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一共十二則,現將最有意義的五則故事敘述大意,以供效法與警惕:
人護經法如母護子
印度阿育王統領諸國,嘗問群臣,天下有不臣服我的嗎?有一智臣答有某王不肯臣屬。王問為什麼了答因大王少福德。三思復知過,而歡喜無量,即日普告天下,侍奉孤老,周貧濟乏,所有郡縣都興立釋迦天尊祠,並置天尊舍利,供養僧眾。如此過了三年,某王便親來阿育王前長跪問訊起居,貢獻異珍奇寶,自稱臣妾。由是而觀,臣服天下,無過福德。而人們愛護「經法」,應像母親愛護兒女的樣子。
近賢成智 近愚益感
天尊見弟子阿難拾得一紙,囑他放在地上,阿難放後,手便香氣撲鼻。阿難復取一草,天尊又囑他放在地上,手便髒臭。阿難不解它的原因、天尊告訴他說:「紙是從香氣來,所以使你手香草是從髒地來,所以使你手臭。與賢人相近,如香著紙;與惡人相近,如臭著草。是以經言『近賢成智,近愚益惑』。」
緣 份
天尊率領許多弟子來到江邊,告訴他們說:「取大石投擲水中,必沉江底,如以大石造橋,便可渡人。同是大石,一極有效用,一毫無用處,這是有否緣份的區別罷了。所以與善師相遇的﹐得免眾苦;與惡師相遇的,不離眾禍。豈可不慎!」
五百金買智慧
古有一國王,豐盛安樂,無所竭乏。便派一使者往他國採購本國所無的物品,走遍許多城而,盡是常見的東西。最後遇一賢者要賣「智慧」,使者覺得新奇異常,就問價格,知曉是五百金,便如數付予。賢人就告以二十字智慧之言:「長慮諦思惟,不富猝行怒;今日是不用,會富有用時。」它的意思是凡事三思,不宜馬上動怒。於是使者返國,夜經自己家門,見妻床前有兩雙鞋子,疑有異人﹐便生殺戮惡念,忽思智慧之言,而平息怒氣。他岳母驚覺女婿已返。這時使者才知曉妻突得重病,岳母來伴宿。天尊借此為喻,諺語一言之助,卻值了五百金。
勤求度世的道理
古代有一值屠夫,養牛一千頭,肥大順服,每日殺一牛以賣,已殺了五百頭。剩餘的整日跳躍諠戲,互相觝觸。天尊那時進入這國境,見牛如此,憐愍而捨去。告訴諸弟子說:「此群牛愚癡,伴侶被宰將盡,而猶共戲諠。人也是這樣子。」世人日日閒過,性命倏忽消滅,怎可不勤求度世的道理呢! (明倫月刊149期)
|
切莫空過
有一天,佛入舍衛城乞食,他身上的衣服可看出有的地方已經快要破了。這時有位婆羅門注意到了,便返回家中,找得一小塊白氈,捧持著來供養佛說:「唯願如來,用這塊布來補您的衣裳!」佛很歡喜的接受了,並為婆羅門說:「你將在兩個阿僧祇百劫中,當得作佛。」婆羅門很高興地回去了。
一時國中的豪賢長者人人都裁剪上好的氈布,做種種衣服來供養佛,並且個個也都疑惑著:「為什麼那婆羅門,在世尊身上,小小的布施就能得到那樣勝妙的果報呢?」
佛陀於是為大眾開示了一段宿生的本跡因緣:
在過去有佛出世,名毗缽ㄕ,當時有國王名叫槃頭。他有一位大臣發心供佛及僧三個月,並且已獲得佛陀的慈允。這時禁頭國王來到佛所,也要祈請三月的供養,佛告訴槃頭國王,已先接受大臣的請供。
槃頭國王於是來問大臣:「佛陀現在我國,真是希有難得,聽說你已經先請得修供,可否讓給我?」
大臣說:「如果大王您保證我的壽命可以等,而如來也常住我國,並且我們的國土世界也安穩不變,那我就答應您的要求!」
國王說:「那可否你供養一天我供養一天,這樣輪流?」
大臣答應了,於是二人各滿供佛的願。國王為如來備辦三衣,並為九萬比丘各作七條衣,大臣也虔敬的以上好衣食來供佛及僧。
佛說:當時的大臣,就是我的前身。
眾生心總在身心世界、粥飯習氣上打轉,求道修福也總是進進退退,然諸佛菩薩以精進力,從因地起卻是從不空過。金剛經中佛說:「我念過去無量阿祇劫,於燃嬉一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如此的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因深所以得果妙。而和師大德們之能成就一代施化宏傳,又豈是偶然?
從前天台南岳尊者慧思禪師,有一天指著一處山巖下說:「我有一生,曾經在此地坐禪,後來被賊人砍殺了頭。」弟子們果然挖掘到一具枯骨。再往西南方,又指著一塊大石頭說:「我第二生也曾住在這裏。」果其又掘到一軀髑髏。再到一個隱僻的所在,禪師說:「這裏過去是一座古廟,我的第三生,曾在這裏清修。」弟子們往地底處挖掘,依稀現出殿堂屋宇的遺跡,其中還存有一些僧用的器皿,這不正明示我們,是宿生栽培有以致之嗎?
即使宿生的厚培不論,祖師也以身教晉示吾人,切莫空過。像四明知禮尊者,一生融傳天台教典,著述無數,臨終結跡趺坐,召大眾說法畢,稱阿彌陀佛數百聲而化去,可見他教在天台,行歸淨土,而傳中說尊者曾修:法華懺三七期五遍,光明懺七日期二十遍,彌陀懺七日期五十遍,請觀音懺七七期八遍,大悲懺三七期十遍,結十僧修法華長期三年,十僧修大悲憐三年,然三指供佛,造彌陀、觀音、勢至、普賢、大悲天台祖師像二十軀,印寫教乘滿一萬卷……。祖師大德,稟何等的希世善根,尚且如此精勤,而吾輩凡夫,是怎樣的根器?再如蕅祖所說:「徒覓幾部好佛法,靜靜閑坐,燒香啜茗而披閱之」這樣的悠悠泛泛,在世間的粗略學問上,求成就尚且了不可得,更何況是了生脫死這一件大事呢?
(明倫月刊261期)
|
惡口殺報
編者按:本欄作者何美枝居士,痛於十月十三日棄世,本刊同仁對其研勤佛道,律己弘法之行誼表無上敬意。惟願因讀本欄而滅惡生善之讀者,將此功德,回向作者,共生西方。
過去,有一弗加沙王,覺悟財、色、名、食、睡是憂惱的根源,便把國事交付太子,自行剃髮出家。心想去到佛所,追隨佛學。
這天,已來到王舍城外,托缽乞食後,眼看就可見佛聞法。不幸,在城門附近,卻被一新生產的母牛觸死。牛主認為不祥,心生恐懼,將牛轉賣他人。買主牽著牛至河邊喝水時,不料牛忽從背後又將他觝死。他的兒子非常氣憤,將牛殺了,拿到巿上出售。有一鄉下人,向來好吃牛頭,便買下牛頭,用扁擔擔回家,準備大飽口福。但在離家約一里多路時,身覺疲乏,便把牛頭掛在樹枝上,坐在樹下休息。一會兒,忽然繩斷,牛頭落下,牛角正好刺入鄉下人頭中,他便當下命終。
這隻母牛,一日之中,連殺三人,消息傳到瓶沙王耳裏,甚覺奇怪,便領著群臣,來到佛所,頂禮佛後,叉手問佛:「世尊,有一頭母牛,非常奇怪,一天連殺三人,其中因果變化,請 您開示。」佛告訴瓶沙王說:「怨對有本原,不是今生的事。」瓶沙王說:「願聽原由。」
佛說:「過去世時,有三個商人,同到他國經商。有一次,寄住在一位孤獨的老婦家中,照理應該繳付食宿費,但這三個商人,見老婦孤獨可欺,不肯付帳,等候老婦不在,偷偷離去。老婦回來,不見三人,詢問鄰居,才知都已離去。頓時氣憤萬分,隨後追逐,及至精疲力盡時,方才趕到。於是嚴加責備並索取食宿費,這三商人不但不付,反而罵道:『我們已付過帳,你怎麼再來討錢。』說罷,拳腳交加,又打又罵,始終不肯認帳。老婦人單勢孤,無可奈何,懊惱咒誓,對三商人說:『我是窮困人家,伽們怎麼忍心欺負打罵我?我現在拿你們沒辦法,可是我咒願來生所生之處,只要相逢,定要殺你們,縱使你們得了道,我畢竟不放過,非要殺了你們,否則誓不甘休。』
佛告訴瓶沙王說:「當時孤獨老婦,便是現在這頭母牛;那三商人,便是被牛觝殺的弗弗加沙王等三人。」於是世尊就說了三首偈頌:「惡言罵詈,憍陵蔑人,與起是行,疾怨茲生。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佛說這段因緣後,瓶沙王及官屬等,莫不恭敬肅穆,願意崇奉善行,乃作禮而去。
(明倫月刊 80期)<
|
如來經維耶維國,在音樂園叢林下,集合了一千八百位比丘菩薩眾,宣講法要。因此地有子母二牛脫苦的因緣成熟,而當地萬餘民眾,因子母牛而聞道開解的契機也已到來,於是便示現小有不適,依世俗通例,只要取得牛乳,即可治愈,以此取乳一事,作苦海度眾的方便筏。
維耶雜國,有位婆羅門教士,名叫摩耶利是數萬婆羅門徒的教師,為國王大臣以及人民所禮敬。他家財萬貫,卻性情貪鄙,並且妒忌心非常厲害,不信佛法,不喜布施。經常張大羅網,覆蓋屋上以及中庭,使一切飛鳥,不能侵犯他家中的穀物。如果不幸投入,便遭到厄難。他的住宅,距離音樂園,不近也不遠。佛告訴阿難尊者,以如來的名義,前往婆羅門教士摩耶利家,向他募取新鮮的牛乳來。
阿難尊者受教,著衣持缽,來到摩耶利的門下,摩耶利和五百位高足弟子,正要進宮,晉見國王,恰巧走出門來,遇見阿難,便問:「沙門這麼早來,是要求些什麼呢?」
阿雖尊者回答:「如來身體小有不適,須要些許新鮮牛乳療治,特要我來募取。」
摩耶利默然不答,暗自思維,我如果不允許,旁人一定說我慳吝,假使我取牛乳與沙門,婆羅門教徒又會說我討好佛教徒。正覺進退兩難,忽然心生一計 ──
我何不引他到那脾氣暴躁的乳牛那兒,讓沙門阿難自行取乳。佛教徒常常和我們爭功德,此劣性乳牛,如果觝殺這沙門,正可折服他們、恥辱他們、地方眾人也自然捐棄他們,我婆羅門教仍舊可以得到眾人的禮敬。而萬一沙門阿難取了牛乳,也可以讓眾人不再說我慳吝。沙門阿難如果取不到牛乳,或者竟被悖牛觝殺,那正合我願,而我又不居殺人的惡名。
摩耶利污濁的心上,打定了這層主意,便對阿難說:「牛在早晨已經全部放青,現只有一隻悖牛在土坑裏,你自己去取罷,要多少都可任憑己意。摩耶利轉身呼喚幼兒,叮嚀道:
「你領沙門到那悖牛處,但千萬不要代他取乳,我要試驗試驗那沙門的能耐。﹂摩耶利的五百位高足弟子,知道他的老師有意為難沙門阿難,都衷心歡喜,竊竊私議:「佛陀已稱天上天下最尊貴的,老病死苦十方悉度,今天為什麼又自身患病了呢?」
此時尊者維摩詰居士,想去參見如來,路經摩耶利的門前,看見阿難的情況,便問:「為何一大早持缽來此,想求什麼東西啊?」
阿難回答:「如來偶受風寒,身體不適,須用牛奶治療所以派我來這裏募取。」
維摩詰尊者馬上很嚴肅的對阿難說:「你不可再說此話,如來覺行圓滿,身如金剛,眾惡已經斷盡,只有諸多殊勝的功德,那裏還會染病,你住口,趕快離開,不要再學外道,誹
謗如來,不要讓天龍鬼神聽聞此話。即使是轉輪聖王,還得自在,何況是從無量劫以來,布施一切,成就超卓無量福慧,所成的大覺如來的金身!阿難,你切莫再說這話,讓一股善根不夠的眾生,格外引起猜疑,以為如來自身尚且有病,有病尚且不能及早治療,消滅無形,又如何能救拔世人的一切生、老、病、死各種苦楚呢?阿難你應當了解,如來是金剛法身,不是一般凡夫的肉身;是天上天下最尊貴、最自在無礙的大聖人!自古沒有病佛,業已滅盡,又何來的病呢!阿難啊!你不要在此作有辱法門的事,趕快回去,不要再多說話!」
阿難尊者聽了這一席話,大感慚愧,正想起身走開,忽然空中傳來聲音:「阿難尊者啊!維摩詰居土說得很對,但是如來想在五濁惡世,廣行救拔,所以把這取乳療病的因緣,方便示現,來度脫世間一切貪瞋淫妒愚癡等輩,讓他們平等受益,阿難,你應當善體如來的度世美意,快去取乳,不用羞慚畏懼。」
阿難尊者往空中望去,但聞聲音,不見人影,以為自己是否心生顛倒,生起幻象,繼又想到:莫非是如來威神,為感動一切有情,故特別顯示這奇蹟。這時五百位婆羅門教徒,聽到空中這樣的說詞,疑惑去盡,都感動踴躍,一下子發出無上真正的遣意來。
這一邊婆羅門教師摩耶利偕同他的眷屬,以及附近無數的居民,萬人空巷的一齊跟著阿難,看他如何到土坑去取那惡劣乳牛的乳汁。
阿難來到土坑邊,暗自思維:我的導師以寂志淨行設教,就法制來論,沙門是不能親手自取牛乳的。才起這樣的念頭,驀然看見一位少年婆羅門教徒,站在牛旁邊。阿難一見,很是歡喜,說道:「少年婆羅門教士啊!勞煩你替我取牛乳好嗎?」
少年低聲回答:「我並不是婆羅門教徒,我是第二忉利天的天帝,聽說如來要取牛乳,曉得無人代取,所以到此相助。」
阿難問:「天帝是多麼尊貴的啊!為什麼肯接近這一身腥膻,處處污泥的母牛呢!」
帝釋答說:「我雖是豪貴,卻遠不及如來的可尊可敬,如來救拔眾生,尚且不疲不厭,我雖忝居帝位,也當學習發心啊!更何況我雖是位居貴尊,也難免無常到來,終是劫盡便休
,貴極當墮,現今不修功德,福報盡的時候,就難有出苦之期了。」
阿難又說;「天帝既願助我取乳,那希望動手小心,不要惹怒了那牛脾氣。」
帝釋點頭說:「好!」,便從容持缽,到這劣性乳牛邊,此時牛竟宛若馴羊,安靜並且小心不敢亂動。圍觀的眾人很是驚訝:「這少年婆羅門為何要代替沙門取牛乳呢?倘若牛劣
性發作,被他觝死了,怎麼辦呢?」
天帝為阿難取牛乳,說偈與牛道:「現今佛犯小感冒,你與我乳汁,令佛服後早日病癒,所得的福報不可勝說 ── 世尊是天人師,救拔一切苦厄,蜎飛蠕動,凡得遇悉能度脫!」
母牛也唱偈同答:「帝釋來取乳汁,我實覺非常榮幸,只是希望您取前面的乳汁,留下後面讓我哺乳我的孩兒,他一早起還沒飲用呢!我雖知此中有大福報,但也當以平等心來照顧孩子啊!」
這時那幼犢向天帝說偈道:「我生死流轉經無數劫,而今才得聞佛名,祈請您也持我的分,盡數奉養世尊,世尊是一切人天的大導師啊,能遇到是我最大的幸運,我吃草飲水,也一樣能度過晨昏。想我作人的時候,飲的乳汁也不如有多少,而墮生在六畜之中,也歷經不可數的時劫,眾生愚癡,都逐妄執我,不知要行布施,事後追悔也絲毫無補,我在前世,曾誤聽惡友的邪說,不信奉佛經,因而披毛十六劫,現是久病之身,得遇大醫王,機會真是難得,願您盡持乳去,使我亦得種福得道。」
天帝於是為阿難取了滿缽的乳汁,然後隱身而去。
阿難得乳,非常歡喜,持著滿缽的鮮乳慢慢行出土坑,去獻與如來。
這時婆羅門教中,人山人海,在土坑的周圍,看沙門取那悖牛的鮮乳,大眾又聽到乳牛母子所說的偈子,都非常驚異,對佛陀的功德威神頓然興起仰慕的心,覺得自己平日不信佛法,實在錯誤。一時摩耶利親屬結眾及附近城鎮村落的男女老少,約有萬餘人,都踴躍向化,遠離塵垢,驟開法眼。
阿難尊者,取回牛乳,還回佛前,這時如來剛為大比丘大菩薩眾數千人,方便說法畢,阿難於是整衣趨前,長跪合十,向佛陳白一切。並說:「取乳時,子母二牛會說人話,並且口宣偈子,弟子不知那母子二牛過去未來的因緣,求佛慈悲詳細開示。」
如來說:「這子母二牛,宿生曾是地方望族,家財饒富,可惜性情慳貪,不肯布施,也不信古佛經訓及諸戒律,平日專以放債為事,日夜想的是如何盤算吸收重利,而人家好不容易還清了,卻又訛詐人,說欠數末了,以此惡業,墮在畜生道中已經十六劫,如今聽聞我的名號,心生歡喜,也是磨難已久,罪業當盡,心境清楚,一聞佛名,就生善念,獻乳與佛,播此善緣,當速得解脫。」
如來當時微微含笑,口邊放出五十種光,大地震動,光照十方,既而折回,遶身三匝,劃成兩分,一分瑞光從臍中入,一分瑞光從頂門入。
阿難尊者合掌,重複啟請,說:「佛不輕易笑,笑一定有緣由?」
如來告訴阿難說:「你可不要輕視這牛。他母子二人往後命終,七回生在兜率天及梵天上,七回生在人間,作豪富家子,不再生三惡道中,常常智光不昧,通曉宿命,虔誠的供養諸佛、懸掛繒旛,散花燒香,受持經法。母牛以此因緣,最後在彌勒佛下生人間時,作沙門弟子,勇猛精進,很快證得羅漢道。犢牛的功德尤其殊勝,上下二十劫盡,即當成佛,佛號乳光加來,乳光如灰成佛時,當度盡天上天下六道眾生,及蜎飛蠕動等類,多於恒河沙數。」
如來又慎重的告訴阿難:「這子母二牛,尚且能發心布施乳汁,來種勝因終至度脫成佛,何況是現得人身,六根完具,偏偏自暴自棄,不想探究自己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不如思研經訓,尊重戒規,也不相信現在布施,今後當得福報。只縱情慳貪,心上想的無非惡念,口裏說的無非惡語,一身做的,無非惡事,日夜顛倒在淫怒癡三股黑浪中,所以萬劫沉淪,永無出的日子。」
如來開示後,席中五百位長者子,都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八百位婆羅門教徒速得須陀洹道,不信生死罪福的五百闡提頓時破除惡劣知見,同受五戒,做了清信士。
(明倫月刊197期)
貪人惹禍
佛在世的時侯,有一位長者名叫音悅。他家財豪富,沒什麼缺憾;只是年老無子,一向引以為憂。但是這人植有宿福,一日之間,竟遇到了四件喜事:一是夫人生下男孩,相貌端好無比。二是廄中無數的白馬,生下許多種駒。三是國王派遣使者送來爵賞,拜金受印。四是所屬出海採寶的船隻,滿載而歸。這些喜訊,同時報到,長者歡樂無限,默念道:今天天降福神,集我們庭,我當作辦甘饌,室族相慶。
於是大備盛筵,歌舞歡騰,聲聞於天,這時諸天聖眾,率同八部神靈,偏布遠空,看到這 長者福德無量,都暗暗稱嘆。
世尊寂照之中,一切事情,如鏡現前,音悅長者的一切歡騰細節,世尊纖毫知悉,如觀掌紋。便乘此機會到長者家,與他種善因。佛陀在長者門外,出八妙音,歌誦道:「長者今日,福運昌熾,絕大喜慶,一時俱至,昔所植善,其報有四,千載難逢,人間無二,諸天聖眾,咸為敬服,快哉長者,受此多福,多春播種,至秋成熟,先作後受,著意餘蓄。」
這時長者聽聞佛陀勝妙德音,歡喜出戶,肅恭見佛,說道:「瞿曇沙門,是法界王,福慧具足,普化十力,知道今天我的室族,吉祥無量,枉屈聖駕,來相讚揚。」於是捧出上好白色的細絨毯,價值有千萬兩黃金,俸給如來,作為布施。
世尊接受了,並為他祝願,祝願之後,為長者說法:說世間的財物有五種危厄,不能永久保有,而世人偏偏慳吝貪惜,錙銖必較,不忍割捨,做些濟困行慈的事;一旦壽命盡了,一絲一毫都難帶走,只留下一大堆煩惱,實在太愚癡了,你現在曠達大度,有財能施,以後所生之處,必有福慶隨之。
長者啟問:「世問財物有那五種危厄?」
世尊答言:「一是大火焚燒,不能豫知。二是大水漂沒,提防不及。三是被無道所奪取,不能抗拒。四是被不宵子燬家,金銀直如糞土。五是盜賊起事,劫奪無情。這五種情況一旦發生,變遷立見,就如有人違犯國法,關閉在車獄之中,財物被沒收,要抵抗也沒辦法。也有人財產無數,卻迭遭不幸,破產七次,為什麼呢?因他布施七次,而七次都施後生悔。這是種的因不真,福報因此短減。」長者聽了,更加誠心歡悅,世尊知道此人心地業已豁然開朗,餘劫深福,已然播種,於是在轉瞬間,回到耆闍崛山。
這時,國內有一位外道,名叫不蘭迦葉,他聽說世尊到長者的家中,歌訟了一首偈子,就博得長者贈送價值千萬黃金的珍寶,,貪妒的火焰,一時熾然。又想到,我平時不善於作偈子,那得往沙門那兒,求得先前所誦的偈子,待我把偈子背熱了,一定也能得到珍物,甚或那長者傾心於我的名聲,對我更加禮敬,也未可知。
不蘭迦葉,以這股愚癡貪妒的心意,往見世尊,稽首問訊,長跪白佛,說自己薄德無福,衣食不充,聽說瞿曇到長者家,歌頌一偈,獲大珍寶,乞望憫賜向前所說偈子,讓我諷得,也往彼處歌贊,或可得到珍寶。
世尊了達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一一了知,知道那長者,後來財寶皆會散離。不蘭迦葉到時是對遭厄家說吉祥語,便說:「我那吝惜一首偈子,只怕你會因此遭難,你知道嗎?當你去長者家,說這偈子後,一定蒙受痛楚,所以不想告訴你,如你想得合那時宜的偈子,那我可給你,使那長者聽到真實之言,你也可免杖下之苦。」
不蘭迦葉心想:「瞿曇沙門不願使我往乞珍竇,這樣吝惜,又這樣作難,我遠道而來,豈可空手便回」更加哀求,願將原偈授我,我不怕受苦,惟今只知乞偈,不知其他。
世尊慈憫,再三勸諫,,不蘭迦葉終不肯信,世尊知道不蘭迦葉夙世所種的劣因,到如今因緣成熟,應受痛苦,無可避免,於是發大悲聲,向大眾說:罪不可免,債必須償。為不蘭迦葉,說了那首吉祥的偈子。
不蘭迦葉,又貪又蠢,記性又壞,這偈子背了一年才記熟。這時,長者的家,新遭不幸,遇大火災,高樓大廈,燒成瓦屑了。山海奇珍,化為灰燼,大多數的神駒,都給燒死了,所生的愛子,急病夭亡,由於忌者進讒,國王派遣使者,奪回金印,削去祿位,而所屬的海船,碰到大海浪,一旦之間,全漂離淹沒。
這時的長者,如從九天之上,墜又地下九層,憂愁懊喪,情緒的惡劣,不言可知。可巧這天不蘭迦葉來訪問了,在一片斷壁殘垣之外,歌贊如來吉祥的偈子。長者聽了,忿恨非常,人間的凶災禍事,再沒此今天我所遇到的更甚了,為什麼這人如此可惡無恥,還說什麼吉祥,更添增我的淒苦。於是怒舉杖來,從頭到腳,打得不蘭迦葉,上青下紫,渾身傷痛,爬著回家。
世尊在羅閱祇竹園中;與大眾說法畢,並對大家說:「不蘭迦葉上次來精舍,求索一偈,要往長者家歌頌求寶,一再諫阻,他硬不信,現今已在長者家,被痛打得體無完膚了。」
阿難啟問:「不蘭迦葉和那長者,以何因緣,受這樣的苦厄?」
世尊說:「在久遠不可計數阿僧祇劫,那時有國王,名叫音悅。有一隻鸚鵡,在王宮上,鳴聲美好,國王非常喜愛,派遣人馬,千力尋找,好不容易捕捉得,百般愛護,用珠璣、水精、琉璃、真珠、珊瑚、瓔珞,圍繞鳥身,將它放置身旁,晝夜不離。
後來又有一隻鳥,名叫禿梟,停在宮中,見鸚鵡得到優寵;問了情由,很是嫉妒,也想效顰一番。同樣在國王睡著時,叫了幾聲,國王為之毛骨悚然。便問是什麼聲音?侍者答說:那是鳴聲難聽的禿梟。國王很生氣,叫人搜捕了來,令左右生拔鳥毛。禿梟全身痛楚,回到田野巢窟,眾鳥問是何緣由,這樣狼狽,禿梟不怪自己,還怪是因為鸚鵡的緣故哩!」
世尊說:「善聲招福,惡聲招禍,這國王就是今天的音悅長者,而禿梟就是今天的不蘭迦葉,他前生因嫉妒鸚鵡而受痛楚,現今又嫉妒如來而受挫,多麼愚癡的人啊,讓貪妒燒身,三毒的習性,沒法克服斬除。」
阿難又啟請:「那音悅長者,過去生植何福德,能同時獲致四幅,又因何罪行,得而又失呢? 世尊說:「音悅長者在過去生,欽戴大法及聖眾,虔誠供養。只可惜他求的是富豪的果報,又在納妾之後,迷戀女色,輕慢三寶,又少慈悲心。他植有善根,但是福報等同虛花,轉眼便失,無限悽楚,緊逼而來,直到孽消方止。」
戒法在論到布施時說,若存心要贈人東西,繼而後悔送得太多,稍稍減省,這樣在心相上,就已是犯戒了。徵諸前說,七次布施七次生悔,得破產七次之報,因因果果絲毫不錯。
音悅長者的遭遇,更證明了「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行者至誠念佛之外,兼行六度之時,於心地消息,更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呀! (明倫月刊201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
-
發生在民國六十年間一則頗為傳奇的事件,不管是不是所謂的報應,裡頭的故事確實值得一些擅於偷雞摸狗的司法人員做為參考和警惕。 事情的發生是在該年八月的某一天晚上,時間大約十二點左右,位在台北縣樹林鎮的一處廢墟空屋內突然傳來女孩子呼救的慘叫聲,不過才短短的幾分鐘就停止了,接著只見三...
-
一、彌勒菩薩:包容、歡喜 我們一進天王殿,第一個見到的,就是正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麼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滿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義就是什麼資格才可以入佛門: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