自然現前。
佛陀隨機隨緣度化眾生,有一天,有位比丘問佛說:「善和比丘,他過去生是造了什麼因,為什麼他的形容生得這樣醜陋,而聲音卻這麼和悅動人呢?並且他與佛法有什麼宿緣,怎麼能夠出家學道,又很快就證得羅漢的果位呢?」
天人與獼猴
這五百天人各自暗想:「我從什麼地方來?因何能生忉利天上?」於是各個用天眼查照,自見前生宿因 ──
這時山中有五百位婆羅門徒,平常學的是外道邪見,不相信作惡有罪,行善受福的因果,看到天人繞著獼猴屍肯,散華作樂,很奇怪的問說:「你們天人形貌這樣光明莊嚴,為什麼反倒來卑躬屈膝的供養這些猴屍呢?」
天人說:「這些獼猴屍是我們的前身,因為曾經在這裏學羅漢們建塔供養,雖然山洪暴漲一時淹溺,卻因修了這點微薄的功德,超生天上,所以今天散華來答報前身。我們只是遊戲模倣,就有這樣的福報,如果用至誠心來敬奉世尊,這功德就更難此擬了。你們學那邪知邪見,不相信因果,即便修了一百劫,也一無所得,何不和我們一同到耆闍崛山中世尊那兒,禮拜供養,獲福無量。
於是一起到佛陀那兒,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並用鮮花供養,說:「我們前世是獼猴身,蒙受世尊的恩惠,得生天上,只恨不得早日見佛,所以今天又回來了。」又問佛說:「我們前生,造了什麼罪行,為何領受獼猴身,雖然造建塔寺,卻難逃漂流淹溺的業報?」
佛說:「這是有因緣的,凡事不會無因而生,現在我為你們述說根由 ── 在過去久遠以前,有五百位少年婆羅門教徒,一齊入山修行,想求仙道,那時山上有一位沙門,想在山上建精舍,他下谷取水,身輕如飛,五百位婆羅門徒看到沙門的身手矯捷,生起嫉妒心,同聲嘲笑說:這沙門上上下下這樣快速的跑來跑去,真像一隻獼猴,其實也算不了什麼奇特的身手,又這樣一直提水,不怕山洪一來,馬上被淹溺?」
佛告訴天人:「那時上下取水的沙門,就是我,而五百位年少的婆羅門,就是五百獼猴,只為戲謔出家人,因而身受其報。」
佛又告訴天人說:「你們雖然生為獸身,卻能在戲笑中起作塔寺,罪業消而福德興,現在又來這裏,躬奉正教,由此因緣,從今以後將會永離眾苦。」
佛說了這些話後,五百天人便悟了佛法的真理,而同時來的五百位婆羅門,聽了這一段罪福的因果報應,不覺歎道:「我們學仙道,也學了好幾年了,不見得有什麼好處,還不如獼猴,遊戲造福,竟能超生天上,佛法的道理功德,實在奧妙。」於是一齊稽首佛足,願作佛弟子。佛陀慈悲允應,他們精進日修,很快證得羅漢的果位。
經論說:「佛為第一福田。」因為諸佛成就無量的功德。而三寶福田最為清淨,那裏沒有煩惱的穢草,惡邪的鹹土,是以淨戒為平地,慈悲作灌溉,三十七品為溝塍,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為垣牆,能生出三乘涅槃的果報,所以植種存此無上無此的福田,其福無盡。地藏經也說:「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獼猴遊戲造福,得生天上,經言確實不虛!而不敬三寶所受果報又何其不爽。今人有作佛傢,懸掛胸前,或印在書面,乃至食品容器上,沒有想到二六時中,一個疏忽,製造的人、使用的人,都因此蒙受瑕疵。佛法從恭敬中求,遇三寶好種福田,願吾等同修把握時機,巧把塵勞作佛事,存無上道中增善根!(明倫月刊182期)
功罪千秋
佛說:「在過去賢劫,人壽四萬歲的時候,那時拘留遜佛應世度化完畢,示現涅槃。當時有位國王,名叫無憂,他發心營造七級寶塔,要將佛的舍利供奉起來,給大眾瞻仰。於是選派工人,用心建造,當時有個參與營造工程的工人,在工作的時候,想到要建這麼大的塔,生起了嫌慢心,對他的同伴說:『國王造這個塔,這麼高大,又費人力、又費材料時間,什麼時候才做得成呢?』同伴回答說:『你不願意做,可以自由離開啊!何必在這裏多嘴,口出嫌言,反而造業?』工人聽了,默不作聲,仍然每天來上。做著做著,塔還沒有造成,這工人又生起嫌慢心,嘀嘀咕咕的。他的同伴就拿起木杖,作勢要趕他離開。工人想想,又回過頭來向同伴懺悔作禮,於是繼續工作,後來終於完成了寶塔的建造。
寶塔建成了,非常的莊嚴美好,來觀賞瞻仰的人,都很歡喜讚歎,不覺忘了疲勞。這時工人看見大家這樣的讚歎歡喜,就很悔恨自己以往在造塔時的輕慢嫌言。於是他備辦齋供,廣結善緣,深深懺悔以往的罪過,又將所得的工資,造了金鈴,懸掛塔上。」
佛說:「那時怠慢的工人,就是今天的和善比丘,他由於建造寶塔時說了嫌慢的話,所以受醜陋身形的報應;又由於他發稀有的心,奉獻金鈴,所以他的聲音非常和雅,能令聽到的人,都感到無上歡悅。」
俗話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的飲食器用、身形容貌,乃至居處的環境、面對的人群,無一不是因緣業報共同造成的。所以,論起因果來,又有什麼不能心平氣和的呢?
(明倫月刊1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