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為甚麼求佛菩薩卻沒有感應?」大德教我們當知感應有顯有冥,並開示怎樣超越逐求、在誠心中體會呼應

文: 章冰

在有情眾生之中,人常有不同欲求:聲、色、香、味、觸、名與利、健康和長壽各方面都有所求,也有求子嗣、求勝利等,不一而足。

聖嚴法師曾說,別要遇到任何小問題都求佛菩薩,鞋子破了要新的、豆腐乾不好吃想換掉,自己都可以做,不應、也不需要求神問佛。如果遇到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求佛菩薩可以理解。求的時候不要存著說一定需要佛菩薩來替我服務這種概念。而應該理解到,我求已求了,願也發了,就交給佛菩薩,看自己能得到多少幫助。

自己亦應該了解到,我能夠通過困難的話,佛菩薩是會幫助我通過的。如果我應該接受困難的果報、接受磨練,便要相信佛菩薩自然有他的處理方式。如能以這種心態求佛菩薩,在困難之中我們便得到信心,知道困難有一天總會解決的。我們也能夠明白到困難是有原因的。我們有求於佛菩薩,當然相信佛菩薩是存在的,這至少會警惕自己不會做壞事。(參考「大法鼓」0882集)

聖嚴法師補充說,求佛菩薩最好是求智慧。佛菩薩都希望眾生能離苦得樂。怎樣做到?這就需要有智慧。所以求智慧是與菩薩相應的。能相應,我們就能夠容易成功和得到感應。

雖說如此,仍有不少世人大惑不解:不是說佛菩薩慈悲,都讓我們的好願兌現嗎?為甚麼別人的就兌現,我求的卻不見回應?

近世大德印光大師和妙蓮老和尚等都曾開示此中道理。大德們指出,感應有分顯和冥,顯就是明顯地讓我們現在就知道和獲得的回應,冥就是冥冥之中自有的安排。

現以印光大師在《石印普陀山志序》中的開示為大家清楚解說。印光大師提出,感應有顯有冥,亦有顯冥互動。按此有以下分類。

其一是「顯感顯應」。印光大師說:「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即是說是現生禮敬竭誠,現生得到感應。求佛菩薩者大都希望得到這種感應。

其二是「冥感冥應」。大師說:「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也就是說過去生竭誠禮念佛菩薩,今生不知不覺中得到感應。求佛菩薩者要明白「冥」的道理,也要感恩。

其三是「冥感顯應」。大師指出:「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似乎說明了有些人過去多生種善根,他們不是故意有求於佛菩薩,但到今生自然而然得蒙加被。這類「善信」有別於過去生竭誠禮敬者。

其四是「顯感冥應」。大師稱:「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這很清楚,是說現生竭誠禮念佛菩薩,但沒有特別企求,但得承佛菩薩慈力業消障盡。有時候連他們自己也不明顯察覺,所以是冥應。

其五是「亦冥亦顯感而顯應」。大師說:「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這就是說過去世種善根,且又竭誠禮念佛菩薩,兩者俱備,今生明明白白得到感應,得到加被。

最後是「亦冥亦顯感而冥應」。大師說:「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大師已說得很清楚,宿世種善根,今世竭誠禮念佛菩薩,今生自然而然得到感應。大師又補充說明,雖然今生不見加被的跡象,這人亦不會心生怨望、放棄禮敬佛菩薩。也即是說,他今生敬佛,並不在意得到感應。但未來生他仍會得到加被。這便是冥應的意思。

印光大師最後說:「感應之道,微妙難思。」因與果,確實是很微妙的事情。

對於感應了解更多後,那究竟我們應以怎樣的理念看待這事情,又可以怎樣實踐?

星雲大師在這方面提供了很有用的開示。

星雲大師說,我們應該從正見中認識感應。大師提到,感應不是用來求的,在因緣和合之下,不用求也會有所感應。在此理解之下,沒有感應的人也不要怪佛菩薩或甚麼人。這就是面對感應首先要有的態度。

星雲大師又提出,可從禮敬中得到感應。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摰地從內心發心發願,雖然不一定會即時得到感應,但必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因緣和合,感應就會出現。

我們也能夠從供養中體會感應。星雲大師認為,誠心正意的供養佛菩薩,有一天自然能夠回報到自己的身上。

大師亦提出,可從慈悲中接觸感應。因為在慈悲之中,彼此融為一體,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樣,接觸感應和得到感應,是十分自然的事。

星雲大師在他的著作中,屢次談到感應的事。除了上述四點,大師又從感應的 事蹟之中,歸結其他得到感應的實踐和途徑。大師指出,很多人理解感應只是來自求佛、念佛和拜佛等。其實並不盡然!

星雲大師提倡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應 。大師舉例說,從人與人或人與事之中結緣,可以獲得感應;從守信諾之中也可以獲得感應。此外從感恩之中、從布施之中,從忍耐之中,也可以得到感應。

這篇文章的總結十分明顯和容易理解,就是我們應該以正見來理解感應。刻意追求感應並非感應之道。我們在竭誠禮敬佛菩薩中,乃至在生活點滴之中,自然而然地有機會得到感應,不論是顯或者是冥,在因緣和合之下終能體驗得到。
 

延伸閱讀:慶準提菩薩誕:改變命運的法門

準提信仰,在中國佛教界甚為流行,如寺院中《朝暮課誦儀軌》的〈十小咒〉亦囊括〈準提咒〉在內。而部分佛教徒甚至將〈準提咒〉作為專修的功課,在他們的心目中,準提菩薩是一位感應甚強的菩薩。

持準提咒改變命運

不少書籍記載著以修持佛法來改變命運的故事,《了凡四訓》的袁了凡便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袁了凡是位虔誠的佛教徒,他之所以能夠改變宿命,除了廣行善事之外,多少也與他持誦〈準提咒〉有關。

據記載,剛開始袁了凡的命運完全應驗神算孔老先生的預言。後來,雲谷禪師為他開示了改變命運的方法,並教導他持誦〈準提咒〉。從此袁了凡的命運便突破了那位老先生的預測,而且比他所預測的更好。

以怎樣的心態持誦

要怎樣誦持〈準提咒〉才能靈驗呢?根據雲谷禪師的說法,必須「……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在理解這段話時如果覺得太抽象,我們不妨引用聖嚴法師的開示作為補充。

曾經有位信徒因事業和家庭的不順利,向聖嚴法師請求解決的方法。聖嚴法師遂教他念二十萬遍〈準提咒〉。後來那信徒跑回去跟法師說:「師父!我已經念了〈準提咒〉四十萬遍了,問題還沒有解決,怎麼辦?」法師反問他:「你是怎麼念的?」那位信徒回答:「我念的時候,心裏希望我的問題解決。」

法師解釋那是錯誤的方法,持咒「要『無相』念、『無住』念、『無求』念,你的問題才能解決。你一邊念〈準提咒〉,一邊想:『我的問題解決吧!』根本不是在持咒,是在持你的問題,你把咒語和煩惱合在一起,結果咒也變成了你的煩惱;你一邊念,一邊想著:怎麼咒語還不靈?」這樣的持咒是沒有作用的。簡單來說,法師認為:「只要是為了善修心、發菩提心的目的,大多可以達成。」

佛教不是鼓勵貪心的宗教

袁了凡先生的故事最值得我們借鏡的是:自從持誦咒語後,他的內心便不再像往昔那樣「悠悠放任」,而是「從此而後,終日兢兢……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如以「七佛通戒偈」作對比,這種心態等同「諸惡莫作」。在行為上,袁了凡先生不斷行善,就是「眾善奉行」。而持咒時,做到雲谷禪師教導的「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大概便與「自淨其意」相通了。

祈求現世的感應,為一般人的心態,雖為人之常情,如若能夠逐步淨化自己的內心,培養大悲心及菩提心,應該更能契合準提菩薩的悲願。所以,準提法門雖是「佛為愍念未來諸眾生故」而宣示的法門,但是如果我們將這種方便法門誤當為隨便法門,恐怕就錯解如來真實義了。

延伸閱讀

修智慧的法門:慶祝文殊菩薩聖誕

參考資料

袁了凡:〈立命之學〉,《了凡四訓》

聖嚴法師:《神會禪師悟境》,2005,第63-64頁,法鼓文化 藍吉富:〈準提信仰札記〉

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

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 (一)
文:黃首鋼

幾年前看到一位在大學教授佛教的外國學者接受訪問時,表示從來沒有學習禪修,因為自己已經很快樂。這令我十分納悶: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呢?雖然筆者學禪到今只有十多年,仍想將親身的見聞和大家分享,祈拋磚引玉,一齊探討禪修的好處和目的。


當年第一次參加禪七後,我和另一位朋友都十分雀躍,不約而同有這樣的看法:我們一向不怕死,只怕死前的病痛,現在好了,禪七期間體會到輕安,總算找到一種方法,相信將來不靠藥物,也可以少痛或無痛地離開。

另外,後來一位老師和我閒談中聊到坐禪,告訴我一件他年幼時難忘的經歷:他的伯父坐禪多年,有一次食完飯,回房後沒有出來,他們打開房門,才發覺他已坐化。

我也曾試過有肩周炎,每次坐禪,便感到有股氣流如針一般斷斷續續地剌向那痛的位置,我還算能忍痛,沒有下座,很快覺得那能紓緩肩周炎,竟有點治療的效果。那時還未多學習佛法,可減少肉體的痛苦當然成為我學禪強大的推動力。

後來讀了一些大德的書,又知道禪修可帶來氣質的改變。

一行禪師提及他曾因師父找他而太興奮,走路的時候發出了很大的聲音,並把門「嘭」的一聲關上了。他經師父提醒後,以後在他做和尚的生涯裏,每一次開門、關門,都是充滿正念地去做。這種關門、開門的方法,不單單是培養他的正念,同時,它還散發著優美和高尚的氣息。禪師能時刻維持正念,那可要有禪修的工夫啊。

繼程法師多次禪修開示提到「粗」和「幼」的階段。他在書中表示:「一個人如果工夫用得好,當他很專心的時候,速度會自動放慢。吃飯或睡覺,及做其他事情,都會感覺到他的動作慢而緩和,而且很專注,他不會受到外界的干擾。當他的工夫愈深的時候,動作又漸漸會比較快了。[…]但是動作還是很柔、很細的。但有些人,動作慢不一定就柔細,[…]如果工夫用得更好的時候,就不一定需要慢了,但是動作還是很柔、很細、很輕,會感覺到他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很順暢,不會感覺到他的動作很粗魯。」[1]

如果再深入佛法,禪修還能幫助我們打破今生因引業而招感的色身所限制,下次續談。
[1] 釋繼程:禪門過關〈第七講〉行與知的統一 (台北:法鼓文化,2013,初版) p.143-144

文:黃首鋼

修行是有階段的。雖然學佛的終極目標是成佛,但是要求現代佛教徒一開始就不計較人天福報,只注重精神的得益,不易吸引人學習佛法。因此,談到坐禪的好處,筆者先由身體的感受入手,然後是氣質的改變,當中涉及心的穩定,最後才會提到坐禪如何開啟智慧,體證實相,達到悟境和令人得到真正的解脫。


坐禪可以得到甚麼好處,關鍵在於抱著甚麼目標,另外,如果能夠明白坐禪會經歷的不同階段,相信有所幫助,不會感到驚慌或迷惘。階段可分為身和心,還可依很多法師都提醒修習者要留意的「粗」和「幼」兩個觀念来分別。

開始坐禪時,我們身心都很粗糙,對身和心都不太清楚。留意到的身體反應,都必須是明顯的和劇烈的,如腳痛、急促的呼吸、僵硬的身體等。如果坐得較為安定,而身體又多病痛的,往往更有不同花款的氣動;至於內心,則除了受到身體的不舒服深深地牽引,還會給最近發生的人事而不斷糾纏。不過,靜坐高手就開始有較細微的體會。

聖嚴法師曾讚歎「坐禪是發掘並發揮人類潛在智能和體能的最佳方法。[……] 透過禪的訓練不難把普通人改造為傑出的偉人,將天賦低的人變優秀,體魄差的人變強健,優秀者使之更優秀,體魄強健的變得更強健,使人人皆有成為完人的可能。[……] 對常人而言,坐禪可以堅強意志,改變氣質。在生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活力;在心理方面,可以得到新的希望,對周遭的一切環境方面,可以得到新的認識。」[1]他在同書[2]指出:「從坐禪的實習之中,可以得到三大利益:1.堅韌的體魄,2.敏捷的頭腦,3.淨化的人格。」

他引用日本京都大學(Kyoto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佐藤幸治(Sato Yukimasa)博士所著《禪のすすめ》(Zenno susume)中的報告,點明坐禪有十種心理方面的效果:

1.   忍耐心的增強。
2.   治療各種過敏性疾病。
3.   意志力的堅固。
4.   思考力的增進。
5.   形成更圓滿的人格。
6.   迅速地使得頭腦冷靜。
7.   情緒的安定。
8.   提高行動的興趣和效率。
9.   使肉體上的種種疾病消失。
10. 達到開悟的境地。

近年備受注意的學者楊定一博士在其作品:〈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告訴我們通過不同的研究,發覺靜坐可引發身體正面的生理變化[3],尤其是腦部的改變,如腦波、零能量消耗、活化海馬迴(腦部儲存記憶的部位)、強化副交感神經系統並同時降低交感神經系統,進而使代謝顯著降低等。

不過,禪師們都再三提醒大家必須緊記佛教禪修終極的目標:轉迷成悟,不同外道去靜坐只為了追求身體的改變或身心的愉悅感受,那只是在花園前徘徊,未見園內真正的風光,更未算善用這難得的人身。我們「借助科學的研究報告(是為了)向讀者介紹坐禪對於身心所能產生的效果。此對於已有實際坐禪體驗的人,沒有用處;對於希望嘗試坐禪經驗的人,則有若干誘導作用。」[4]

至於禪修更深入的功能,請容下回分解。

[1] 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台北:法鼓文化,2002,三版二刷) p.176

[2] 同書 p.178

[3] 楊定一: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香港:青馬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2014,初版) p.135-179

[4] 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台北:法鼓文化,2002,三版二刷) p.180

文:黃首鋼
上兩篇文章已提到禪修對身體的好處,現在讓我們開始看禪修對心的幫助。


談起坐禪,大部份人很自然便聯想起「定」。曾有幾位朋友抗拒學禪,理由是自己不能坐定,好像坐禪是為心定的人而設。

趙國森校長曾在佛學基礎班介紹「定」學(坐禪)時,指出這是「心」的訓練。他慨嘆現在很多人相信若要身體好,需要做運動,樂於爭取分秒去跑步或健身;但是,他們表示不易抽出時間和精神去坐禪。歸根究底,往往因為他們不覺得「心」是需要訓練,更不知道或不相信坐禪可以訓練到那不羈的心。

「心定」有甚麼好處?

佛陀在《佛遺教經》曾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其實大家也會覺察到「專心」可發揮巨大力量。只要看奧運體操和跳水選手致力做出近乎完美的動作,除了平時艱苦的訓練,臨場能否保持鎮定和專注,往往便決定了獎牌誰屬。平常生活裡,我們也知臨危不亂是脫身之道,亦是大家共許的美德。

當代心理分析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書中指出 [1]:

「要精通一種藝術,專注是必須的條件,[…]我們的文化導致人們以不專注的、散亂的情態來生活,[…] 你總是同時做許多事情:你看書、聽收音機、談天、抽煙、吃、喝。你是張著大嘴的消耗者,渴望著並且準備著吞食所有的東西——畫片、電影、飲料、知識。」我們缺乏專注,這可從我們難以同自己單獨相處上看出來。「靜靜坐著,不說話,不抽煙、不看書、不吃不喝,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會變得神經質,侷促不安,因此必須用嘴或手做一些什麼事情。」

另外,很多人「誤以為如果專心諦聽,就更會疲倦。然而實際上正好相反。」佛洛姆認為「任何活動,如果以專注的心情去做,會使人更為清醒(雖然過後會產生自然而有益的疲勞)。而任何不專注的活動則使人昏昏欲睡--同時卻又使人在白天結束之後無法安眠。」

他對「專注」給予定義:「充分的活在現在,活在此時此地。當我現在正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不去想下一件要做的事情。」

他有一個很有趣的看法:「做的事情是什麼,沒有多少重要性。[…]如果我們能夠專注,[…]重要的事情以及不重要的事情這時都會呈露出新的真實面。」

日本禪師山田耕雲亦認同「要達成任何事情,全神貫注都是必要條件。[…]任何有傑出成就的人無疑都是定力過人的人。」 [2]原來從日本戰國時代直至江戶幕府時代結束,日本武士都會透過禪修來培養精神力。而近年,日本的商界已經習慣把新進僱員送至禪寺接受兩天凡夫禪的訓練 [3]。

他在著作《禪的正門》列出禪宗致力要達成的三個主要目標 [4]:

 磨練定力

 體驗至道或說見性

 體現至道或說人格的完成

禪師表示 「定力可讓我們發展出兩種重要技能:一是把想法落實在世界的能力,一是擺脫被世界控制的能力。要發展出第一種能力,不是非要習禪不可,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到;但是,擺脫被世界控制的能力卻是東方的精神文化的最根本。」 [5]他又提點:「定力的深度是無止境的。透過修行磨練它可以獲致各種稱為神通的奇妙能力。[…](但是這些能力)都無法用於解決生死大患,更不可能讓人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宇宙的奧秘。而且使用不當的話,反而會有害無益。」 [6]

由此,我們開始接觸新的問題:世間的禪修或定力的訓練與佛教禪修有甚麼分別?為何說修定並非終極目標,見性悟道才是禪的最核心關懷?請待下回再談。

------------------------------------

[1] 參考佛洛姆《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重排版)第136-139頁

[2] 山田耕雲《禪的正門》(台北:商周出版,2017,初版)第74頁

[3] 同書第100頁。凡夫禪是禪師在書中按照禪修的動機而介紹的三類禪修之一。另外兩類是大乘禪和最上乘禪。

[4] 同書第73頁

[5] 同書第75至76頁

[6] 同書第76頁

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四):禪修的終極目標

曾寫了三篇討論禪修是否只為了快樂的文章,分別從它對身心的好處和幫助入手,但那只算是世間的禪修或定力的訓練,至於介紹佛教禪修的終極目標──見性悟道,轉眼已構想了一年有多,仍未知如何落筆;直至這次在禪修營聽到果醒法師的開示,才算有點眉目。

法師提及當年曾有一位學者帶著一大堆著作上山拜訪聖嚴師父。那位教授學富五車,雖然沒有坐禪的經驗,但是對於禪修的公案或經典,他不是舉一反三,而是舉一反十。他算是尊重師父,希望師父能夠為他印證。

他問:「我可否教禪修?」

師父回答:「我不知道。」

他仍不死心,繼續發表自己的心得及追問師父的看法。

最後,師父的忠告:「你(還未究竟,因)心中仍有相」。

果醒法師簡要地補充:佛教禪修的終極目標──見性悟道,就是能以無分別的心(無相)去看世間有分別的一切現象。

法師教導話頭禪時,一再強調不要當參話頭是猜謎語,因為大家從未開悟,所以沒有可能冀求自己知道答案,足以表示開悟的境界。一切可用文字或概念形容的東西,都是有相,即不是開悟,一如法師所用的波浪論所說:

「世間事物如波浪,每一刹那生滅無常,世人往往將此不斷變化的現象當真、當實在,不知這種想法是無明、妄念。波浪皆來自海水,兩者不可分離。海水是佛性,也是波浪的『體』,波浪則是海水的『用』。」

禪修營期間,法師很不客氣地指出我們進展緩慢或有退心,關鍵在於:「你們不知為何要開悟!」

開悟者能體證佛性,就不再以「波浪」看世間,亦不會被它愚弄;他是以「海水」與世間無礙地相處,超越了空間和時間。

他們曾訪問一些在禪修達到身心統一的學員,其中一個體驗很有趣:學員不能分辨鳥聲或鐘聲來自何方。一切唯心造,更因為無「我」,沒有了相對點,遂不會產生方向和空間的概念。另外,那位學員的佛性,和禪修場內其他人的佛性,可如海水無隔閡地運轉,他算是有他心通的能力。

法師年輕時,曾欲環遊世界,見識一番。後來學了佛法,讀到《華嚴經》,發覺華嚴世界的殊勝和莊嚴,比所有科幻片更加科幻,那成為了法師終生追尋的目標,亦是他學禪最大的動力。

(終)

2023年6月29日 星期四

醒胃沙律醬


周麗嫦示範

材料:橄欖油1杯、咖哩粉及雜香草芥辣少許、有機蘋果醋1/2杯、 鹽、古月粉適量、蒜茸少許(可略)

做法:將全部材料混合拌勻加在已切好的五彩有機菜沙律上享用。

備註:如置15-20分鐘後才享用會更入味。


有機青菜捲

陳妙瓊示範

材料:有機番薯葉數片(大片)、素火腿數片、有機粟米粒、紅蘿蔔絲少許

素火腿材料:腐皮300克、有機豉油、咖喱粉、味噌、鹽、糖、麻油少許

做法1. 腐皮用水沖洗後渣乾,加入豉油等調味料撈勻;
2. 將腐皮放入布袋內捲成長條形用棉繩紮實後蒸15分鐘,待涼後切片成素火腿;
3. 用番薯葉包著少許粟米粒、紅蘿蔔絲及一片素火腿享用。


藍莓牛角饅頭伴雜果乳酪

Joyce示範

材料:牛角饅頭、有機藍莓醬、芒果1個、蘋果1個、純乳酪適量

饅頭材料:有機全麥麵粉300克、酵母粉1小匙、暖水150毫升、有 機原糖1湯匙

做法:1. 將酵母粉、原糖加入暖水中,放置約20-30分鐘,待發酵膨脹;
2. 把酵母水加入全麥麵粉中,搓揉成糰,以濕布覆蓋約1小時待醒;
3. 將麵糰展平切成三角形,塗上藍莓醬,放入鍋內蒸15分鐘即可;
4.芒果、蘋果去皮核切成小粒,與乳酪伴勻後,與牛角饅頭一起享用。

消暑鮮果汁幻彩冰條


梁琦玉小廚師示範

材料:鮮橙1個、奇異果1個、原糖及水適量。

做法:1. 鮮橙搾汁備用;
2. 奇異果去皮後把果肉置乾磨機打爛;
3. 原糖溶於水成糖水後分別與(1)及(2)調勻;
4. 將鮮果汁分層放入冰條模型、放冰格雪硬成鮮果汁冰條。


鮮果果凍

方亦昇小廚師示範

材料:西柚或鮮橙一個、蒟蒻3湯匙、原糖少許。

做法:1. 將西柚或橙一開為二,搾出果汁後,把果肉渣刮出;
2. 用少許熱水(約2湯匙)溶糖後,加入果汁和冷開水拌勻成1杯的鮮果汁溶液;
3. 蒟蒻3湯匙放大碗中,慢慢加入溶液將之拌勻成糊狀,倒入兩邊果殼中;
4. 冷卻後入雪櫃雪硬,再切成6-8片享用。


紫菜卷

李鳳卿示範

材料:腐皮2塊、壽司紫菜6塊、豉油、鹽、糖適量。

做法:1. 將豉油、鹽、糖、水拌勻製成調味料,腐皮一開二後,浸入調味料中;
2. 將壽司紫菜放在腐皮上卷成長圓筒狀放碟中;
3. 隔水蒸約25分鐘後剪開一段段享用。

芝麻粉拌鴛鴦粉麵

材料: 芝麻(有機更好)4、(糙)米粉及麵適量、茄子2條 調味: 冷壓油、有機豉油適量、鮮搾檸檬汁1茶匙 做法:

  1. 把芝麻洗淨去沙後炒香,用乾磨機磨成粉;
  2. 米粉及麵分別煮熟,過冷河備用;
  3. 茄子切條,蒸熟;
  4. 將芝麻粉調味料、茄子分別加入米粉及麵中拌勻即成。

    素蟹黃蒸藕餅

    材料: 蓮藕約1斤、甘筍1/4個(隨意)、豆粉(或生粉)約2湯匙 做法:

    1. 蓮藕去皮、去節、清洗後抹乾水份,磨蓉加入豆粉和少許鹽混合,置於已塗油的蒸碟上、抹平;
    2. 甘筍磨蓉去汁加入豆粉和少許油、鹽混合,適量放在藕蓉中央;
    3. 隔水蒸約15-20分鐘至熟,即成,拌食米飯最美味。


    咸水角(窩餅)

    材料: 糯米粉150克、水100毫升、糖少許、西芹、馬蹄、冬菇、紅蘿蔔適量 做法:

    1. 把西芹、馬蹄、冬菇、紅蘿蔔切粒炒片刻,加入有機豉油調味成餡料備用;
    2. 將水煮滾溶糖,把糖水沖入糯米粉,用筷子拌勻後立即趁熱用手把糯米粉搓成粉團;
    3. 粉團切成小圓粒,用手捏成小窩後包入餡料;
    4. 可用油炸成咸水角(更健康的吃法是用易潔鑊加少許油慢火煎熟兩邊成窩餅)。

香濃薯仔湯

劉麗萍示範

 

材料: 薯仔(中) 2 個,腰果 1/4 杯、水 2 杯;嫩豆腐 1 磚、大豆芽 1/2 斤、鹽、豉油適量、水約 7 杯
做法: 1. 將薯仔切成細塊,與腰果、水 2 杯置攪拌機中打成泥狀備用;
2. 大豆芽洗淨後用白鑊炒乾;
3. 水約 5 杯煮滾後,加入大豆芽和薯仔腰果泥拌勻煮 5 分鐘後,再加入豆腐丁和調味料滾一會即成
4. 上桌前灑上紫菜碎。

南瓜糯米

杜少芬示範

 

材料: 南瓜 1/2 斤、糯米粉 1 斤、炒香花生適量、花生醬一飯碗
做法: 1. 南瓜去皮蒸熟,糯米粉取一碗用白鑊略炒;
2. 餘下糯米粉拌入熱南瓜,搓成粉糰,花生弄碎,拌和糖,花生醬成為餡料可先放冰箱冷藏;
3. 取少量粉糰包入餡料搓成圓粒,放入滾水再煮 3 分鐘,取出稍待,逐粒放入已炒之糯米粉,沾上少許粉即成。

麵團大變身

馮冰羅示範

材料: 全麥麵粉250g、酵母粉3茶匙、溫水31/2杯、橄欖油、鹽糖適量
(也可用少量蜜糖代替糖助發酵)。
做法:
  1. 將全部材料拌勻後搓約3分鐘,用暖濕布蓋著後置在溫暖的角落約11/2時(待發酵,體積膨脹成雙倍);
  2. 把麵團再搓10-15分鐘、將搓好的麵團分成兩份,放在已塗油的烤盆內,靜置約30分鐘,待體積再增大;
  3. 先將焗爐預熱,將麵團放入焗約30分鐘即成香噴噴的麵包。
備註: 現場會示範如何將麵團大變身成pizza或饅頭。

涼拌黑粉皮

何愛珍示範

材料: 黑粉皮一包、青瓜、紅蘿蔔、沙葛適量。
醬汁料: 檸檬汁、日本麵豉醬、蜜糖、芝麻醬適量。
做法: 1. 將粉皮用滾水煮約5至8分鐘,過冷河晾乾備用;
2. 青瓜、紅蘿蔔、沙葛洗淨切絲後與粉皮拌勻;
3. 預備醬汁(因各人口味),淋在粉皮上即成。

清炒香蕉花

陳幼婷示範

材料: 香蕉花(中間幼嫩部分)鹽、糖、油適量。
做法:
  1. 將香蕉花幼嫩部份用水煮15-20分鐘後切絲;
  2. 用油將印尼香料(LODEH)爆香,把香蕉花絲及花蕊加入炒一會後用鹽糖調味即成。

青瓜粉皮

李鳳卿示範
材料: 新鮮粉皮2塊、幼長青瓜2條、紅黃椒各1隻
醬料: 花生醬3湯匙、麻油1湯匙、糖少許、鹽和老陳醋適量
做法: 1. 新鮮粉皮飛水後晾乾;
2. 將醬料的材料拌勻後淋在粉皮上;
3. 青瓜切絲後拌和老陳醋拌勻,後放在粉皮面上。

素雞

沈剛鈺示範
材料: 碎腐皮3兩、大良牛乳7片、老薑適量
做法: 1. 將碎腐皮放冷水中浸8分鐘晾乾;
2. 牛乳切碎和腐皮攪勻後放碟中、薑磨茸;
3. 全部材料大火蒸5-7分鐘即可。
溫馨提示: 享用前可加少許阿麻籽。

生機春卷

王忍秀示範
材料: 全麥或普通春卷皮、苜蓿芽、紫椰菜、青瓜、蘋果、芝麻、
提子乾、紫菜
做法: 1. 將紫椰菜、青瓜切絲、紫菜剪成絲;
2. 蘋果去皮切絲、芝麻磨成粉;
3. 將全部材料包在春卷皮中即可享用。
溫馨提示: 此生機春卷可配黑豆漿,便是營養豐富的小食或早餐。

七彩扭紋條

黃錦齡示範
材料: 熟扭紋粉2杯、黑椒芝麻鹽2湯匙
醬料: 椰青肉連水2杯、腰果1杯、羅勒少許、鹽適量
做法: 1. 扭紋粉煲稔盛乾水;
2. 將黑椒芝麻鹽放入扭紋粉內攪勻;
3. 醬料全部放入攪拌機內攪勻至幼滑,與扭紋粉同食。
黑椒芝麻鹽做法: 將黑椒、黑芝麻、海鹽全放入打粉機內打成幼粉即可用。

雜果脆片

黃錦齡示範

 

材料: 有機南瓜子/腰果/合桃/黑芝麻、有機提子、麥芽糖 150 克、
冰糖 150 克、 水 3/4 杯
做法: 1. 將果仁浸水 6-8 小時後放入長方形淺盒內風乾;
2. 將麥芽糖、冰糖、水煮成稠糊,倒入果仁中,冷卻後切片享用

西米盞

余太示範
皮材料: 西米 1/2 磅、油 2 湯匙、糖 100 克、生粉 2 湯匙、薑汁 2 茶匙
紅豆沙材料: 紅豆 1/2 磅、糖 1/4 磅、油 1 杯
做法:
  1. 把紅豆浸透煲爛後去水;
  2. 紅豆渣放大鑊中,加入糖和油,慢火炒香成紅豆沙備用;
  3. 西米用過濾水浸約 1 小時,去水後加油、糖、生粉、薑汁拌勻成西米盞皮料;
  4. 鵝蛋型撻模約 10 個洗淨抹乾,放 2 茶匙西米在模內,加入少許豆沙,再蓋上 2 茶匙西米;
  5. 隔水把西米盞蒸約 30 分鐘後留放鑊中再焗 10 分鐘即可享用。

香純愛心腸粉

孫蘊言示範

 

材料: 粘米粉 2 杯(手磨有機糙米更佳)、澄麵粉 1/4 杯、水 4 杯、油 1/3 杯
做法: 1. 將全部材料拌勻成粉漿; 2. 不鏽鋼碟塗油後倒入薄薄一層米漿,隔水蒸熟(約 3 分鐘); 3. 加醬油、有機油、麻醬享用。

人生的真相

文╱星雲大師    

常有人問:「人,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當初佛陀捨棄世間榮華,出家修道,就是為了尋求生、老、病、死的人生真相。究竟人生的真相是什麼呢?有四點:


第一、要知身體不堅,如泡如影:《涅槃經》裡將人的身體比喻為「水沫」,是形容人體的不堅固,如水沫般須臾易滅。人的身體何以不能永久不壞?身體乃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和合而有,因此是無常的。我們的身體,從嬰兒呱呱墮地,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到老年,身體一天天都在變化,就如泡如影一般,是不堅固、不實在的,所以人生百年之後,「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身體無法跟著我們走,唯有把握有生之年,藉助此身好好的修道、行善,這種善業功德才是永恆不失的。

第二、要知生命不久,如夢如幻:人的生命體是由五種元素所組成,佛教稱為「五蘊」,也就是色、受、想、行、識。色蘊屬生理,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受、想、行、識四蘊屬心理,是觸境所起的幻妄之心,相當於心理學上所說的感情、觀念、意志、認識。何以說生命不久,如夢如幻?就物質方面來說,色蘊是四大假合而有,本無實性;就精神方面來說,受、想、行、識等四蘊都是對境而生。所對的色蘊既非實有,能對的四蘊自然也是假合之相;心物二法,當體皆空,所以有謂「五蘊非有」,這是佛教「無我觀」的具體表現。

第三、要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人在世間生存,不能沒有物質生活,當然也就離不開金錢、財物。佛教並不排斥正當的擁有財富,但是主張人不要貪財,所謂:「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幾何?」錢財夠用就好。尤其擁有金錢,不如善用金錢,因為佛教講,財富是五家共有:盜賊會搶劫、貪官汙吏會貪汙、水火刀兵會破壞、不肖子孫會敗家。所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唯有善用智慧,才是永恆的財富。

第四、要知功名不實,如霜如雪:功名富貴是世人所希求,古人十年寒窗苦讀,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建功成名,獲得榮華富貴。然而功名是不實在的,歷史上多少功勛彪炳的顯赫人物,雖然功在廟堂,風光一時,但是「薪火相交,縱性不停」,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朝為座上客,暮為階下囚」,正所謂「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功名之不實在,正如霜雪一般,太陽出來,它就消逝無蹤了!

人生的真相是無常、苦空、無我,吾人唯有去除不真的人生,才能求得一個超脫的、自在的真我。所以,我們應該認知「人生的真相」:

第一、要知身體不堅,如泡如影。
第二、要知生命不久,如夢如幻。
第三、要知錢財不固,如露如電。
第四、要知功名不實,如霜如雪。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167‧星雲法語7》


《星雲法語》平常心

文/星雲大師

佛教講「平常心是道」,平時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人說要用平常心做人,要用平常心處事。「平常心」究竟是什麼意思,怎樣才能保有一顆「平常心」?有四點看法:


第一、失意事來,治之以忍:《史記‧汲鄭列傳》說:「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個人失意的時候,最能感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的人因此自怨自艾,消極頹唐;有的人則怨天尤人,憤世嫉俗,這都是一種負面的情緒作用。真正有修養的人,儘管世情澆薄,我以一忍治之,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能忍的人,他就是有平常心。

第二、快心事來,處之以淡:「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快心事時,一般人莫不是歡天喜地,欣喜若狂,恨不得天下人都能分享他的快樂。「喜形於色」固是人之常情,然而能如謝安在「淝水之戰」,姪兒謝玄以寡擊眾,取得勝利後,消息傳來,猶能奕棋如常,不動聲色。這種「快心事來,處之以淡」,就是一種平常心。

第三、榮寵事來,置之以讓:人有榮譽之心,而後知所向上,值得嘉許。然而自古以來多少文武大臣、後宮佳麗,為了爭寵顯榮,彼此勾心鬥角,甚至導致政爭戰亂,禍國殃民,反而罵名千古。

所以,榮寵不是爭取而來的,所謂「實至名歸」,名實不符,有時候求榮反辱;能夠洞澈此中道理,在榮寵之前,以平常心視之,就是明哲保身之道。

第四、怨恨事來,安之以退:人有不平,易生怨恨。怨恨猶如一把雙刃刀,傷人又傷己。遇有委屈不平時,不必難過、不必計較,何妨退一步想;能以平常心安之以退,自能泰然自適,則怨恨無由生起。

平常心是一種透析世情,了悟人生的智慧;能以平常心處世,自能「超然物外見真章」。如何是「平常心」?有四點:

第一、失意事來,治之以忍;
第二、快心事來,處之以淡;
第三、榮寵事來,置之以讓;
第四、怨恨事來,安之以退。

星雲大師:如何規勸

文/星雲大師

當一個人的言行有了過失或不當時,我們給予良言忠告或直言規勸,使之改正錯誤,即為「諫」。其實,諫的類型和方式,並非如此單一。


古人為了勇於規勸對方,除了直言古鯁者以言語勸諫外,也有以藝術形式委婉地進行勸說者。如:北宋名相寇準的侍妾茜桃,為了規勸寇公體察民情,戒奢尚儉,以「詩諫」的方式,寫下了〈呈寇公〉諫詩兩首。又如:清初畫家蔣伊,以繪畫代書,言事喻理為民請命,收集了民間疾苦和酷吏穢聞,創作了十二幅畫,於康熙十八年,斗膽向康熙進獻,是為「畫諫」。

中國向來自稱是「禮儀之邦」,由於長期的文化積澱,交際言詞崇尚委婉、曲折,而諫詞則要求含蓄。時到今日,官民關係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講究進諫的方式和藝術,以求得規勸的最大效果,看來還是有必要的。因此,「如何規勸」?有四點意見:

第一、講話要含蓄,切忌太露:當我們責備一個人時,用詞要含蓄,最忌諱的就是太露骨、太過銳利,傷害了對方的尊嚴,這樣不但不能被人接受,反而心生反感。所以,責人之過要讓對方堪受,要給對方留有餘地,讓他能夠接受;能夠令人歡喜接受,這是規勸的先決要件。

第二、態度要委婉,切忌太直:當我們規勸他人的時候,態度不要太嚴峻、太粗魯,有時候責備一個人,反而要對他更加的有禮貌、親切、委婉,不可以太過直接。如果你直言不諱傷害了他,讓他不肯接受你的意見,那就失去了勸諫的初心。
第三、處事要圓融,切忌太真:做人處事最要緊的就是圓融,切忌太真,有時候做人太過方正,難免得理不饒人。因此,方和正固然很好,但是圓融更重要,因為凡事圓融一點,讓人家在你的包容裡,感覺到如沐春風般,對方便能體會你的圓融,接受你的善意。

第四、做人要寬厚,切忌太苛:做人處事的妙訣就是要厚道,最怕的就是太苛刻。小小的事情不要太計較,只要大事不糊塗,小事不必太介意。甚至在利益上,也要讓人家多分一點,多得一點利益;假如你比他優秀,更應該多包容他、愛護他,不可太過嚴苛,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寬厚,自然歡喜和你在一起。

古德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傳達感情的工具,但若運用不當,則成為傷人的利器;更何況給予他人規勸的話,又是最敏感的語言,我們說話能不謹慎嗎?因此,會說話的人,首先考慮的是,一句話說出來,是否傳達了自己的意思,對方能否歡喜接受,所以規勸也要有規勸的藝術。「如何規勸」?有四點意見:

第一、講話要含蓄,切忌太露;
第二、態度要委婉,切忌太直;
第三、處事要圓融,切忌太真;
第四、做人要寬厚,切忌太苛。


星雲大師:人才

文/星雲大師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管任何團體、事業,都要靠人才去經營、擘畫,才能興隆、發達,因此舉凡機關、團體莫不求才若渴。至於什麼是人才?有四點看法:


第一、人才如土,含垢低下:真正的人才,做事精明幹練,做人樸實厚道,就像大地一樣的謙虛低下。大地因為含垢忍辱、承載一切眾生,所以為人所敬重。歷史上,諸葛亮高臥隆中、龐統混雜在一般小民之中、韓信曾受胯下之辱;所謂萬事成於謙虛,敗於驕矜,真正的人才要懂得虛懷,要如大地之謙卑,才能成就萬事。

第二、人才如海,容受萬流:是人才,要像大海一樣,大海不揀細流,長江、黃河的水流到大海裡來,它不嫌多,即使涓涓細流,它也不會排拒。真正的人才,本身要能包容、接受異己;然而放眼現在的社會,一般人大都器量狹小,講話尖酸刻溥,待人處事經常在小處斤斤計較,如此怎麼能成為堪當大任的人才呢?

第三、人才如林,含藏萬象:是人才,要像深山裡的森林,舉凡飛鳥、走獸、礦產、各種植物,都能生存其間,可謂含藏森羅萬象。真正的人才,要胸羅萬有,如山林般蘊育寶藏無限,如此才值得別人去開採、發掘。

第四、人才如水,委曲自如:是人才,要「屈伸自如」,就如流水一般,遇山則轉、遇石則彎,不管任何阻礙,它都能流出自己的渠道。一個真正的人才,難免受人嫉妒、排擠;當承受委曲、挫折時,要像流水一樣,自能委曲婉轉,流出自己獨特的流域,流出自己理想的曲線。

韓愈說:「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真正的千里馬,也要有伯樂去發掘,才有機會嶄露頭角。因此,如何鑑別真正的人才,有四點:

第一、人才如土,含垢低下;
第二、人才如海,容受萬流;
第三、人才如林,含藏萬象;
第四、人才如水,委曲自如。

泰國僧王師父重病蒙藥師佛治癒奇蹟

藥師佛,因為泰國在佛身中加入一個珠子,當搖動的時候要發出鈴聲,故名「拍勁」 (PRAKRING) ,意思就是「鈴佛」,是少數於大乘及小乘佛教裡共同尊崇之佛祖的另一種造型!儘管大乘佛教有諸多不同的說法,但都是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保佑健康,遠離百病,在泰國這南傳佛教國家,部分佛寺會發行...